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偶然撞上伊朗史的第一页和第二页(11月20日)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23:36 2000), 转信

        
偶然撞上伊朗史的第一页和第二页(11月20日)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晴 伊朗 从巴赫塔兰到哈马丹 夜抵德黑兰 下榻Laleh国际旅

按照我们的心意,一进伊朗应该直奔首都德黑兰,然后再以德黑兰为基点,一天天向四
周辐射。这是想尽量减少住宿地点,因为每住一个地方都要把那么多设备行李从车上搬
上搬下,真是劳累。按照这一路的治安情况,哪怕把车停在旅馆的车库里,如果不把设
备行李卸下,也难免被撬窃。
但是昨天晚上我们显然无法实现计划了,过关耽搁到傍晚,按当地人的说法,从边境到
德黑兰行车需要九小时,其中又有大量山路。盘算再三,只能在巴赫塔兰住一夜,今天
起一个大早就出发,把早餐安排在半路上。开了两个多小时后,肚子确实饿了,见有一
个小城就停下吃早餐,这个小城叫哈马丹(Hamadam)。
在吃早餐时与当地人闲聊,竟然发现这个偶然撞上的小城也有一些古迹可看。算算今天
赶路的时间,还比较宽松,那就顺便看看吧,权当为深入伊朗作一个适应性的准备。这
也是被伊拉克的教训吓怕了:毫无准备地一头扎到“巴比伦古城”,沮丧得连一句话也
说不出来。伊朗总该好一点吧。
第一个古迹就在城里,一个古城发掘现场,近旁有一个已挖出文物的展示厅。我们问了
工作人员一些问题,工作人员觉得比较专业,立即请出一位戴眼镜的瘦瘦学者,自我介
绍叫瑞吉巴伦(M.R.Ranjbaran),考古工作者。经他简单一说,我立即严肃起来,难道
,我们这次偶尔停留,真的停在那么重要的地方。
他说,这是五年前才发现的米底(Madea)王国的首都。我想光这句话就会使一切伊朗史
的研究者激动起来。米底是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这个王国统一了伊朗的各个部落
,消灭了以残暴和强大称雄于西亚的亚述帝国,而自己又在公元前六世纪中期灭亡。对
于这个王国,人们了解得很少,只有巴比伦发现的“楔形文字”中有一些记载,希腊历
史学家希罗多德也曾提到,但都是间接的。我们只是粗略知道米底人原是北方的游牧民
族,向南发展,在一个叫黑克玛塔纳(Hegmataneh)的地方建都,据记载这是一个四方
交汇的山谷,又有雪山消融的水流可供灌溉。谁能想到,我们今天偶尔踏入的居然是发
现不久的黑克玛塔纳古城,这真不知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从伊朗历史的第一页读起了。

我环顾四周,果然是一个山谷,不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十分耀眼。然后低头走进发掘之
地,这里已经搭起一个大棚,中间有一条铺了木板的过道,过道下面就是二、三千年前
米底王国首都的遗址,密集的房舍、小小的街道,都设计得十分周致。从大棚出来,再
走不远就是半底城门的发掘现场,层层城砖清晰可见,边上还挖掘出一个了望塔基座。
我问瑞吉巴伦先生,在考古现场,是否发现了这座古城当初湮灭的原因,譬如兵祸、火
灾或地震?瑞吉巴伦先生说:“没有发现。其实它没有以突然方式湮灭,只是人们一代
代在这里居住,经历无数次改朝换代,拆卸、掩埋、填土、重建,完全忘了它以前是什
么地方。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以后各个时代的文物,波斯帝国时代的,亚历山大时
代的,安息王朝和萨珊王朝时代的,以至伊斯兰时代的都有。直到三、四十年前还有人
在上面建房,他们哪里知道脚下正是历史学家们苦苦寻找着的黑克玛塔纳!”我问五年
发现的经过,他说是一次修路施工时发现的,立即由一位考古学教授主持发掘。这位考
古学教授是伊朗人,名字很长,我没有记下来,但我心中已经明白,在伊朗已不可能出
现“巴比伦古城”的闹剧。
吃一顿早餐竟然见到了黑克玛塔纳,我抱着大喜过望的心境与它惜别。真不想让第二个
古迹冲淡了对它的印象,但我们的车队已经按照当地热心人的指点在一条小街停了下来
,说是去看一座犹太人的坟墓。这条小街很古老,走不远见一座有圆顶的砖石建筑,正
是坟墓所在,进门,穿过一个小院,见一个极低矮的石洞,石洞有一石门,石门上有一
个小孔,看门老人用手伸入,摸了一下,石门开了,老人要我们脱鞋,躬身进入,进入
后一脚踏在厚厚的地毯上,直腰一看,有两具黑漆发亮的棺木。这个过程如此神秘,终
于把我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了。
看门老人眼睛奇亮,炯炯有神地看着我们,开始介绍,没想到他一介绍,与刚才一样,
又惊异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了,傻傻地站着不会言动,因为我眼前翻开的正是伊朗史的第
二页,而这一页又是那么光辉!
以黑克玛塔纳为首都的米底,最终是被一个来自波斯境内黑山地区的年轻统治者征服的
,他便是名震整部世界历史的居鲁士(Cyrus或拼作Kurus)。我们很早就知道了他,是
因为历史学家公认他是古代世界史上特别宽厚仁慈的征服者。不管征服什么了地方,他
总是对那个地方的宗教予以尊重,甚至到了必恭必敬的地步,这让被征服他的人民非常
感动。他攻入巴比伦之后,把当初被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掳掠来的万名犹太人解放,
宣布这些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可以自由返回故乡。这就开始了一个动人的事实:古代
波斯成为对犹太人最有礼遇的地方。我们眼前的坟墓安葬着他所开创的王朝后代统治者
的一个王后,她的名字叫爱丝特(Ester),是犹太人,她的夫君战死疆场,未能合葬,
她身边棺木里安葬的是她的叔叔莫德哈伊(Mordkhai),犹太人中一位著名的智慧先知

看门老人非常激动,说他自己也是犹太人,有幸在这里守望着二千三百多年前犹太人和
波斯人友谊的人证、物证。他说那个小小的石门和棺室里的梁柱、天窗,都是二千多年
前的原物,又说至今还有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到这里来参拜。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瑞沙
德(N.Rassad);我又问这个墓地所在的街名,他说叫夏略底街(ST.Shariati)。我说
我会记住,并告诉别人,因为这个地方触及了我万里寻访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那么早
出现在伊朗史的第二页上,真让我兴奋。
万分庆幸哈马丹的短暂停留,上车吧,对伊朗之行我已经心中有底。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