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hyoo (小鱼儿★&眯眼看天,风清云淡),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阿成——闲话闲说(36,37)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9日20:35:1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36
  “五四”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改造国民性”。
  也许有办法改造国民性,比如改变教科书内容曾改变了清末民初的读书人,所以民
初有
人提倡“教育救国”,是个稳妥可行的办法,只是中国至今文盲仍然很多。
  但通过读书改造了自己的“国民性”的大部分读书人,又书生气太重,胸怀新“礼
”性
,眼里揉不进砂子,少耐性,好革命,好指导革命。
  我在云南的时候,每天扛着个砍刀看热带雨林,明白眼前的这高高低低是亿万年自
然形
成的,香花毒草,哪一样也不能少,迁一草木而动全林,更不要说革命性的砍伐了。我
在内
蒙亦看草原,原始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后不能恢复,道理都就在这里。
  我后来躺在草房里也想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厢情愿,而且它们连“皮
之不
存,毛将焉附”的关系都不是,皮、毛到底还是可以分开的。
  糟粕、精华是一体,世俗社会亦是如此,“取”和“去”是我们由语言而转化的分
别智

  鲁迅要改变国民性,也就是要改变中国世俗性格的一部分。他最后的绝望和孤独,
就在
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悲剧也在这里。
  所谓悲剧,就是毁掉英雄的宿命,鲁迅懂得的。但终其一生,鲁迅有喜剧,就在于
他批
判揭露“礼下庶人”的残酷与虚伪,几百年来的统治权力对这种批判总是扑杀的。我在
这里
讲到鲁迅,可能有被理解为不恭的地方,其实,对我个人来说,鲁迅永远是先生。
  我想来想去,怀疑“改造国民性”这个命题有问题,这个命题是“改造自然”的意
识形
态的翻版,对于当下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不妨多读一点弦外之音。而且所谓改
造国
民性,含礼下庶人的意思,很容易就被利用了。
  中国文化的命运大概在于世俗吧,其中的非宿命处也许就是脱数百年来的礼下庶人
,此
是我这个晚辈俗人向“五四”并由此上溯到宋元明清诸英雄的洒祭之处。
----------------------------------------------------------------------------
----
37
  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喜它恼它都是因为我们有个“观”。以为它要完了,它又元气回复,以为它万般景
象,
它又恹恹的,令人忧喜参半,哭笑不得。
  世俗总是超出“观”,令“观”观之有物,于是“观”也才得以为观。
  我讲来讲去,无非也是一种“观”罢了。

--
珍惜生命,远离颓废~~~~~~~~~~
小鱼儿, 冬天来了,你的窝垒好了没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