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imichx (米子~~干将莫邪),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穆斯林的葬礼(补)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0月02日15:19:3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序一 一本奇书
----------------------------------------------------------------------------
----
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
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
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
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
  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
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
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
,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
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
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
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
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
  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
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
,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
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
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
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1990年7月,古尔邦节
  (此系冰心先生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8月18日《
文艺报》。此次收入本文集,题目系编者为全书体例统一所加)
  
  
----------------------------------------------------------------------------
----
序二 穆斯林诗魂
----------------------------------------------------------------------------
----
刘白羽
  1990年4月22日。
  上午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无法释手,不过按照我读书的习惯,总留一个结
尾专门来读,因此还是忍耐住了。下午睡起,将全书读完,释出压在心头的沉痛,长长
地舒了一口气。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过去的生活过
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这部书场面十分阔大、头绪那样纷繁(本来人生就是阔大而纷
繁的),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全书前面部分还惰缤意密
,精心刻画,到后半部已如大潮汹涌,不可遏止。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
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如果不是把
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一个中年女作家,能够
有这样强大的驾驭历史、挥洒人生、驱使命运,写得沉雄浑厚、凝练典雅的创造力,达
到了惊人地步,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艺术成就,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她在追求一种美,人生如果没有这种美,人生有什么意义?艺术如果没有这种美,艺
术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我仔细品味
著作者为什么掌握了这种美,我发现,作者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她写道:“我在
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得到这样的享受”,“我历来不相信怀着
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
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
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
,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
钩心,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功力而赞叹。围绕着这一
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
,一个形象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
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君璧之拒绝楚雁潮这一波澜突起
,掀开可怕的命运的剧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纯真的少女
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是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是“为人心作传”
——无论是优美的,无论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新月之死,令人
悲痛欲绝。这绝不是因为我有一个和新月患同样病而死去的亲爱的儿子,才会抚今忆昔
,引起创恸;倒是一个失去爱子的父亲的心,才能感受到凄切命运中美的触动。新月之
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
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从艺术评价来看,我以为林林总总的诸多人物中,梁君璧是作者塑造得丰满的一个
典型形象,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凤姐
。也许因为我是北京人,我生长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使我懂得梁君璧,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
,一部书能写出一个典型人物已不容易,何况全书在艺术上可以称得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读《穆斯林的葬礼》,实为多
年来难得的艺术享受。
  当然,从美学的完美之境这一高度来考察,全书也非无不足之处。我相信作者的才
华与意志是能够承受这种过苛的要求的。王国维有“隔”与“不隔”之说。梁君璧之风
云叱咤,韩子奇之愁肠百结,都衬托新月,净化主题,至新月之死,大有“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之势,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呀!这些
都丝丝入扣,不隔;但韩子奇在伦敦,楚雁潮突然而来的爱情,由于铺垫不够,过分突
兀,从而不能出神入化,精韧至微,则隔矣。当然从全局之矫捷,大可不计片断之平弱
,但有一点是否值得推敲?作者精心筹划,独树一帜,以今昔对比结构全书,有如两条
河流相溶相会,相彰相衬,其妙无穷。但是不是创作了结构,又受到结构之局限呢?
  前面说到完美,完美当然是美学的很高的准则。我考虑这一问题,是从罗马圣彼得
教堂开始的。当我走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母爱》跟前时,那种整体的完美一下镇住了
我。在文学上,我崇拜《战争与和平》,但是在托尔斯泰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完美
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我崇拜《悲惨世界》,但是在雨果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
完美的是《巴黎圣母院》。《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这一角度来看是达到一定完美的
程度,读完所以令人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作者在后记中讲到:“
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还说:“至今弄不清我运用了什
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作为一个既欣赏西方
古典文学、又欣赏西方现代文学的人,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是浪漫主义的,当然,
不是停滞于古典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而是迈步于今天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它显
得更鲜活、更有灵性,因而也更动人。在悲剧张庭这一点上,它属于莎士比亚,在探索
人心这一点上,它接近茨威格,但是,它比茨威格有气势,因此它是不平凡的。
  正因为是为穆斯林人心作传,全书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因此我说它是穆斯
林的圣洁的诗篇。当然,我所指的不是在书中阐发了多少真主的旨意。我所指的是它扬
起穆斯林美的灵魂。也许有的读者觉得这个悲剧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
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
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是的,默默苍
天,沉沉大地,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梁冰玉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
梁家第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未来,一个希望吗?对于细心的读者
,这轻轻一笔也就足够了。
  (此文原系刘白羽先生为《穆斯林的葬礼》所写的评论,发表于1990年7月29日《光
明日报》)

--
             
                这个世界很大,
                而我只要一个小小的角落
                可以扔下我寂寞的高跟鞋
※ 修改:·mimichx 於 10月02日15:20:31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