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希腊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0:55:10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6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这个在今天并不为世人熟知的地名,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高的地位?到了那里就明白
了。德尔斐在山上,背景是更高的山壁,面对科林斯海湾,从气势看,在古代必然成为
某种原始宗教的据点。在我们说到过的迈锡尼时代,它是大地女神吉斯(GiS)的奉礼地
。公元前十二世纪末,从克里特岛传过来另一位更强大的神灵,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太
阳神阿波罗。阿波罗英俊而雄健,很快取代了大地女神,德尔斐也就成了他的圣地。从
此以后,周围很大一片地域的各个执政者凡要决定一件大事,总要到这里来向阿波罗求
讨神谕,连一场大战要不要爆发,也由阿波罗决定。既然阿波罗如此重要,各邦国也就
尽力以金、银、象牙等等珍贵财物来供奉,结果,德尔斐的财力也一时称雄。
  讨神谕的手续是这样的:在特定的时节,选出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祭司,先到圣泉
沐浴,再让她吸人殿中熏烧的月桂树的蒸气,她就能让阿波罗附身,用韵文写出神谕。
但神谕大多是模棱两可的,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该不该与波斯交战,来问神谕,
神偷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亡。里底亚王大喜,随即用兵,结果大败,便来责问
祭司,祭司解释说:“当初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占卜问事,几乎是一切古人类群落的共同文化生态方式,我们华夏民族把这一过程
清楚地镌刻在甲骨之中,但像德尔斐这样成为一个欧亚广阔地区的公用祭坛,千余年间
王公贵族和金钱财宝纷至沓来的情景,在世界上却绝无仅有。我站在阿波罗神殿的廊柱
下,环视多个远近邦国供奉在这里的大量藏宝室、雕像和纪念碑,心想真的别小看了这
个地方,多少写入世界古代史的战争、政变、盛典、灾祸,都是从这个山头引发出来的
。不管是否合理,这一切都成了事实。
  我想看看“地球的肚脐“,一问,搬到博物馆里去了。赶紧追到博物馆,进门就是
它,一个不高的石墩,鼓形,上刻菱形花纹,但这已是公元之后的复制品。又想看看祭
司休浴的圣泉,回答说因被山上落下的碎石堵塞,早已干涸。
  其实,我知道,德尔斐很早就己走向干涸,当以人的理性为旗帜的雅典文明开始发
出光芒,它的黯淡已经注定。它的最后湮灭是在罗马帝国禁止基督教之外的异教时期,
但在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不要说世界,即使是雅典的精神文化中心,也已毋庸置疑
地移到了雅典。
  在德尔斐也有明显迹象。就在阿波罗神殿的外侧,刻有七位智者的铭言,其中一位
叫塔列斯,他的铭言传遍后世:“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看似一般,但刻在神殿上,而且刻在被看作世界精神中心的神殿上,具有明
显的挑战性质。它至少表明,已经有人对神谕很不信任。
  该信任谁呢?照过去的惯例,换一个神,德尔斐本身就经历过这种转换。但这次要
换的,居然是人。也不是神化的人,而是人自身。
  那么,这句铭言就成了一个路标,指点着通向雅典的另一种文明。
  原先以为这样的路标早已成为世间通用路标,但经过多年观察才发现,很多文明并
没有从它们的“德尔斐“走出,占卜神谕在目前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仍未过时,有些还是
伟大文明的发祥地。这些伟大文明没有找到自己的“雅典“。
  这么说来,德尔斐应该是一个不值得关顾的遗迹了,但我走在它的山司,没有这种
感觉。它把希腊文明之前的人类精神需求极大地集中并耗散了,然后退休在应该退休的
时刻,绝不拖泥带水,这种神貌,令人尊敬。何况它在尚未退休之时,安置了一个背叛
性的路标,笑眯眯地把后代引上了一条更好的路程。
  直到今天,几千年过去,那句铭言还是振聋发聩:“人啊,认识你自己!“
  全世界都会记得,这句铭言来自德尔斐。
  可惜,今天不巧,这些铭言刻石全部搬到工场清理去了,我没能看到。回到雅典后
,满心惆怅地与使馆的尹亚利先生说起此事,他说前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哲学家
也来找过。我说那一定是叶秀山先生,我读过他论述“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深厚论著,
估计他会找去。
  十  畏怯巴特农
  一九九九年十月四日,希胎雅典,
  夜宿Royal  Olympic旅馆
  奥林匹亚和德尔斐列为希腊最重要的圣地,我猜想一切略知希腊的人都会提出质疑
:“那么,巴特农神殿呢?“
  是啊,一个国家历史太悠久,排列各个遗址的座次就成了一个大难题,这在我们中
国也经常遇到,巴特农神殿的重要性在于:全世界介绍希腊的图片,如果只有一幅,那
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态上,它是希腊文明的第一象征

  这些天来,我们不管是早上出发还是晚上回来,都能看到它,屹立在市中心的阿克
洛波里斯(Akropolis)山丘上,被旭日托着,被夕阳染着,被月亮星星伴着,但我们总
不敢上去,想把它留后,这里存在着一种审美上的畏怯。
  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心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象之时。
年轻时会欢天喜地地直奔而去,年长后便懂得人世间这种不让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很
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起来。不怕没看到,只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
准备,把一种隆重的机遇浪费了。
  今天终于去了。我对陪我上山的《北京青年报》记者于大公先生说,我到过世界上
很多地方,但让我一看到就倒吸一口冷气傻然不动的文化遗迹并不很多,意大利、梵蒂
冈、法国有几个,这里也是一个。
  请设想一下,一个国家首都的市中心居然有一个陡峭沟山丘,山丘顶部是一个宽大
的神殿,除了山丘下面有一些绿树,整个山丘与神殿全部都是象牙色,此外再也没有一
丝杂色;神殿只以粗壮挺拔的石柱作长方形环绕,抬头仰望,一柱柱直入苍穹,苍穹间
,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还断了一些,但骨架未散,有形有款地把神殿支撑了二千
五百多年,到今天竟然没有一丝衰态,这是一幅什么景象?
  巴特农神殿的魅力,在于神话,在于历史,还是在于建筑技术,我认为,首先在于
无与伦比的造型美。单色何以变成了华丽?方正何以变成了丰美?断残何以变成了宁静
?正是这些问号,组成了它的魅力。
  从神殿正面的悬崖口我弯俯视,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下面正是狄奥尼索斯剧场(The
atron Dionyssou)的废墟。我一眼就能认了来是它。二十年前研究和讲授世界戏居史,
总是从它开始,曾反复地看过它的照片,又无数次地想象过它。这个剧场建于公元前六
世纪,开始上演的是祭神歌舞,到公元前五世纪初,埃斯库罗斯(Aischylos)动用了“第
二个演员“,使舞台上有了对峙性的情节,又让合唱队退到台外,戏剧真正产生。后来
又出现了更杰出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与埃斯库罗斯一起在这里接受雅
典市民的评选。
  我当年在讲授这段历史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必须了解雅典城内这番戏剧活动的更
宏大背景,因此终于离开戏剧领域去钻研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了。今天到这里一看,如见
散人,而且还发现,这位敌人居然正好站在巴特农神殿脚下,是“天上“、“人间“的
中间部位,因而更明确地领悟,戏剧艺术在希腊人心中,是天上人间的渡桥,神人之间
的纽带。
  如果要对这段历史作一个中国化的提醒,那么,埃斯库罗斯与孔子是同时代人,比
孔子小二十几岁。
  当我背靠巴特农神殿俯视狄奥尼索斯剧场时,突然想到应该给妻子打一个电话。她
一直向往巴特农神殿,却也不会知道产生人类戏剧的第一个剧场就在神殿脚下。手机的
声音很清晰,她已经睡了,一听巴特农立即清醒。她因演出合同在身,不能到希腊来与
我一起考察,却可以赶到埃及,然后一起去寻访西奈沙漠和耶路撒冷。
  十一 我一定复活
  一九九年十月五日,希腊雅典,
  夜宿Royal  Olympic旅馆
  早晨起来,在阳台上坐坐,想读几份昨天在巴特农神殿门回得到的英文资料。不想
刚坐下又站起身来,原来发现巴特农神殿就在我的左前方山顶。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
只是偶尔扫一眼正前方的雅典宙斯神殿石柱,竟然没有看到更显目的巴特农!
  我重新坐下,久久地抬头仰望着它。
  它祀奉的是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希腊文明逐步走向繁荣的过程,是在它的庇佑
下一步步完成的。它在波希战争中遭受过破坏,又重修于雅典的黄金时代,不知有多少
稀世天才,关注过它的命运。
  但是,当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它还在。这是一切遗迹的大幸还是大不幸
?伴随过自己的辉煌己一去不复返,自己只能带着悲怆的记忆竦立于衰草残阳。它太气
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放不过它,不会让它安静自处。
  罗马帝国时代,它成了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回教堂;在十七世纪
威尼斯军和土耳其军的战争中,它又成了土耳其军的火药库,火药库曾经爆炸,而威尼
斯军又把它作为一个敌方据点进行猛烈炮轰。在一片真正的废墟中,十九世纪初年,英
国驻土耳其大使又把遗留的巴特农神殿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运到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
博物馆。
  难怪世界上那么多古代文明都一一在外部摧残中湮灭了,你看它只因为用了大理石
材料,很难毁损,结果承受了多少屈辱!摧残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
明。因此巴特农,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
  受尽屈辱的老祖母更受后辈尊敬。本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那天,
德国法西斯还在统治着希腊,有两个希腊青年,徒手攀登巴特农神殿东端的垂直峭壁,
升起了一面希腊国旗。这事很为巴特农神殿争光,那两个青年当即被捕,几天后德国投
降,他们成了英雄。今无这面希腊国旗还在那里飘着,一面儿孙献给老祖母的旗。
  记得昨天傍晚我们离开已特农神殿很晚,已经到了关门的时分,工作人员轮番用希
腊语、英语和日语催我们离开,我们假装听不懂,依然如饥似渴地到处瞻望着,这倒是
把这些工作人员感动了。他们突然想起,眼前可能就是当地报纸上反复报道过的那队中
国人?于是反倒是他们停下来看我们了。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是年轻姑娘,标准的希腊美
女,千年神殿由她们在卫护,苍老的柱石衬托着她们轻盈的身影。她们在山坡上施然而
行,除了衣服,一切都像二千年前的女祭司。
  当我们终于不得不离开时,门口有人发给我们几份资料,当时未及细看,现在拿起
来一读,眼睛就离不开了。原来,一个组织、几位教授,在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
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理由写得很强硬:
 本章全文共6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