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希腊1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0:53:05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6页 当前在第1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希 腊
  三哀希腊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希腊雅典,夜宿Herodion旅馆
  昨夜十时二十分香港起飞,中停曼谷,然后抵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在迪拜
停留四个多小时后换飞机向雅典出发。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
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来到。
  雅典机场显得过于狭小和陈旧,尤其是海关和出口处,像一个小城市的汽车站,这
与雅典的千古美名差距太大了。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
到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不过,作为一个门户,机场毕竟也
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盛衰。人们早已习惯了国际间一般的机场格局,突然地让人感
到不习惯,不习惯于一般标准之下,多少包含着一点悲哀。
  出了机场仍然不习惯,无法把眼前的一切与希腊联系起来。我从前游历欧洲总是把
希腊让开,只从罗马看起,因为希腊这个开头对我大神圣,不想轻易踏入。它应该是什
么样的,倒没有仔细想过,但肯定不应该像眼前那样平凡得略觉寒伦,既已失去古代的
格局,也没有现代都市的规划。
  得重新找一个开头,一把抓住希腊文明的魂魄,让整个旅程快速地昂起头来。于是
当机立断,不急青找旅馆,立即赶到海边。只有大海,才是希腊文明的摇篮和归宿,而
且历久不变。我们以前从书本中约略知道,希腊海边最美的地方叫苏尼翁角(Sounion)
海岬,那里有一个波塞东海神殿(Naos  Poseidonos),于是翻开地图找去。
  看到了爱琴海。水色景象与法国、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近似,浩大而不威严,温和
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树阴,立即凉意爽然。但相比之下,
这里少了很多别墅和白帆,房屋也有一些,都比较简朴,这倒反而形成一种博大气象,
静静地围护着一个远古的海。
  正是在这种气象中,一个立着很多洁白石柱的巨大峭壁出现在海边,这便是海神殿
遗迹。白色石柱被岩石一比,被大海一衬,显得那么精雅轻盈,但这是公元前五世纪的
遗迹,而且大部分已经断残,于是精雅轻盈就有了完全相反的负载。外部图像和内在意
蕴上的巨大反差,形成一种惊人的美,既是自然美,又是人文美。
  在这些石柱开始屹立的时候,孔子、老子、释加牟尼几乎同时在东方思考,而这里
的海边则徘徊着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公元前五世
纪的世界在整体上还十分荒昧,但如此耀眼的精神星座灿烂于一时,却使后世人类几乎
永远地望尘莫及。
  石柱群矗立在一个高台上,周围拦着绳子,远处有警卫,防止人们越绳而入。我与
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许戈辉小姐在拦绳外转着圈子拾头仰望,领略着那个伟大时代遗
留的光泽。突然,耳边飘来一位导游的片言只语:“石柱上刻有很多人的名字,包括一
位著名的英国诗人……“
  “拜伦!“我立即脱口而出。拜伦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
与上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队。我告诉许戈辉,拜伦在长诗《唐璜》中有一节写一
位希腊行吟诗人自弹自唱,悲叹祖国拥有如此灿烂的文明而终于败落,十分动人,我还
能记得其中一段的大致意思:
  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
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手中?
  这真是咏叹一种文明败落的刻骨诗情。拜伦的祖国不是希腊,但他愿意把希腊看成
自己的文化祖国,因此自己也就成了接过希腊琴弦的流浪者,上面几句话完全是胸臆直
泻。这样一位拜伦,一定会到如此壮观的海神殿来参拜,并郑重留下自己的名字。猜测
引发了好奇,我和戈辉都想偷偷地越过拦绳去寻找,一再回头,只见警卫已对我们两人
虎视眈眈。
  同来的伙伴们看出了我们两人的意图,不知用什么花招引开了警卫,然后一挥手,
我和戈辉就钻进去了。石柱很多,会是哪一柱?我灵机一动,想拜伦刻了名,一定会有
很多后人围着刻,因此只需找那个刻名最密的石柱。这很容易,一眼就可辨别,刻得最
密的是右边第二柱,但这一柱上上下下全是名字,拜伦会在哪里?我虽然只见过他的半
身胸像却猜测他的身材应该颀长,因此抬头在高处找,找了两遍没找到,刚移目光,猛
然看见稍低处正是他手写体的刻名被密密层层地包围着。
  别人,不管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都用大写字母刻着自己的名字,他却只用端正
的手写体,而且又刻得那么低,可以想见他刻写时的心情。必须把自己的名字签写在希
腊文明的肌肤上,但即使是遗迹,也必须低头小写,如对神明。我只奇怪,为什么在他
之后大大咧咧地用大写字母镌刻自己名字到高处的人,完全没有领悟他的心情,照理他
们大多也是希腊文明的崇拜者。
  由拜伦的刻名,我想起了苏曼殊。这位诗僧把拜伦《唐瑛》中写希腊行吟诗人的那
一节,翻译成为中国旧体诗,取名为《哀希腊》,一度在中国影响很大。翻译的时间好
像是一九0九年,离今年正好九十年,翻译的地点是日本东京章太炎先生的寓所,章太炎
曾为译诗润饰,另一位国学大师黄侃也动过笔,苏曼殊借着拜伦的声音哀悼中华文明,
有些译句已充满激愤,如“我为希腊羞,我为希腊哭“;有些译句则熔铸了强烈的中国
古典情怀,如“独有海中潮,伴我声悲嘶,愿为摩天鹄,至死鸣且飞“,几乎是苏曼殊
、章大炎、黄侃本身在抒发,而这种抒发,实际上也成了辛亥革命的一种情绪准备。
  苏曼殊、章太炎他们都没有来过希腊,但在本世纪初,他们已知道,中华文明与希
腊文明具有历史的可比性。这在中国是一种超越前人的眼光。我们在世纪未来到这里,
只是他们眼光的一种延续。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已不会像拜伦、苏曼殊那样痛心疾首
。一种宏大文明的命运,不能完全以它发生地的国家国力来衡量。希腊文明早已奉献给
全人类,以狭隘的政治理念来呼唤它或企盼它,反而降低了它。
  不管怎么说,我们来希腊的第一天就找到了大海,找到了神殿,找到了公元前五世
纪,找到了拜伦,并由此而引出了苏曼殊和中国,已经足够。这个头开得很丰满,可以
回城找旅馆了。
  四  荷马的迈锡尼
  一九九九年九月三十日,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
  夜宿纳夫旦亚(NafPias)的king-MinOs旅馆
  希腊是西方很多学问的源头。在雅典住下后我一再打量四周种种景象,心想世间有
多少引经据典的高头讲章和书斋玄谈,都是凭借着这儿取得权威性的,而这儿的一切却
那么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装腔作势的模样。这里的路人并不要求我们都去披上柏拉图式
的麻片,这里的学者并不要求我们按照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来叙述世事,
这里的警察也不要求我们违避亚理斯多德讲过学的街道,这里的报刊并不做腐酸卖弄,
这里的青年并不端着架子好像是天生的什么后裔。
  回想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是风尘仆仆的考察者。他们行路,他们发现,
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构成生气勃勃的希腊文明。希罗多德从三十岁开始就长距离
地在外漫游,东到巴比伦,西到西西里,南到卢克索,北到黑海边,后又长期参与雅典
城邦的各种文化活动,这才有后来的《历史》。
  更引起我兴趣的是哲学家德漠克利特(Democritus),他一生所走的路线与我们这
次考察基本重合,即从希腊出发,到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而他漫游的资金是父
亲留下来的遗产。等他回到希腊,父亲的遗产也基本耗尽。当时他所在的城邦对于子女
挥霍父辈遗产是要问罪的,据说他在法庭上以自己刚刚完成的学术著作《大世界》为自
己辩护,终于说服法官,免于处罚。
  德漠克利特在法庭上论述自己的旅行考察与自己的学术建树的关系,一定很精彩,
可惜无缘读到,但我们却记下了他这样一段话:
  在我同辈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 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我看见了最
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
超过了我,就是埃及的所谓丈量土地员也未能超过我。
  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自述,其实也描述了每个文化兴盛期的学者们的群像。我经常想
,这些学者如果知道几千年后将有一些自称“做学问“的人躲避浩阔的生命历险,一头
钻在细微如针尖麦芒的字里行间颠来倒去,不知作何感叹。这种联想,我在游历山东稷
下学宫遗址时也曾产生过。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背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点就不是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博
物馆,而是文明遗址的实地,因此经常要离开城市去野外。
  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但要深入了解它,先要荡开一笔,看看它的背景性土壤。
那么,理所当然,先去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半岛的名字只要稍有世界史知识的人都会
知道,因为雅典城邦衰落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半
岛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真把一个发达、进步
、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
  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它周际的生态相比较
而言的,因此,它注定与野蛮和落后为邻。如果两方面属于不同的政治势力,必定时时
起战火;如果两方面属于同一个政治范围,必定天天有内耗。伯罗奔尼撒的斯巴达人与
雅典人的争逐,基本上属于内耗,赶不走、逃不掉,直到相互拉平、两败俱伤,才暂停

  但是,超出一般世界史知识的是,希腊文明的早期摇篮,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尤
其是其中的迈锡尼(Mycenae)。迈锡尼的繁荣期比希腊早了一千年,它是一种野性十足
的尚武文明,却也默默地滋养了希腊,尽管以成熟的希腊文明在本质上与迈锡尼文明有
根本区别。
  人们对迈锡尼的印象,大概都是从荷马史诗中获得的吧?那位无法形容的美女海伦
,被特洛伊人从迈锡尼抢去,居然引起十年大战。有一次元老院开会,白发苍苍的元老
们觉得为一个女人打十年仗不值得,没想到就在这时海伦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会者全部
惊艳,立即改口,说再打十年也应该。最后,大家知道,迈锡尼人以“木马计“取得了
胜利。但胜利者刚刚凯旋就遭到篡权者的残酷杀害……这些情节,原以为是传说,却被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德国考古学家的发掘所部分证实。
  这就一定要去了,不是去重读史诗,而是实实在在地追溯希腊文明的源流。须知,
当时的迈锡尼是如何了得,他们为了一个海伦与特洛伊人战斗,所带领的是希腊联军!

  在荒凉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寻找迈锡尼,不能没有当地导游的帮助,找来一位,一
问,她的名字也叫海伦。不过我们的这位海伦年岁已长,身材粗壮,说着让人困倦的嗡
鼻子英语,大口抽着烟。与她搭档的司机是个壮汉,头发稀少,面容深刻,活像苏格拉
底。海伦和苏格拉底带我们越过刀切剑割般的科林斯运河进入丘陵延绵的半岛,只见绿
树遍野,人烟稀少,偶尔见到一个小村庄,总有几间朴拙的石头小屋挂着出租的招牌,
但好像没有什么生意。
  路实在太长了,太阳已经偏西,汽车终于停了,抬头一看,是一个傍山而筑的古剧
场。对古剧场我当然有兴趣,但一路上我们已见了好几个,而海伦说,前面还有一个更
美的。这使我们提起了警觉,连忙凤“迈锡尼呢,迈锡尼在哪里?“
  海伦摇头说:“迈锡尼已经过了,那里一点也不好看。“她居然自作主张改变了我
们的路线。后来才知,她接待过不少东方来的旅游团,到了迈锡尼都不愿爬山,只在山
脚下看看,觉得没有意思,她也就悄悄取消了。
  我们当然不答应,她只得叫苏格拉底把汽车调头,开回去。
  迈锡尼遗址是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占据了整整一座小石山。远看只见满山坡
颓败的城墙,一般游客以为已一览无余,就不愿再攀登了,其实它的第一魅力在于路,
而路,也是这座王城作为战争基地的最好验证。路很隐秘,走近前去才发现,深深惊叹
它那种躲躲藏藏的宽阔。我带头沿路登山,走着走着,突然一转弯,见到一个由巨石堆
积出来的山门,仰头一望,巍峨极了。山间的门媚上是两头母狮的浮雕,这便是我们以
前在很多画册中部见到过的狮门。在猝然之间领受千古气势,在静僻之中撞见世间名作
,我不能不停下步来调理呼吸。
 本章全文共6页 当前在第1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