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埃及8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1:00:59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3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沙丘旁,我正低头留心脚下的路,耳边传来一个招呼声:“你好!“
  一听就是外国人讲的中文,却讲得相当好,不是好在发音,而是好在语调。一切语
言,发音使人理解,语调给人亲切。我连忙抬起头,只见一位皮肤棕褐油亮、眼睛微凹
有神的埃及青年站在眼前。
  他叫哈姆迪(Hamdy),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王大力,在开罗学的中文,又到中国进修
过。听说我们在这儿,赶来帮着做翻译,已经在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
  “你在中国哪个大学进修的?“我问。
  “安徽师范大学,不在省会合肥,在芜湖。“他回答。
  这使我兴奋起来,说:“我是安徽的女婿,知道吗?明天,我的妻子就从安徽赶到
这里!“
  “知道,你的妻子非常有名。“他说,“我也差一点成了安徽女婿,女友是马鞍山
的,后来由于宗教原因,她家里不同意。“
  就这么几句,他的手已经搭在我的肩上了。
  此后几天,我们都有点离不开他了。本来,每到一个参观点都会有导游讲解,王大
力谦逊地躲在一边,不声不响。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导游多次回答仍不得要领,王大力
忍不住轻声解释几句,谁料这几句解释既痛快又幽默,我们渐渐向他汇拢了,使得讲一
口流利英语的埃及女导游惭渐被冷落在一边,非常难过,说要控诉旅游公司,既然派出
了她,为什么还要派来一个更强的。其实,王大力根本没受谁的支派,是自愿来的。
  他非常热爱和熟悉埃及文物,说小时候老师带他们到各地旅游,还见到不少横七竖
八地杂陈在田野中的文物,谁也不重视,小学同学甚至还会拿起一块石头去砸一尊塑像
的鼻子,不知道这尊塑像的年龄,很可能已经三四千岁。普遍重视文物是后来国际间的
学者和游客带来的眼光。而他自己,则在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之后才明白过来。
  他盼望有更多的中国旅行者到埃及来,从最近几年看,台湾的有一些,大陆的很少
。在亚洲旅行者中,日本和韩国的最多,但他好像不太喜欢他们。说这番话时他正领着
我们参观萨拉丁古堡清真寺,人寺要脱鞋,每个人把鞋提在自己手上,坐在地毯上时要
把那双鞋子底对底侧放,而不应把鞋底直接压在地毯上,因为这等于没有脱鞋。王大力
远远瞟见一批韩国旅行者没有按这个规矩做,立即虎着脸站起身来,轻声对我们说,“
我又要教训他们了“,然后用一串英语喝令他们改过来。
  “我,能够对刚刚出现在这里的中国大陆来的旅游者有点微词吗?“他想了半天才
小心翼翼地这么问,还十分讲究地用了“微词“这个词。经鼓励,他一二三四脱口而出
,像是憋了很久。
  “一、很少有人听导游讲解文物,只想购物、拍照;二、每天晚上精神十足,喝酒
、打牌,第二天旅游时一脸困倦……“
  他觉得一个国家的具体形象,体现在零散的旅行者身上。现在中国游客很少,影响
还不大,今后多了,倒是一件大事。两种古老文明见面,不能让年轻的国家笑话。
  说完,他轻松了,指了指萨拉丁古堡教堂一座小小的铁制钟楼,说:“这是法国人
送的,我们埃及送给他们一个漂亮的方尖碑,树立在他们的协和广场,他们算是还礼,
送来这么一个不像样子的东西,多么小气!我们后悔了,那个方尖碑应该送给中国。中
国不会那么小气,也有接受的资格。“他说得很认真。
  巴黎的协和广场我曾留连多时,顶尖镀金的埃及方尖碑印象尤深。当时曾想,发生
了那么多大悲大喜的协和广场幸亏有了这座埃及古碑,把历史功过交付给了旷远的神秘
,今天才知,此间还存在着对古碑故乡的不公平。
  如果埃及当时真想把古碑送给同龄的中国,我们该回送什么呢?
  二十  一路枪口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夜宿埃及南部
  卢克索(Luxor)的Emilio旅馆
  妻子今天早晨赶到了开罗。她这趟来不容易,先从合肥飞到北京,住一夜,飞新加
坡,在新加坡机场逗留九小时,飞迪拜,停一小时,再飞开罗,七转八弯,终于到了。
二十天前,我与她是在美国旧金山机场告别的。
  可以想象她没怎么睡过,但按照我们的计划,她必须一下飞机就上吉普,去七百八
十公里之外的卢克索,需要再坐十四个小时的车。
  在开罗,几乎没有人赞成我们坐吉普去卢克索。路太远,时间太长,最重要的是,
一路上恐怕不安全。自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群恐怖分子在卢克索杀害六十四名各国游
客,埃及旅游业一败涂地,第二年游客只剩下以往年份的二十分之一,严重打击了埃及
的经济收入和国际形象。由于恐怖分子当时就在警方的围捕中全部击毙,至今不知他们
的组织背景;埃及政府不能不时时严阵以待。据我们遇到的几位埃及人说,恐怖分子多
数是国外敌对势力派遣和指使的。从开罗到卢克索一路,要经过七个农业省,恐怖分子
出没的可能极大,因此去户克索的绝大多数旅客只坐飞机,万不得已走陆路,必须由警
察保护。
  冒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何况我们一行自进入埃及以来,一直有警察荷枪实弹地保
护着;又觉得五辆奇形怪状的吉普轰轰地蹿过去,恐怖分子不知底细,不至于胆大妄为
,于是大家坚持走陆路。
  谁料路上见到的一切,实在匪夷所思。
  七百多公里的长途,布满了岗楼和碉堡。一路上军容森森、枪支如林,像是在两个
交战国的边防线上潜行。刚离开开罗就发现我们车队的头尾各出现了一辆警车,上面各
坐十余名武装警察,全部枪口都从车壁枪洞里伸出,时时准备射击。每过一段路都会遇
到一个关卡,聚集了很多士兵,重新一辆辆登记车号,然后更换车队头尾的警车。换下
来的警车上的士兵属于上一个路段,他们算是完成了任务,站在路边向我们招手告别。
警车换过几次之后终于换上装甲车,顶部架着机枪,呼啸而行。
  我们在沿途停下来上厕所、吃饭,当地的警察和士兵立即把我们团团围住,不让恐
怖分子有一丝一毫袭击我们的可能。我环视四周,穿黑军装的是特警部队,穿驼黄色军
装的是公安部队,穿白色制服的是旅游警察,每个人都端着型号先进的枪支。我们的几
位女士进厕所,门口也站立着持枪的士兵,我想把这个有趣的镜头拍下来,没有被允许

  我不知道过去和现在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以这样的方式来卫护文物和旅游的,
但一想到法老的后代除了黑黝黝的枪口外别无选择,不禁心里一酸。其实这片受尽欺凌
的土地只想让异邦人士看看祖先的坟墓和老庙罢了。
  埃及朋友说,他们天天如此。埃及百分之九十四是大沙漠,像样一点的地方就是沿
尼罗河一长溜,而我们经过的一路正是这一长溜的大部分,因此这样的武装方式几乎罩
住了全国的主要部位,牵连着整个民族的神经。
  文明,哪怕是早已不会说话、只能让人看看遗迹的文明,还必须老眼昏花地面对兵
戎,那就可以想象,在它们还能说话的时候,会遭遇多大的灾祸?任何过分杰出的文明
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在装甲车的
呼啸声中深深一叹。
  妻子在一旁说:“难得那么多荷枪实弹的士兵,目光都那么纯净。“
  正说着,车队突然停住,士兵们端着枪前后奔跑,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原来,那
位在安徽师范大学进修过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今天也被我们请来同行,他的老家到了,叔
叔还住在这里,想看一看,这把武装警察们忙坏了,以防发生什么意外。五辆吉普车一
拐就进了村,再加上装甲车、后卫车和那么多武装人员,从车上下来的又都是外国人,
我说,村民会以为王大力当选了总统。
  这个村其实全是王大力的本家,他叔叔有两个妻子,十三个孩子,再加上稍稍远一
点的亲戚,总数不在三百人之下,全都蜂拥而出,却不知怎么欢迎。村里好像还有“民
团“之类的组织,一些上了年岁的老大爷一人端着一支猎枪围过来,阿拉伯长袍裹着他
们硕大而衰老的身躯,白色的胡须与枪一配,有一种莫名的庄严。
  警察说,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可能真会发生什么事,不断呼喊我们上路。装甲车、吉
普车队浩浩荡荡又开动了,此时夜色已深,撒哈拉大沙漠的风,有点凉意。
  二一   碧血黄沙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
  夜宿声克素(Luxor)的Emilion旅馆
  昨天从清晨到深夜,在装甲车的卫护下穿越的七个省都是农村,只见过一家水泥厂
,店铺也极少,真是千里上色、万古苍原,纯粹得在中国西北农村也已很少见到。当然
也毋庸讳言,一路是无法掩饰的贫困。
  今天一早,妻子被一种声音惊醒,仔细一听,判断是马蹄走在石路上,便兴高采烈
地起床撩窗帘,但只看了一眼就逃回来说:“街上空无一人,就像一下子闯进古代,有
点怕人。“
  卢克索的街市渐渐热闹起来了,我们所在的是尼罗河东岸,在古代就被看作生活区
,而西岸则是神灵和亡灵的世界,连活人也保持古朴生态。我们当然首选西岸,于是渡
河。
  先去哈特谢普索特(HotshepSut)女工祀殿。它坐落在一个半环形山〓的底部,面
对着尼罗河谷地,山〓与它全呈麦黄色,而远处的尼罗河谷地则蓝雾膝陇,任何一个中
国人都会觉得这种环境选择完全符合风水学说。女王是稀世美人,这在把殿的凸刻壁画
中一眼就可看出,但为表现出她的强劲威武,壁画又尽量在形态上让她靠近男性。
  整个建筑分三层,一层比一层推进,到第三层已掘进到山壁里去了,每一层都以二
十九个方正石柱横向排开,中间有一个宽阔的坡道上下连接,既干净利落又气势恢宏,
远远看去,极像一座构思新颖的现代建筑。其实它屹立在此已经三千三百多年,当时的
总建筑师叫森姆特,据说深深地爱恋着女王,把所有的爱都灌注到设计中了。女王对他
的回报,是允许他死后可进帝王谷,这在当时是一个极高的待遇。今天看来,不管什么
原因,这位建筑师有理由名垂千古,因为真正使这个地方游客如云的,不是女王,是他

  女王殿门口的广场,正是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发生恐怖分子射杀大量游客的地方。歹
徒们是从殿左的山坡上冲下来的,武器藏在白色的阿拉伯长袍底下,撩起就射击,刹那
间这个文明朝拜地一片碧血黄沙。我们的五辆吉普车特地整齐地排列当年游客倒下最多
的地方,作为祭奠。
  我们抬头仰望殿左山坡,寻找歹徒们可能藏身的地方,只见有一个小小的人影在半
山快速攀登,仔细一看,竟是妻子,我连忙跟着爬上去,气喘吁吁地在半山腰里见到几
个山洞,现在围着铁丝网,转身俯视,广场上游客的聚散流动果然一清二楚。
 本章全文共7页 当前在第3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