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埃及6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0:59:51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6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九日,开罗,
  夜宿LES  3  Pyramides旅馆
  车队到达旅馆门口,只见熙熙攘攘间笔挺地站着一个中国人,手里拿着一本书,很
像间谍接头的样子。不幸我很快发现,他手里的接头信号竟然是我的《山居笔记》。
  他叫徐伏钢,在新加坡的一家公司工作,从《联合早报》上逐日读到我的日记,知
道了我们的行程,就从新加坡飞到了开罗,专来看望我。这使我很感动,便拉他在旅馆
大堂的沙发里坐下。他对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在他悉心准备好的埃及古代草压纸上
写一段有关漂泊异乡的话,我立即遵命。他说,他的这种万里拦截、古纸索句,都是一
种最好的纪念,与大家关注的“千禧之旅“擦了边。
  从这件事我要又一次感念现代传媒。古代旅行者真正的痛苦,是无以言状的寂寞,
而我们这次,虽然每天部遇到大量麻烦事,但通过铱星和海事卫星,然后再通过电视和
报纸,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始终与我们同在。我每天写日记,写完就去找我们一行
中专门负责传送技术的周兵。瘦瘦的周兵总是住在不同旅馆的朝东房子里,满地都是器
材、电缆,几乎通宵不睡,把拍摄的图像传回香港,顺便也传送我的文章。第二天出发
时,他就摇摇晃晃地在车上睡觉,这些日子下来,他更瘦了。
  现在才知,我的日记一直同时在台湾《联合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
早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美国和加拿大的《世界日报》、《侨报》连载,在大
陆,系统连载的是《北京晚报》和《羊城晚报》,转载的报刊更多,一时无法统计。这
就是说,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有很大一部分都刊登了。它们都是从凤凰卫视
的网站上获文本的,一刊登就是三个多月,一百多篇,对哪家报纸是大动作。它们完全
不清楚这次旅行考察的整体设计,不知道我会不会因病因累而中途退出,却都辟出最注
目版面隆重刊登,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它们快速地领悟了这样的考察活动对中华文化意
味着什么,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
为前提。说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强于埃及文明的一大优点。
  埃及文明即使在最繁荣的时期也追求神秘和封闭,甚至追求不可理解性,结果召集
了很多工匠,却没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与接受群体,只能固步自封,终于难以为继。中华
文明却不是如此,先秦诸子的学说观点各异,但共同都反对封闭深涩,每个学派都力图
让自己的学说传遍天下。后来,无论魏晋还是唐宋,文化信息的传播都畅通九州,即便
几句诗文也能像春风一般覆盖大江南北,很少阻碍。就连那些经典小说,在明清时期也
是街谈巷议的集中对象。
  中华文明之大,相当上部分取决于它的普及企图和传播力量。暂处衰势时它会隐匿
自保、请高自慰,而一旦有兴盛的可能,总是百川连注、众脉俱开、气吞万汇。我觉得
中华文明能不能在二十一世纪复兴,先要看有多少传播它的通道融化了冰雪,排除了障
碍。这次文化考察,竟然引得那么多华人报刊关注和参与,像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中华
文化正在面临着一种全新的整合,构建着一种共同的话语。至于我的日记写得好不好,
凤凰卫视的节目拍得好不好,已成为一个次要的问题。
  文化以沟通为胜业,文化以传播为命脉。世上那么多障碍,人间那么多隔阂,就靠
文化来排解。这次我们狠狠地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实验,用车轮去沟通几大人类文明,用
电波来聚集各地华人视线,由报纸来维持广大群众一百天的兴趣,让世界来看看中国人
如何把文化猜测变成了文化行为。我以往与电视接触太少,需要重新体味藏在摄像机背
后的人生哲学和社会观念。
  我正这么写着,队长郭滢和编导桂平忧心忡忡地向我走来,原来我们的旅途又遇到
了大量的不通畅。
  在苏伊士运河上拍摄,埃及军方至今没批准,还需做最后的等待;沙特阿拉伯的圣
城麦加,非穆斯林不准进入,没有通融的余地;更麻烦的是,我们经过以色列,就不可
能进入伊拉克了。以色列有耶路撒冷,不能不去;伊拉克有巴比伦遗址,也不能不去,
但现代国际政治只能让我们选取其一。权衡之下,我们更偏重于耶路撒冷,因为它对几
大宗教都非常重要,可惜巴比伦了。
  刚刚又从新闻中得知,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局势紧张,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热
点。看来,我们极有可能在巴基斯坦受阻,那么五辆吉普又何以到得了印度和尼泊尔?
到不了印度和尼泊尔,我们不仅少了一个极重要的文明故地、宗教源头,而且也无法在
跨越千年高峰的同时跨越地理高峰喜马拉雅山了。如果改道往北走,从伊朗经土库曼斯
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或哈萨克斯坦、尔吉斯斯坦进入新疆,那是古代通西域
和“丝绸之路“的路线,虽然也有意思,却是另外一件事了。
  看来,在现代,想求得通畅仍然极其艰难。我很喜欢在欧洲旅行时,很多国家的国
境线连一个岗亭也没有,竖一块牌,所有的汽车飞驰而过的情景。但这种情景,人一些
文明故地却不敢设想,真不知是什么运数。
  不过,我们这次无论如何要走通它。因为我们这些中国人终于已经明白,文明出现
在世界上,不是来设置障碍而是来排除障碍的。不妨试试看。
  二八   西眺的终点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开罗,
  夜宿LES 3 Pyramides宾馆
  最容易引发乡思的有两种情景,一是面对明月,二是面对大海。这些天,我曾多次
在月夜站在红海和苏伊士湾西岸回想,中国人最早在什么时候把目光投向这里?
  首先想到的是一千九百年前的那位叫甘英的汉朝使者。当时专管西域事务的班超有
一块长年的心病,觉得中国历来只与安息(今伊朗)做生意,而安息实际上只是一个中
间转手环节。西部应该还有很大的大地,我们为何不直接与他们做生意呢?于是派出甘
英向西旅行,看看那里究竟是怎么回事。甘英此行历尽艰辛,直到波斯湾而返回。但他
一路上处处打听,道波斯湾向西再过一些国家之后还会遇到一个海,这就是我现在面前
的红海,甘英听说,到了这个地方,一个真正的大帝国就在眼前了。甘英出于多种理由
把这个大帝国称为了大秦“,其实就是罗马帝国。当时,红海边的埃及也已被罗马所占
领,甘英所知道的红海边的罗马,大半就是埃及。
  于是,从《后汉书》开始,中国人已朦胧地把这儿作为西眺的终点。
  甘英回来之后,中国人西行还是很少,只知道唐代有个叫杜环的军人被西域的军队
俘虏后曾不断向西流浪,直到从地中海进入北非。但这也只是从他杜撰的一些地名猜测
,是否真的到了非洲,完全没有把握。
  一个是道听途说,一个是依稀可能,再往后,除了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可能绕道,郑
和下西洋曾经抵达,中华文化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与非洲有过实质性的沟通。据说宇航员
从太空看地球时特别清楚的图像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我曾为此默想为何
古代遗迹在远处会超过现代巨构,又叹息数千年间它们共撑天下却全然不知对方的存在

  这也怪不得谁。中华文明很早就自成气候,因自成气候而固步自封,即便是与异邦
联络特别健康的唐代贤相魏徵还提出过“方五千里,务安诸夏“、“不以四夷劳中国“
的聪明而保守的政治主张。“五千里“,实在是小了一点;对“四夷“,实在是太鄙视
了一点。
  由此想起梁启超先生在八十余年前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一是“中国之中国“,即从与古埃及文明同时的黄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
中国的自我认定;二是“亚洲之中国“,从秦到乾隆末年,即十八世纪结束,中国与外
部的征战和沟通基本上局限于亚洲,中国领悟了亚洲范围内的自己;三是十九世纪至二
十世纪,可称“世界之中国“,由被动受辱为起点,渐渐知道了世界,以及中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我很喜欢梁启超先生的这种划分。
  梁启超先生没有读到二十世纪新发现的一些中外交流史实,划分有些简单化,但基
本上还是对的。十九世纪之前,中国与亚洲之外的国家关系不是很大,而十九世纪后不
得不碰撞,首先也是欧洲一些比较年轻的国家,与希腊没有什么牵涉,更不待说埃及。

  从整体来说,交流总是好事,但是具体地对于古代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缺少交
往这件事,又没有必要作负面评价。路实在太远,彼此很难抵达,两种文明自成保守系
统,几乎不可能互相介入。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即使从今天已经知道的全部埃及古代精
神成果和实用器物看,也没有哪一样会使中国古代朝野欣喜,这就使交流失去了基础;
如果兵戎相见,那么,中国皇帝不会远征埃及是确定无疑的,而法老的船队要到中国并
战而胜之,也几乎不可能。在冷兵器时代,这么大的中国怎么会在乎远道而来的几只外
国兵船?因此,中国和埃及注定不会成为盟友也不会成为对头。这是相安无事的远邻,
彼此不知对方的存在也没有什么不好,要知道时总会知道。近似人际关系,君子之交淡
如水,何况是两个一直没有见过面的老君子,没有必要太热络。国际政治更比人际关系
讲究实利,尤其是地缘上的实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式的情谊,在国际政治
中很难立足,因此也不必企盼。
  不热络,也不容易破碎;不亲呢,也不容易失望。中国古代与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交
情不深,恩怨不大,这反而成了现在平和相处的基础。中华文明承受过不少恩怨煎熬,
现在烟尘落地,发现在大的方面依然保持着一种并不偏侧的客观性,这正是今后发展的
好兆头。
  不被热情或愤恨所扭曲的,才是真正的大文明。
  二九 失落的背影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开罗,
  夜宿LES  3  Pyramides旅馆
  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的现代文化情况如何?这很难有统一而公正的对比标准,包括
诺贝尔文学奖在内。但诺贝尔文学奖毕竟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现代国际社会的审美接受
状态,如果获奖者出自文明古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悠远的呼应。一个不必讳言的事实
是,除了我们中国,其他几个文明古国都产生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
  埃及的纳吉·马福兹(Naguib  Mahfouz)便是其中之一,现在还活着。我很想与他
谈谈,一问,由于他年事己高,又曾严重受伤,见面需要在十天前向《金字塔报》一位
叫马维的编辑预约,我们已经等不得十天,只能作罢。突然听说,开罗市中心的一家小
咖啡馆曾是他天天必去的地方,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那里构思出来的。我一听就高兴,
觉得去看看这个咖啡馆,可能比到他家更重要,回为这是他的创作前沿。
  他家住在尼罗河西岸,而咖啡馆在河东,他每天必须走过两座桥才能到达,第一座
桥是由河西到河心岛,第上座桥由河心岛到河东。咖啡馆坐落在著名的解放广场北侧,
又小又陈旧,取名为阿里巴巴。走过一条极窄的通道,爬上一个小木梯,就见一间大约
十八平方米的房间,有几张咖啡桌,靠窗左侧那张,是他的位置。从窗口往外望,先看
见隔壁一家皮货店高挂的皮包,伸手就可取到;往前是一个地铁站入口,蹲着六七个擦
皮鞋的人;再抬头往前看,则是两幢建筑物,一是希尔顿酒店,二是阿拉伯联盟总部。

  马福兹曾经每天坐在这里往外看,头顶一个小小的悬挂式电扇在缓慢转动。油渍斑
斑的房顶太低矮,几乎会碰到高个子的头。但他看中的是闹市间的这个窗口,窗口内的
这张小桌,小桌边的这番安静。这里让我重温了一个区别作家优劣的分界:是小空间而
大视野,还是大排场而小见识?
  马福兹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埃及,而且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为之激动。他被视为阿
拉伯之魂,每个书店都把最醒目的地位留作他的专柜,电视台也在不断地把他的作品改
编成电视剧。而他则还是一如既往,每天步行在街道上,走过两座桥,摸上小楼梯,坐
到这张靠窗的小桌旁,叫上一杯咖啡,开始打量窗外。很少有人认出他来,这位最平民
化的埃及老人。
  但是,还是有人在惦记他,仇恨的目光搜寻到了他的背影。一九九四年十月的一个
黄昏,当他步行回家刚刚走过一座桥,一个歹徒扑上前去用刀刺向他的颈脖,他被路人
送到医院,脱离了危险,但由于伤及神经,右手至今不能恢复写作。歹徒行凶的原因,
据说是他早年的一部作品中,有揭露黑社会的内容。
  这个震动世界的事件发生之后,警方开始对他实行保卫,他也不大出门了。小咖啡
馆二楼的小桌旁挂上了一幅铅笔素描,寥寥几笔,画他获奖后的某日在这里看报。
  我站在小桌旁想,阿拉伯文化的远年光耀曾在这里重新闪烁,却被一个至今不知名
姓的小人糟践了。金字塔下的城市失落了一个重要的背影、一种珍贵的笔迹,重又陷于
寂寞。
  文明出现延续难乎其难,而邪恶毁坏文明则举手之劳,这里又找到了一个证明。
  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批存心不良之人,不管是出于同行嫉妒还是出于精神失控,
计划来谋害或毁损一批最有影响的作家,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估计很难乐观,因为下手
极其简单,而救助千难万难。人类至今没有建立救助文明的机制,一切只凭少数人心头
的一点良知,但良知何以去污?何以聚集?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6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