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阳货第十七别裁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19:1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古老文化社会的通病
下面跟着这一原则,讲许多人事道理。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我们中国人经常骂人乡原,什么是乡原?乡就是乡党,在古代是普通社会的通 称。
这个原字,也与愿字通用。原人就是老好人,看起来样样好,像中药里的甘草,每个方
子都用得着他,可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都说,蛮有道理;又碰到另
一方的反对意见,也说不错。反正不着边际,模棱两可,两面讨好。现在的说法是所谓
“汤圆作风”或“太极拳作风”,而他本身没有毛病,没有缺点,也很规矩,可是真正
要他在是非善恶之间,下一个定论时,他却没有定论,表面上又很有道德的样子。这一
类人儒家最反对,名之为乡原,就是乡党中的原人。孔子说这一类人是“德之贼也”,
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德,但他这种道德是害人的,不明是非,好歹之间不作定论,看起
来他很有修养,不得罪人,可是却害了别人。总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明是非,如此才是
真正的道德。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是知识问题,凡事都要深入,不可道听涂说。有时处理业务,对于一个人、一件
事,千万不可道听涂说,拿新闻采访工作来说,在路上听到的消息要留心,但千万不可
随便下定论,更不可据以发表传播,一定要先把资料找齐,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否则道
听涂说,在德业上是要不得的。有一次我和一位哈佛大学学生谈起,说他们这个国家真
危险。我对他说,你们那些国会议员,那些政策,即使有一百个我们中国的诸葛亮一样
的政治家,也没有办法。你们那个样子的民主,随便哪一个国会议员都可以任意提意见
,你们那些秀才们既不出门,又不懂天下事,台湾在地球上的哪一个位置都不知道,要
想靠这样的人来决定东方的政策,怎么搞得好?这些人的知识就是道听涂说,绝对不曾
深入。道听涂说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不管读书做学问,或者道德修养、作人处世,
都要深入求证,不能胡乱相信传闻。
患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好像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
”的意思,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一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
再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
”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
古文笔调写,谦虚一点,自称鄙人,但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实际上该写作“鄙
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以表示谦虚,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
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
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说这些人连最基本
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
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
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
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
、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
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
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这几条都是连起来的,说明了一个人修养与人品,以及出来做事、为人处世的原则。下
面就转了,讨论到人物了。
今古人物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他说上古时候的人,有三点毛病,是社会的病态,也是人类的病态。但到了现在,
“或是之亡也”——“或”为“或者”的意思,“是”为“这个”的意思。这就是说如
今看来也许这三项毛病,都变得更坏、更糟糕了。用一幅画来作比喻,古人的画画得这
么好,但其中还有三个缺点;不过现在的艺术家,比起古人那些缺点来更差了,还够不
上古人认为是缺点的那个水准,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是缺点的,比现在认为优点的还要更
好得多了。下面孔子说讲了这三个缺点:古代的人狂,这个狂在古代并不一定是坏事,
不是现代观念的狂,现代对神经病、精神病叫做狂,那就糟了。古代的狂就是不在乎的
味道,但是有一个限度的。孔子说,古代的狂不过放肆一点,不大受规范,现在的人糟
糕了,狂的人则荡,像乱滚的水一样,兴波作浪。古代的矜,比较自满自傲,但有一个
好处,因为自己要骄傲,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重,于是比较廉洁自守,人格站得很稳;现
在骄傲自矜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看不惯,而有一种忿怒暴戾之气。古代比较笨的老
实人,还是很直爽的;现在更糟了,已经没有直爽的老实人,而社会上那些笨人都是假
装的笨人,只是一种狡诈的伎俩而已。
这是孔子当时的感叹,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三点等于是观察人的六个大原则。我们
读到这种地方,要特别注意,这是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很多人都讲究看相,这就是“相
法”,不过这个“相法”不是看五官和掌纹,而是看神态,看他的作人做事,就看出来
了。当领导别人,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部下同事狂一点没关系,有时还蛮欣赏其狂,就
怕不够狂,有本事不妨狂一点。如果是狂而荡,就问题严重了,狂到不守信诺,乃至把
公家的钞票用光了,对什么事情都乱来,就要不得。有才的
人多半狂,爱才就是懂得欣赏其狂,不要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不必要
求别人也这样做,但是要提防他,不可失诸荡,这个狂就是人才。自我傲慢,有个性就
是矜。自矜值得欣赏,一个人没有个性,不傲慢就是没有味道,每个人都有他独立的个
性,但有适当限度。假使傲慢而变成愤戾之气,到处怨恨,没有一个人、一件事使他满
意的,即使他单独自处,也会跟自己过不去的,那就过于愤戾,这很不好。愚、老实没
有关系,可不要故玩老实,伪装老实,所谓“貌似忠厚,心
存奸诈。”那就大成问题了。这狂、矜、愚三条,有相对的六点,外在是观察别人,内
在是反观自己修养的准则,都要注意的。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在上论中已经提到过的,现在又重复地放在这里。看起来好像是重复,实际
上是一个小结论。说凡是玩嘴巴的,比上面那几种情形,更有问题,简直不可谈了。为
什么如此呢?我们再把下面接下来看,就知道了。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这与上面的狂、矜、愚三条有关,这三点是对的,并没有错,但是太过分了,反而
不对。孔子就说,为什么自己的修养以及对待人要注意这三件事呢?他说因为“恶紫之
夺朱也”。朱是红色,为正色,紫是红得过分了,最怕是紫色侵夺了朱色。他又用音乐
来比方,在当时郑国的音乐最下流、最奢靡,所以孔子最反对郑声把正统的音乐搞坏了
。第三,利口覆邦家,嘴巴非常会讲,可是没有真正的思想内容,乃至亡国覆家。历史
上有很多这样的人,要千万注意,尤其自己要注意,有才的人
往往在嘴巴上不让人,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连累家人,甚至覆国,古今中外历史上
,这种利口覆邦家的例子非常多。这段文字上看容易懂,刚才我说这三点与上面狂、矜
、愚三点是连贯的,如荡之于狂,紫之于朱等等,都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形。一个人的
学问、道德、修养,最怕是成为似是而非。讲到恶紫夺朱,我们想到历史上一件事。大
家都知道,满清入关兴了许多文字狱,尤其在康熙、雍正的时代,当时大家都还有反清
思想,而一些地方官吏,为了迎合清帝的意思,致使文人冤枉
死的太多太多了。有的为了几句诗,就大兴文字狱,当时的刑法,不但是当事人处死刑
,还要灭九族。
其中就有一个与“夺朱”有关的案例,有人曾作了一首咏紫牡丹的诗,其中有两句
是“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位作者实际上是不是有意,无法知道,不过从文字
上看,的确具有民族思想,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说“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自然暗指清朝非汉人。这两句诗被地方官吏报上去,于是大兴文字狱。这两句诗还可以
说“罪”证确凿,后来有些文字狱就很可怜了,所认定的“罪”证非常勉强,像有一个
文人,在他的一本书中夹了一张字条,有“清风不识字,何以
乱翻书?”两句话,被人发现报上去,说他藐视满清没有文化,也大兴文字狱。
这是今日看到“恶紫之夺朱也”这句话,而想起了清代的文字狱,都是做得太过分
了。
法尔如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有一天感叹地说:“我想永远不说话了。”这句话看来好像很平常,年轻朋友
们看了这句话,不会有什么感触,年纪大的人就会有所感触了,尤其到了某种社会环境
的时候,真是不想讲话了,因为无话可说。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这个感叹。那么子
贡就说,老师你都不肯说话,不教我们,我们将来就不懂,也没有办法阐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说,人何以一定须要讲话?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是读死书的,观察天地就知
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分列得如此清楚
,这样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这是文字的解释
。
但在这里有个问题要讨论了:在这个地方就讲到中国儒家、道家思想,都是一个体
系的。孔子这里提到天道,老子也非常注重天道,老子教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思想。现在老、庄思想,在外国无论欧洲、美洲都流行起来
,身为中国人,对于老、庄思想的中英文有关书籍,须要阅读,万一有机会到外国去,
也许碰到一个外国人谈起这些来,而自己身为中国人反而不知道,这是很难为情的。据
我所知道,外交官中没有读过老、庄,因而在外面丢人的,已
有很多。不但老、庄,外国人研究中国佛学、禅学的就有很多。这两天又来了两个学生
,是比利时人,原在中国读过书,在比利时成立了东方文化中心,教了很多学生,现在
碰到很多困难,一些高深的问题解决不了,回来准备补充,由政大一位老教授介绍来找
我,研究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东西。所以老、庄方面,现在全世界的译本有好几十种,
王“老子”、孙“老子”,各人的见解,各不相同。我们都知道老子他曾经说过“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效法地,地效法天,
如何去效法?天效法道,道又是什么?没有定义。道又效法自然,于是有人说,老子的
思想,道以外有一个东西“自然”,而认为中国道家的思想,就说宇宙万有是“自然”
的。
问题就来了。什么是自然呢?因此在外国有一派,说老子是唯物的。他们列举《老
子》里的东西,作这样的说法,有一位外国的学者听了这种说法来问我。我告诉他,不
但是老子,我们中国几个大圣人,都从来不谈唯物主义的,但是物质却被包括在其中了
。这位外国学者就引用“道法自然”这句话来质疑,我问他是看哪一本书上来的?他说
是从中国人所翻译的一个外文本子看到的,我告诉他是翻译上的错误。(我的原则,有
人来讨论问题,如果说是某某人如何说,我则不表示意见,因为这已经牵涉到人,如果
说书本上如此说,或有人有此说法,我才作答,因为这不牵涉到人,只是就事论事。)
先说“自然”一词:我们对于“自然科学”这个名词的来源,这个问题我们特别要认识
清楚。当年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对于“哲学”、“自然科学”、“化学”、“物
理”这些名词,我们是参考日本的翻译而再译的,因为西方的文化传到东方来,大多是
由日本人先翻译过来的,我们是第二手参考日本翻译过来,所以哲学等等名词,在日文
中早已经译定了。可是日本文字,在明治维新前后,仍旧是中国文化,所以日本还是根
据中国文化的意义,来翻译西方的东西,而翻得并不一定对,如经济一词在古文中并不
是现在的狭义经济,而是“经世济民”的意思,不是工商经济,也不是经济时间的这类
来自日文的意义。所以从日文翻过来“自然科学”的“自然”,就是把物理的宇宙,定
了一个名称为“自然”,这样第二手翻译过来的名词,大家习惯以后,一提到“自然”
,印象中就是“物理世界”,就是唯物的自然。其次,两千多年前,印度有一种哲学思
想,叫作自然哲学,那个“自然”,与现在的自然世界又是两回事了,这且不去管他。
我们要知道,一如“经济”一词的借自子书学说。自然科学的“自然”,只是借用了一
下老子“道法自然”这个地方的“自然”而已。可是现在的年轻人读《老子》,大多数
并不知道这些文化上演变的真相,从小只知道“自然科学”,“自然”都是讲物理的,
所以一看到《老子》中的“道法自然”,认为《老子》中的“自然”就是物理世界,于
是认为老子思想是唯物的,这实在大错而特错。
我们读哪一个时代的书,就是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在老子那个时代,是没有“自
然科学”的,所以《老子》中的“自然”是另有意义的。这位外国学者就问我所讲的“
自然”又是什么?我说你查完了《老子》,都照他的原文,不要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去
找答案。照《老子》的本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后四字本身是
一个注解,就是说道效法谁呢?谁也不效法,它自己“本身当然如此”就是道,“本身
当然如此”这就是自其然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学术界、思想界乱得不得了,十年、十五年以后,将是一个大问题,年轻的人
真正要努力,将来的责任很大,而且自己做好了,将来的前途也很大,十年以后,中国
的文化将要大吃香。譬如《庄子》,庄子自己说他所说的话是寓言,可是现在人们一提
到庄子都说是靠不住的,因为庄子说的是寓言。这观念又错了。为什么错了?大家认为
庄子说的话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大家读过《伊索寓言》,这是西方神话,神话都是乱想
编出来的,像科学小说一样凭幻想写的。那么我们就要注意,
这只是当时我们把西方的神话翻译过来,借用了《庄子》中“寓言”这个名称,可是到
了现在的教育,因为作小孩子就看《伊索寓言》,老师也告诉学生,这些神话是寓言,
于是“寓言”一词的观念,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凡是虚构的、乱扯的都是寓言,最后反
过来,对于庄子所说的中国文化思想,也认为是虚构乱扯的寓言。现在回过头来问,庄
子所说的寓言又是什么寓言?我们要了解,“寓”者“寄寓”也,譬如籍贯,我的祖籍
浙江,现在寄寓在台湾,客寄说是寓,所以庄子说他讲的话是
“寓言”,意思是说“我所讲的话,是打丫头骂小姐的话。”这就是寓言。有时人类的
言语,没有办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仔细研究,在与人谈话时,直接讲,对方反
而不懂,改为讲一段笑话,说一个故事,不等到说完,对方哈哈大笑,他就懂了。这是
人与人之间沟通思想意见最好的办法。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有用“喻”这个办法,
我们遇到很难表达的意思时,最好的办法是用笑话,用故事。所以庄子讲话的方法,往
往用寓言。这是要特别注意的。我们将来弘扬自己的文化,再也不要搞错了,现在已经
错得很厉害,我们要慢慢纠正它。
现在回转来讲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说天道是自然的,自己本身当然如此。我们不
要把老子的“自然”视为现代科学上的那个名词。老子教我们学天道,翻开《老子》来
看,他讲了很多天道,他说到人的最高道德修养,就是效法天地,天地生长了万物给人
,他没有居功,没有自私的报功,也不想占有,而且天地是平等的,好的坏的,无毒有
毒,他都生长,无分别;只有生生不息,没有要求还报。人类吃了他生长的好东西,还
给他的是大便,他也不生气,照样的永远是生长,所以人的胸襟、道德、器度能够效法
天地,是最重要的。而且教我们在事业方面做到“功成、 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一
件事情成功了,交给了后代,就撒手不管,这是天之道也。这也就是后世中国文化“天
人合一”思想的滥觞。孔子现在提到的,也就是这个精神——天道。他说。,上天有什
么话说呢?自然的。人的学问也好,道德也好,一切修养,先要了解自己当然是如此,
我又何须多说!这是中国文化的本位文化,不管儒家、道家,都是一样的。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一段古人的注解很明显。孺悲是一个人,准备来看孔子,孔子说了一次假话,叫
人就说他今天生病了,所以没有出来见客。孔子学生中有执事的人送客,在将出门的时
候,孔子在里面拿起瑟来弹,并且还唱歌,故意使孺悲听见。这一段古人的注解,多半
和朱熹先生的一样,认为这个人可能有哪一点为孔子看不惯,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不
愿意见他,但是又明白地表示讨厌他,看不其他,所以等他出门的时候,故意唱起歌来
,使他听见,知道孔子并没有生病。我的观念又与古人不同了,我认为孔子并没有这个
意思,但要解释起来很费时间了。问题在孔子为什么要奏乐唱歌给他听呢?假如像古人
解释那样为了使他知道自己没有生病,孔子在里面,说句话或叫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可以
,何必奏乐唱歌呢?这问题来了。关键就在“天何言哉!”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须要
讨论,甚至是不可以言喻的。这个道理研究起来是够麻烦的。我的见解是如此,对与不
对,并不坚持自己的意见。
那么这段书什么意思呢?我们引用别家的故事,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中国文学中
有“闻木樨香否?”这故事。木樨是桂花的一种。这是宋代文学家黄山谷的故事,他是
学禅的,他老师就是宋代有名的晦堂禅师。因为禅宗大师们的教育方法,是不立文字不
用言语的,黄山谷跟他多年,似乎并无所得。有一天就问老师有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
露一点消息,露一点缝给他钻一钻,让他钻进去。晦堂就问他念过《论语》没有?这句
话现在问年轻人不算稀奇,在当时来问黄山谷这样的人是很不客气的,很难堪的,因为
古人考功名的本钱就是四书五经,都能背诵的,晦堂还问他念过没有,这给黄山谷的刺
激是很大的。黄山谷答道:“当然念过!”晦堂说,你念过《论语》,其中有:“二三
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孔子说的话你懂吗?晦堂大师引用了这句话,就等于
说我随时随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有什么办法?黄山谷还是茫然不懂。后来有一天
,黄山谷站在老师的旁边,晦堂这位老和尚看他在身侧,摆一摆袖子,就径自往山门外
走去。这时正是秋天,一路上桂花盛开,晦堂像是赏花去了,黄山谷也莫名其妙,只好
在后而跟着走,晦堂故作不知的样子,走了一阵以后,回过头来问黄山谷:“闻木樨香
否?”黄山谷答道:“闻。”这时晦堂就瞪着眼睛告诉他:“二三子,吾无隐乎尔。”
据说黄山谷因此恍然有所悟而入了道。就是后来理学家说的,悟到了那个心性的本源。
这是有名的一段禅话。事实上黄山谷的修养、诗名都很高,他与苏东坡他们几个人都蛮
可怜的,遭遇王安石的种种打击,后来被贬谪到贵州的一个乡下,相当现在的区公所小
干事。在古代被贬谪的大官,还要被人押解去报到,等于半个犯人,起居不自由,生活
是很苦的。他在被解送的路上,才和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一样,真懂了晦堂老师的话,因
此对于所遭受政治上的打击、环境上的打击、生活上的痛苦,都能处之泰然,还在那里
对地方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现在我们拿这个故事来说明孺悲见孔子,而孔子不见,故意取瑟而歌,就等于是一
种不言之教。这是这段书真正的意思所在。
爱的回报——孝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
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
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提到我们中国的古礼,这个制度,现在改变得很厉害了,历史时代到底挽不回的
,我们不要去管现代的情形了。孔子当时,是比较保守的,极力主张维持孝道,父母死
生之间的大事,应该依照古礼。宰予,就是白天睡觉的那个学生。 现在他提出一个大问
题。中国古代,父母死了是三年之丧,要守孝三年,我们在几十年前,至少在播迁来台
以前,在大陆上时,许多朋友还是守这个规矩,手臂上都还戴一块白布或黑布。现在是
没有了,三年变三天了。在守丧时期称制中,在名片上面,名字旁边都要加印一个较小
的“制”字,表示在守丧。在古代更严重,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
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
,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
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 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
,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在戏剧里可以看到,
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国家非要
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丧服未满,皇帝下命特别起用,名为“起复”。
而起复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古代这种政治
制度,实在也有它的好处。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离开民间太久了,对民间的情形都不
知道,回乡以后,杜门思过,也不准宴客,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可以深入到民间。
这是中国古礼,这种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改变,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其中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
,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
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
连皇帝都要遵守,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宰予现在就提出来问,我们的社会制度,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行到现在,
很古老了,现在宰予说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
,新的又长起来了,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
说,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了,你觉得心里安吗?宰予说,安呀
!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并没有人勉强你,你就是过了三天就跳舞
也可以,只要你心安。丧礼并不靠规定的,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
来,不是法律规定的。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
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
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不必要提倡 改为一年,别人不愿改,是别人的事。
孔子等于给宰予碰了一个橡皮钉子,他出去了。
于是孔子告诉其他同学,宰予这个人一点良心都没有。下面孔子说的,就是中国文
化三年之丧的道理了。他说,小孩子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
时代,要三年才能单独走路,离开父母怀抱,后来二十年的养育且不去管,这三年最要
紧,就算是朋友吧!这两个老朋友,这样照顾了你三年,后来他们死了,这三年的感情
,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
点点还报。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而宰予反对,主张改为一年, 像这样,宰予没有三
年怀念父母的心情,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如改为一年,可以说天下没有
一个孝子,天下任何一个父母,在自己孩子三岁以内的时候,那种慈爱、辛劳,照顾是
无微不至。所以中国文化,定父母之丧为三年,就是还报这个慈爱,这仅是最起码的回
报,事实上父母的慈爱,并不止此,在孩子三岁以后长大了,还一直要照顾到二十多岁
,所以这就看到金圣叹这个调皮的文人所说的话,有最高的道理。
现在我们拿他的意思,说说他写给儿子的信:我和你是朋友,最初你也没有指定要
我作你的父亲,我也没有指定要你作我的儿子,大家是撞来的,因为是撞来的所以彼此
之间,没有交情可谈。但是话得说回来,这个老头子(指他自己)和这个老太太(指他
的妻子),从替你揩大便小便开始,照顾了你二十年。这二十年,你去社会上找找看,
还有没有比这两个老朋友更好的朋友?我们现在不要求你孝不孝,这些都是空话,只要
求你把这两个老朋友照顾你二十年的感情,也同样照顾这两个老朋友二十年,就够了。
这是金圣叹的游戏文章,也说明了孝道的真正哲学,所以中国讲孝,就是爱的回报。因
此孔子说,现在的人,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像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
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孝字。到了最近几十年
,“孝子”的意思,是倒过来解释为孝顺儿子。这一大段是讲孝顺的,下面我们就讲到
《孝经》了。
曾子根据孔子所述的中国文化,著了《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在《孝经》中孝敬
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大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中国
政治哲学的大原则。为政的人,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改一个名字就是忠。所
以从事政治的人,要有孝天下人之心。以这个道德的基础,出来从事政治,这是中国政
治哲学的基本重点,也即《孝经》的基本重点。
麻将的学术思想
说到这里,就讲到人品了。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到了这里,我们看了可高兴了,孔子主张可以搓搓麻将、下棋。他说,有些人吃饱
了饭,一天到晚不肯用心思,这情形大家也许见得少,在我的一些朋友中,我看得多了
,有几个人,我经常笑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生下来父母留给他许多的钱,吃饱
了以后,不晓得怎么玩好,有时看到他很苦,苦到不知道有什么好吃的,一切东西都吃
厌了,一天到晚不知如何度过才好。真有这种人。孔子说这种人真难。这个话分两头解
释,刚才是照文字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痛苦。只一方面说,一个人如果要真正
修养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可真难,这就讲到修道了。现在有许多人讲修道,就是
身外任何事物都影响不了他,坐在那里,什么都不管,庄子称他为“坐驰”,坐在那里
脑子里思想不停,好像开运动会,如真做到脑子里完全宁静下来,是很难。但在这里,
不能作这样解释,因为下面孔子还有话,他说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肯动
脑筋,就真难对付,没有办法教育他了。为什么孔子有这个感叹?因为在当时的社会、
政治制度下,许多富家公子少爷,都是这个情形。所以孔子说,倒不如学学下棋,还能
动动脑筋,总比较好一点,最怕是不用脑筋。这个话我们现在看来,也许没有什么感觉
,如果从事教育的话,就会感慨了。据我所了解的,现在的教育,学生们已经到了“饱
无终日,无所用心”的程度。大家如果不信,不妨研究一下看,现在我认为最严重的问
题是文化思想没落了。虽然目前教育那么普及,一般人却只晓得应付考试,背死书,真
的文化思想,乃至到大学里都没有,而且一年比一年差,差到无法再差了。这正如我们
前面曾经讲过顾亭林的话,不妨重新再提,好加注意。当明末清初,顾亭林把明末的士
大夫,分作南北两种批评,指明末的所以亡国是:一、南方的士大夫们“群居终日,言
不及义”。一般人打打牌,喝喝酒,聚在一起,所谓“国家事,管他娘,没有事情打麻
将。”所谈论的话,没有谈到国家思想、民族文化,至于义理之学的影子更没有,说些
空话而已。二、北方的士大夫们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所以他认为这样太危险了
,国家岂有不亡的?这是当年历史上的士气,所以一个国家的文化思想有
如此重要。
下面插了一段很妙: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
义为盗。
子路问孔子,你都说些文的,难道一个人只须要读书,只为学问的吗?来不来武的
?讲不讲勇呢?孔子说,我并不反对勇。不错,武功也要好,但是君子之勇,以义理为
上,如果君子没有义理文化的修养,徒然有勇,就容易作乱,使社会混乱。如对人有勇
,而没有义理文化作基础,就容易作坏事,匪盗这一类行为,都做得出来了。
因此便引出了子贡的话: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
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 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
为直者。
子贡有一天问,一个君子仁人的修养,也有讨厌人家的一面吗?孔子说,当然有。
那么讨厌一些什么事?孔子举了个例子,最讨厌说别人坏话的人。讨厌自己在下面对于
上面都不满意,加以讪谤的人。讨厌好勇斗狠而又没有文化基础修养的人。许多学了拳
的人,见面都要比划几下,是最讨厌的,奇怪得很,学武的人总是性情粗暴,乃至学太
极拳的人,动辄喜欢跟人“推手”比一下,这是值得研究的,为什么一种运动,往往会
把人的气质变为好勇斗狠?不过据经验所知,初学武的时候的
确想打,除非学到很高的时候,看不出来了,不想动手,也不敢动手,因为一动手就伤
人。所以好勇而无礼的人很危险,令人讨厌。至于“果敢而窒”,也值得注意,有些人
很有决断,很容易下决心,尤其为政当领导者更要知道,很果敢、有勇气,下了决心就
干了,而把门关起来,任何第二个意见都不听的,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子贡听了以后,说他也讨厌几件事,就是徼以为知者,有些人把自己的偏见,认为
是自己最高的智慧,这种人真是无可救药。还有可恶的是没有礼貌,粗暴而自以为有勇
的,还有口头上尖酸刻薄攻击人家,而表面上装起来是说直话的,都是可厌恶的。他们
师生两人一唱一和,等于唱双簧一样,举出来的这几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体会自
己,也可据此以观人,如果有了这种毛病,要努力改过来。
男人与女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有几句话,先要向女性们道歉。我以前讲《论语》就讲过的。有一次一个妇女团体
要我去讲中国文化,就有一位提出这两句话来问我。我说我不敢说,我说了你们要上来
打我的。她们说不打。我说你们不打,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
护的。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
皆非,动辄得咎。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
下难事。但问题是,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也少之又
少。孔子这一句话,虽然表面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
?我们男士,在得意之余,不妨扪心自问一番。
当然,我们还要明白孔子说这句话的时代背景,在上古时代,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
结构,女性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对外界事物的陌生,知识的隐蔽,不是现代 人——尤
其是我们今天社会所能想象的。讲到这里,我又想起以前小孩子时期的笑话,那个时候
,也正是正式“小人”的时期。我们那时候读书,碰到写别字,写误字的时候,往往有
人开我们的玩笑说,这是孔夫子的夫人教的。事隔几十年,到了今天,孔师母,事实上
,也应该和一般女性教育家一样,真正出来当老师了。因此
相反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来说,也许会讲:“唯男子与小人为难办也。近之则玩弄,疏
之则恨。”试想,这也未尝不是理由。
几年前,有一位同学介绍一位提倡女权运动的同学来看我,我对此举并不反对,不
过,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似乎女权已经高了一点。倘使真能做到取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而代之以女权为主的社会结构,我也很赞成。因为男人们也有男人的苦经,男人们担任
社会中心的主角已经几千年了,应该退休让位,完全由女性来管事,当兵打仗,都归她
们,男性应该回到家里去专管内务,做饭、烧菜、洗衣、打牌。只可惜缺了一样,男性
不能生孩子,这一点反不过来,未免遗憾。
话说回来,以前的人们,常站在男性中心的立场来看女人,都有类似从“难养”的
角度来看,因此见之于文字言论的也很多。宋代陶谷写了一本《清异录》的书,其中的
女行门中,便录有莱州长史于义方著的《黑心符》一篇,专责女性的文章。 他首先提的
是历史上名女人,如吕后、武则天等等,都是拣坏的方面来说。但我觉得,如果仔细读
完了《黑心符》全文,你便会哈哈大笑,作为原告的男人,说了半天,无非都是男人没
有出息干的事,几乎与被告女性完全无关。我记得佛经上有一个故事,一个国王与王后
反目,同来见佛,佛先站在国王的立场,说了女性许多坏处。国王听了很高兴。最后佛
又说,可是人们只知道女性的不对,其实,男性的坏处也很多,于是佛又接连数说许多
男性的不是之处。非常好笑。这正如吕纯阳的一首诗说:“独立高蜂望八都,黑云散后
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女人!男人!谁对?谁不对?我想,也
同宇宙的其他事物一样,永远下不了定论的。对吗?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这是这一篇的结论。本篇正好由小人之首的阳货开始,到此作一结论。孔子说,人
到了中年,经验也够了,年轻时错误没有关系,到了中年自己应该反省到了,不要再教
育,自己也能改正好了。但结果还有许多毛病,很多的坏事改不过来,这就不要说了,
这已经定型,改不了啦!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