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埃及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0:58:12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许戈辉顺便问了广场边的一个摊贩老板生意如何,老板抱怨说:“自从那个事件之
后生意不好,你们日本人有钱,买一点吧。“许戈辉连忙纠正,而且绝不讨价还价地买
下了一条大头巾,裹在头上飘然而行。
  接下来是去帝王谷,钻到一个个洞口里边去看历代帝王的陵墓了。陵墓中最值得关
注的是雕刻壁画,几乎每个帝王都把自己想象中死后上天、复活的图像嘱人雕画出来,
很能体现当时天真烂漫的宗教观念。一位我曾读过他传记的帝王在壁画中想象自己死后
脱下任何冠冕,穿着凉鞋恭敬地去拜见鹰头神,并向鹰头神交出自己的权杖;接下来的
一幅是,神接纳了他,他也可以像神一样赤脚不穿凉鞋了,手无权杖脚无鞋的他,显得
那么自如。
  记得曾有一位历史学家断言,卢克索地区一度曾是地球上最豪华的首都所在。这是
有可能的。如果把埃及历史划定为五千年,那么,起初的三千多年可说是法老时代,中
心先在孟菲斯,后在底比斯,即现在的卢克索;接下来的一千年可说是希腊罗马化时代
,中心在亚历山大港;最后一千年可说是阿拉伯时代,中心在开罗。现在的埃及人,只
要问他来自何处,大体可判断他的血统渊源。
  卢克索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法老文明,法老土生土长又有权有势,创造过远胜欧洲化
和阿拉伯化时期的惊人文明,我们现在见到的,只是零星遗留罢了。
  埃及的古文明,基本上已经遗失。
  二二   他们老泪纵横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五日,夜宿卢克索Emilion旅馆
  卢克索的第一胜迹是尼罗河东岸的太阳神庙。许多国际旅客千辛万苦赶到这里,只
为看它。
  说来好笑,我虽然很早就接触过有关它的文字资料,但它的感性图像却是多年前从
一部推理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初次获得的。成排的公羊石雕、让人晕眩的石柱阵
、石柱阵顶端神秘的落石……如今置身其间,立即觉得不管哪一部电影在这里拍摄都是
一种过度的奢侈,甚至是一种罪过。
  任何一个石柱只要单独出现在某个地方,都会成为万人瞻仰的擎天柱。我们试了一
下,需要有十二个人伸直双手拉在一起,才能把一个柱子围住,而这样的柱子在这里形
成了一个森林!
  每个石柱上都刻满了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很大差别,全是
一个个具体物象,鸟、虫、鱼、人,十分写实,但把这些人人都能辨识的图像连在一起
,却谁也不知意义。这是一种把世间万物召唤在一起进行神秘吟唱的话语系统,古埃及
人驱使这种话语系统爬上石柱,试图与上天沟通。
  但石柱不是工具,本身就是人类的象征。人类也来自于泥土,不知什么时候破土而
出、拔地而起、直逼苍穹,只是有太多的疑难、太多的敬畏需要向上天呈送,于是立了
一柱又一柱,每柱都承载着巨量的信息站立在朝阳夕晖之中。与它们相比,希腊、罗马
的著名廊柱都嫌小了,更不待说中国的殿柱、庙柱。
  史载,三千多年前,每一个法老上任,都要到太阳神庙来朝拜,然后毕其一生,在
这里留下自己的拓建,如此代代相续,太阳神庙的修建过程延续了一千多年,在很长的
历史时期内,这是南北埃及人朝圣的地方,鼎盛时期仅庙中祭司的人数就超过三万。
  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是,修建过程这么长,前期和晚期却没有明显区别,中间似乎
并未出现过破旧立新式的大进化。这反映了埃及古文明的整体风貌一来就成熟,临走还
是它。这种不让我们了解生长过程的机体,有谁能真正把握?
  下午在尼罗河荡舟,许戈辉来回凝视着两岸的古迹问:再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文
明也会有人来如此瞻仰吗?我说很难,除非遭遇巨大灾祸。今天文明的最高原则是方便,
使天下的一切变得易于把握和理解,这种方便原则与伟大原则处处相背,人类不可能为
了伟大而舍弃方便。因此,这些古迹的谜力,永远不会被新的东西所替代。
  但是正因为如此,人类和古迹会遇到双向的悲怆: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
因身后空虚而孤单。
  忽然想起昨天傍晚离开帝王谷时在田野中见到的两尊塑像。高大而破残地坐着,高
大得让人自卑,破残得面目全非,但又居然坐着,就像实在累坏了的老祖父,而坐的姿
势却依然端庄。它们身后空空荡荡,只有它们,留下了有关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都城底
比斯的记忆。
  我似乎听到两尊石像在喃喃而语:“他们都走了……“我抬头注视,田野间只有长
风。
  据说这两尊石像雕的是一个人,阿蒙霍特帕(Amonhotep)四世,但欧洲人却把它们
叫做门农(Memnon),还发现门农在每天日出时分会说话,近似竖琴和琵琶弦断的声音
。说话时,眼中还会涌出泪滴。后来罗马人前来整修了一次,门农就不再说话,只会流
泪。
  专家们说,石像发音是因为风入洞穴,每天流泪是露水所积,一修,把洞穴堵住了
。不管怎么解释,只会流泪,不再说话的巨大石像是感人的。
  它们见过太多,要说的也只是“他们都走了“这一句,因此干脆老泪纵横,不再说
什么。
  二三   封存的法老人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五日,夜宿卢克索Emilion旅馆
  在希腊海滨,我曾思考过古代希腊哲人关于此岸和彼岸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与希
腊悲剧的关系;在卢克索,我发现此岸与彼岸的关系缩小到了尼罗河两岸,那里几乎是
一个生、死、神、人之间的直观模型。
  照理,这样的模型早就会被热闹的世俗败坏了,但它竟然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
我把这种保存称之为“封存“。
  “封存“的第一意义是迁移。如果埃及的重心不迁移到亚历山大和开罗,而是继续
保持于卢克索,那么不难设想,此地的古迹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逐一改变自己的身份。
越受新的统治者重视,情况就越糟糕,一次次的刷新很可能是最根本的破坏。
  “封存“的第二意义是墓葬。卢克索的多数遗迹在地下,虽然历来受到盗墓者的不
断洗劫,但盗墓者不可能发现所有的洞穴,更不会改变墓道的结构、浮雕、壁画,因此
总要比地上保存得好,使近几百年的考古学家们每每有巨大收获。
  “封存“的第三意义是气候。尼罗河流域紧靠撒哈拉大沙漠,气候干燥,却又不暴
热,一遇阴影便凉爽宜人,简直不知霉蚀为何物。以我所见,除了内外浩劫,霉蚀是文
物保存的最大敌人,例如中国南方很难保存远年遗迹,就与气候有关。现代包装技术以
真空封存防止霉蚀,卢克索不是真空,却有近似真空的封存功能。
  “封存“的第四意义是材料。埃及的建筑材料以石料为主,石灰石、花岗石、雪花
石铺天盖地,巨大、坚致、光洁,历千年而不颓弛。古埃及人把自己的审美向往通过各
种形态和符号“封存“在这些石块中了,连一个圆柱都是一个完整的封存体。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我在尼罗河西岸又看到了另一个更有趣的“封存“,那就是遗
民。西岸墓葬群周围生活着一批法老的后代,埃及人不习惯远地嫁娶,血缘比较稳定,
这些法老的后代更是如此,生活简朴、思维单纯,据人类学家说,他们的外貌、身材还
余留着法老时代的诸多特征,因此可称之为“法老人“。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仍然从事着
手工刻石,许多古庙的修复都与他们有关。他们把散落的古代石雕移到原位,需要有所
补接时也只用千年前取材处的石料,修复的手艺无与伦比,埃及人把他们称之为一群民
间的考古学家。不妨说,这批遗民自己首先被封存了,然后由他们来代代封存遗迹。
  当然,他们近一千年来也信奉了伊斯兰教,我们多次听到西岸草树丛中传来浑厚的
礼拜声,也看到不少在问窗、墙壁上画得五光十色的小房子,那是主人曾到麦加朝圣的
标志,他们有权利画上自己去麦加时坐的交通工具,让人尊敬。但我更多看到的,是工
作时的他们。高瘦的个子,黝黑的脸,鼻子尖尖,满脸满手都是磨石的粉尘,使他们自
己看起来也成了雕塑。
  我凝视着他们,心想,当年筑造金字塔和诸多神殿的工匠也是这样的吧?突然,两
具雕塑向我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居然用英文说:“你可以和我们一起拍照。“我立
即蹲在他们中间拍了照,他们又捡了两块漂亮的雪花石送给我。我想这应该付点钱,但
他们拒绝了,其中年轻的一位腼腆地说:“如果有那种中国小礼物……“
  他指的是清凉油,在中国到处都有又极其便宜,而在阿拉伯世界却被视为宝贝,即
使在海关官员或警察手中塞上小小一盒,也能使一切逢凶化吉,可惜我事先不知道,没
有带。据说,法老的后代不太在乎钱,他们生活圈子狭小,钱的用处也不大。他们喜欢
清凉油的气味,一喜欢,又觉得什么病都能治了。
  遥远而矜持的法老啊,中国山水草泽间提取的那一点点清香,居然能得到你们后代
的如此信任,这真让我高兴。
  穿过千年,穿过万里,穿过沙漠,穿过巨石,你们闻到了吗,中国大地的神秘气息

  二四  枯萎属于正常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六日,埃及东部古尔代盖
  (Hurghada),夜宿pick  Alha、ros旅馆
  离开卢克索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浩瀚的沙漠。这个沙漠叫东部沙漠,又名阿拉伯沙
漠。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