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w (sui),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尼泊尔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9 21:07:27 2001), 转信
|首页|新闻快讯|坐拥书城|精品专店|原创部落|走近名家|评论空间|读书网络|讨论区|
本章全文共4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从博克拉返回加德满都,夜宿Everest旅馆
今天早晨又痴痴地看了很久喜马拉雅山脉一座座被旭日映红的雪峰,然后出发去蓝
毗尼(Lumbini),释迎牟尼的诞生地。
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险,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
急流,层峦叠〓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可惜蓝毗尼太靠近印度,
大家都不喜欢的景象又出现了。要进入佛祖诞生的那个园地非常困难,真该好好整治一
下。好在我们已经看了尼泊尔很多地方,对这个国家有信心,相信过几年就会改变。
一百多年前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挖掘出一个阿育王柱,上面刻有“释迦牟尼佛诞生
于此“的字样。阿育王离释迦牟尼的时代不远,应该可信。现在园地水池边立有一块牌
子,上面用尼泊尔文和英文写着:著名的中国旅行家玄奘到达这里后,曾经记述蓝毗尼
所处的位置,以及见到的阿育王柱和一些礼拜台、佛塔。
可见玄奘又一次成了圣地的证明人。
我在相传佛母沐浴过的水池里洗了手,逐一观看了一个个年代古老的石砖礼拜台,
又攀上一个高坡朝拜了红砖佛柱,然后离开这个园子,到不远处新落成的中华寺参观。
中华寺还在施工,我们浙江人造的,赵朴初先生题字,很有气派。边上,日本人、越南
人都在建造寺院。
至此,我们对佛教圣地的追溯也就比较系统了。记得这次旅行之初,我曾紧迫不放
地寻溯过希腊文明的源头,到了不少地方;作为这次旅行国外部分的终点,完整地寻访
了佛教起源史,一头一尾,堪称圆满。
为了拜访蓝毗尼,我们来回行车六百公里。因此在一路胜景之间,思考的时间很充
裕。我还在继续想着几大文明衰落的问题,而前几天的事实证明,越想越避不开这个问
题的另一面,即中华文明何以硕果仅存、延绵未衰的原因。
在国内时对这个问题并不敏感,因习以为常而变得熟视无睹。在欧美旅行时更多地
看到中华文明的弊病,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前辈学人因感受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交战中
的一再败落而考察西方强盛的原因,很自然地对中华文明采取了痛心疾首的批判态度。
现在看来,我们没有理由因历史悠久而自我原谅或自我夸耀,但与另一些古老文明比比
不同的发展道路,总还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方法。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前辈学人
到这一带来得太少了。
这一路,我已对同伴们多次说过,越走越理解中华文明。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异国
他乡的土地上,补了一门中华文化的百日课程,课程的有些内容,还很触动感情。
这种情景可以借着一个图像来说明。在印度很多城市的街头,晃荡着一些“神牛“
,这些牛不干任何事情,却可以随意去吃一切它们想吃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在店铺,
在摊上,还是在路人的篮子里。它们走在马路中心,阻塞了大量车辆,谁也不敢驱赶,
只能跟在它们后面。极度的特权造成它们极度的随意,一派神定气闲,完全不理会这个
世界,连眼神也是绝对的不负责任。对我来说,只有看多了这样的牛,才反过来真正认
识了从小就看惯的中国牛,才知道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辛劳、服从和温驯。这也
就是说,我在印度的大街上,补上了从小误读的那一课。
同样的道理,我比过去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先们的文化选择。
从我们这次考察到的这些文明古国来看,它们之间的早期交流都比较密切,甚至还
能依稀找出文明往来的线索,而中华文明则由于东亚地理的半封闭结构,基本上独立发
生、独自完成。发生和完成的依据,不是别种文明的影响,而是自己立足的大地所提供
的经济生活形态。这种经济生活形态,按照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说法,就是“精耕细
作“型。
只有精耕细作,才会在可耕地面积不太大的土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但正因为精耕
细作,必然强化家族、亲缘的聚集,重视安定和延续,厌恶动荡和迁徒。
这一点在沿途仍然可以看出来。我们从西亚、中亚、南亚一路过来,除了像以色列
这样的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农田的耕作情况无法与中国农村相比,要么大片抛荒,要么
粗收粗种,也很少见到有人在劳动。
中国的难能可贵,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
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例如,务实精神、循环
模式、自然节律、中庸之道、宽容胸怀、集权思维、民本意识、乐天情趣、安士倾向等
等,几乎都来自农耕文明,又都伸发出了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这一切是农耕文明的必然产物吗?未必,我们一路看到,很多
也是农耕文明的国度并没有这些精神成果。因此还是要深深佩服我们祖先的高明。
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
,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
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
会、维护文明的作用。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难怪在希腊时那位学
者对我说,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总会转向东方,而研究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
吸引,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借此我也应告诉两位朋友,更理解他们的文化行为了。
以前虽然也佩服杜维明先生和李泽厚先生的儒学研究,又觉得他们是否过于沉迷古典,
其实他们在人文取向上是对的。前年与杜维明先生等在新加坡进行中华文化跨世纪的公
开对话,我当时还缺少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参照坐标;这次出行前在香港与李泽厚先生
长谈,也还没有形成现在的感受。
中华文明的弱点和弊病当然还应该继续研究、批判和揭示,但此时此刻正是千年之
交,千年文明只有它还在延续,说几句好话还不应该吗?我的这个反问实有所指,我们
学生辈的一些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只以否定和嘲笑为职业,一提祖先就愤恨,真该劝
他们好好开开眼界,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一个劣等民族,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
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骄慢了。
一○一 面向自然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从尼泊尔向中国边境进发
今天是二十世纪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在国外的最后一天。
车队从加德满都向边境小镇樟木进发。
在车上我想,尼泊尔作为我们国外行程的终点,留给我一个重要话题,一定要在结
束前说一说。那就是:没有多少文化积累的尼泊尔,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为什
么能够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愉快?我们不是在进行文化考察吗?为什么偏偏钟爱这个文化
浓度不高的地方?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外行程结束在巴基斯坦的莫亨朱达罗,或印
度的恒河岸边,将会何等沮丧!
这个问题,实际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责问。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纪的责问。
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尼泊尔,不是来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这里的自
然,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种人类文明要早得多,没想到人类苦
苦折腾了几千年,最喜欢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物。
外来旅行者也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氛,淳真、忠厚、慢节奏,村落稀疏、房舍土朴、
环境洁净,更不待说空气新鲜、饮水清澈了。其实说来说去,这一切也就是更贴近自然
,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
相比之下,一切古代文明或现代文明的重镇,人们倒反而不愿去了,大多因为工作
需要,才留在那里。那里人潮汹涌、文化密集、生活方便,但是,能逃离就逃离,逃离
到尼泊尔或类似的地方。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本来,人类是为了摆脱粗粝的自然而走向文明的,
文明的对立面是荒昧和野蛮,那时的自然似乎与荒昧和野蛮紧紧相连。但是渐渐发现,
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现代派艺术写
尽了这种倒转,人们终于承认,宁肯接受荒昧和野蛮的自然,也要逃避荒昧化、野蛮化
的所谓文明世界。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
现在我们已经不可能抹去或改写人类文明史,但有权利总结教训。重要的教训是:
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以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
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你看世界上一切文明浓度高的地方都已不适合居住
,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已到达何等程度。文明,已经出现非人性化的危险。
文明的非人性化有多种表现,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
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知识炫示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
、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对这一切灾难的爆发式反抗,就是回归自然。
我们正在庆幸中华文明延绵千年而未曾断绝,但也应看到,正是这个优势带来了更
沉重的过度积累,好事在这里变成了坏事,荣耀在这里走向了负面。因此新世纪中华文
明的当务之急,是卸去重负,轻松地去面对自然,哪怕这些重负有历史的荣誉、文明的
光泽。即使珍珠宝贝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也应该舍得卸下,因此当人力难以承担的
时候它已经是一种非人性的存在。
中国在新世纪必然获得更大的发展,对于这个前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那么,
文明应该寻找新的职能了。在不发展的时候推动发展,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控制和提醒一
切反自然、反人性的恶果出现,这才是新文明的岗位所在。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
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我预计,中华文明的新魅力,将在这一点上着重展
现,它与其他文明的比赛,也将在这一点上展开。
我突然设想,如果我们在世纪门槛前稍稍停步,大声询问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们
对这个问题的意见,那么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有杨朱说不准)不会有太大分
歧。对于文明堆积过度而伤害自然生态的现象,都会反对。
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
,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
定要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
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
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
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而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
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而保存了生命。
那么,在这个已经过于拥挤和杂乱的年代,我们该怎么办,更加不言自明。
本章全文共4页 当前在第4页 上一页/下一页 跳到第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站点帮助 |
本站点所有版权属于易得方舟中文在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opyright(C) 2000 Chinese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
感谢上海异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ERRY.com)提供技术支持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