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nana (一地香蕉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子张第十九别裁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5日20:27:2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学与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两句话要注意,后来一直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之一,讲到这里,我的感慨特
别多。过去我们中国文化,都是走这两句话的路线,我们翻开历史来看,觉得很可爱,
过去的人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学问有成就,考取功名,做了官
,扬名天下。可是做了官以后,始终不离开读书,还在求学,每个人都有个书房,公余
之暇,独居书房不断进步,这是古人的可爱处,就是“仕而优则学”,尽管地位高了,
还要不断求学。“学而优则仕”,学问高了,当然出来为天下人做事。然而到了现代几
十年看来,只有“学而优则仕”,至于说“仕而优则学”就少有了,而是“仕而优则牌
”,闲来无事大多数都在打牌。有的买了线装的二十五史等书,我担心放在那里将来会
被书虫蛀了,因为他都在打牌,这正如《老残游记》所谓:“青琐琅嬛饱蠹鱼。”所以
我深深地感慨,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可贵,我们要为后一代做好榜样,我们已经害了自己
,害了社会,绝不要害后一代,对后一代培养好,使国家未来的前途,看到光明的远景
,我们这一代再不能马虎了。历史上,如司马光做了这么大的官,《资治通鉴》是他著
作的,退下来,公事之余,他就著作、读书,千古的名著,不是简单的。现在读书的风
气没有了。刚才说笑话,“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牌。”现在这个风气又过去了,不是
“牌”了,仕而优则“舞”,下班以后跳茶舞、喝咖啡等等,花样多了。这就说到社会
上读书的风气的确是很重要。其次我有另一个很大的感慨,过去办教育的只是牺牲者,
一辈子从事教育,的确是牺牲。很多人教出来的学生地位很高了,回来看老师还磕头跪
拜的,学生为什么如此?是老师对教育的负责,学生终生的感谢。现在不然了,学而优
则商,读完了书去做生意,生意做垮了就“商而不优则仕”,搞一个公务员当当,公务
员再搞不好,于是“仕而不优则学”,转过来教书去!这怎么得了?我这话是老实话。
前几年确是如此,看到这种情形,身在教育界就感慨良多了。时代的趋势变成这样,我
们对于子夏这两句话,应该要深切地反省深思,今天的社会,所谓中国文化、中国教育
,到了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办?
我们从文化资产中,看到历代名臣的著作太多了。至于名家也不一定是地位高,官
做得大。如清代的郑板桥、袁枚这几个名家,官位只不过是当县长而已,而且他们也不
想做大官,当了县长以后,年纪轻轻就辞职了,回家之后以名士的身份从事著作,所产
生的影响非常大。而我们现在,好像已经没有这个精神了。现在天天在讲中国文化,而
中国文化人——知识分子,这个读书的精神可变了。最近以来,有许多年轻的同学,讨
论到著作的问题,我告诉他们,现在的教育,由小学一直到大学,这十几年读书,所浪
费的精神的确不少,都在应付考试。孩子们真可怜,而用脑力记下来的东西,考试完了
以后,连影子都没有了,这些学问到底有没有用,将来至少在文化教育史上,是一个大
问题,现在我们也许感觉不到,但历史是一个天平,将来是要算总帐的,现在的年轻学
生,把脑力用在不必要的记忆上,但到大学以后,开始想真正读书的时候,已经缺乏这
个精力了,而且心静不来,没有读书的习惯。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尽量的吸收,装
进来,当然也启发了自己的思想,但没有像为了考试那样,去担心应付这些记忆,而读
得非常轻松,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对于以前读进来的书,统统发挥出来了。尤其碰到作
人处世的时候,把原来所吸收的东西,尽量发挥出来,可真的很有用。现在的年轻朋友
,他们可以说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而近年来,小学的孩子所具有的知识,比二十年前
的孩子又多了许多,但真教他对学问修养下一个决心,他就做不到了。所以我们可以预
言的,将来我们国家民族对这个问题,会深深感觉到害多利少,会很痛苦的。这是由“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话联想到的。
再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古人不但是读书,而且把工作经验和学问融化
在一起,所以写真有价值的著作,准备流传。我们看古人有价值的著作,如讲中国政治
哲学吧,绝对离不开《管子》。但是《管子》这本书,就不是像现在我们这样,为了拿
一个学位或是为了出名而随便乱写的,而是从他一生的经验,乃至从他在历史上有名的
“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是孔子对他的评语。管仲原是一个犯法的罪人,齐桓
公起用他以后,他能够九合诸侯。当时的国际关系比现在还难做好,而他能前后开了九
次国际联合会议,而且大家非听他的不可,并没有用原子弹压迫别人,也没有利用石油
控制别人,就把政治上一个混乱的时代,领导上了轨道。所以孔子非常佩服他。以他这
样一生的事功,也只写了《管子》这一本书。不过后人再研究这本书的内容,认为真正
是他写的,不过十分之三四,有十分之六七是别人加进去的,或是后人假托他,或是他
当时的智囊人物增进去的。但不管如何,这本书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是非常
重要的,可以说比孔子的思想还早。他这样以一生的经验,只写下了一本书,可见古人
著作,慎重得不得了。还有一本《商君书》,秦始皇以前的秦国,他之所以特别强盛起
来,就靠商鞅变法,他是讲法治的法家,也可以说以法律作统制工具的政治家。秦国用
商鞅以来,一直主张法治。这本书究竟真假的成分多少,我们不去管他,但在中国法家
政治思想上非常重要,要想研究思想斗争,这些书是不可少的。我们一般人,这几十年
来接受外国哲学思想,比接受自己的哲学思想更多,洋装书比线装书看得多,这也是一
个大问题。满清入关打明朝的兵法,就是用了一部《三国演义》,虽然这个话太概括,
也未免太轻视清朝了,但是大体上是如此。《三国演义》虽是一部小说,所包括的外交
、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思想太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打中国以前,几乎日
本全国的人都在读《孙子兵法》与《三国演义》,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而我们现在的
年轻人看过这些小说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我们研究文化斗争,一定要把别人的根挖出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挖出了
敌人的根在什么地方,然后知道他下一步是怎么走,知道他必然是什么路线,而且实际
上历代讲统治的人,内在都是用法家的思想与原则。虽然商鞅变法自己是失败了,而这
部《商君书》,他和《韩非子》等这些法家的著作一样,在中国政治的运用上,都是很
重要的典籍。假使研究斗争的手段,在这些书里,可以找出来的例证太多了,是用不完
的。
这也就是说明了“仕而优则学”,一方面工作服务求经验,一方面不断求学,增加
学识的渊博以开拓心胸,再配合自己为人处世的实验,而产生的学问,这是中国文化讲
学以致用的精神。但是现在和学人文科学的学生们谈谈,真觉得悲哀,连自己中国的历
史都没有学好,只学了研究历史的方法,而中国古人读历史不是走这个路子,读懂了以
后,自然知道方法,现在更可悲哀的,有中国学生去美国研究中国学问,如中国史、中
国文学等,或是只研究一节中国断代史的某一点,就拿到了学位,想想看这该多可怜!
这个样子读历史,学位是有了,而对于历史与人生的配合则不晓得。这也是我们要注意
的,将来对后代的教育,对自己工作与处世的方面,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所以“仕而优
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我们今天读来,是有无限的感慨。
办丧事不是演戏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这是讲丧事,我们看到四书五经,尤其在《论语》中,很多次都说到丧事,以现在
年轻人的观念来说,讲死人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是一个问题。儒家为什么对于丧事——
死人的问题讲了那么多?我们要了解两个道理:第一要了解所谓人生,只有生与死两件
大事,这两个阶段就是两头,好比天象一样,早晨和夜晚;或如一年的过程从正月到年
底,就是这样一个现象。所以中国文化对人生问题的重点,在于养生送死。西方文化的
重点只有一半,养生非常重要。小孩子在西方文化中很有地位,老年人可怜得很,因为
他们对送死不是太重视的。中国则顾到两头,养生与送死,因此自古对丧礼就非常重视
。但是这种重视,产生了一个流弊,在春秋战国时,丧礼的繁复,讨厌到极点:一副棺
材有三套,所谓衣、榇、棺、椁。朱熹有一部著作专门讲这些的,如土葬还要放木炭石
灰等等,说来也蛮科学的。有的地方则不同,天葬的挂在树上给鸟吃了,水葬的丢在海
里就葬了,简单得很。而中国的丧礼很繁,繁得过分了,所以当时有人出来反对。孔子
以后的墨子,也是最反对重视丧礼的一个。他讨厌透了这些,所以《墨子》里有一篇《
节丧》,以社会经济的观点,认为这是很大的浪费,很不应该的,这也是墨子经济道德
观点。但是孔子、孟子的思想。对于过分的节省是反对的。在《礼记》上有规定,对丧
礼是有所修正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历史文化的事实问题。第二个要注意的是属于人类
文化的,我们可以不用这个“丧”字,我们研究古书,对这个“丧”字,并不须要头大
,如果思想贯通起来,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都是一样的。我们说过,西方文化的根源
是宗教,由宗教发展为哲学,由哲学发展为现在的科学,这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对于世
界上的宗教,我们就以比较宗教来讲好了,这也是近年以来在大学里一门新兴的学科,
哈佛大学等都有这个系,对每个宗教的教义、哲学理论、方法,都作一个客观的比较,
我们以比较宗教的立场来看,先不谈教义,每个宗教首先讲人死问题,而且每个宗教都
是专管死人的,教人不要怕死,死了以后到我这里来,好像每个宗教教主都开了一家观
光饭店,招揽生意:“到我天堂上来,我的天堂第一。”有的说“你到我
西方极乐世界,招待周到,非常清净。”好像我们当年到了上海,一上码头,很多打灯
笼的旅馆茶房来拉生意一样。为什么每个宗教都如此,都管死的事,没有管生的事?这
一点唯有我们中国文化值得自豪,我们中国文化很少谈到宗教,我们固然管死,但也管
生的,你们站在殡仪馆门口看,看得很可怜,每天都有抬出去,有时候每个厅还排队,
上午下午都忙不过来。可是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天天看到孩子抱出来,没
有什么悲哀,你那里抬走一个,我这里抱出两个,高兴得很,
“生生不息”。这是西方原始文化与中国原始文化的基本不同点。
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不管如何,都对于生命的生与死的问题在研究。生与死的
确是个大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这就是说中国文化丧礼的境界,古人为什么到处提
到丧礼的内涵,它包括的问题有这样大,并不简单,我们不要轻视它。
现在回到书上: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的思想是根据孔子的传统来的,他对于当时社会风其中,对丧礼过分的铺张,
有一个修正的论调,认为办丧事要诚心哀痛就够了,表面上办得非常铺张,办得非常隆
重,内心没有一点哀痛,外面的礼貌再好,仍不是丧礼的精神。古代就是用这样一句话
,概括了上述的观念,如果现在写文章,便可以在报章杂志上,写好几评论文批评这个
事。我们现在如果把这句话对年轻学生讲,一定会引起反感,他们认为这句话有什么了
不起。这就是学问与时代没有办法配合。我们这一辈知道,中国旧式社会因几千年来的
习俗,有的地方,可以出钱雇人来哭丧的,那种丧声,比唱歌还好听,就有专门以替丧
家哭死人赚钱维生的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流弊。而且这种风气,过去在广东、福建某
些地方最盛行,因为这是汉唐文化的遗风。这种替人哭丧的人名为“挽郎”,等于现在
出殡行列中的中西大乐队,因此子游提出这个主张来,修正这种社会风气。
难能可贵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这是孔子死后,同学们互相的评论,大家关起门来的检讨。这一篇是子张开始,所
以这里讨论到子张。子游说,我们的同学子张,作人的确了不起,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
情,他去做了,困难的事情,他敢去负责任,敢去挑这个担子,而达到任务。这一点子
张做到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夫子那个仁的境界。
这是子游对子张的评论。曾子也随着附和,认为子张是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是
他修养的内涵,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这是用曾子的话,说明学问的道理,这里又提到丧事,他说,据我当年听到夫子(
指孔子)说“人未有自致者也”。这是一个问题了。自致是自动自发,就是说自动自发
的人几乎是没有,虽然有这个心情,但很难构成有恒的行为,而能够达到最后目标的很
少。这个话看起来很空洞,但孔门的道统比较注重内心自省的修养,这也是求学问仁的
中心。所以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很难做到自己肯责备自己,乃至由自己内心的反省,
而到达了圣人的境界,这是很少的事例。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一件事,都受客观环境的
影响,出于不得已,完全出于主动的很少,例如有一件事——打牌,三缺一的时候,还
跑很远的路去拉一个人,这是出于自致。但以心理学来研究,这也不是出于自致,因为
打牌这个娱乐就不是靠自己来的,而是靠几个人凑合成一种环境而影响来的。所以真正
由自己内心自发,自致,达于仁的境界,的确非常少。严格的说,一定要讲,哪一件事
情是比较自发的呢?曾子便引用孔子的话“必也亲丧乎!”一定说起来,只有父母死了
的时候,内心真觉得悲哀,那种悲哀是自然的,可以勉强说纯粹是自发的悲哀。但是注
意“必也”两个字,就是“勉强、一定、硬是要说的话”的意思,实际上那种悲哀,有
时候也是迫于不得已,而并不是真情。(所以说中国古文,虚字里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
方。)因此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与良心,真正能自发自致的毕竟太难。这节书看起来很简
单,如以心理学、哲学来看,可发挥的地方太多了。
继往开来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
能也。
这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孟庄子是古代的世家,鲁国世袭的大夫,姓仲学,名速,他
的父亲孟献子,名蔑。孔子当时说,孟庄子可真是一个孝子,他对于父母的孝行来说,
其他的一般人都做得到。(像我有一个朋友,六十几岁了,也是白发苍苍,事业很大,
工作忙得很,家中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他每天晚上一定回家陪父亲吃饭,否则他父亲就
吃不下饭,有时父亲还骂他,甚至用手杖打他,他赶紧跪下来给父亲打,但这些孝行还
不算太难。)孔子说,最难做得到的,是孟庄子承继高位以后,对于他父亲原来用的这
班老干部,并不改变,同他父亲一样待他们,没有变更,而且对于父亲的政策,继续执
行。这两句话实在道理很多。历史上古代的政治形态,秦汉以前的宗法社会与秦汉以后
又不同,与现在更不同,现在社会假使和古代一样,那就糟了。现在是工商社会科学时
代。春秋战国不但是农业社会,而且还保留浓厚的宗法社会形态,非常保守的,那时是
敬老尊贤,重视前人的经验。现在重视年轻人,着重求新求变。这又是历史文化一个大
问题,将来是不是人类整个文化会走回头路?这很难说,看历史的演变,说不定会走回
头路。这是第一点。
这段书还要注意的,中国讲孝道,曾子著了一部书,后来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孝经
》。严格研究孝道,这中间也有些问题,如果我们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狭义的孝子,那
就不会有人去革命了,大家都去当孝子,这个社会还是不会有进步的。所以孝与不孝之
间,存在着问题。后来发展到孝与忠是相关连的,但后来又变成忠于一人;忠于一事的
狭义的忠。实际上讲孝道,就要研究曾子所著的这本《孝经》,其中说到孝道的精神,
就是西方文化的爱,爱要扩充到爱天下人,就是大孝于天下,
后世所提倡的忠,就是孝的发挥。因此唐宋之后,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名言。
一个人对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来为天下国家献身,就一定真有责任感。古代的“
忠”,现在的名称就是一个大的责任感,不过这两个词句作一比较,我认为还是中国古
代的“忠”更好,因为“责任”只是法治的观念,而法治观念产生的流弊,就是会在我
们的思想上产生有价值没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价值又何必尽这个责任?中国古代的
文化则不谈价值的问题,,只有情义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了解,孔子讲孟庄子的孝道“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是说他能大孝于天下,继父亲善良政治的成规,
是难得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要注意的,这个“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有什么难呢?其实非常难,也
许我们大家没有这样的家庭环境,体会不到,假使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就可以体会到,往
往对于老一辈的干部不会用。中国有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讲历史上两个故事
就可以看出来:
汉武帝杀他最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是因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为太子。当汉武帝立
定了这个决心的时候,先把太子的母亲杀了。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汉武帝说,
自古以来国家所以会乱,都是帝王年少,母后年壮干涉政治所致,我年纪已大了,这妃
子还年轻,将来我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如果干政怎么办?汉武帝这种做法,说来是一种
权术、帝王的统治手段,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第二个故事也是出在汉朝,以前提过汉文帝到周亚夫细柳营的故事。汉文帝进不了
营门;周亚夫出迎,以甲胄之士不便跪拜,拱手为礼,军容严肃,文帝赞他的军队最好
,重用他。但是后来景帝时,周亚夫还是被逼死。为什么杀他呢?汉景帝讲了一句话,
批评周亚夫为“此人鞅鞅,非少主臣。”这是景帝就决定要杀了他。他也认为周亚夫绝
对是忠臣,但只忠于我景帝、忠于国家,可是我年纪已大,将要死了,儿子年纪还小,
上来当皇帝,他心里就不会服气、不痛快了。
我们读历史,看到了很多事,所以有人看通了,一辈子都不愿出来做事。(但现在
民主时代当然不同。)像这些帝王处理这些事情,如果只以古代宗法社会的体制来说,
则有他的道理。
再说唐太宗与徐世绩的故事。徐世绩和太宗一同起来打天下的,战功之多,武功之
高,都是了不起的。当唐太宗将死的时候,第一个决定,马上发表徐世绩去边远地区戍
守边疆,等于一个总司令降下来当一个团管区司令。唐太宗并且告诉他的儿子高宗,注
意这道命令送达后,徐世绩是怎样起程动身的。可是徐世绩到底是年轻时和唐太宗一同
起来打天下的,也很高明。深懂唐太宗。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的,一接到命令,连家
里都不回去,立即就去边疆报到。别人把这情形报告以后,唐太宗放心了,知道他将来
会听高宗的。
假使徐世绩有犹豫或不愉快的表现,恐怕也要被杀了。这件事足见唐太宗的英明。
也好在是出于唐太宗的手上,因为他的好处太多了,就把这种玩手段的事忘了,如说出
在秦始皇这类人手上,一定给世人骂惨了。唐太宗是怕他功太大了,所谓“功高震主”
。
其实社会人情都是一样。岂但是政治?对人付出太多的感情时,对方会受不了,对
朋友热心帮忙,如果过分得干涉到他的事务,必会遭反感,所以人生就是政治,政治也
是人生。看多了,就知道“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的确很难。所以这几句书表面上很简
单,却是真学问,要好学、要深思,用头脑从人生中去体会。
法律不外人情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
而勿喜。
孟家找曾子的学生阳肤做士师,勉强比方,士师约等于现在的司法行政部长,但权
还更大,可以直接处理执行的官。阳肤上任前向老师曾子请教,征求意见。
曾子就告诉他说,上面领导的人,(古代帝王政治是说上面领导的人,现在可以说
是整个的历史时代)失其道,社会文化没有上轨道,一个乱的时代,因为时代乱了,民
心也散乱了,没有中心思想,没有中心信仰,也没有真感情,这情形已很久了。(自春
秋开始到曾子这个时代,已经乱了三百多年,比我们现在还可怜,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多
灾多难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会这样深厚,也正因为历史在多灾多难中渡过的。知识分
子在多灾多难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会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流传给我们。这便是
历史文化的精神。)“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是曾子对法治的观点,他认为应
该把社会的实际情形与法治配合起来,这是执法人员应该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
深了解人的内情,犯罪的动机究竟在哪里?有许多是社会问题促成人去犯罪,所以在这
样的时代,办案的时候,对犯罪的人,应该别有一种怜悯悲痛的心情,因为大家都是我
们的同胞,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这人会犯罪?这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只有无比的悲痛
和怜悯,没有什么功绩可喜的,更不要认为办了一个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兴。如果社
会上永远不发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对于社会风气坏了,每人都有
自己应该负责任的感觉。
上面几段,用曾子的话说明学问外用的道理。下面便提到子贡的观念:
成败论英雄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这是子贡对历史哲学的一个批评。周武王推翻纣王建立周朝,是因为纣王暴虐。子
贡说,纣王的坏,并不像后世说的那么严重,等于另一派的人说秦始皇的坏,不如一般
人说的那么坏,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实,说他把天下的书都烧了则不见得,他只是把全
国的书集中到咸阳阿房宫,不许民间多流传,怕老百姓知识高了难统治,这才是真的。
至于坑儒,他坑的儒,是实在令人讨厌的一些人,我们注意历史上“处士横议”四个字
。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级知识分子开会,提出很多问题向他们请教,开会时,大家屁都
不放一个,开完会以后,心里又在嘀咕。这还不算顶讨厌,更讨厌的是那些没有做到官
的处士们,又生横议,鸡蛋里去挑骨头,蛮横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
气就坑了这些人。我们大家也要反省,读书人最容易犯这个毛病。开会开多了就会知道
,一些人在开会的时候,唯唯诺诺,对什么事都没意见,等散会以后,他又到处乱批评
。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这些都是李斯干的,而罪过都归到秦始皇的身上。中
国的书谁烧的?项羽烧的,咸阳一把火,连续烧了三个月。秦始皇建阿房宫当然不对,
像那种建筑,如果不被项羽烧掉,还流传到现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迹。假定根据《
阿房宫赋》的形容,人站在马上,高举十丈长的旗杆,仍然可以通过阿房宫的城门,意
大利的建筑是不能比的。所以我们古书文化的破坏,这位项老兄的罪过也是很大的。
不但项羽罪过大,萧何也有罪,他到底只是县吏——科员出身,到了咸阳以后,所
注意搜罗的,都只是户口、钱粮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资料,都搬走了。至于书,因为他
也没有把书读好过,就不管了。等项羽一到咸阳,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书都烧了,
这也归罪于秦始皇吗?这都是对历史讲公平话。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项羽,就有这样不
懂事。近人易实甫有一首诗说他:“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
火,天下侯王一手封。”非常有趣。
所以这里子贡说纣王的坏是坏,但并不是后世所说的那么坏,一个人,尤其是一个
领导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坏的时候,天下的错尽都归到他身上。因些我们看
历史,有些人真可怜。不但历史如此,社会也是这样,子贡这个是老实话,所以作人要
小心。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一个大丈夫有过错,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日月一样,一个本来发亮的东西
,给别的影子掩盖起来了,大家都看得见;变转来,大家也看得见,仍然仰慕。这段文
字就是这样,在意义上有两个:第一个意义是说,君子人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
错了就坦承错了,给大家看得见,这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了,人家就
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然会仰望他的光明。第三个意义,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
领导人。在过去的社会,小人有过错没有关系,他本来就是一片无明,黑洞洞的,再也
找不出一点亮光,大家看惯了。但对太阳,大家都看惯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点黑,
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在客观上看,君子之过,有这样的可怕,如果错了,要马上改,一
纠正大家都会原谅他,因为人们始终是仰望他的。
圣人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几个不同观点。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
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等于我们现在说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子
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
。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所以周代维持了八百年的
政权。春秋战国的时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时候。子贡这句话,就是说,中国文化并不是
完全没有了,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如果有比较贤的人,(“贤”代表有智慧、有
道德的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贤的人,对于中国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
等于现代有人以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到故宫博物院看看就够了,对于科学方面的文化,
不但不欣赏,还反感,甚之还认为我们没有人文科学,不知道中国文化在精神方面的伟
大。这也就说明不贤者不是完全不知道。如绘画、编织、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
厨师的菜刀、裁缝师的剪刀和理发师的剃刀也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它还是中国文化的
一种,是其小者。不管大小方面,中国文化,从文、武、周公以来,到孔子那个阶段,
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
,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没有
认定跟一个人学。哪一门有所长,他就学哪一门。后来唐代韩愈“师说”的观念,也由
此而发挥。
宫墙外望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是人名,叔孙氏,名州仇,谥为武,鲁国的大夫。这是孔子以后的事情。
这一篇都是说到孔子的学生出场了,这时子路也已经死了,子贡在国际之间很有声望,
所以叔孙武叔在朝廷中告诉一班大夫们说,真要比较起来,孔子的学生子贡,比孔子还
行。子服景伯也是人名,鲁国的大夫,他和子贡是同学,在《宪问十四》中曾经提到过
,他在当时是很有实权的人,他报告孔子,公伯寮在造老师的谣言,只要老师一句话,
我就可以除掉公伯寮。孔子说不必那么做。现在子服景伯听了这个话,就回来告诉子贡
,说叔孙武叔在如何批评老师。子贡就说,譬如门墙,(后来称拜老师为列入门墙,就
由这个典故来的。)我们筑的墙,只筑到肩膀这么高,人家站在外面一望,就看见了里
面的一切。
讲到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看了日本式的房子,围墙都很矮,人家都说日本人喜
欢矮,其实不然,我们中国古代,唐、宋时间的房子,都是如此,都是矮墙,所以古代
的武侠小说讲飞檐走壁,这种墙只要有一点功夫,用手在墙顶一搭,一甩就上去了,是
可以做得到飞檐走壁,可不比现在几层楼的高墙。其次,以前的墙是土墙,上面往往有
小坑洞,手上有点功夫,是可以抓住洞来上去,现在的钢筋水泥墙,壁虎功也好,什么
功也好,完全靠功夫上不去。古代的墙矮,宫墙也并不高,我们到日本看皇宫,靠护城
河的外面的宫墙是高的,如城墙一样,里面的宫墙还不高的,这是中国的古制。
子贡说我的墙只到肩膀,人家在外面把头一伸,就看到里面,房间里摆的什么茶几
,挂的什么画,好的坏的东西都看得见,换句话说,这个家里有多少内容,给人家一眼
就看透了,我的学问、修养、作人就是如此被人看得见,程度只到这个样子而已。讲到
我们老师的这个宫墙,有数十尺之高(古时期尺为一仞),因为老师的门墙太高,连门
在哪里,一般人都找不到,使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形,那里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更不要
说了。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古人的文字,两个地方的形容词用
得不同,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家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室家”两个字,严格说来就是
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
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
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最高的地方。这两个形容,一个对自己很随便,一个对老师的很
恭敬,这就看到古文文字的逻辑概念,身份不同,下的句子形容词都不同,古人是注意
到这些要点。我们现在随便有随便的好处,也有随便的坏处。
子贡再把孔子的学问用皇宫来形容,宫殿太高了,看不进去。孔子的学问有如帝室的庄
严富有,面前站着文武百官有那么多,所以一般人要研究老师,能够找到门的已经很少
了,何况登堂入室!叔孙武叔这位先生说我比老师还更好,也难怪,因为我太浅薄了,
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认识我是容易,认识老师则难,因此难怪他们要这样说了。“不亦
宜乎”用在这里,是文字的反用。
宋朝的宰相张商英,是学禅的,在他没有当宰相以前,很自负,因为看了很多佛学
的书,认为自己懂禅了,这时他还在当转运使,掌管几省的财税,运输补给连带地方行
政,权力相当大。一次他经过一个佛寺,寺里的大和尚云峰悦禅师说,张转运使太骄傲
了,自以为懂禅,他不过官做得大,但禅的修养不一定就好,我一定要打击他的傲气。
可是小和尚们怕死了,因为以前的大和尚,是由政府敦请的,等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转
运使有权影响把他解聘,所以徒弟们劝他不要得罪了这位大员。这个老和尚说,出家人
既不求名、又不求利,是就是,非就非,教徒弟们不必管。第二天张商英来了,当然很
客气,两个人就谈到禅,而张商英看不起这个大和尚,只跟这个大和尚谈诗,对大和尚
说:“听人家说你诗作得很好。”这个大和尚说:“转运使你不要听外人乱讲,别人说
我诗作得好,正如人家说你的禅学得好是一样的。”这句话可把张商英骂惨了,“不亦
宜乎!”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讲话的艺术,也是骂人的艺术,非常高明,子贡
这句话也是如此。他们说我好,是对的,因为他们眼光浅,只能看到浅的地方,孔子太
高深,他们看不到。
圣人心日月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
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叔孙武叔这个人,又有一次毁谤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孔子不是你们毁谤
得了的,别人学问好,道德好,那就好比山坡,的确崇高伟大,但还是可以慢慢爬到顶
上去的。至于孔子的伟大崇高,像太阳、月亮一样,是拿不到,摸不着的。一般人与他
隔离关系,想不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等于排拒太阳、月亮的影响一样。太阳、月亮永远
照临天下,你盖一间房子想挡住他,太阳、月亮并不生气,你房子里总要有些亮光,这
些亮光还是从太阳、月亮来的。就是说,你虽然不接受孔子的
思想,但没有关系,孔子的思想还是慢慢会影响到你,所以你想毁谤孔子,只不过是显
得你自不量力。
我们常常看到宗教的经典上,如基督教及佛教的经典,也常常用类似这个比喻。一
个大圣人的心,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我们常看到于右老最爱写的一副对联中的“圣人心
日月”就是根据这一段书来的,太阳月亮的光明,永远照临,你要盖间房子遮盖起来,
是你自己的事,太阳、月亮照临的心,并没有不平,他永远是平等的。
欲赞无词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
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
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
也!”
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在上论和下论中,这位同学有好几次都有所怀疑,而对子贡
提出问题。这里他去对子贡说,子贡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们恭敬,你已
经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内外的修养,都达到“恭”的境界。(这个“恭”并不只是
“恭敬”,而是“谨严”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古代的礼貌,学生对老师可
以称字、称号,不能称名,所以他们口里的“仲尼”,就是孔子的号。)我看未必比你
好。子贡就教训这位同学了,他的话又和答复上面几个人的不同了。他说,一个人言谈
很重要,一句话代表了你的智慧学问。换句话说,我们听人家讲话,对方一开口,他有
多少程度,多少修养,就可以知道,有时候听一句话,就晓得他无知,所以言语要特别
注意,不要乱开口。我们老师的高明,我们永远都达不到他那种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
样,不是可以用一张梯子让我们爬得上去的。从《论语》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孔子在生
乃至他过世以后,真正能够宣扬孔子、捧孔子的还是子贡;而对于孔子的学问,真正能
在事功上用得出来,对于时代有所贡献的,也还是子贡,所以子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如果正面的称赞孔子,从完全敬仰孔子的学问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维孔子的
文章,所说的话,都被子贡在这里统统讲完了。结论都在下面,别人无法再超过他的好
,这也可以说是预言。
他进一步对陈子禽说,夫子的学问,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小至于个人的成家立业,
大至于为天下、为国家做大事,想建立一个思想行为作风的基础,必须要以孔子的学问
思想作基本,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人生经验到了的时候,更加
深刻地觉得他的对。想做好一个领导人的,必须具有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领导的基
本条件很多,中外有关的书籍也很多,但都是讲权术,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领导
要以道德为基础。说到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就离不开孔子的
思想。要安抚天下,安抚人心,也只有用孔子的思想,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中坚精
神,一般人才会信仰,才会接受这安抚而来附和,而一切行为,也必须以孔子这种以道
德为基础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是子贡形容孔子的伟
大之处。
下面说到孔子个人:孔子活着是大家的光荣,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这样谁都及
不了他。我们两个是同学,你怎么把我捧得比老师还更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就
是说怎么办得到呢?这也可以说是子贡真诚恳切的定论,这也是子贡情深意真的心声吐
露。
--
生命的痛苦在于,它思考着,却发现自身只是一株芦苇;
生命的幸福在于,它只是一株芦苇,然而却能够思考着.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