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hyoo (小鱼儿★&眯眼看天,风清云淡),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阿成——闲话闲说(40,41)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9日20:36:5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40
唐朝还有和尚的“俗讲”,就是用白话讲佛的本生故事,一边唱,用来吸引信徒。
我们
现在看敦煌卷子里的那些俗讲抄本,见得出真正世俗形式的小说初型。
宋元时候,“说话”非常发达,鲁迅说宋传奇没有创造,因有说话人在。
不过《太平广记》里记载隋朝就有“说话”人了,唐的话本,在敦煌卷子里有些残
本,
例如有个残篇《伍子胥》,读来非常像现在北方的曲艺比如京韵大鼓的唱词,节奏变化
应该
是随音乐的,因为有很强的呼吸感。
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州一地就有说话人百名,不少还是妇女,而且组
织行
会叫“书会”。说话人所据的底本就是“话本”。
我们看前些年出土的汉说书俑,形态生动得不得了,应该是汉时就有说书人了,可
惜没
有文字留下来,但你们不觉得《史记》里的“记”“传”就可以直接成为说的书,尤其
是《
刺客列传》?
宋元话本,鲁迅认为是中国小说史的一大变迁。我想,除了说话人,宋元时民间有
条件
大量使用纸,也是原因。那么多说话人,总不能只有一册“话本”传来传去吧?
汉《乐府》可唱,唐诗可唱,我觉得宋诗不可唱。宋诗入理,理唱起来多可怕,好
比文
化大革命的语录歌,当然语录歌是观念,强迫的。宋词是唱的。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故事,以前跟皇帝讲话,不会说故事,脑袋就要搬家。
春秋战国产生那么多寓言,多半是国王逼出来的。
王蒙讲了个《稀粥的故事》,有人说是影射,闹得王蒙非说不可,要打官司。其实
用故
事影射,是传统,影射得好,可传世。
记得二十年前在乡下的时候,有个知青早上拿着短裤到队长那里请假,队长问他你
请什
么假?他说请例假吧。队长说女人才有例假,你请什么例假!他说女人流血,男人遗精
,精
、血是同等重要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请遗精的例假?队长当然不理会这位山沟里的修
辞家
。
我曾经碰到件事,一位女知青恨我不合作,告到支书面前,说我偷看她上厕所。支
书问
我,我说看了,因为好奇她长了尾巴。支书问她你长了尾巴没有?她说没有。
乡下的厕所也真是疏陋,对这样的诬告,你没有办法证明你没看,只能说个不合事
实的
结果,由此反证你没看。幸亏这位支书有古典明君之风,否则我只靠“说故事”是混不
到今
天讲什么世俗与小说的。
41
元时读书人不能科举做官,只好写杂剧,应该说这是中国世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
拍案
惊奇”。
元的文人大规模进入世俗艺术创作,景观有如唐的诗人写诗。
元杂剧读来令人神旺的是其中的世俗情态与世俗口语。
“杂剧”这个词晚唐以来一直有,只是到元杂剧才成为真正的戏剧,此前杂剧是包
括杂
耍的。台湾“表演工作坊”来美国演出过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体例非常像记载中
的宋
杂剧。
金杂剧后来又称“院本”,是走江湖的人照本宣科,不过这些江湖之人将唱曲,也
就是
诸宫调加进去,慢慢成为短戏,为元杂剧做了准备。从金董解元的诸宫调《西厢记》到
元王
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脉络。
中国古来的戏剧的性格,如同小说,也是世俗的,所以量非常之大。道光年间的皮
簧戏
因为进了北京成为京剧,戏目俗说是“唐三千宋八百”,不过统计下来,继承和新作的
总数
有五千多种,真是吓死人,我们现在还在演,世俗间熟悉的,也有百多出。
元杂剧可考的作者有两百多人,百年间留下可考的戏剧六百多种。明有三百年,杂
剧作
者一百多人,剧作三百多种,少于元代,大概是世俗小说开始进入兴盛,精力分散的原
因。
由元入明的罗贯中除了写杂剧,亦写了《三国演义》,等于是明代世俗小说的开端。
--
珍惜生命,远离颓废~~~~~~~~~~
小鱼儿, 冬天来了,你的窝垒好了没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