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甘地的最后遗言(1999.12.18)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33:01 2000), 转信


甘地的最后遗言(1999.12.18)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晴 新德里 下榻Surya旅馆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椿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
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
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
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
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我们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
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哪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能不深深刺痛了印度人民
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在这么一种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再仅仅
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聚集了一种集体受骗后的愤怒呼喊。
我细看了,印度门上刻着大量战死者的名字,刻不下九万个,只刻了一万多,作为代表
,整个门很像巴黎的凯旋门,中间都点着长年不熄的圣火,但凯旋门可以随意进入,任
何人都可以献点花。印度门却不可以,有围栏和卫兵。印度门前是一条“国家大道”,
直通远处的总统府。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
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了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但是,人
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他的这种态
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而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
则绝不抵抗和报复。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
腐败。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终于,人们
渐渐懂得了他,殖民者也被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
。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
甘地墓在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门口有一位老妪
在卖花,在一张树叶上平放着五六种不同的小花算一份,很好看,我买了四份,分给几
位同来的朋友,然后把鞋袜寄存在一个门卫那里,按照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
捧着花。
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为几堵白色矮墙,空出了人们进出的口道,矮
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墓尾有二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
有几个不锈钢雕刻的字,是印地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
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
,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哪!”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说是最后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生命最后发
出的声音最响亮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读解又无数遍的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再
一遍遍地去重复,真是巧思。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采的思考变
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
倒逆的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哪!”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如果今天墓园里人头济济、拥挤热闹,在无数双赤脚的下方,甘地幽默地哼一声:“哦
,天哪!”
如果明天墓园里人迹全无,叶落花谢,甘地又会寂寞地叹一声:“哦,天哪!”
印度发达了,车水马龙,高楼对立,喇喇如潮,一向警惕现代文明的甘地一定会喊:“
哦,天哪!”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
名言,现在,他从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是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
哪!”
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它用印地语来发音吧——
嗨,罗摩!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