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中国牛的眼神(1999.12.30)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35:41 2000), 转信
中国牛的眼神(1999.12.30)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 晴 从博克拉返回加德满都 下榻Everest旅馆
今天早晨又痴痴地看了很久喜马拉雅山脉一座座被旭日映红的雪峰,然后出发去蓝毗尼
(Lumbini),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险,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一边
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
人。可惜蓝毗尼太靠近印度,大家都不喜欢的景象又出现了,要进入佛祖诞生的那个园
地非常困难,真该好好整治一下。好在我们已经看了尼泊尔很多地方,对这个国家有信
心,相信过几年就会改变。
一百多年前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阿育王柱,上面刻有“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此
”的字样。阿育王离释迦牟尼的时代不远,应该可信。现在园地水池边立有一块牌子,
上面用尼泊尔文和英文写着:著名的中国旅行家玄奘到达这里后曾经记述蓝毗尼所处的
位置,以及见到的阿育王柱和一些礼拜台、佛塔。可见玄奘又一次成了圣地的证明人。
我在相传佛母沐浴过的水池里洗了手,逐一观看了一个个年代古老的石砖礼拜台,又攀
上一个高坡朝拜了红砖佛柱,然后离开这个园子,到不远处新落成的中华寺参观。中华
寺还在施工,我们浙江人造的,赵朴初先生题字,很有气派。边上,日本人、越南人都
在建造寺院。
至此,我们对佛教圣地的追溯也就比较系统了。记得这次旅行之初,我曾紧追不放地寻
溯过希腊文明的源头,到了不少地方,作为这次旅行国外部分的终点,完整地寻访了佛
教起源史,一头一尾,堪称圆满。
为了拜访蓝毗尼,我们来回行车六百公里。因此在一路胜景之间,思考的时间很充裕。
我还在继续想着几大文明衰落的问题,而事实证明,越想越避不开这个问题的另一面,
即中华文明何以硕果仅存、延绵未衰的原因。
在国内时对这个问题并不敏感,因习以为常而变得熟视无睹。在欧美旅行时更多地看到
中华文明的弊病,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前辈学人因感受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交战中的一
再败落而考察西方强盛的原因,很自然地对中华文明采取了痛心疾首的批剥态度,这一
切很可理解,但有时也觉得不公,就像硬让一个历尽沧桑的长者去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
年比活力,少了另外一些参照方位。我们没有理由因历史悠久而自我原谅或自我夸耀,
但与另一些古老文明比比不同的发展道路,总还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种
种原因,我们的前辈学人到这一带来得太少了。
先需要作宏观对比,因此不能在某一个点沉得太深,这正好符合我们这次旅行的基本节
奏,这一路,我已对同伴们多次说过,越走越理解中华文明。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异国
他乡的土地上补了一门中华文化的百日课程,课程的有些内容,还很触动感情。
这种情景可以借着一个图象来说明。在印度很多城市的街头,晃荡着一些“神牛”,这
些牛不干任何事情,都可以随意地去吃一切它们想吃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在店铺、在
摊上,还是在路人的篮子里。它们走在马路中心,阻塞了大量车辆,谁也不能驱赶,只
能跟在它们后面。极度的特权带来它们极度的随意,一派神定气闲,完全不理会这个世
界,连眼神也是绝对的不负责任。对我来说,只有看多了这样的牛,才反过来真正认识
了从小就看惯的中国牛,才知道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辛劳、服从和温驯。这也就
是说,我在印度的大街上,补上了从小误读的那一课。
同样的道理,我比过去更深刻地理解了祖先们的文化选择,原来还以为我们有资格居高
临下的评头论足呢。
说起中国古代文明的始发期并不比印度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早,但一旦发端,
却延续至今,这就是那些文明无法比拟、甚至无法想象的了。我从埃及、西亚、中亚一
路过来,触眼最多的是农田,除了少数例外绝大多数无法与中国农村的精耕细作相比,
要么大块抛荒,要么粗收粗种,也很少见到有人在劳动,由此理解了历史学家许倬云先
生为什么把“精耕细作”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只有精耕细作才会在可耕地面积不太大
的土地上养活众多的人口;但正因为要精耕细作,必然强化家族、亲缘的聚集,必然重
视安定和延续,厌恶动荡和迁徙。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政治哲学呼唤着一种仁慈而有秩
序的家长制。也不赞成家族之上的宗教力量,以一种立足儒家、兼信佛道的弹性态度避
免了种种极端主义。当然更不主张远征,致使中华民族在整体上从未采取过巨大的侵略
行为,也没有被别人长期奴役,一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很快也成为中华文明的参与者
。即便在中国历史的某些黑暗时期,也没有什么人公开讨伐中华文明,连焚书坑儒的秦
始皇也因统一了中国文字而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的技术性贡献。
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
排除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
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
维护文明的作用。它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难怪在希腊时那位学者对
我说,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总会转向东方,而研究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吸引
,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借此我也应告诉两位朋友,更理解他们的文化行为了。以前
虽然也佩服杜维明先生的新儒学和李泽厚先生提出的儒学第四期,又觉得他们是否过于
沉迷古典,其实他们在人文取向上是对的。前年与杜维明先生等在新加坡进行中华文化
跨世纪的公开对话,我当时还缺少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参照坐标,这次出行前在香港与
李泽厚先生长谈,也还没有形成现在的感受。
中华文化的弱点和弊病当然还应该继续批评和揭示,但此时此刻正是千年之交,千年文
明只有它还在延续,说几句好话还不应该吗?我的这个反问实有所指,我们学生辈的一
些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只以否定和嘲笑为职业,一提祖先就愤恨,真该劝他们好好开
开眼界,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骄慢了。
|返回|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2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