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rene (小微),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二十六)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2月24日11:34:2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26章 关于“文革”博物馆
    十二年前,当举国沉浸在文革覆灭的极乐里,一个老人独自在整个民族被损害的心
灵残
骸上低首徘徊。他不断以一篇篇沉重的忏悔录,催动人们灵魂的自我修复。几年过去,
社会
改弦更张,现代生活的声光化电充满魅力地倾盖中国;贫困巳久的中国人急于富裕起来
,这
桩未被深究、尚无答案的历史上最惨重的文革悲剧却被不知不觉淡却了。这老人忽然仰
起头
来,庄严地呼吁:“要建造一座文革博物馆!”
    他便是巴金先生。
    听到这声音,我突然想起文革初我家被洗劫一空的那个晚上,我躺在黑糊糊的走廊
地板
上睡着,外边人们正在相互残害,不知为什么,梦里忽然响起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我被
这号召仁爱的神圣的音响惊醒,满脸以及脸旁的地板上全是泪水。
    我从巴金先生的呼吁里,再次感受到一如《第九交响曲》这种对人类博大圣洁的爱
心。
在作家心中,比恨更大的是爱,比过去更重要的是未来。然而他比我们年轻一代更年轻
地看
到,中国要想真正的进步,必须永远不丢掉文革这个历史怪物和政治怪物,正视它、反

它、唾弃它。
    尽管文革被政治处死,它的幽灵犹存未泯。只要产生文革的土壤未被铲除,谁也无
法保
证文革永不再来。作为权力生命的文革已经消亡,但作为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文革依
旧顽
强地活着;文革的影响有多久,它再生的危险就有多久,历史的重复决不会采用同一形
式。
监视它以任何形式的再现,只能依靠从中觉醒的人民。在历史前进的进程中,觉醒和成
熟的
人民与之同步。
    然而,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写信绘我,说他看过《一百个人的十年》后不相信是真的
,他
认为生活不可能发生这些事,纯属我的胡编乱造。他父亲看了,却告诉他:“文革就是

样,甚至更残酷、更荒唐。”他信服了。我却不敢置信,这场全民族的悲剧结束不过十
年,
有些情景还在恶梦里常常出现,怎么会成为年轻一代异国他乡的奇闻?这样会带来什么

果?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是努力建造起一座把这教训变为财富的文革博物馆。它将把
文革
用实物以历史见证人的方式展示给世人。在这里,一代代中国人将亲眼目睹、身临其境
他们
的父辈祖辈经历过的一切,从而深信不疑。这赤诚又愚昧的时代画面,真实又荒谬的文
革文
化,将把一个个关于社会弊端、文化劣根和自身弱点的问题摆出来,迫使他们做出思考
和解
答,并唤起他们文明生存所必需的良知、义务和人格力量。这样,他们才能不再像父辈
祖辈
那样因盲目而盲从,因无知而无畏,因愚昧而重蹈灾难的覆辙,以清明透彻的科学头脑
投入
强我中华的现代化事业中去。只有把文革真正送进博物馆,变成一块文化化石,才能说
我们
永远告别了那个时代。
    出于同一想法,我为一批普通的文革经历者立档。我对文革的所谓高层“内幕”从
无兴
趣,我关心的只是普通百姓的心灵历程。因为只有人民的经历才是时代的真正经历。从
文学
的本质上说,作家提供的只能是人物,所以我的纪实,主要是人物的心理纪实。我把这
部书
的写作做为文革博物馆的工作之一,尽管它艰巨浩繁,但每到深夜孤灯、劳顿不堪之际
,想
到这每篇纪实都将送往迟早实现的文革博物馆,顿觉激情陡增,伏案奋笔。我想,文革
博物
馆一旦落成实现,将是我们民族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它将把恨化为爱,把荒谬变为智慧
,把
一代人十年的不幸变为后世永恒的幸福。

--
如果你相信生命
    就执着生命
如果你相信爱情
    就执着爱情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