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rene (小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二十五)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2月24日11:33:3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25章 决不放弃使命
                      ——《一百个人的十年》再记
    一九八六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灾难性地降临二十年,也是它破产式地结束整整
十年
之际,我心里沉甸甸生发出一个庄严的愿望,要为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一代人,记载他
们心
灵的历程。这感觉,犹如心中升起一面致哀的半旗。我把这部书的总体构想与创作本意
写成
《前记》,刊载在当年的《人民日报》上,同时在《十月》、《文汇月刊》、《小说家
》等
刊物上,发表了最初采写的一批“文革”受难看内心的故事。尽管无以数计的读者,用
激励
的信件支持我的做法,要求我为他们代言,可惜它生不逢时,在发表后一段不愉快的日

里,被舆论界微妙而难解地冷淡开。于是,有人劝告我,写“文革”只有等下一代,或
者由
外国人来写。听到这话,不禁一阵深切的悲哀。
    尽管“伤痕文学”运动曾经势如狂潮,但“文革”这个写作禁区并未彻底冲垮。过
后,
无形的绳索又悄悄围起这块禁地。也许这不是绳索,是一种善意的忧虑。担心如此便会
加重
人们背负的重石,向前举步维艰;担心痛苦多了便不会笑;或者直说了吧——担心总去
褐那
疮疤,会影响人们对现实的信心——这是深藏于某些人心中的一个荒谬无知的逻辑。由
于这
心理逻辑,以致在每一个粉碎“四人帮”周年纪念的日子里,都故不作声。
    中国决心改革,但改革是从“文革”中逆向走出来的,是从“文革”的悬崖绝壁上
扭转
身来,奔往人类的光明之途。然而政治上的觉醒,并不能替代整个民族的彻底觉醒。至
今牵
绊改革双足的,仍有许多是深远地来自“文革”的结实的丝缕,不管是看得见的体制上
的,
还是看不见却牢牢潜在人们意识里的,而一切看得见的都存根于看不见的之中。我们民
族也
许苦难太久太深,总是避讳言之不吉;而放弃教训的民族是没希望的。人类前进所必须
的力
量,一半来自教训。任何民族的奋发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地面对世界和清醒地面
对自
己,清醒地面对未来也清醒地面对过去,中间不能隔裂;清醒必须全清楚,含糊就会全

涂。以文学清算“文革”,不仅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对“文革”——切身
的体
验,切肤的痛苦,切心的焦虑,以及被这些深切的感受唤起的庄严的民族责任,只有在
我们
一代“文革”经历者身上最强烈。用它推动社会进步和逼真如实写在历史上的,也只能
是我
们。有什么理由硬把它封存起来,埋藏起来,留给后人或外国人当作古董去挖掘?
    今年春天,我在波兰马丹涅克纳粹集中营遗址上徘徊。集中营的一切,都像文物一
样完
好如初地保存着。那黑黝黝的岗楼、阴惨惨的刑室、一道道冷冰冰的电网和高耸遮天焚
尸炉
的烟囱,使我不寒而栗,仿佛置身于四十年前法西斯肆虐时血腥的气息里。我注意到,
那些
来参观的穿着漂亮的孩子们,个个瞪大天真的眼睛,惊讶地看着他们前辈们经历过的实
实在
在的一切。不用说教,历史在说话,焚尸炉熏黑的炉口和人体解剖台上暗红的血迹都不
会欺
骗他们。当这些孩子们走出集中营,眼里并无疑惑不解,而全都是不声不响,不蹦不跳
,陷
入了成人一般的沉思。历史的悲剧也能升华出一种神圣感,这情感强化人们对正义、善
良、
民主、和平与生命本身的爱和珍惜,对邪恶、专制、战争和反人道的仇恨和警惕,唤醒
每个
人对人类未来命运都应具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暖意十足的淡绿色的春光,洒在一座万
人坟
墓巨大的拱形石盖上。那坚硬的石面被利器凿着一行字:
    “我们的命运是你们的警钟。”
    我陡然想到巴金先生对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倡议。这充满作家良心的倡议里包含
着为
子孙造福的渴望。但由于上述那些荒谬的误解,它同样被淡化,被搁置,被冷处理了。
当上
海作家赵丽宏发现年轻的一代对仅仅结束十年的中国历史最大的悲剧一无所知,我们难
道还
不应该敲响这警钟吗?只有叫后代人知道过去的一切,他们才会更透彻认识到现实的一
切,
不迷失于身边纷杂的生活里,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把个人的人生信念和人类生存的永
恒真
理相统一。为了这些想法,我把这部书,作为向迟早会实现的“文革博物馆”呈送的第
一份
普通中国人的“文革”档案。
    原先,我设想用两年时间完成这个写作计划。工作中我发现,这不是一部作品,而
是一
项文学工程。凭我个人力量,要想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找出一百个最富个性
、内
涵深刻又相互区别的人物典型,用他们的心灵史,呈现这一无比深邃浩瀚的时代内容,
何其
艰难!况且有人经历独特,未必肯言之,或者未必善言之,或者未必能提供出文学所必
需的
特有而生动的细节。
    因此,我要扩大采访量。用筛选的方式,不断从一批批采访者中比较出各类典型,
同时
以文学的眼光审视之,再一个个精选出来,才能使这一百个普通人的内心故事,对一代
中国
人的心灵历程,作出尽可能雄厚充实的包容。这样,就必须从我的生命中多支付时间。
一个
人一生能做成的事极其有限,如果这书能如愿地实现我的写作初衷,便是我此生最大的
满足
了。
    一位读者曾写信谴责我:“你曾经信誓旦旦,要为我们一代人写‘心灵史’,为什
么有
头无尾,放一炮跑了?你死了?勇气没了?还是也做买卖去了?”
    读了这信,我点燃一支烟,一直抽得烧到手指头,捉笔只给他写了一句话:
    “我没权利放弃这使命!”

--
如果你相信生命
    就执着生命
如果你相信爱情
    就执着爱情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