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埃及7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1:00:38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7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因此,可以断定,人类文明史的许多主角都失踪了,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

  三十 蚀骨的冷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埃及西奈半岛,
  夜宿日Wady Mouguduss旅馆。
  昨天傍晚在大金字塔和斯芬克斯雕像前举行凤凰卫星电视台和阿拉伯广播电视联盟
的告别联欢会,我们一行被介绍到舞台上受到埃及朋友的喝彩。许戈辉装扮成“埃及艳
后“被抬到“法老王“前,她用华语和英语与埃及演员的阿拉伯语半猜半蒙地一锅煮,
很有趣味。
  妻子是理所当然要表演的,她不知经历过多少舞台,却没有想到会在夕阳下的金字
塔和撒哈拉大沙漠前表演,除了演唱经典唱段外,还自告奋勇加一段小时候会唱的埃及
歌曲:“太阳爬上高高的山岗,尼罗河水泛金光……“埃及的乐队先是一惊,然后就兴
奋地跟着伴奏起来。
  妻子会唱埃及歌,与中国曾经支持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有关,连我小时候也为了这
件事排队上街游行。今天早晨,我们终于获准可坐船参观这条从小就喊过无数遍的运河
,并通过河底隧道,但一切都必须在他们军队的护卫和监视下。
  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和红海连到了一起,其实也就是把大西洋和印度洋连到了一起
,在世界航运业有重要地位,经济收入也十分可观。埃及除了古迹之外,现代值得骄傲
就是这条运河和阿斯旺水坝,当然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我曾在两位外交官的书上读
到过苏伊土地一位诗人的诗句:
  埃及,我的祖国,
  你留下的太少,
  失去的大多。
  我是你的儿子,
  要把你的心愿化作战歌。
  诚恳而朴实的句子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战争的不可避免,古代的失落和现代的失落毕
竟是有情感联系的。世界上的许多纷争,除了现实利益外还有历史荣誉,一些文明古国
即使口中不说,心里却十分在乎。
  过河之后便是西奈半岛,这已经是亚洲的地面了。这个半岛也是现代国际政治的一
个重要话题,一九五六年被以色列占领,一九七三年埃及又试图夺回,几经拉锯终于归
还了埃及。记得一九七三年那次战争,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对岸筑造的防线花了二亿多
美元,加上运河的天然障碍,真说得上是“固若金汤“,谁料埃及军队想出了用高压水
笼头冲的绝招,防线上崩瓦解,听起来很是过痛。
  我们吃过午饭就开始在西奈半岛上穿行,直到晚上九时半才到达半岛南部的圣卡瑟
琳镇住宿,走了四百七十公里。这个半岛对埃及来说可称是国防前线,因此军营很多,
但除此之外就很少有人烟了,在整整几个小时中我们几乎没见过一个人。岗楼上有机枪
伸头,却见不到哨兵的脸。好不容易到了一个小镇,不仅街上没人,楼窗口也见不到一
个人。偶尔见到一二个阳台上晾有衣服,才有人住的痕迹,但也可能晾了半年多了,主
人没有回来。在这样的土地上行走,心里确实发毛。
  无人的小镇总共也就是二三个吧,其余全是沙漠。月光下的沙漠有一种奇异的震撼
力,背光处黑如静海,月光处一派灰银,却有一种蚀骨的冷。这种冷与温度无关,而是
就光色和状态而言的,因此更让人不寒而栗。这就像,一方坚冰尚能感知,而一副不理
会天下万物的冷眼冷脸,叫人怎么面对?
  灼热的金字塔,由这么一片辽阔的冷上在前方卫护着。
  让我惊讶的是,全世界都曾严密注视的那场争夺战,居然是在争夺这么一片寸草不
生、荒无人烟的土地。
  就像许多财富争夺只是账面概念,许多领土争夺也只是地图概念。纸上的东西,最
容易让人热血沸腾。
  三一  海已枯而石未烂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在西奈半岛,
  下午赴以色列,夜宿埃拉特(Eilat)的Marina  club旅馆
  西奈半岛虽然荒凉,却是极重要的宗教圣地。
  对于很多宗教的磨练期而言,荒凉是一个必需条件。在希伯来的宗教文化史上,有
一个《出埃及记》的记载,那是指在我们提到过的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原在埃及逃
荒的希伯来人不甘心长期被奴役而出走的壮举。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渡红海出埃及,来
到的就是这个西奈半岛,当时西奈半岛还在埃及管辖之外。他们为了自立而选择荒漠,
在西奈沙漠上整整流浪了四十年,最后来到西奈山下落脚,那和华在那里授予摩西十条
戒律,于是犹太教正式诞生。这事说起来应该是三千多年前的事了。
  再往后推一千多年,公元二世纪,各地的基督教徒为了逃避朝廷迫害也聚集到西奈
山下,在这难于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淬炼信仰。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这里也出现了教堂
、修道院。举世著名的圣卡瑟琳修道院就坐落在这里。
  这么说来,西奈沙漠(特别是西奈山)的荒凉,倒是人类一大文化流脉的背景。今
天我们来到这里,不能不认真地打量这番荒凉了。
  荒凉到什么程度?好像被猛烈的海啸冲过,什么都没有了,包括海水,只剩下石天
石地。或者,根本不是什么海啸,它原来就是海底,而海水不知突然到哪里去了。我觉
得眼前的景象只能用这样的话来概括:海已枯而石未烂;洪水方退,赤日已临。
  圣卡瑟琳修道院是非去不可的。它静静地安踞在西奈山的万丈峭壁下,近似一个原
石砌成的小城堡。问道很小,有两道用铁钉皮裹着的门,而一进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
紧凑而精致的小天地。教堂高高的大问是公元六世纪的原物,没有动过,从教堂出来一
拐,又看到了摩西坐过的井台和他与那和华谈话的地方。与世上其他教堂和修道院不同
的是,这里处处展现出一千多年前的原始状态,歪斜而坚牢,简陋而光滑。
  这个修道院名字的来源值得一提。公元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一位十六岁的贵族女
儿信奉基督,当时的罗马总督逼她改信罗马拜神教,还派来五十位学者与她辩论,结果
,五十位学者全部被她说服,皈依了基督,连总督的妻子也追随了她。总督大怒,将她
杀害,这位殉教的少女就叫卡瑟琳。世界上以她名字命名的教堂和修道院有好几座,而
我们现在进入的这一座,公认为最老、最有地位。
  修道院里还有一个仅次于梵蒂冈的基督教真本图书馆。它曾经拥有一部公元四世纪
的羊皮卷本《圣经》,十九世纪曾被一名德国学者借去,没想到这名学者四年后就把它
卖给了大英博物馆,获利十万英镑。我对文化盗贼分外敏感,觉得这个名为学者的人实
在不是东西,估计他为了掩盖自己的劣迹还会编造谎言,甚至对修道院进行诬陷。修道
院身处荒远,无以发言,也不想与他打官司,只把他当年写的那张借据保留着,直到永
远。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在滴水寸草都很难留存的地方所留存下来的一点点文明,竟然经由卑劣之手变成了
闹市间的花天酒地。文化盗贼有文化,但本质上还是盗贼。
  任何一个光明正大的宗教都是拒绝卑劣的,因此它们互相之间并不是没有对话的可
能。这个修道院不仅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遗迹,也保留着伊斯兰教的圆顶,几乎是一个
小小的耶路撒冷。
  说到耶路撒冷,突然想到,我们也到了该:“出埃及“的时候了。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7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