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安曼偶遇杜月笙后人(11月4日)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15:18 2000), 转信
安曼偶遇杜月笙后人(11月4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 晴 约旦安曼 下榻Arwad 旅馆
昨天在以色列约旦边境苦等时,发觉两国海关都告示严禁旅客携带任何食品,我们在骄
阳、蝇群中饥饿难忍,与约旦海关商量,到他们的职工食堂买了一些粗面饼包生黄瓜,
一人还匀不到一个,当然不解决问题,夜间抵达安曼,只想到找一个地方去填饱肚子,
即便是最粗劣的餐食也不会计较了。对于这个沙漠中的小王国,我们早准备好了承受的
底线。
但是,车过一条安静的小街,竟然看到了一盏大红灯笼,喜融融的红光分明照着四个篆
体汉字:中华餐厅!
当时在我们心中,这真是荒漠甘泉。急匆匆冲进去,见到的几个服务生都是约旦人,用
英语招待,但我们的嗓门引出了厨师,一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于是,一杯茉莉花茶
打头,然后让我们瞠目结舌地依次端出了:红烧大黄鱼、干煸四季豆、麻菇炖豆腐、青
椒炒鸡丁!
筷子慌乱过一阵,心情才慌乱起来,这是到了哪里?我们遇到了谁?难道是基督山伯爵
安排的山洞盛宴,故意要让我们吃惊?举头四顾,只见墙上还悬挂着各种中国古典乐器
,又有几幅很大的旧戏照,我和妻子对此还算内行,是《四郎探母》和《春香闹学》,
演员面相不熟,但功架堪称一流。
直到上面条之前,主角出场了。一往非常精神的中国老者,笔挺的身材,黑西装,红领
带,南方口音,略带一点四川腔。按照中国人历来打招呼的习惯,我们问他是哪里人,
他说是安徽合肥东乡店埠,妻子抚掌而笑,逗引他说了一通合肥土话。
他叫蒯茂松,七十一岁,曾是台湾政府驻约旦大使馆的上校武官,一九七五年约旦与台
湾断交,与大陆建交,他就不回台湾了,留下来开中国餐馆,至今已有二十五年。
我们问他,像他这样身份的人为什么选择开餐馆?他说,既然决定不回去了,总要找一
件最适合中国人做的事,做其他事做不过当地人。又听约旦王室成员曾经表示,这个国
家最好有一家中国餐馆。但真正开起来实在寸步难行,在约旦哪里去找做中国菜的原料
和佐料?
幸好原来使馆的一位上海厨师也不走了,帮助他,厨师退休后由徒弟接,现在的几位厨
师都是从大陆招来的。二十五年下来,这家中华餐厅在约旦首屈一指,又在阿联酋开了
一家等级更高的分店,生意都很红火。连侯塞因国王和王后也到这里来用餐,满口称赞
。顾客八成是约旦和阿拉伯人,二成是欧美游客,中国人极少。
他一边说,一边习惯地用餐巾擦拭着盘子,用眼睛余光注意着每个顾客的具体需要,敏
捷地移过去一只水杯,一瓶胡椒。我们问:“这么晚了,你自己吃过晚饭没有?”他说
:“侍候完你们再吃。”他轻松地用了“侍候”两字,使我们无颜面对他的年龄。但奇
怪的是,他的殷勤一点也没有减损他的派头。派头在何处?在形体,在眉眼,在声调,
在用词,在对一切人的尊重。
我们又问,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居住几十年,思乡吗?这是一个很好回答的一个问题,但
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不,不太思乡。对我来说,妻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对妻子来
说,从小与她相依为命的阿姨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们非常具有适应性,又好交朋友
,到任何地方都不寂寞。我们天天闻到从中国运来的蔬菜食品的香味,各国客人到我这
里来品尝中国,我是在异国他乡营造家乡。”
“怪不得你还搜集了那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号”。我指了指满墙的乐器、戏照,说。
“戏照用不着搜集,那是我妻子。”他赶紧说明。
“你太太?”我有点吃惊:“她的表演姿势非常专业,怎么会?”
“跟她母亲学的。她母亲叫姚谷香,艺名姚玉冬,杜月笙先生的夫人。”
“这么说,你是杜月笙先生的女婿?”我问,他点头。
这种发现,如果是在上海、香港、台北、旧金山,我也就好奇地多问几句罢了,不会太
惊讶,但这儿是沙漠深处的安曼,于是,不得不冒昧地提出,允不允许我们明天到他家
拜访,看望一下蒯太太?
蒯先生眼睛一亮,说:“这是我的荣幸,我太太一定比我更高兴,只是家里太零乱,太
简陋了,怕怠慢。”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