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hyoo (小鱼儿★&眯眼看天,风清云淡),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阿成——闲话闲说(32,33)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9日20:33:4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32
中国读书人对世俗的迷恋把玩,是有传统的,而且不断地将所谓“雅”带向俗世,
将所
谓“俗”弄成“雅”,俗到极时便是雅,雅至极处亦为俗,颇有点“前‘后现代’”的
意思
。不过现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儿俗,一派“雅”腔,倒是所谓的媚俗了。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读明末清初的张岱,此公是个典型的迷恋世俗的读书人,荤素
不避
,他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方物”,以各地吃食名目成为一篇散文,也只有好性情的
人才
写得来。
当代的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俗物写得很精彩,比如咸菜、萝卜、马铃薯。古家具专
家王
世襄亦是将鹰,狗,鸽子,蛐蛐儿写得好。肯定这些,写好这些,靠的是好性情。
中国前十年文化热里有个民俗热,从其中一派惊叹声中,我们倒可以知道雅士们与
世俗
隔绝太久了。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防灾
,还
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它,却只在客厅
里摆
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
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33
若以世俗中的卑陋丑恶来质问,我也真是无话可说。
说起来自己这几十年,恶的经验比善的经验要多多了,自己亦是爬滚混摸,靠闪避
得逞
至今。所谓“俗不可耐”,觉到了看到了也是无可奈何得满胸满腹,再想想却又常常笑
起来
。
揭露声讨世俗人情中的坏,从《诗经》就开始,直到今天,继续下去是无疑的。
中国世俗中的所谓卑鄙丑恶,除了生命本能在道德意义上的盲目以外,我想还与几
百年
来“礼下庶人”造成的结果有关,不妨略说一说。
本来《礼记》中记载古代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讲的是礼的适用范围
不包
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
孔子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他以仁讲礼是针对权力阶层的。
战国时代是养士,士要自己推荐自己,尚无礼下庶人的迹象。
西汉开始荐举,荐举是由官员据世俗舆论,也就是“清议”来推荐新的官员,这当
中还
有许多重要因素,但世俗舆论中的道德评判标准,无疑是荐举的标准之一。汉代实现“
名教
”,“清议”说明“名教”扩散到俗世间,开始礼下庶人。汉承秦制,大一统的意识形
态是
否促进了礼下庶人呢?
魏晋南北朝的臧否人物和那时的名士行为,正是对汉代延续下来的名教的反动。
从记载上看,隋唐好一些。
礼下庶人,大概是宋开始严重起来的吧,朱熹讲到有个老太太说我虽不识字,却可
以堂
堂正正做人。这豪气正说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实庶人不必有礼的“堂堂正
正”
,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
明代是礼下庶人最厉害的时候,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苦贞、苦节,荼害世俗。
晚明
读书人的颓风,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亦是对礼下庶人的反动。
清在礼下庶人这一点上是照抄明。王利器先生辑录过一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
曲史
料》,分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三部分,仅这样的分法,就见
得出
礼下庶人的理路。略读之下,已经头皮发紧了。
民国初年的反“吃人的礼教”,是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反弹,只不过当时的读书人一
竿子
打到孔子。孔子是“从周”的,周是“礼不下庶人”的。我说过了,被误会的总是孔子
。
--
珍惜生命,远离颓废~~~~~~~~~~
小鱼儿, 冬天来了,你的窝垒好了没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