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到达(2)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0:51:25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2页 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你有没有想过中国的例子?中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好头脑,却教空洞花哨的玩意弄得
创意殆尽,他们没有方向,也没有驱策的力量,因此所有努力加起来全是一场空,全世
界都因此耻笑他们。
  这是一九二二年,布侃先生不知道中国的过去和后来。中华文明的力量,不在于永
远不被人耻笑,而是迟早会结束被人耻笑的状态。我们现在来读这段话,已经不再痛苦
,反而有点快慰。
  但是,这段话中有一些关节仍然值得注意。我们在考察途中一再赞叹中国古代对于
“外伤“(如远征、被奴役等)的努力避免,而这段话则描述了一个“内耗“结构。在这
个结构中,聪明的头脑加在一起必定什么也不是,互相攻陷的理由又必定是空洞又花哨

  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我想起了已故的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的一个说法。八十年代中期年逾九十的梁先生
在一个文化讲习班上发言。说他不赞成“中国进步太慢“的说法,因为慢也会积累进步
,但按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序,再过多少年也造不了飞机和卫星,因此关键不是慢,而是
走了岔道,没把心思放在物质文明上,而是放到了人际关系、人伦关系上了。
  一开始把心思放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并没有什么不好。与古希腊的抽象思辨相
比,与古印度的厌弃人生和古埃及的封闭人世相比,中华文明的这种人世态度显得那么
通俗和健康,这至少是它长寿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太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也就
成了一种重要的生存资源,必然引起争夺,争夺的主要方法是毁损对方的“人脉“和名
誉,这就从正道变成了岔道。
  在这条岔道上后来又遇上了“斗争哲学“,不少人更加习惯了对一切探索者和创造
者的“围猎“,更加磨而了抉微索隐、捕风捉影、穿凿附会的技巧,这是中华文明的杂
质,不值得玩赏。这次在国外我曾一再拜托伙伴们一起留心一个问题:这些各有危难的
国家,有没有一些共同超过中华文明的优点?大家反复观察,最后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这些国家的国民从整体上比中国人单纯。得出这个结论有点痛苦,因为我们早已明白有
些国家的文明生态是难以收拾的,但居然他们比我们单纯!其实我们谁不知道,他们的
单纯就是只顾自己,不大琢磨别人,结果反而彼此轻松。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意见,我们不必向他们学,只须重新唤回我们早期哲人留下的原
则:彼此尊重,互相礼让。
  如果说,只顾自己、不琢磨别人是一种低层次的单纯,那么,中华文明本来就构建
过一种更高层次的单纯。
  百般使命,只要人际关系复杂,便什么也做不成;反之,山高路远,只要人际关系
单纯,便怎么也走得通。
  因此,我把对中华文明前途的其它问题的探讨,放在简化人际关系的迷魂阵之后。

  写到这里车队已到山西的平遥古城。七年前我为了探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大失落,
曾到这里来苦苦寻找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旧址,和杰出的理财大师雷履泰的身影。
今天,一切都变了,日升昌已辟为博物馆,还郑重地刻上了我在《抱愧山西》一文中的
一段话,而雷履泰的故居也整理出来了。当地的各种人士,从官员到一般市民,见面总
感谢我的那篇文章对晋中旅游事业的推动,其实真正要道声感谢的是我,感谢这块土地
为我提供了考察的机会、写作的契机。
  像平遥这样一直公开向我表示感谢,而其实应该反过来接受我感谢的地方还有很多
,这一路上就遇上好几个。车队的伙伴们对于我与那么多遥远的地方有如此密切的关系
深感奇怪。我说,很多年了,我先把脚步,再把思考,最后把生命都融入了这些地方,
由此你们也会明白,当初我告别了什么,逃离了什么。我可能不会再走很多路,但要我
返回那些逃离地,再去听那些烦杂的声音,是不可能的了。
  平遥的城墙保存完好,是联合国确认的人类文化遗产。我陪着吴小莉在城墙上走了
很久,心想万里长城是农耕文明抵御游牧文明侵害的屏障,而像平遥古城那样的一般城
墙所抵御的,反而又是农耕文明。但在平遥,居然有那么一群人主动地脱离城墙的保护
远行了,到天南海北去创建一种全新的市井文明。城墙在这些勇敢的晋商心目中只成了
故乡的记忆。无奈兵荒马乱、时世不靖,这些远行者终于部腰缠万贯又满目凄凉地回来
了,重新回到城墙的保护之下。
  下了城墙与队员们一起到一处民居与老百姓一起放了一阵鞭炮,我又一个人来到雷
履泰故居,追寻着这位杰出老人的脚步。广大读者从我的文章中知道了他的名字和经历
,但我自己对他还有几分陌生,因为我至今没有读到过他的诗文,甚至没有见过他的签
名,不知道他的真实心情,只能推测他在成功之后的怅然若失,经常会面对着古城墙出
神。
  在抵达平遥前,我们在临汾祭拜了尧庙,前些天,我们又在陕西祭拜了黄陵。面对
着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的许多问题都想不起来了,只知深深鞠躬。祭拜黄陵时我们的
祭文中有这样一句:禀告始祖,此行成矣!
  是的,此行成矣。
 本章全文共2页 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