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hyoo (小鱼儿★&眯眼看天,风清云淡),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阿成——闲话闲说(52—54)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9日20:41:4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52
  《红楼梦》将诗的意识带入世俗小说,成为中国世俗小说的一响晨钟,虽是晨钟,
上午
来得也实在太慢。
  《红楼梦》气长且绵,多少后人临此帖,只有气短、滥和酸。
  《红楼梦》造成了古典世俗小说的高峰,却不是暮鼓,清代世俗小说依世俗的需要
,层
出不穷。到了清末,混杂着继续下来的优秀古典世俗小说,中国近现代的世俗小说开始
兴起
,鼎盛。
  清末有一册《老残游记》不妨看重,刘鄂信笔写来,有一种很特殊的诚恳在里面。

  我们做小说,都有小说“腔”在,《老残游记》没有小说腔。读它的疑惑也就在此
,你
用尽古典小说批评,它可能不是小说,可它不是小说是什么呢?
  《老残游记》的样貌正是后现代批评的一个范本,行话称“文本”,俗说叫“作品
”,
可后现代批评怎么消解它的那份世俗诚恳呢?
  不过后现代批评也形成了“腔”,于是有诸多投“腔”而来的后现代小说,《老残
游记
》无此嫌疑,是一块新鲜肉,以后若有时间不妨来聊聊它。
53
  晚清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前的小说,“鸳鸯蝴蝶派”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一大流派。

  像我这样的人,几乎不了解“鸳鸯蝴蝶派”。我是个一九四九年以后在中国内地长
大的
人,知道中国近现代的文学上有过“鸳鸯蝴蝶派”,是因为看鲁迅的杂文里提到,语稍
讥讽
,想来是几个无聊文人在大时代里做无聊事吧。
  又见过文学史里略提到“鸳鸯蝴蝶派”,比如郑振铎诸先生,都斥它为“逆流”。
我因
为好奇这逆流,倒特别去寻看。一九六四年以前,北京的旧书店里还常常可以翻检到“
鸳鸯
蝴蝶派”的东西。
  “鸳鸯蝴蝶派”据文学史说兴起于一九零八年左右。为什么这时会世俗小说成为主
流,
我猜与一九零五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有关联。
  此前元代的不准汉人科举做官,造成汉族读书人转而去写戏曲,结果元杂剧元曲奇
盛。
清末废科举,难免读过书的人转而写写小说。
  另一个原因我想是西方的机器印刷术传进来,有点像宋时世俗间有条件大量使用纸

  五十多年间“鸳鸯蝴蝶派”大约有五百多个作者,我一提你们就知道的有周瘦鹃,
包天
笑,张恨水等等。当时几乎所有的刊物或报纸的副刊,例如《小说月报》、《申报》的
“自
由谈”等等,都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五四”之前,包括像戴望舒、叶圣陶、老
舍、
刘半农、施蜇存这些后来成为新文学作家的大家,都在“鸳鸯蝴蝶派”的领地写过东西

  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六的十年间,亦是写小说的人无数,亦是读过书的人业余无事
可做
,于是写写小说吧,倒不一定与热爱文学有关。精力总要有地方释放。
  你们只要想想有数百家文学刊物,其他报刊还备有文学专栏,光是每个月填满这些
空儿
,就要发出多少文字量!更不要说还有数倍于此的退稿。粗估估,这十年的小说文字量
相当
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写交代检查和揭发声讨的文字量。
  八四年后,世俗间自为的余地渐渐出现,私人做生意就好像官家恢复科举,有能力
的人
当然要去试一试。写小说的人少了,正是自为的世俗空间开始出现,从世俗的角度看就
是中
国开始移向正常。
  反而前面提到的那十年那么多人要搞那么多“纯”小说,很是不祥。我自己的看法
是纯
小说,先锋小说,处于三五知音小众文化生态比较正常。
54
  “鸳鸯蝴蝶派”的门类又非常多:言情,这不必说;社会,也不必说;武侠,例如
向恺
然也就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也叫《火烧红莲寺》;李寿民也就是“还
珠楼
主”的《蜀山剑侠传》;狭邪色情,像张春帆的《九尾龟》、《摩登淫女》,王小逸的
《夜
来香》;滑稽,像徐卓呆的《何必当初》;历史演义,像蔡东藩的十一部如《前汉通俗
演义
》到《民国通俗演义》;宫闱,像许啸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秦瘦鸥译自英文,德
龄女
士的《御香缥缈录》;侦探,像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等等等等。又文言白话翻译杂陈
,长
篇短篇插图纷披,足以满足世俗需要,这股“逆流”,实在也是浩浩荡荡了些。
  这些门类里,又多有掺混,像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就有言情、社会、武侠。
  我小的时候大约六十年代初,住家附近的西单剧场,就上演过改编为曲剧的《啼笑
姻缘
》。当时正是“大跃进”之后的天灾人祸,为了转移焦点,于是放松世俗空间,《啼笑
姻缘
》得以冒头,嚷动四城,可惜我家那时穷得可以,终于看不成。
  这样说起来,你们大概会说“这哪里只是什么鸳鸯蝴蝶派”?我也是这样认为,所
谓“
鸳鸯蝴蝶派”,不要被鸳鸯与蝴蝶迷了眼睛,应该大而言之为世俗小说。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看看魏绍昌先生编辑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当时的名家
都有
选篇。不要不好意思,张爱玲也是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的。
  我这几年给意大利的《共和报》和一份杂志写东西,有一次分别写了两篇关于中国
电影
的文字,其中主要的意思就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电影,无一不是世俗电影,中国电影的
性格
,就是世俗,而且产生了一种世俗精神。
  中国电影的发生,是在中国近当代世俗小说成了气象后,因此中国电影亦可说是“
鸳鸯
蝴蝶派”的影像版。这是题外话,提它是因为它有题内意。
  清末至民国的世俗小说,在“五四”前进入鼎盛。二十年代,新文学开始了。

--
珍惜生命,远离颓废~~~~~~~~~~
小鱼儿, 冬天来了,你的窝垒好了没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4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