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oe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Jul 6 23:34:17 2000), 转信
思维的乐趣
王小波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
我们
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至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
了,
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样子越来越糟。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
,现
在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
但是
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也不会这样悲惨地消失了
。除
此之外,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
下,
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
,但
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我插队的地方有军代表管着我们,现在我认为,他们是一批单纯的好人:但我还认
为,
在我这一生里,再没有谁比他们更使我痛苦了。他们认为,所谓思想的乐趣,就是一天
二十
四小时都用毛泽东思想来占领,早请示,晚汇报,如有闲暇,就去看看说他们自己“亚
古都
”的歌舞。我对那些歌舞本身并无意见,但是看过二十遍以后就厌倦了。假如我们看书
被他
们看到了,就是一场灾难,甚至“著迅鲁”的书也不成——小红书当然例外。顺便说一
句,
还真有人因为带了旧版的鲁迅著作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有一个知识可能将来还有用处,
就是
把有趣的书换上无趣的皮。我不认为自己能够在一些宗教仪式中得到思想的乐趣,所以
一直
郁郁寡欢。像这样的故事有些作者也写到过,比方说,茨威格写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小
说《
象棋》,可称是现代经典,但我不认为他把这种痛苦描写得充分了。这种痛苦的顶点不
是被
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
寞,
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在我们之前,生活过无数的大智者,比方说,罗素、牛顿、
莎士
比亚,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可以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但我们和他们的思想、著述被隔绝
了。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承认,我在抵御
这种
痛苦方面的确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举例言之,罗素在五岁时,感到寂寞
而凄
凉,就想到: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
他稍
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变了想法。假设他被派去插队,很可能就要自
杀了
。
谈到思维的乐趣,我就想到了父亲的遭遇。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在五六十年代从
事思
维史的研究。在老年时,他告诉我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
论时
,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
院里
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
只收
获了无数的恐慌。他一生的探索,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收到一本名为《逻辑探索》
的书
里,在他身后出版。众所周知,他那一辈的学人,一辈子能留下一本书就不错。这正是
因为
在那些年代,有人想把中国人的思想搞得彻底无味。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
得思
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
味道
就该是这样的。
文化革命之后,读到了徐迟先生写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那篇文章写得很浪漫
。一
个人写自己不懂得的事就容易这样浪漫。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能够和同行
交流
,是一种起码的乐趣。陈景润先生一个人在小房子里证数学题时,很需要有些国外的数
学期
刊可看,还需要有机会和数学界的同仁谈谈。但他没有,所以他未必是幸福的,当然他
比没
定理可证的人要快活。把一个定理证了十几年,就算证出时有绝大的乐趣,也不能平衡
。但
是在寂寞里枯坐就更加难熬。假如插队时,我懂得数论,必然会有陈先生的举动,而且
就是
最后什么都证不出也不后悔;但那个故事肯定比徐先生作品里描写得悲惨。然而,某个
人被
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这三种快乐,仍然不能得到我最大的同情。这种同情我为那些
被剥
夺了“有趣”的人保留着。
文化革命以后,我还读到了阿城先生写知青下棋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浪漫。
我这
辈子下过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队时下的,同时我也从一个相当不错的棋手变成了一个
无可
救药的庸手。现在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到一起,就能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因为没事
干而
下棋,性质和手淫差不太多。我决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写进小说里。
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
,看
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
差多
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
道有
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老子说,要让大
家“
虚其心而实其腹”,我听了就不是很喜欢;汉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我看来是个很
卑鄙
的行为。摩尔爵士设想了一个细节完备的乌托邦,但我像罗素先生一样,决不肯到其中
去生
活。在这个名单的末尾是一些善良的军代表,他们想把一切从我头脑中驱除出去,只剩
一本
270页的小红书。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决
不
能包括在内。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最大
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
且它
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
先辈
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
略妙
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
调机
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
相比
。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
坦那
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恕我直言,能够带来
思想
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低一档的东西,只会给人带来痛苦;
而这
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
有必要对人类思维的器官(头脑)进行“灌输”的想法,正方兴未艾。我认为脑子是
感知
至高幸福的器官,有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
的工
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假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
它还
能获得什么幸福,实在堪虞。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
,就
丧失了乐趣。当然,如果有人乐意这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
对孩
子表示同情而已。还有人认为,头脑是表示自己是个好人的工具,为此必须学会背诵一
批格
言、教条——事实上,这是希望使自己看上去比实际上要好,十足虚伪。这使我感到了
某种
程度的痛苦,但还不是不能忍受的。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
所需
要的参差多态。这些人想要这样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说得更确切些,是出于功利
方面
的考虑。因此他们就把思想分门别类,分出好的和坏的,但所用的标准很是可疑。他们
认为
,假如人们脑子里灌满了好的东西,天下就会太平。因此他们准备用当年军代表对待我
们的
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假如说,思想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那么,出于功利的动机去
改变
人的思想,正如为了某个人的幸福把他杀掉一样,言之不能成理。
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
美妙
,却使我感到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
,我
是谁就成了问题。假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
子挖
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
,就
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
来度
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
信,
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个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
他们
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们,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
伟大
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
我要
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我自己当然希望
变得
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
说过
,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所以他们要
求的
,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
让我
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
。假
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做一选择,并且
我坚
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假如要我举出一生最善良的时刻,那我就要举出刚当知青时,当时我一心想要解放
全人
类,丝毫也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得很,所以不仅没干成什么事
情,
反而染上了一身病,丢盔卸甲地逃回城里。现在我认为,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
人类
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
罪孽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决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
能平
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假如让我举出自己最不善良的时刻,那就是现在了。可能是因为受了一些教育,也
可能
是因为已经成年,反正你要让我去解放什么人的话,我肯定要先问问,这些人是谁,为
什么
需要帮助;其次要问问,帮助他们是不是我能力所及;最后我还要想想,自己直奔云南
去挖
坑,是否于事有补。这样想来想去,我肯定不愿去插队。领导上硬要我去,我还得去,
但是
这以后挖坏了青山、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等,就罪不在我。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
是无
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
低智
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当然,这结论绝不是说当年那些军代表
是些
装傻的奸邪之辈——我至今相信他们是好人。我的结论是: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
么明
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然而,你劝一位自以为已经明辨是非的人发展
智力
,增广见识,他总会觉得你让他舍近求远,不仅不肯,还会心生怨恨。我不愿为这样的
小事
去得罪人。
我现在当然有自己的善恶标准,而且我现在并不比别人表现得坏。我认为低智、偏
执、
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按这个标准,别人说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恶时;别人说我最
邪恶
,就是我最善良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
的人
,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基于这种信念,我认为我们国家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
,就丧失了很多机会。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
之士
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想到我父
亲就
是其中的一个,我就心中黯然;想到此类人士的总和有恒河沙数之多,我就趋向于悲观
。此
种悲剧的起因,当然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伟大的人物总认为,假设这世界上
所有
的人都像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像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
者“
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提出这些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无邪或者无私的,他
们当
然不知邪和私是什么,故此这些要求就是:我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要有。无数人的才智
就此
被扼杀了。考虑到那恒河沙数才智之士的总和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庞大资源,这种想法就
是打
算把整个大海装入一个瓶子之中。我所看到的事实是,这种想法一直在实行中,也就是
说,
对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从愚蠢的方面找办法。据此我认为,我们国家自汉代以后,一直
在进
行思想上的大屠杀;而我能够这样想,只说明我是幸存者之一。除了对此表示悲伤之外
,我
想不到别的了。
我虽然已活到了不惑之年,但还常常为一件事感到疑惑: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这样
的仇
恨新奇、仇恨有趣。古人曾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我有相反的想法。假设历
史上
曾有一位大智者,一下发现了一切新奇、一切有趣,发现了终极真理,根绝了一切发现
的可
能性,我就情愿到该智者以前的年代去生活。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
,人
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从汉代以后到近代,中国人就是这
么生
活的。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喜欢。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
公兔
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
种事
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
,还
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
我的
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
度是
一种罪恶。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
己受
了伤害。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看不
出有
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世界上有人喜欢丰富,有
人喜
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假
如我
对科学和艺术稍有所知的话,它们是源于思想乐趣的浩浩江河,虽然惠及一切人,但这
江河
决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
样。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
思索
、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
己变
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喜欢前一种自由的人认为,过于复杂的思想会使人头脑昏乱
,这
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假如你把深山里一位质朴的农民请到城市的化工厂里,他也会因
复杂
的管理感到头晕,然而这不能成为取消化学工业的理由。所以,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
己理
解不了的事情看作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假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文革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
我惧
。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
他使
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
个书
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
一批
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
好书
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
也不
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
的快
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
思想
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
人能
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
那些
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