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穿过沙漠的约旦河(11月3日)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14:53 2000), 转信

穿过沙漠的约旦河(11月3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 晴 约旦安曼 下榻Arwad旅馆
一条大河居然能从沙漠穿过,这无疑是一个壮举,但也迟早会带来麻烦。它聚集文明的
方式太集中了,它带给大地的绿色太狭窄了,因此对它的争夺一定远远超过它能提供的
能量。就像一个艰苦创业的长辈,即使已卧病在床,也不知如何满足眼巴巴围在两旁的
儿孙。
我说的是约旦河。
今天我们离开以色列去约旦,先是在约旦河西岸向北奔驰,过关后则在约旦河东岸向南
奔驰,把整个河谷看了个遍。那么多岗楼的枪眼,觊觎着几乎干涸的河水,想想人类也
真是可怜。
与几千年前文明初创时完全是同一个主题,只是那个时候河水远比现在旺盛,争夺也没
有现在这么激烈。现在,觊觎着它的枪眼背后,还躲藏着全世界的眼睛。
过关很慢,六个小时,与从埃及进以色列时差不多,这是预料中的,以色列一方的关口
,干干净净地设置了很多垃圾箱,每隔二十分钟,便有几个女警察出来,逻巡在垃圾箱
间,以极快的速度逐一翻看一遍,她们是在查定时炸弹,约旦一方的关口,也干干净净
,却没有一个垃圾箱,丢垃圾要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在众目睽睽之下塞进一个口子很小
的金属筒里,也是在提防定时炸弹。其实只是一河之渡,一桥之越,意不得不如此紧张
,河水的珍贵和险峻,可窥一斑。
自从我们进入埃及以来,一路都看到焦渴的恐怖,滴水的份量。尼罗河还大一点,你看
以色列和约旦,不就是靠着约旦河谷的那点淡淡的湿润、浅浅的绿意,在做国计民生的
大文章?以色列在地中海还算有几个比较大的港口,而约旦百分之八十是不毛之地,只
有南端有一个通红海的港口,全国的生命线就是沿着约旦河谷的单路一条,生存的艰难
可想而知。有时我们在路边见到一丛绿草便停步俯下身去,争论着它属于哪个种类,却
没有人敢拔下一根来细看,因为它太不容易。我们站起身去搓搓手,常常自嘲身为大河
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爱惜那傍晚摇曳于秋风的
芦苇。
沿约旦河东岸南行,开始一段还能看到河谷地区的一些农村,不久就盘上了高山,山路
之险,不亚于庐山、五台山,倒近似于天山北坡。完全是沙山、石山,看不到一点泥土
,但仍然想方设法种了很多树,这种树当然也不是珍贵品种,实在无法想象周围的人们
靠什么生活。偶尔有些小镇和村落,样子与我们沿途经常见到的差不多,只是稍稍干净
一些。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很想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这个原则不适合沿途
各国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进富庶则五花八门,这不奇
怪,贫困因为失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才真正变得不幸,所以必然单调划一,而所谓幸福
也就是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各有不同。我想约旦是没有多少选择权力的,一切
自然条件明摆着,领土之争的阴云笼罩着,它至多只能在贫困中选择一的尊严。世界太
多不平事,有的国家,你永远需要仰望,而有的国家,你只能永远同情。
但是,这番思考很快就停止了,因为眼前的景象越来越让人吃惊。应该是快靠近安曼了
吧,房屋渐渐多起来,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干净。这种干净猛一看是指街上没有垃圾,
墙壁尚未破残,实际上远远不止,应包括全部景物的色调和谐,沿路建筑的节奏匀称,
大到整体布局,小到装饰细节,仿佛有一双见过世面的巨手反复大理过,而且这个过程
已重复了很久。我敢肯定,一切初来安曼的旅行者都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不管他
们从空中来,还是从陆路来,都能看清周围是多么令人绝望的荒漠。不仅比开罗好得太
多,甚至比耶路撒冷更加舒坦,但又找不到任何装扮的痕迹,因为满街安静,快速的高
档车流不可能无根无基地从别处调拨过来。没有标语,没有宣传,一切都蕴含在一种不
事声张的低调中,这让人有点生气,因为他们连一个得意的表情也不给,好象如此体面
舒适是一种天造地设的存在,在这里已延续了两万年。
我想,一个政治家最令人羡慕的所在,是这种让所有的外来人大吃一惊的瞬间。我看到
了墙上刚刚去世不久的侯塞因国王的照片,皱纹细密的眼角中流露出幽默的笑意,这种
笑意的内容,正由静静的街道注释着。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