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urplefog (紫雾#梦中的美丽),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动物凶猛7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5月25日07:07:1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我准备帮她这个忙。”他以前所未有的一本正经态度回答我,“我觉得她挺合适
的。”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我对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忆有些混乱,诱发行为的契机也不
甚了
解,但场面无疑是真实的,虽然十之八九是不完整的。这场面的地方多数在我们院的各
个角
落,部分是在大街上,其中仅我记得的有:东单、东四北大街,西四丁字路口,位于北
海和
中南海两湖之间的文津街。
    她在我们院有石头拱券和饰有花纹矛尖的铸铁门旁的传达室窗口打电话,旁边站有

晋、卫宁等人,我的位置应该是骑车路过。她眉飞色舞地对着话筒大声说着什么,咯咯

笑。她的一只手拽着黑色的线绳,倾听对方讲话时无意识地在上面来回抚摸。她在葡萄
架的
绿荫下,踮起脚尖够一串累累垂下的紫莹莹的葡葡,摘下尖部的一颗放在两唇间吮咂,
鬼鬼
祟祟地四下张望。我处于月亮门连接游廊另一端,正要往我家的那排平房拐。我们在高
高拱
起的屋脊顶上,脚踩着泄水横沟,坐在鱼鳞瓦筒上,戴着墨镜坐成一排。
    前方是院内大小院落互相衡接、布局工整的重重房脊;右前方有一轮明亮、溅着茸
茸毛
边的夕阳。
    下面广场有两个妇女在吵架,旁边围了一圈稀稀落落的人,有战士和小女孩。她们
的恶
毒咒骂断断续续,高一声低一声地传上来。
    米兰在嗑瓜子,墨镜遮住了她的一半脸,她显得悠闲,无动于衷。她背靠着北洞桥
头新
竖起的白栅栏,两手平伸抓住力所能及处的两根栏杆,左脚后蹬着石台,神态专注地和
高晋
说话。高晋离她很近,很有些把她逼着贴到铁栅栏上的劲头。
    她头扭向一边,神态茫然,再过头来却粲然笑了。
    白塔极为耀眼、须大无比地矗立在她身后一湖碧水另一岸的葱郁的琼岛山上大地。

    还有一些场面含义过于不清,影象模糊,惟有感受突出,我不能肯定确曾发生,也
许是
出自我的想象的暗怀的愿望。
    我和她在雨天的街头行走,撑着一把透光的天蓝塑料伞,伞的周围边沿滴答着如泣
如诉
的雨水,我的鞋,裤腿都被淋透了,她的就腿和赤裸的脚丫也都湿漉漉的,在阴霾的光
线下
苍白、光洁如塑料。我的个子比通常要矮,矮得像个侏儒,紧紧傍着她的腰间走。她的
一只
手垂搭在我肩头,五指纤细似钩。
    我总想抬头看她的脸,可看到的只是透射着日光形成一片淡蓝晕芒的伞穹和银亮的
放射
开来的不锈钢伞骨,一个浑圆多肉、粉红娇嫩、不住颤动的下巴的整个视野内处于不可
逾越
的中心位置。雨天的冰凉至今仍留在我裸露的皮肤上。
    剩下的就是一些关乎我个人的记忆:我打开一间空荡无西的房门,蹑手蹑脚的屋里
走,
拿走压在凉水瓶下的几张小面额钞票。从和钞票压在一起的纸条上写的字看,这钱是母
亲留
给孩子订奶的。我大概还偷过一只上海“宝石花”半钢手表,用三十块钱卖给了一个人
,到
底是谁我忘了。
    我那时非常需要钱,我后来再没那么穷过;一文不名,又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我用
那些
钱请米兰和我的朋友们吃冰激凌。我们不能老让米兰掏腰包,虽然她很乐意,并没有现
在一
些披金戴银的时髦女孩的小家子气。我在最潦倒的时期确实吃过一段软饭,吃得还挺顺
嘴,
差点毁了我。但你起码可以知道,我曾付出了多么真挚的努力那么一种惊险的方式来使
自己
更有点男子气。我们那时常吃的只是一种画着冰山的蓝盒冰激凌,现在这种牌子的价廉
物美
的冰激凌已在市场绝迹。我们都很爱吃西单商场楼上冰室出售的一种碟盛的奶油冰激凌
,一
球冰激凌上浇上厚厚一坨甜奶油,后来我在上海吃到“掼奶袖”和那味道很相近。虽然
这种
奶油冰激凌一直只卖五角钱一份,可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天天可以享用的。如果能到位于
东风
市场的“和平人餐厅”去吃上一份拌有水的冰激凌“三德”和“雪人”那就是莫大的奢

了,相当于现在到大饭店吃上一餐日本菜喝上一瓶英国酒洗上遭芬兰浴。
    这个两层楼的西餐馆不久便被一把火烧掉了,几年之后才在金鱼胡同的一平房里重
新开
业,后来又拆掉了,在旧址上盖起了“王府饭店”。我承认,冰激凌可能没窝头重要,
但对
有的人来说,“宁肯不吃窝头饿饿着肚子也要吃冰激凌。”那个时候资产阶级还在国门
之外
觊觎我们呢。我对米兰那些日子的印象如此丰富,那么密实,环环相接,丝丝入扣,甚
至重
叠交织,分隔不开,想来那段时间我们是经常见面的。为什么我还会有难以排遗的寂寞
心情
和压抑不住的强烈怀念?为什么我会如此激动?如此敏感?如此脆弱?平日同空见惯一
向无
动于衷的风景、世想,乃至树叶的簌响,鸟类的呢喃,一朵云的形状,一枝花的姿态,
一个
音符,甚或一籁俱寂都会使的深受感动,动辄热泪盈眶。
    难道万物突然有灵了么?
    我爸爸和部里的其他一些参谋到出东半岛看地形去了。那时军方除了担心集结在中
蒙边
境的苏军机械化兵团直捣北京,似乎对来自海上的登陆威胁也很重视。中日淞沪会战时
日军
杭州湾的登陆和朝鲜战争美军在仁川的登陆都给制家国土防御计划军事人员留下了深刻

象。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每一个了解近代史的中国人心灵上被我国百年来
有海
无防的惨痛经历投下的永久阴影。毛主席在建国初期就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了反对
帝国
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几年后我在驻青岛的海军舰队服役时,曾
看到
山东省半岛沿海高点遍布雷达,火炮、高炮和导弹发射基地。当时用某要人的一句话说

是,“海军三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形成战斗力。”
    现在好多了。我爸爸的出差使我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和解放。
    那天是“八一”建军节,食堂会餐,每家都发了餐券。我们一帮孩子也喜洋洋地会

餐,自动集中在几张餐桌周围。桌上备有啤酒和红葡萄酒,菜则是北京军队传统的红烧

子、四喜丸子、纯黄花鱼什么的。我们和战士,家属一起大吃大喝,不停地干杯。那时
我的
酒量很少,喝了几口葡萄酒就晕乎乎的,其他人也都脸红脖子粗地吵闹不休。
    吃完出来天已经黑了,我记得于北蓓来了,板着脸和高晋说什么事,似乎是为汪若
海。
她可能是为汪若海抱不平或是汪若海托她说情。汪若海的怯懦行为被揭露后,我们一直
不理
他。我们从小就崇尚烈士,能容忍一个叛徒生活在我们中间么?尽管他是向无产阶级专
政屈
膝,我们唾弃的也仅仅是这种不坚贞的行径,就像新朝尽管也对前朝的降臣委以重任仍
毫不
留情地把他们统统列入《贰臣传》。
    汪若海自然对这种空前的孤立痛苦万分,他被迫和那些更小的孩子一起玩。好几次
我们
成群结队呼啸出入时,我都看到他领着一帮打弹弓仗的小孩站在一边,远远地用羡慕的
眼光
看我们。于北蓓很激动,也许是惺惺惜惺惺,她比我们大两岁,大概更能理解情势所迫
和不
由己这两个词。我不知道她是怎么说服高晋的,她说话吐字飞快,我听到了些只言片语

“你们真是小孩……”,“太没经过事了……”之类的。
    后来,汪若海就来了,怯生生地赔着笑,见面就给每人发烟。看到一个曾经那么要
好的
朋友变成这样,我们都有些难为情,想对他亲热点,又不知从何做起,于是都客客气气
的。
于北蓓更多地表示出对汪若海的青睐,跟他坐在一起,为他点烟,主动找些高兴的话引

说,甚至公然和他亲热,摸一把拧一下的,有一阵还把胳膊搭在他肩上,搂着他依偎着
坐在
一起抽烟。现在看来,这一举止是一个勇敢的姿态,在我的回忆中她的这一形象最鲜明
、最
不可磨灭。
    我发现高晋不在已是下半夜,实际上是当回来进门,我才想起他走了很长时间。他
脸色
苍白,形容憔悴,然而一点醉态没有。当时我们的酒都醒了,又饿了,正盘算着去食堂
偷点
会餐剩下的肉食。汪若海主动请战,最后决定由他和方方摸进去,我和许逊在外接应。
高晋
没有像平常那样策划指挥一番,而是到里屋闷头躺下,高洋进去和他说,他对高洋也很
不耐
烦,粗声粗气地把他轰开了。
    几天后我才知道,他那天晚上骑车去了米兰家,他那天也醉了,穿过全城用了几乎
一小
时骑到米兰家楼下。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找到米兰住的那幢楼的。有一个未经证实的说法
是:
他从路边第一幢楼开始一幢楼一幢楼地喊过去。
    他在黑漆漆的楼群间放肆地大声呼喊着米兰的名字,响亮、嘶哑的吆喝声在万籁俱
寂的
深夜里听来十分疹人,由于没回应显得凄厉、绝望和近乎病态的执拗。那天夜里很多居
民都
在睡梦中被这惊心动魄的呼叫惊醒,躺在黑暗的床上心烦意乱。我的一些住在那片楼区
的同
学在一个月后还对我心有余悸地述说他们在暑假期间一个黑夜的遭遇的感受,他们再次
入睡
后大都陷入可怖的噩梦之中。
    接下来大概就是米兰听到了对她的呼叫,她房间的灯迅速在顶屋亮了,在黑鸦鸦的
楼群
中这扇蓦然出现的明亮窗房无疑给茫然寻找的高晋提供了一个清晰、准确的方位和座标
。他
在那扇窗房下像叫春的野猫一声比一声高地朝上叫着。尽管我知道那姿态非人类所能,
但我
的想象还是顽固地告诉我:他是两臂撑着上身蹲踞在那里叫唤的。
    这叫声像它乍起时那样蓦地消逝了。这意味着米兰披着上衣下楼来了,同她一起下
来的
还有她的父亲,那位儒雅可敬的先生显然是不请自来。
    可在想见,在这种情形下,高晋和米兰不可能再说什么,据高洋可疑的描述,那位
父亲
并没有严厉地责任高晋,虽然他的行为已构成冒犯和无耻,他请高晋上了楼,还给这个
沮丧
的少年一支烟让他镇定,而高晋也就抽了,香烟的牌子据称是过滤嘴“中华”。我不知
高晋
是否表示了歉意,反正他很快从醉态中清醒过来,变得安静了,神态有些萎靡不振,肯
定会
感到难受,我后来看到的脸色苍白和疲惫不堪那时便已经像肝炎病人的黄疽呈现出来。

    然后他便掐了烟一声不吭地走了。
    米兰的表现和反应众说纷纭。有人说她自始自终毫无反应,直到事情结束。有人说
她开
初流露了对高晋的不满和生气,三人上楼进房间后,她便退出了现场,直到高晋一直呆
在自
己房间没出来。还有一种说法,说她很愤怒,但这愤怒是针对她父亲的。她父亲彬彬有
礼的
介入被她视为一种不近情理的干涉。她一直冲她父亲叫嚷,试图把高晋带回自己房间照
料。
我相信并非由于她父亲的阻挡而是出自高晋本人的意愿,他还是走了。虽然这三种说法
不分
主次,都有怎样有力的证人和很难杜撰栩栩如生的细节,我还是一下就相信了最后一种

法。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证据,而是我觉得当她父亲坐在高晋对面时,她披着一件外衣
气乎
乎地站在一旁这情景更为合理。
    两位当事人从来没有对我透露过有关此事的一个字,就像此事从没发生过或仅仅是
个无
足轻重的传闻和谣言。当然这件事的真相现在确实变得对任何人都不重要了,他们如果
活着
也许早把此事忘了。至今我对高晋和米兰那段昙花一现的关系所达到真实程度,仍无从

测。就我所知,米兰最终也没到高晋父亲的部队当文艺兵,两个月后当我们和米兰断绝
了来
往,他们也没再私下保持联系。年底高晋和高洋就当兵走了。那时他已经有一个真正的
女朋
友,是个驻京部队的女兵。再之后,当我们纷纷走向了社会,在人生旅途上各行其道,
殊途
不同归,即便再次路遇至多也就是一个微笑,一个招手——就像我们之现在那样。如果
我是
米兰,一定要有所择求的话,恐怕我也会选择高晋,他当时确实在我们那群孩子中出类

萃,个子最高,像混血儿一样漂亮,而且具有不同寻常的阅历,这阅历熏陶出他集明朗
、残
忍、天真于一身迷人气质。如果生逢其时,他本来可以像德帕迪厄那样成为令妇女既崇
拜又
恐惧的电影明星。现在他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成功的小商人之一。
    当时,确有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俩的互相吸引和彼此迅速接近。米兰来到我们院不再
先找
我,而是直接到高晋家去。有时我甚至都不知道她的到来,偶然串门到高晋家,才发现
她来
了好半天了,两人正聊得开心。我几乎完全被撇在一边,即使在场也是个龙套的角色,
只有
坐在一边听的份儿,插嘴便显得挺不知趣,往往把他们谈兴正浓的聊天突然打断,两个
人一
起友好地微笑着然而神态怔怔地望着我。
    他们都挺照顾我。我在场时高晋就不特别多和米兰交谈,巧妙地尽量使话题跟我沾
边,
以使我加入谈话。有时还主动向我预告,“明天米兰来,你也一起来吧。”
    米兰也有意对我另眼相看,坐在高晋家和他聊天时看到我进来,立刻表露出极度的

慰,这表态常常成为伴随着手舞足蹈的兴高采烈。还要高洋或者高晋本人证明:“特想

你。”“听说你一会儿来特高兴。”
    她对我一贯持会爱、亲热的态度,连笑容都是那么始终如木甜蜜。对高晋往往不客
气,
公开嘲笑他过火的豪迈与奔放。为他某一句不慎的言行,认真吵过几架,生过几次气。
有时
还指使他跑腿,为她买些她临时想起来要用要吃的东西。
    当和我高晋发生争执时,她便坚决地站在我这一边,逼着高晋对我让步。对这一切
,高
晋虽然也不满也抱怨甚至不予理睬或消极不执行,但从没真动过火。他的脾气变得柔顺
了,
连汪若海有时挤兑他,他也微笑听着不吭声。
    那天,我们去新侨饭店吃饭,米兰和我们在一起。吃完离桌刚要走时,靠门口窗边
坐着
一桌大汉中的一个招手叫米兰过去。那是一个著名的属于“老泡”一级的“顽主”和他
那同
样著名的一伙。此人在北京以好矛斗狠声市九城,事迹近乎传奇,很多名噪一时的强徒
都栽
在他手里。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晰露头角,“玩”了近十年,长胜不衰,今我们这些
小坏
蛋十分敬畏。我没想到米兰居然和他认识,而且看样子还很熟。她过去站着和那人说话
。那
人坐着,岿然不动,面无表情,仅嘴皮嗝动,似乎在问米兰什么。米兰回答时板着脸,
眼神
凉然。他们说了几句,米兰便傲然离去。那人脸色灰黯,低头不语。
    我们正要走,他忽然又抬头伸出中指指高晋,“你,过来。”
    当时我们便一起站住,个个心里紧张起来。
    米兰已走到门口,又转回来,冲那人喊:“你要干吗?”
    那人没理米兰,再次叫高晋:“你过来。”
    “你别理他。”米兰对高晋说。
    “去,滚一边去,臭圈子!”那桌中的另一人粗鲁地骂。
    我至今难忘米兰遇辱不羞的坦然面容,那是我们很多男人都很难做到的。高晋也很

定,惟一可以看出他心中不平衡的就是他双目炯炯。他向那桌人走去。犹如被一根线扯
着,
我们几个也跟了过去。西部片坐在小酒馆里默默饮酒的带枪牛仔眼中一下认出了那种目
光。
当时每一钞都可能骤然爆发一场血的腥的斗殴,一个眼神就会引发不顾一切的大打出手
。那
时我们已经习惯于出门携带菜刀和军刺了。装着凶器的军用挎包就吊在我们脖子上,带
子缩
得很短,位置正在胸前,瞬间便可以抽出砍杀。方方已经把手伸进挎包内了。旁边几桌
吃饭
的男女纷纷转过头来紧张地盯着我们。餐厅里一下安静下来。高晋大概还认识那桌中的
一个
人,他和那人点头打了个招呼。“你叫高晋?”那人冷冷地扫了高晋一眼,声音平淡地
问。
    
--
为了让我在一生最美的时候遇见你,
我在佛的面前求了五百年,
于是他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在你必经的路上。
那天,我开满了灿烂的花,
你走过,诧异它的芳香,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