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chyoo (小鱼儿★&眯眼看天,风清云淡),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阿成——闲话闲说(69—72)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1月19日20:47:34 星期六), 站内信件
69
我读小说,最怵“腔”,古人说“文章争一起”,这“一起”若是个“腔”,不争
也罢
。
你们要是问我的东西有没有“腔”,有的,我对“腔”又这么敏感,真是难做小说
了。
一个写家的“风格”,仿家一拥而仿,将之化解为“腔”,拉倒。
我好读闲书和闲读书,可现在有不少“闲书腔”和“闲读腔”,搞得人闲也不是,
不闲
也不是,只好空坐抽烟。
又比如小说变得不太像小说,是当今不少作家的一种自觉,只是很快就出来了“不
像小
说”腔。
木心先生有妙语:先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腔,再
后来
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
70
抱歉的是,对台湾香港的小说我不熟悉,因此我在这里讲中国小说的资格是很可怀
疑的
。
在美国一本中文小说总要卖到十美金以上,有一次我在一家中文书店看到李昂的《
迷园
》,二十几美金,李昂我认识的,并且帮助过我,于是拿她的书在手上读。背后的老板
娘不
久即对别人说,大陆来的人最讨厌,买嘛买不起,都是站着看,而且特别爱看“那种”
的。
这老板娘真算得明眼人,而且说得一点儿不差。店里只有三个人,我只好放下《迷园》
,真
是服气这世俗的透辟。这老板娘一身上下剪裁合适,气色灵动,只是眼线描得稍重了。
不过我手上倒有几本朋友送的书,像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等等的小说,看过朱
天文
七九年的《淡江记》并一直到后来的《世纪末的华丽》,大惊,没有话说,只好想我七
九年
在云南读些什么鬼东西。
我自与外界接触,常常要比较年月日,总免不了触目惊心,以至现在有些麻木了。
依我
的感觉,大体上台湾香港的文学自觉,在时间上早于内地不只五年。你们若问我这是怎
么个
比较法,又不是科学技术体育比赛,我不知道,不过倒想问问内地近年怎么会评出来一
级作
家二级作家,而且还印在名片上到处递人,连古人都不如了。
我向来烦“中学生作文选”,记得高一时老师问全班若写一座楼当如何下笔,两三
个人
之后叫起我来,我说从楼顶写吧。不料老师闻言大怒,说其他同学都从一楼开始写,先
打好
基础,是正确的写法,你从楼顶开始,岂不是空中楼阁!
我那时还不懂得领异标新,只是觉得无可无不可。后来在香港看一座楼从顶建起,
很高
兴地瞧了一个钟头。
平心而论,七九年时内地的大部分小说,还是中学生作文选的范文,我因为对这类
范文
的味道熟到不必用力闻,所以敢出此言。而且当时从域外重新传进来的例如“意识流”
等等
,也都迅速中学生文艺腔化,倒使我不敢小看这支文学队伍的改造能力。
另外,若七九年的起点就很高,何至于之后评家认为中国文学在观念上一年数翻,
而现
在是数年一翻呢?
电影亦是如此,八三年侯孝贤拍了《风柜来的人》,十年后内地才有宁嬴的《找乐
》的
对世俗状态的把握。
71
既然说到世俗,则我这样指名道姓,与中国世俗惯例终究不合,那么讲我自己吧。
我的小说从八四年发表后,有些反响,但都于我的感觉不契腻,就在于我发表过的
小说
回返了一些“世俗”样貌,因为没有“工农兵”气,大家觉得新,于是觉得好,我在一
开始
的时候说过了,中国从近代开始,“新”的意思等于“好”,其实可能是“旧”味儿重
闻,
久违了才误会了。
从世俗小说的样貌来说,比如《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言情
”因
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大概总要二三十年吧。不少
人的
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
惯的
大话引开了。
语言样貌无非是“话本”变奏,细节过程与转接暗取《老残游记》和《儒林外史》
,意
象取《史记》和张岱的一些笔记吧,因为我很着迷太史公与张岱之间的一些意象相通点
。
王德威先生有过一篇《用<棋王>测量<水沟>的深度》,《水沟》是台湾黄凡先
生的
小说,写得好。王德威先生亦是好评家,他评我的小说只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没有小说
自身
的深度,我认为这看法是恳切的。
你们只要想想我写了小说十年后才得见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钱钟书等等就不
难体
会了。
72
我的许多朋友常说,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酷烈,大作家大作品当会出现在上山
下乡
这一代。
我想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本质是狭窄与无知,反对它的
人很
容易被它的本质限制,而在意识上变得与它一样高矮肥瘦。
文学的变化,并不相对于政治的变化,“五四”新文学的倡导者,来不及有这种自
觉,
所以我这个晚辈对他们的尊重,在于他们的不自觉处。
近年来有一本《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很引起轰动,我的朋友们看后都不以为然。我
读了
之后,倒认为是一部值得留的材料。这书里有一种歪打正着的真实,作者将四九年以后
中国
文化构成的皮毛混杂写出来了,由新文学引进的一点欧洲浪漫遗绪,一点俄国文艺,一
点苏
联文艺,一点工农兵文艺,近年的一点半商业文化和世俗虚荣,等等等等。狭窄得奇奇
怪怪
支离破碎却又都派上了用场,道出了五十年代就写东西的一代和当年上山下乡一代的文
化样
貌,而我的这些同代人常常出口就是个“大”字,“大”自哪里来?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可算得是难得的野史,补写了新中国文化构成的真实,算得
老实
,不妨放在工具书类里,随时翻查。经历过的真实,回避算不得好汉。
上山下乡这一代容易笼罩在“秀才落难”这种类似一棵草的阴影里。“苦难”这种
东西
不一定是个宝,常常会把人卡进狭缝儿里去。
--
珍惜生命,远离颓废~~~~~~~~~~
小鱼儿, 冬天来了,你的窝垒好了没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