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清真寺―――绿洲文明(1999.11.14)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20:47 2000), 转信
清真寺―――绿洲文明(1999.11.14)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晴 伊拉克卡尔巴拉(Kanbala)回巴格达下榻Rasheed旅馆
伊斯兰教什叶派有两个圣地在伊拉克,一是纳杰夫(Najaf),二是卡尔巴拉(Karbala
),很想去拜访,选了稍近一点的卡尔巴拉,在巴格达西南约一百公里处。
伊斯兰教分为很多派别,最大的一派叫逊尼派,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百分之八十,其次
是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这两派在选择穆罕默德接班人的问题上产生
分裂,对峙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期间产生过很多仇仇相极的悲剧。卡尔巴拉就是其中
一个悲剧的发生地,什叶派由此产生了对“殉教者”的永久性纪念。我们过去对什叶派
知之甚少,中国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但是自从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领导了“
伊斯兰革命”,继而又爆发两伊战争之后,不能不对什叶派关注起来。实际上,这是一
个在伊斯兰教中组织特别严密,宗教热情特别高涨,也特别富有战斗性的一个派别,不
可忽视。
卡尔巴拉市以两座清真寺为中心,其他建筑层层环绕,向边缘辐射,两寺都有闪光的金
顶和圆柱形的塔楼,构成对称,中间是一个相间五百米左右的广场。与巴格达不一样,
这里所有的妇女都包裹黑袍,几乎无一例外,这使我们车上的几位女士突然紧张起来,
赶紧下车找店铺购买黑袍,以免遭到意想不到的处罚。辛丽丽小姐本来个子就小,被黑
袍一裹就不知怎么回事了,鲁豫在背后声声呼叫:“丽丽,是你吗?是你吗?”想把她
从拥挤的黑袍群中认出来,而丽丽双耳裹在里边,根本听不见,偶尔回头,还是看不到
她的脸,只见一副滑到鼻尖的眼镜,从一圈黑布中脱颖而出。忽听眼镜下发出声音:“
黑袍让我安静极了,真好!”
我们先要去市政府,申请在卡尔巴拉活动。市政府大门上方有沙垒和机枪,两个士兵一
直处于瞄准状态。我们在机枪下大约等了一个小时,申请被批准,便赶到一座清真寺,
请求以非穆斯林的身份进入。答复是考虑来自遥远的中国,可破例进入围墙大门,却不
能进寺内的礼拜堂。
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七世纪,后经几次重修。进入大门,只见围墙内侧是一圈回廊,无
数黑衣女子领着孩子坐在地毯上,神态安静。黑衣服背后,是碧蓝相间的彩釉图案组成
的高墙,高墙上方是金顶白云。这样的组合,从自谦的人到辉煌的天,一层比一层明亮
,一层比一层高敞,对比强烈,真是好看。
记得有一位英国建筑学家说过,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体现了一种沙漠中的“绿洲文明”,
我觉得很有道理。阿拉伯人早期,一直过着现在还能看到的贝都因人那样的游牧生活,
事实上,穆罕默德在创教过程中就与贝都因人产生过密切的联系。荒荒大漠的漂泊者在
寻找自己精神栖息点的时候,需要从很远就看到高大而闪光的金顶,需要有保障安全和
安静的围墙,围墙之内,需要有荫凉的柱廊和水源供人休息和洗浴,中间的礼拜堂,不
管多么富丽堂皇,最早却是帐篷结构的延伸(霍梅尼在隐居巴黎郊区期间,就曾以一个
真实的帐篷作为清真寺的礼拜堂)。这种基本功能和结构,使清真寺的建筑简洁、明快
、实用,即便在图案上日趋繁丽也未能改变主干形态,为建筑美学提供了一个佳例。
我这一路过来,拜谒过埃及的萨拉丁城堡清真寺,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还到约
旦的皇家清真寺参加了一次完整的大礼拜,其他顺便参观一下的清真寺就更多了,大体
上都保持着这种形态,但相比之下,要数卡尔巴拉的这两座清真寺最符合始源性的“绿
洲文明”旨意。其他清真寺过于城市化,游客也太多,而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虔诚的礼
拜者。我们问了坐在回廊前地毯上的一家四口,是不是经常来这里,回答是每两个月来
一次,就这样坐一天,念念《古兰经》,心静就会变得平静。我看回廊内外席地而坐的
一个个家庭,神情都很安详。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甜酸苦辣,但在金顶下的
院落里坐上一天,就觉得一切都可忍受了。然后,在夜色中,相扶相持回家。他们很多
来自外地,黑袍飘飘地要走过很长的沙地。
我们虽然未被批准进入礼拜堂,但两座清真寺的主管却一定要接见我们。什叶派在伊拉
克没有当政,因此无法判断“主管”的宗教身份。他们的客厅都是银顶的,很宽敞,有
高功率的空调,挂着好几幅总统像。两位主管都很胖,精神健旺,抽着纸烟,讲话时不
看我们,抬着头,语势滔滔。但他们没有谈宗教,一开口就讲国际政治,讲自己对总统
的崇拜,中心意思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国家,一是伊拉克,二是中国,所以西方国家
眼红,但被伊拉克顶住了。这时有位老者端着盘子来上茶,用的是比拇指稍大一点的玻
璃盅,也不见什么茶叶,只有几根茶梗沉在盅底。主管隆重地以手示意,要我们唱,顺
便问了一句:“你们中国,有茶吗?”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修改:.self 于 Jun 24 01:21:16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