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深山中的“玫瑰色的城堡”(11月6日)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15:58 2000), 转信

深山中的“玫瑰色的城堡”(11月6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六日 晴 约旦佩特拉 下榻Silk Road旅馆
我在过去的旅行中得到一条经验,一般高高低低的丘陵地带不要太在意,如果在大平原
里突如其来地出现了高山,这要引起高度重视,里边很可能有胜景;如果这突如其来的
高山又奇形怪状,那就必须停车,否则迟早得后悔。
从安曼向南走,二百公里都是枯燥的沙地和沙丘,令人厌倦,突然远处有一种紫褐色的
巨大怪物,像是一团团向天沸腾的涌泉,滚滚蒸气还在上面缭绕。但这只是比喻,涌泉
早已凝固,成了山脉,缭绕的蒸气是山顶云彩。人们说,这就是佩特拉(Petra)。
十九世纪,一位研究阿拉伯文明的瑞士学者从古书上看到,在这辽阔的沙漠里有一座“
玫瑰色的城堡”。这座城堡应该有一些遗迹吧,哪怕是一些玫瑰色的碎石?他经过整整
九年的时候寻找,发现了这个地方。
山口有一道裂缝,深不见底,一步踏入,只见两边的峭壁齐齐地让开七、八米左右,形
成一条弯曲又平整的通道。高处的天与脚下的道,成两条平行的窄线,这条弯了那条也
弯,那条折了这条也折。连接两条窄线的峭壁,有的作刀切状,有的作淋挂状,但全部
都作玫瑰红,中间搀一些赭色的纹、白色的波,一路明艳,一路喜气,款款曼曼地舒展
进去。不知走了多少路,转了多少弯,其中却一点也不慌,因为由蓝天跟着,有玫瑰红
伴着,前面一定吉祥。但是,当它真的出现在甬道前方的时候,让人惊喜的程度还是出
乎意料。
它是凿在崖壁上的一座罗马式宫殿,底层十余米高的六个圆柱几乎没有任何缺损,进入
门厅,有台阶通达正门,两边又有侧门,门框,门楣的雕刻也十分完好。门厅两边是高
大的骑士浮雕,人和马都呈现为一种简练饱满的写意风格。二层是三组高大的亭柱雕刻
,中间一组为圆形,共有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宫殿的整体风格是精致、高雅、堂皇,
集中了欧洲贵族的审美追求,二层的圆形亭柱和一层的写意浮雕又有鲜明的东方风格。
这座宫殿你甚至不愿意把它当作遗迹,它的齐整程度,就像现代仍在启用的一座古典建
筑,但现代哪有这般奢侈,敢用一色玫瑰红的原石筑造宫殿,而且是凿山而建!
这座宫殿被称之为“法老宝库”,再走一段路,还能看到一座完好的罗马竞技场,所有
的观众席都是凿山而成,环抱成精确的半圆形,竞技场对面,是大量华贵的欧洲气派的
皇家陵墓。此外,玫瑰式的山崖间洞窟处处,每一个洞窟都有精美设计。站在底下举头
四顾,立即就能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梦幻般美丽的城廓所在,但这个城廓被崇山包裹,
只有一二条山缝、险径隐秘相通。这里干燥、通风,又有泉眼,我想只要古代任何一个
部落发现,都会把这里当作最安全舒适的城寨。
佩特拉美丽神奇却缺少文字,也许该有的文字还在哪个没被发现的石窟中藏着,因此我
们对它的历史只能猜测和想象。一般认为,它大约是公元前二世纪那巴特亚人(Nabata
ean)的庇护地,他们是游牧的阿拉伯人中的一支,从远方过来,曾经显赫,因此这个隐
蔽的地方也曾热闹非凡,过往客商争相绕着曲折的甬道进进出出,把它当做驿站。它也
曾进入罗马人的势力范围,因此打上了深深的罗马风格印记。但是,大约到公元七世纪
,它突然变得冷清,甚至渐渐死寂。究其原因,一说是过往客商已开辟海路,此处不再
成为交通驿站;二说是遇到两次地震,滚滚下倾的山石使人们不敢再居住。总之,它彻
底地逃离了文明的视线,差不多有一千年时间,精美绝伦的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不
再有人记得,但它们都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伴。中国诗文说到这类情
景时难免会用“衰草暮鸦”之类的词汇,但这里既没有衰草,也没有暮鸦。
只有一些游牧四处的贝都因人(Bedouins)在这里栖息,我不知道他们面对这些壮丽遗
迹时作何感想。他们的后代也许以为,天地间本来就有如此华美的厅堂玉阶供他们住宿
。那么,他们如果不小心游牧到巴黎,也会发出“不过尔尔”之叹。
站在佩特拉的山崖中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路探访的大多是名垂史册的显性
文明,而佩特拉却提供了另一种让历史学家张口结舌文明形态,这样的形态在人类发展
史上应该比显性文明更多吧?知道有王国存在时,却完全不知道存在的时间和原因,更
不知道统治者的姓名和履历,估计发生过战争,却连双方的归属和胜败也一无所知,目
睹有精美建筑,都无法判断它们的主人和用途……
显性文明因为理清了自己的历史逻辑,容易使后人以夸张的方式来理解它们存在的广度
和深度。但这种夸张,掩盖了多少实实在在的丰富、杂乱、争逐和湮灭!人们对文明史
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文字记载上,以及记载者制订的规范上,这也难怪,因为人们认知
多种复杂现象时总会有一种简单化、明确化的欲望,尤其在课堂和课本中更是这样,所
以,取消弱势文明、异态文明、隐蔽文明,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习惯。这种心
理习惯的恶果,就是用几个既定的概念,对古今文明现象定框划线,削足就履,伤害了
文明生态的多元性和天然性。
因追求过度的有序,两走向彻底无序,因企图规整文明而变成严重损伤文明,这是我们
常见的现象。更常见的是,很多人文科学一直在为这种现象推波助澜。
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史长的历史,更多的活
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