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任凭这天空越来越湛蓝),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二十四章  第十一世纪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Dec  2 11:42:57 2000), 转信


----------------------------------------------------------------------------
----
                         第二十四章  第十一世纪
    宋辽对抗在本世纪○○年代和解,两国之间保持一百余年的长期和平。但宋帝
国由于本身太衰弱的缘故,西北一隅的夏州(陕西靖边北),跟西南一隅的交州
(越南河内)一样,也脱幅而去,建立西夏帝国。这个帝国既小又穷,可是,对宋
帝国的伤害,却十倍于辽。
    在中国固有的领土上,事实上不是宋帝国大一统的单独局面,而是三国分立局
面。这个局面,一直延续到第十三世纪。
                              一  宋辽和解
    宋辽两国的冲突,到了本世纪(十一)初叶,急转直下。
    一○○四年,辽帝国大举南征,皇帝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统军,进
入宋帝国本土之后,只使用少数军队攻击城市,主力却穿过原野,直赴黄河。深入
四百公里,进抵澶洲(河南濮阳),距宋帝国首都开封(河南开封),直线只一百
二十公里。宋帝国朝野震动,皇帝赵恒召集紧急会议,群臣们除了想到迁都外,别
无他法。大臣王钦若是临江(江西樟树)人,他主张迁都异州(江苏南京);另一
位大臣陈尧叟是阆州(四川阆中)人,他主张迁都成都(四川成都)。只有宰相寇
准反对,他主张御驾亲征。他说“御驾亲征,对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可以致胜
有余。何况敌人深入,我们坚壁清野,用奇兵切断它的粮道、它只有败退。一旦迁
都,人心崩溃,帝国可能瓦解。”
    赵恒采纳了寇准的意见,即行北上,进驻遭州(河南濮阳),登北门城楼,跟
城外的契丹兵团对峙。这是大决战的前奏,但和解却早已暗中进行。被辽帝国于前
一年俘掳的宋帝国大将王继忠,深得耶律隆绪的礼遇。他乘机分析和解的利益与对
抗的恶果,建议两国举行谈判,萧太后和耶律隆绪被他说服。于是由王继忠写信给
赵恒,透露辽帝国的弹性态度,赵恒遂派遣代表曹利用前往辽军司令部磋商。
    当赵恒到达澶州之后,曹利用也从辽军司令部返回澶州。辽帝国坚持要索回上
世纪(十)九五九年被后周帝国夺取的瓦桥关(河北雄县)以南的“关南地区”,
包括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间)。赵恒不肯接受,他希望的是没有损失
的和平。但是辽帝国后卫部队已对莫、瀛二州开始猛烈攻击,危在旦夕,如果陷落,
辽帝国的条件势必更苛。于是赵恒表示,关南地区不可以割让,但宋帝国愿每年向
辽帝国进贡,作为补偿,派遣曹利用再往谈判。萧太后、耶律隆绪正占优势的时候,
当然不肯让步,但曹利用提醒他们母子:“和解不成,只有战争。中国现在是一个
统一的帝国,不像分裂状态下的后晋政府。我们皇帝又亲自督战,士气激昂,你们
未必一定胜利。而且未帝国进贡,是把整批财宝直接送到陛下手中,而战争掠夺,
只便宜了将士。”这些话正确地分析了事态的真相,结果议定宋帝国每年向辽帝国
进贡银币十万两,绸缎二十四万匹。两国代表对天盟誓,签订和约,这就是有名的
“澶渊之盟”。
    上世纪(十)之前的货币,还是以钢铁铸造的“钱”为主,以一千个钱为一
“缗”(贯、串),缗是最高的计算单位。本世纪(十一)两个条约所载,白银已
成为主要货币,“两”已成为最高计算单位。这种改变,一直使用九○○年。到二
十世纪初叶,才再改为以“元”为最高计算单位。
    宋帝国向辽帝国进贡,显然大失面子。但是,两国对抗,最好能把敌人消灭;
如果不能,那么就只有忍气吞声跟它做朋友。长期的缠斗不休,再强大的国家都会
因精疲力尽而瓦解。以当时形势,和解实是最明智的决策。这是一次长时间的和解。
从○○年代一○○四年起,到下世纪(十二)—一二二年为止,凡一百一十九年。
自八世纪中叶安史兵变,使沉沦在混战中二百余年的黄河以北大平原上的中国人民,
初次得到安定。
    一一九年长期和平中,并不是没有争执。争执经常发生,但都由谈判解决。最
大的一次争执发生于四十年后的四十年代一○四二年,辽帝国再度提出关南地区的
要求。那时宋帝国正被新独立的西夏帝国连连击败,结果增加每年进贡数量,共银
币二十万两,绸缎三十万匹。
                     二  宋帝国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任何新兴的政权,初起的时候,都会有一段时间具有相当强大战斗力。只宋帝
国不然,它一开始就高度疲惫。同样是中国人,在唐王朝黄金时代,生龙活虎使山
河动摇。可是一进入宋王朝,却成了病夫,不堪一击。
    赵匡胤是后周皇帝郭荣的亲信,被认为绝对不会叛变的将领,然而他终于叛变。
他自己的故事使他警觉到部下的所谓忠心,并不可靠。要想根绝叛变,不能单纯的
寄托在部下的忠心上,唯一的办法是不要为别人累积叛变的资本。所以他定下原则:
不让大臣有权,万不得已时,也不让大臣有权过久。假如有权的人所掌握的权都只
是暂时性的,就无法作大规模行动。这可从下列的宋王朝中央政府组织形态上,观
察出来:
    这个表只列出中枢三个机构,另外“尚书省”、“门下省”、“九寺”,跟唐
政府组织一样,仍然存在,不过都属于辅枢,地位并不重要。中枢三机构并不总隶
于宰相,而是分隶于皇帝。宰相只在理论上统摄全局,但除非奉有特别命令,否则
他不能过问枢密院(军事)或三司使司(财政)的事。这是预防政治领袖跟军事领
袖或财政领袖结合的重要措施。
    不但如此,政府各单位首长,跟他所主持的单位又完全不发生关连。像中书令,
名义上是中书省的首长,事实上中书令只是一个高级官衔,他只能在自己家里享受
这个荣誉,不能去中书省行使他的首长职权。去中书省行使首长职权的人,即中书
省的实际首长,则由尚书省副首长(右仆射)(尚书省首长尚书令,同样也不能行
使他的首长职权),兼任中书省副首长(侍郎),然后再代理中书省首长(尚书右
仆射兼中书侍郎判省事)。这太复杂了,我们姑且用现代机构,作一比喻。犹如教
育部长并不能过问教育部的事,而由商业部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此一兼任的
副部长,再代理教育部部长,才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
    地方政府的情况,完全相同,各州不设正式州长(刺史·州牧),所有州长都
是临时性的,称之为“知州事”或“判某州”,他们的本职都在中央,州长不过暂
时兼任或暂时代理。即令他不是中央官员,有时也故意加上中央官员的官衔,表示
地方职务只是暂兼暂代,随时都会被调走。
    于是,宋政府所有机关和所有官员,好像是七拼八凑走江湖的杂耍戏团,只求
今天的演出能够糊口,便心满意足。在这种情形下,没有人想到百年大计和长远谋
略,而赵匡胤所希望的,恰恰也正是如此。
    军事上主要目的在使将领们永远没有军权。枢密院即现代的国防部,它的首长
限定由文职人员担任,并且更进一步,连战术单位的部队首长,也改由文职人员担
任,军队的战斗力,遂被伤害。
    宋帝国的武装部队分为两种,一种是称为“禁军”的国防军;一种是称为“厢
军”的地方团队。地方团队全是老弱残兵,分散各地,维持地方治安。国防军则是
精锐,全部集中在首都开封。遇到战争,即由中央临时委派一位文职人员担任统帅
(甚至由宦官担任统帅,却很少由将领担任统帅),率领出征。而负责实际作战的
将领,也出于临时委派,他们虽然是职业军人,但对所统率的部众,却一无所知。
战争结束时,统帅把军权交出,将领则调往别的单位,士兵返回营区。这样的好处
是,统帅跟将领不熟习,将领跟士兵不熟习,绝对不会发生陈桥式兵变。不过正因
为如此,再多的部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但不能担当大的攻击,连承受大的
打击都困难。文官担任统帅,尤其是致命的有害制度。像澶渊之盟那一年,天雄战
区(河北大名)司令官王钦若(当时官衔“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河北转运
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战区司令官兼总指挥兼河北省省长”),看到辽军从城下
经过,吓得屁尿直流,唯有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在这种
情形之下,士气是如何形态。
    末帝国的立国精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过一日算一日,将就一天算一天。
                            三  士大夫的乐园
    宋王朝社会异于唐王朝社会的是,门第世家消灭。在第九第十世纪,唐王朝末
期和小分裂时代,那些跟盗匪没有区别的所谓政府军队和将领,往往屠杀门第世家,
以夺取他们的财产,尊贵的门第已失去有效的保护。同时,长期劳力缺乏,土地不
能生产足够的食粮以供养大批寄生分子,尊贵的世家也不得不被迫星散。宋政府对
封爵贵族,防范同样严格,亲王、驸马,都没有实权。所以国家统治阶层,几乎全
由寒门士大夫充当。社会结构的纵剖面,有如下表所示:
    平民跃升到士大夫阶层,方式跟唐王朝相同,一是学校,一是考试,一是推荐。
学校,我们以后再谈到它。考试制度到了宋王朝,才开始真正的严肃。唐王朝那种
浪漫性戏剧化的场外交易,渐被根绝。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比唐王朝更甚。
当进士考试及格的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
像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便有人感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
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欢迎,也不过如此。”至于推荐,类似从前的九品中正,
知识分子群中的互相赞扬,也可以使人获得官职。在达到高阶层之后,这种互相赞
扬和向皇帝表达这种赞扬,就更为重要。宋王朝的士大夫特别容易结党,这是基本
原因。
    宋王朝的立国精神,跟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像水乳一样,融合为一。宋王朝
遂成为士大夫的理想乐园,对政府所赐给他们的那些恍恍惚惚的官位和不求进步、
不求效率的职务,都能非常的胜任愉快。但赵姓皇帝对士大夫仍不放心,为了加强
他们互相间的牵制,以防团结生变,特别鼓励弹劾和检举,仅监察机构,就设立两
个,一是“御史台”,一是“谏院”,任务完全相同,以便一个被野心家操纵时,
另一个照样发生功能。而且除了监察机构的官员,如御史和谏议大夫外,其他任何
高级官员,同样都可以随时向皇帝提出意见,或随时对宰相以下提出抨击。这对于
以写文章为主要学问的士大夫,诚是一个好制度,使他们舞文弄墨的英雄伎俩。有
了用武之地。他们随时随地都会对任何进步改革和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发出反对
的言论。目的并不在于把自己的意见付诸实行,只是希望他的文章能在皇帝心目中
留下良好的印象。于是,再小再无聊的事,都会引起激烈争论。
    促使这种现象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士大夫对他的言论所负的责任太轻。唐王
朝以前,官员的弹劾或检举,如果被认为失当,可能被免职或被处死。宋王朝士大
夫则没有这种危险,他们所受的最大谴责,大多数不过贬官而已——贬出首都开封,
到地方政府担任州长(判某州·知州事)、副州长,或秘书长(通判)。这与其说
是一种谴责,勿宁说是一种奖赏,以鼓励士大夫更勇于喧哗取闹。因为这种谴责,
丝毫不损害他的既得利益,还可以平空多一个“正直忠良”、“不畏强权”的美名。
    懦家学派用两分法把人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君子系统,一是小人系统。这种
分法本是经济的,后来发展为伦理的,后来更发展为政治的和道德的,遂成为政治
斗争中的一项重要武器。这武器用下表所列的不同文字表达;
    对好喧哗取闹的宋王朝士大夫而言,人类一分为二,使他们在吵闹内斗中,可
以节省不少精力。一旦掀起争论,只要立刻把自己纳入君子系统,把对方纳入小人
系统,就自以为可以大获全胜。
    我们举出下列一事,作为说明。宋王朝第四任皇帝赵受益没有儿子,收养他堂
兄的儿子赵宗实作为儿子,赵受益的堂兄是封爵濮王的赵允让。他们的关系位置,
如下表所示:
    一○六三年,赵受益逝世,赵宗实即位。于是发生我们现代人死也想不通,但
当时士大夫却认为异常严重的称呼问题,即赵宗实应该称呼他亲生老爹(赵允让)
什么?宰相韩琦、副宰相欧阳修主张当然称为父亲,这主张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另
一派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根据儒家学说,主张应该称他亲生老爹(赵允让)为伯
父。因为儒家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宗法制度下,赵宗实是“小宗”入继“大宗”,
应以大宗为主,对大宗“法定父亲”(赵受益)的堂兄(赵允让),当然称为伯父。
两派都拥有广大的党羽,而以司马光的党羽最多,技巧也最高。他的党羽之一的总
监察官(御史中丞)贾黯,临死时特地留下遗书,请求赵宗实一定要称老爹为伯父;
谘议部长(同知谏院)蔡伉,进见赵宗实时,跪下来痛哭流涕,陈述国家兴亡,就
在此一称呼,赵宗实也深为蔡伉那付急来的眼泪所感动。另三位党羽:监察部主任
秘书(侍御史知杂事)吕诲和监察部委员(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更怒不可遏,
把欧阳修、韩琦一下子就纳入小人系统,小人当然没有活的理由,于是请求把二人
处斩,以谢天下。当赵宗实不接受他们的意见,而终于坚持称自己的老爹为老爹时,
司马光党羽汹汹然表示,君子系统绝不跟小人系统和平共存,要求辞职。
    这就是有名的“濮议”,我们可借此对宋王朝士大夫作一综合认识:
    一、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开始僵化。欧阳修、韩琦都是最顽强的保守派,
只不过在父子至情上偶尔流露一点灵性,就立刻受到凶暴的待遇。
    二、士大夫攻击一旦开始,人类两分法立刻登场,而所运用的表达文字,翻来
覆去,都是那一套。说明他们字汇的缺乏和智慧的枯竭。
    三、“濮议”是一件小事,却被认为是一件天塌了似的大事。比当时被西夏帝
国连连击败,死人千万,丧师失地,还要重要。显示出士大夫已没有辨别轻重是非
的能力,却有勇于内斗的特质。
                              四  教育文化
    宋王朝的教育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发达,这是士大夫努力推广的结果。犹如基督
教牧师认为有义务把耶稣的福音传播给大众一样,士大夫也认为有义务把儒家学派
的思想传播给中国人民。
    在政府系统中,仍以国立大学(国子监)为最高学府,设于首都开封。国立京
师大学校长,最初称“判国子监事”,后来才恢复古老的称谓“祭酒”。国立京师
大学包括两个学院,“国子学”和“太学”。国子学是贵族学院,七品官职(如县
长)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入学。太学则不同,八品以下低级官员的子弟或平
民子弟,也可以入学。本世纪(十一)七十年代,王安石当宰相时,把太学学生依
他们的程度,分为三个学级,即“外舍”、“内舍”、“上舍”。外舍考试及格,
升为内舍。再合格,升为上舍,上舍考试及格,即行毕业,由政府授予官职。州政
府所在地有州学,县政府所在地有县学。各乡镇有人民自费设立的小型学校——私
塾。
    除国立大学外,社会上还有私立大学(书院)。国立大学仅首都一所,私立大
学为数很多。规模的宏大,有时还超过国立大学,而以下列五所,最享盛誉:
    它们因是私立的,所以毕业生不能像国立大学的毕业生一样,有法定的地位。
但它们却全由政府官员创设,几乎全靠政府的支持。石鼓学校成立最早,应该是中
国最早的私立大学。其他四个学院也都成立于上世纪(十),只是到了本世纪(十
一)才开始显示出它们的影响。而白鹿洞书院,到了下世纪(十二)时,学生将近
一万人,竟成为儒家学派主流——道学(理学)的大本营。
    和学校教育配合的是图书,中国历代政府都设有藏书机构。宋政府的藏书机构
是崇文院,即国立图书馆。国立图书馆包括四个单位,称为“四馆”,即“昭文馆”、

“集贤殿”、“史馆”、“崇文院秘阁”。昭文馆负责搜集和保管图书,集贤馆负
责对藏书校正错误,史馆负责搜集史料和编写史书,崇文院秘阁负责保藏特别珍贵
的书籍和名画。图书最多时达七万三千卷,约七亿三千万字,比唐王朝略少。它的
流通量当然很小,不过非法外流的数目很多,如管理人员私相授受,甚至偷窃而去,
但对知识传播,却有贡献。
    国立图书馆在宋政府另有一种特殊地位,它是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宰相)的候
补人才储备所。“四馆”里的供职官员,在术语上称为“馆职”,全由具有儒书丰
富知识的人选担任。一旦担任馆职,就等于确定了他光明的前途,因之成为新进知
识分子最重要的追求目标。
    然而,国立图书馆最大的贡献,是它编纂了下列四部巨大的“类书”。类书,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丛书,即把千百种图书所包括的相类似的事件,编纂在一起。读
者如果需要某一类的资料,可免去翻查千百种图书的艰苦。
    四大类书除了能够提供学者同类事件丰富的资料外,还为中国保存大量古籍。
像《太平御览》所引用的原书多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其中百分之八十八,即一千
五百种以上,都已失传。完全靠这部类书,才知道那些古籍和它们的内容,这是文
化史上最大的勋绩。——
    文化普及有赖于图书普及,图书普及有赖于进步的印刷术。古代图书,都靠手
抄。到了七世纪,木刻版兴起,寺庙和尚最初用来雕刻佛经——宗教信仰始终是文
化传播的主要动力之一。上世纪(十)时,士大夫才用来雕刻儒家学派的经典。到
本世纪(十一),雕刻技术突飞猛进,业务蒸蒸日上,遂发展成为一种大规模的手
工艺行业,大小工厂林立。杭州(浙江杭州)、成都(四川成都)、洪州(江西南
昌)、泉州(福建泉州),都是重要的出版中心。遇到篇幅巨大的图书,像上述的
四部类书,就要送到这些地方雕版。除了政府刊行图书外,因印刷的方便,民间也
大量刊行图书,书店业由是应运而生,图书由珍藏秘宝,逐渐变成普通商品。
    ——本世纪(十一)四十年代时,最伟大的雕版家之一的毕异,曾发明活字版。
他在胶泥上刻字,用火烧铸,使它变硬,形状跟近代的铅字一样,排版的方式也相
同,这是中国最早的活版印刷。但不知道什么缘故,并没有推广,只昙花一现便消
失了。可能是农业社会的静态需要量,还没有多到手刻版来不及供应的程度。
                                五  宋词
    中国文学在第八、第九两世纪唐王朝时代,以诗的创作,有辉煌的成绩。但中
国诗有先天的缺点,即字数句数和韵脚,限制太严,又由于方块文字运用困难,所
以无法发展出来像希腊《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那种海洋般的长篇史诗。绝大多
数的诗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数也只有五字或七字,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稍作
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致不能表达更复杂的感情和作更复杂的叙述。同时因
为音乐的普及,于是,一种新的形式兴起,最初称之为“诗余”、“长短句”,这
是最恰当的称呼,但中国古代习惯使用单音节,所以又改称为“词”。
    词是诗的解放,无论字数句数和韵脚,大都比诗所要求的尺度为宽,而且比诗
更适于歌唱。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固定的雅丽名称,以标出它的音乐性质。诗人只
要选择词调之后,照它既定的格式下笔,就立刻成为一首歌曲。词的歌唱法,很久
以来,已经失传。不过我们认为,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不见得有很高的音乐价
值。
    ——词律最讲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声与清浊,苏轼作词往往不合这种规定,
有时还不注意断句,曾被指摘为“把人的嗓子拗断”。所以我们判断,在如此单调
简陋的基础之上,不可能有复杂的高级音乐产生。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听到
“词”的后裔“昆曲”,实在并不悦耳,使我们更肯定这种判断。
    第八世纪,词便出现于文坛之上,但它却在进入第十世纪之后,才生气蓬勃,
压倒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造成词的时代。宋王朝以词闻名的有八百余人,有专业
出版的有二百余人。我们举出其中最伟大的五人: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史
达祖,作为词时代的代表。李煜属于上世纪(十)。苏轼、柳永属于本世纪(十一)。

辛弃疾属于下世纪(十二)。史达祖属于下下世纪(十三)。
    李煜,恐怕是中国唯一的帝王词人,他是小分裂时代南唐帝国最后一任皇帝。
一生截然地分为两段,前半生是无忧无虑的宫廷生涯,后半生家破国亡,成为宋帝
国俘虏。两种绝对相反的生活,使他写出动人心弦的好词。当他还是皇帝时,跟妻
子周娥皇(大周后)感情最笃,为她写下很多艳词。我们举《一斛珠》一词为例: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
囗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氵宛。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沉,檀香木,用以焚香。丁香颗,形容舌尖。樱桃,形容红唇。囗,缠绕拂
拭。醪:美酒。(门必),漩涡。无那,无限之意。檀郎,爱人、丈夫。)
    后来他瞒着妻子,跟她的妹妹(小周后)偷情,又为她写下很多幽会的词,如
《菩萨蛮》:
    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划袜,脱掉鞋子,以袜着地,避免发出声音。)
    被俘之后,送到开封,小周后被宋皇帝赵光义霸占,向他哭泣求救,李煜毫无
办法,自有无限悲怆。九七八年的七月七日,正是他的生日,他和他的家人歌唱他
的新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
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对故国的怀念触怒了赵光义,下令把他毒死。李煜死的很惨,他中的是牵机毒,
痛苦时头部跟足部佝偻相接。李煜当皇帝是失败了,但当一个词人却很成功。他用
白描手法写词,表面上平铺直叙,内部却包括真挚的感情,是一种最艰难的功力,
使他成为词坛之仙,没有一个词人在同一道路上能达到他的造诣。
    苏轼,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明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十项全能。对
各种形式的作品,如“赋”、“诗”、“词”、“文章”、“骈体”、“绘画”、
“书法”,几无一不精。他把词的范围扩大,从狭小的儿女之情的天地,扩大到广
漠的大千世界。举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
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道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三世纪时,曹操大军被周瑜在此击败,奠定三国时代的基础。周郎,
指周瑜。公瑾,周瑜别号。小乔,周瑜的妻子,美女之一。羽扇纶巾,传说中诸葛
亮不穿戎装,只手执羽扇,头戴纶巾帽,指挥大军。酹,用酒洒地祭典。)
    豪放雄浑,使二个知道这段史迹的读者,在读这首词后,感觉到风雨扑面。但
苏轼的婉约悲凉也同样成功,如《江城子》一词,写他夜间梦见亡妻,诚是一字一
恸: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岗。
    柳永,一个颓废诗人,他最初在一首词里有两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
唱。”当他参加进士考试时,宋王朝第四任皇帝赵受益把他的姓名抹去说:“去浅
斟低唱吧,要浮名干什么?”柳永遂幽默的自称“奉旨作词”。他的词全部是爱情
和离愁,表露出本世纪(十一)社会上纸醉金迷的一面。传播之广,凡有井水的地
方,都有他的词。词在他的开拓下,句数增加,成为长调。他的创作技巧使他写出
难写的感情和难写的事和景,而仍保持直率的自然原始之美。像《雨霖铃》描述离
情,回肠百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都门,郡城城门。)
    另一首《望海潮》,赞美杭州:
    东南形势,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烟柳画桥,风帘翠(巾莫),参差十万人
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嶂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三吴,指苏州(江苏苏州)、越州(浙江绍兴)、湖州(浙江湖州),即最
富庶的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地区。羌管,笛。菱歌,江南妇女每逢采菱,在舟中
边采边唱。高牙,古时军营前大旗称牙旗。)
    在柳永的创作中,这并不是一首好词。可是百年之后,到了下世纪(十二)六
十年代,金帝国皇帝完颜亮读它,读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对南中国的富丽,
怦然心动,引起他大举南征的杀机。
    辛弃疾,下世纪(十二)宋政府南迁后的伟大词人,他原籍历城(山东济南),
生下来时,山东已沦陷给金帝国。在女真民族统治之下,他和一批爱国青年,起兵
反抗,推举耿京为主。耿京派他到来政府当时首都临安(浙江杭州)联络,可是等
他从临安回来,叛徒张安国已把耿京杀掉降敌。辛弃疾和他的同志向戒备森严的金
军大营突击,把张安国擒出砍头,然后率众南下。从这一段英雄行径,可了解他的
英雄性格。但他强烈的爱国心,却限于客观的苟且偷安的环境,眼看一半国土永远
丧失,而无可奈何。于是他的词像钱塘江的大潮,气吞山岳,但带着呜咽苍凉。我
们举他《永遇乐》一词,这首词写他在京口(江苏镇江)北固亭怀古的心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仲谋,孙权的别号,三世纪东吴帝国开国皇帝。寄奴,刘裕的乳名,五世
纪南宋帝国开国皇帝。元嘉,南宋帝国第三任皇帝刘义隆的年号(四二四一四五三)。

狼居胥,即肯特山,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到狼居胥山,
不见敌踪。封,堆土祭神。仓皇北顾,刘义隆未作准备即行北伐,凡三次均大败,
刘义隆隔着长江,北望北魏军营,面无人色。四十三年,辛弃疾作此词时,距南下
投奔祖国已四十三年。佛狸,北魏帝国第三任皇帝拓拔焘的乳名,刘义隆北伐的对
手。廉颇,纪元前三世纪赵王国名将。)——辛弃疾作词,最喜欢使用典故,被人
认为“掉书袋”,但典故在手中并不阻碍感情奔放。
    辛弃疾的词不仅豪放,而且悲壮沉郁。苏轼的词如日出时万马奔腾,长啸道游。
辛弃疾的词则如日落时两军生死鏖战,纵是不悦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
    史达祖,身跨十二、十三两个世纪的伟大词人。宋词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到他
而作出总结。十三世纪初,宰相韩侘胄北伐时,史达祖是幕僚之一。韩侘胄开罪了
儒家学派的主流道学家,等到韩侘胄失败,道学人士用毒恶的手段,大肆报复,史
达祖被处黥刑——在脸上刺字后,贬窜,死在蛮荒。他虽然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者,
但他并没有政治欲望。黥刑和道学对他的伤害,只更增高他的声誉。他描写春天燕
子的《双双燕》:
    过春社了,度审幕中闲,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翩然快拂花梢,翠见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
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瞑。应是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
双蛾。日日画栏独凭。
    (春社,立春后农村祈求丰收的祭神礼。)
    如果把史达祖的词跟前面各家的词,作一个比较,可看出时间的元素,使它们
大不相同。词到史达祖,已完全成熟。他集结厂前人的精华。一字一句,一音一调,
都有仔细的斟酌,跟中国画坛上的工笔画一样的无懈可击。但也像工笔画一样,不
为后人留下余地,就再也发展不下去了。
                        六  定难战区建立西夏帝国
    本世纪(十一)以来,宋帝国外与辽帝国和解,内部社会也相当安定,士大夫
歌舞升平,一切看起来都很好。但位于西北边陲,河套以南的定难战区(陕西靖边
北),却于三十年代,脱离宋帝国政府,建立西夏帝国。
    这是一个党项民族的国度,属于羌民族的一支。四百年前七世纪时,一位姓拓
拔的酋长把他们带领着离开祁连山南麓柴达木盆地,投靠中国。当时李世民大帝特
准他们定居在河套以南。九世纪时,因为帮助唐政府讨伐黄巢有功,唐政府就委派
当时的酋长拓拔思恭担任定难战区(陕西靖边北)司令官(节度使),并特许他改
姓皇家的李姓。以后跟其他藩镇一样,世代承袭。本世纪(十一)初,表面上虽然
顺服来政府,实际上仍维持着藩镇割据的局面,不时地劫掠战区界外的其他州县。
    三十年代一○三二年,定难战区节度使李德明逝世,雄心勃勃的儿子李元昊继
位,即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在以年号为纪年的时代,改变年号即是改变政治立场。
李元吴制定西夏文字,大量翻译华文书籍,提高党项人的文化水准。一面向西扩张,
把陷落在回纥部落手中一百余年的河西走廊,包括凉州(甘肃武威)瓜州(甘肃安
西)、沙洲(甘肃敦煌)、兰州(甘肃兰州),全部征服定都兴庆(宁夏银川)。
一○三八年,李元吴宣称他是西夏帝国皇帝,向宋政府上奏章,请求册封。中国版
图上,遂出现了第三个国家。
    宋帝国当然不能容忍叛徒猖撅,皇帝赵受益下令悬赏,凡擒杀李元吴的人,就
命他当定难战区节度使。李元吴的反应是发动一连串不停止的攻击。一○四○年,
西夏兵团进攻延州(陕西延安),宋军大败,主将被擒,延州州长(知延州)范雍
被贬。中央政府任命两位知名的文职大臣韩琦、范仲淹到西境主持军事,并命范仲
淹担任延州州长。范仲淹对军事是门外汉,但他有宋王朝士大夫特有的对内宣传技
巧。到职只一个月,就自己宣称,西夏帝国已警告他们国人:“小范老子(范仲淹)
胸中有数万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可欺。”明年(一○四一),西夏兵团进
攻渭州(甘肃平凉),正在镇戎(宁夏固原)巡视的韩琦派大军迎战,在六盘山
(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接触,一万零三百人,全军覆没。韩琦狼狈逃回,
阵亡将士的家属数千人,拦住马头,哀号招魂,大哭说:“你们随着司令官出征,
平安而去。今天司令官回来,你们何在?愿你们孤魂,也随着司令官返家!”哭声
震动天地,韩琦又惧又惭。但不几个月,就又有人宣称,边区人民到处歌唱:“军
中有一韩(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当然是范仲淹),西贼闻之惊
破胆。”问题是,对内宣传只是一种肉麻当有趣的小动作,并不能解决实际困难。
又明年(一○四二),镇戎再度会战,宋军再度大败,九千四百余人,全部战死或
被俘。
    在每战必败的情势下,宋帝国只好谋求和解。一○四四年,正式承认西夏帝国
独立,并每年向西夏帝国缴纳绸缎十三万匹,银币五万两,茶叶二万斤。每年节日
(如元旦,中国皇帝生日),再增加绸缎二点三万匹,银币二万两,茶叶十万斤,
银器二千两。
    宋帝国为了面子,坚称这项缴纳是一种“赏赐”,而且只承认李元吴是西夏国
王,不承认他是西夏皇帝。
    宋夏之间保持了三十六年的不稳定的和平。七十年代,宋政府宰相王安石选拔
出宋帝国开国以来第一位统帅人才王韶,担任洮河战区(甘肃临潭)司令官(安抚
使)。于一○七三、一○七四两年之间,收回陷于吐蕃王国二百余年,面积达二十
万平方公里,有五个台湾岛大的中国故有领土,包括熙州(甘肃临洮)、河州(甘
肃临夏)和全部河湟地区(青海省东北部),目的在切断西夏帝国的右臂,作为向
西夏帝国总攻的准备。可是,两年之后(一○七年),王安石辞职,王韶也被新任
宰相司马光指责“开边生事”,免职贬谪,以致前功尽弃。
    但宋帝国仍念念不忘西夏的小而且贫,一○八一年,第六任皇帝赵顼停止缴纳
财帛。倾全国之力,分五路出兵,向西夏帝国进攻,预定在灵州(宁夏灵武)会师,
可是,他却任命宦官李宪担任总司令。结果四路兵团如期到达,只有总司令在克复
兰州(甘肃兰州)后,屯兵不进,没有赶到。抵达的四路兵团,在灵州城下,群龙
无首,又没有攻城工具,无法攻城。西夏乘机反扑,决开黄河堤防灌敌,宋军全部
崩溃,死二十余万人。明年(一○八二),西夏再攻陷永乐城(陕西米脂西北),
宋守军和居民二十余万人再全部覆没。
    ——把兵将不相习,乌合之众的军队,在文职官员(甚至是宦官)白痴般地指
挥之下,投入战场,跟把可怜的羔羊驱入狼群一样,不过是残忍的屠杀。而宋帝国
建国三百年中,却一直如此,使人为千万无辜牺牲的将士落泪。
    于是宋夏再度和解,本世纪(十一)最后一年,一○九九年,宋帝国对西夏帝
国继续“赏赐”。
    下世纪(十二),两国边界上仍然不断发生冲突,一直到金帝国大举入侵前夕,
冲突才停止。宋帝国被这么一个蕞尔小国缠住,国力竞告枯竭。

--

把所有的心情都摊开来体会 把全部的话都说出来你听 
看看还有什么让人担心 不要考虑太多自己迷惑
可是我的蓝色理想现在哪里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