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Mar 31 23:11:35 2000), 转信

<上一章] [返回] [下一章>
    进了饭厅,饭刚摆好。饭是高粱米混小米,北京普通人不常吃大米饭,因为太贵。
菜只
三盘,二大一小,大盘一盘是素烧白菜豆腐、一盘炒蛋,小盘是酱瓜。和尚请康有为人
座,
坐的是直角的硬木椅,入坐在这种椅子上,“除了正襟危坐,不容易有第二种坐法。饭
桌是
方的,是普通的、不怕烫的红漆桌,简单而干净。正面墙上挂着一幅横幅,上面写着:

    西汉有臣龚胜卒,
    闭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日忍饥渴,
    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时与天往来,
    不知饮食为何物。
    若非功行积未成,
    便是业债偿未毕……
    是谢枋得的绝命诗。把这位不食而死的烈士的遗诗,这样挂在食
堂里,倒是一种含意深远的对比。
    和尚等康有为看完墙上的横幅后,请康有为用饭:
    “刚才有言在先,不为康先生特别准备,我们吃什么,康先生就吃什么,请用饭吧
。在
世俗标准,绝不好意思拿这样菲薄的菜请客,但康先生不同,所以我也不觉得失礼。”

    “法师是真人。”
    三个人就吃起来。和尚没吃以前,把蛋分做双份,说:“蛋由康先生和普净合吃,
我不
吃蛋。刚才康先生看的横幅,是一百年前庙上一位和尚写的,康先生是行家,这字写得
怎么
样?”
    康有为看都没再看一眼,随便答道:“字是写得不错,写了一手好赵字,只可惜用
赵孟
頫的字体,写谢枋得的绝命诗,未免太不相称了。”
    “这……我一时想不起来为什么?”
    “他们是同时候的人哪!赵孟頫投降了元朝,谢枋得跟元朝不合作,谢枋得死而有
知,
发现他的绝命诗竟是赵体字,不是太可笑了吗?”
    “啊!康先生说得是。我们浅学,都看不出来,真荒唐、真荒唐。”
    康有为笑着,有一点自得的神色。和尚问:
    “为什么一百年前这位和尚写了这手赵体字呢?这有什么道理吗?”“可有道理呢
,一
百年前正是乾隆时候,乾隆皇帝喜欢赵体字啊!所以流行赵体。再往前,乾隆的祖父父
亲康
熙皇帝雍正皇帝喜欢董其昌,所以当时又流行董其昌的字。一切都是上行下效,这是中
国的
特色。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许多事情,要办,都得从上面来。”
    “像乾隆皇帝喜欢赵孟頫的字,喜欢以外,大概也有政治作用吧?”
    “政治作用是很明显的。元朝是蒙古人,在汉人眼里是胡人。赵孟顺不但是汉人,
而且
是宋朝的皇族,元朝统治中国,有这么一个人来捧场,当然是很好的号召。乾隆皇帝是
满洲
人,在汉人眼里也是胡人,他当然也会援例利用赵孟頫,何况他真的喜欢赵孟頫的字呢
。”
    “那么赵孟頫是汉奸了?”
    “奸不奸的问题要看用哪一种标准,如果用的是汉满蒙藏等各族都是中国人的标准
,对
中国人自己的种族来说,并无所谓好。并且,忠好问题也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那么
黑白
立刻分明。在一个人阅历较多一点以后,他有时难免会发现,人间许多对立的问题,如

非、正邪、善恶、好坏等等,并不都是很草率就能断定的。同时对立的情况,往往并不
如想
像中那样明显,对立的双方,可能有混同的成分、相似的成分,甚至还有完全相反的尴
尬场
面发生。中国正史中,从宋朝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开始,有所谓‘奸臣’传,后来
的正
史,像《宋史》、《辽史》、《元史》、《明史》,纷纷援例,于是忠奸之分,在历史
上和
观念上,也就愈发显明。正史以外,中国的小说戏剧,对忠好的判决,影响极大。尤其
在戏
剧里,为了帮助观众有‘忠奸立判’的效果,‘红脸’和‘粉白脸’,也就应运而生。
忠肝
义胆的自然是勾红脸,如关公;权奸误国的自然是勾粉白脸,如曹操,这种分法俐落,
固然
给了观众不少方便,于施展爱憎之间,少掉了不少麻烦。但是一旦分错了,就对不起人
了。
试看《宋史》‘奸臣’传中被效上奸臣帽子的,有的根本不算奸臣,像赵嗣!而该戴奸
臣帽
子的,像史弥远,却又逍遥于‘奸臣’传之外!由此可见,忠奸问题,并不像书上和民
间传
说上所说那么简单。例如曹操,不但不是奸臣,并且是大英雄。曹操不是奸臣,还属容
易翻
案的。像冯道,就复杂得多了。冯道在五代乱世里,他不斤斤于狭义的忠好观念上,不
管是
哪朝哪代、不管是谁做皇帝,只要有利于老百姓,他都打交道。宋朝时候,唐质肃问王

石,说冯道‘为宰相,使天下易四姓、身事十主,此得为纯臣乎?’王安石认为当然是

臣、是刮刮叫的了不起的大臣。王安石以伊尹为例,反驳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
正在
安人而已。’贤者伊尹在商汤、夏粱间游走,目的不在对谁忠、对谁奸,而在照料老百
姓。
王安石认为冯道能委屈自己,‘屈身以安人’,这种行为,‘如诸佛菩萨行’,简直和
佛和
菩萨一样伟大呢!例如契丹打进中国,杀人屠城,无恶不作,中国的英雄豪杰,谁也保
护不
了老百姓,但是冯道却用巧妙的言词、大臣的雍容,说动了契丹皇帝,放中国人一马。
欧阳
修写《新五代史》虽然对冯道殊乏好评,但也不得不承认‘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

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冯道能够以:一言之善’,从胡人手中,救活了干千万万中国

姓,这比别的救国者对老百姓实惠得多了。冯道这样与胡人合作,骂他是汉好,通吗?
公道
吗?”
    “用这种标准,谢枋得死得不是没有意义了?”和尚问。
    “谢枋得死的意义有他更高的价值标准,这种标准,是人为他信仰而死,这就是意
义。
至于他信仰的对不对,或值不值得为之一死,那是另一个问题。那种问题,往往时过境
迁以
后,可能不重要,甚至可能锗。例如谢枋得忠于宋朝,但宋朝怎么得天下的,宋朝的天
下,
得之于欺负孤儿寡妇之手,谢访得岂有不知道?所以,宋朝的开国之君,十足是篡位的
不忠
于先朝后周的大臣,不能不说是奸臣。这么说来,忠臣谢枋得,竟是为奸臣所篡夺到的
政权
而死,这样深究起来,不是死得太没意义了吗?”
    “谢枋得自己知道吗?”
    “我认为他知道,可是他不再深究下去。”
    “为什么?”
    “因为宋朝已经经过了十八代皇帝,经过了三百二十年的岁月,谢枋得本人在宋朝
亡国
十年以后才去死,他对三百三十年的旧账,要算也没法算。”
    “没法算就算了?”
    “也不是算了,真相是他根本就没想算。”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成了习惯。宋朝的三百二十年的天下、三百二十年的忠君教育,已经
足以
使任何人把这个政权视为当然,时间可以化非法为合法,忠臣是时间造出来的。时间不
够,
就不行。宋朝以前的五代,五十三年之间,五易国、八易姓、十三易君,短短五十三年
中,
走马换将如此,国家属于谁家的都不确定,又何来忠臣可言?事实上也没有忠君的必要
。原
因是那些君的统治朝代,都很短促,时间不够,谁要来忠你?但宋朝就不然了,宋朝时

够。时间够了,就行。”
    “你可以把狗关在屋里,但要它对你摇尾巴,时间不够,就不行。”小和尚忽然插
上一
句。
    和尚看小和尚一眼,小和尚低了头。康有为却说:
    “小师父的比喻,完全正确。人间的事,如果用低一点的标准去看,的确也不高。
很多
人的忠心耿耿,其实和狗一样,甚至还不如狗。”
    “刚才康先生说’忠臣是时问造出来的’,要多少时间才能造出来?”和尚问。
    “时间多少是无法硬定的,不过,有在同一时间里就出现‘谁都是忠’的肯定现象
。忠
奸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人的一个老问题。但是,真正会读古书的人,必然发现:中国传
统中
‘忠’的观念,其实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就是‘相对的忠’与‘绝对的忠’。伟大的晏
子,
在齐庄公被杀时候,不肯死难。他的理由很光明,他说:‘君为社稷死,(我)则死之
;为
社稷亡,(我)则亡之。若(君)为己死(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齐庄公
既然
是因为偷别人老婆而被本夫所杀,显然不是‘为社稷死’、‘为社稷亡’,对这种无道

君,国之大臣,是不会为他死难的,但他的‘私昵’,却可以为他死难。所谓‘私昵’
,不
是别的,就是统治者的家臣和走狗。中国‘忠’的观念,起源是很好玩的,在古文字中
,根
本没有‘忠’这个字,‘忠’字出现在春秋时期,但那时候的‘忠’,是‘委质为臣’
式的
‘忠,’、‘质’是雉、是野鸡,野鸡在古人眼中,是一种‘守介而死,不失其节,的

征,‘委质’就是表示对个人的效忠;‘臣’的原始意义是俘虏或奴隶,‘委质为臣’
就是
‘私昵’者对主子的效忠。这种‘忠’,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忠’。相对的,晏子
所主
张的‘忠’却是有条件的、是以统治者‘忠于民’做相对条件的、以大臣‘以道事君’
做相
对条件的,这种‘忠’,是‘相对的忠’。不幸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相对的忠’
的一
系,未能正常的发展下去;而‘绝对的忠’一系,却被杠上开花,反常的演变变得愈来
愈不
成样子,直演变到三纲五常化的境地,‘君’变‘君父’、‘臣’变‘臣子’。于是,
‘生
我之门死我户’的‘私昵’之‘忠’,变成了中国‘忠’的观念的主流。就这样的,临
难死
节的要求,便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正宗。不过,这种思想的正宗,是经不得实事求是的
。我
举隋唐之间改朝换代的两个人物做例子。先似屈突通为例。
    隋文帝派屈突通到甘肃检查牧政,查到两万匹私马,隋文帝要杀主管马政的公务员
一千
五百人,屈突通说,为马杀人非仁政,他愿一死以为一千五百人请命,隋文帝听了他的
话,
不杀人了,还把他升了官。屈突通做官,执法很严,六亲不认,他的弟弟屈突盖也和他

样。当时流行的话说:‘宁食三年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年葱,不逢屈突通。’可见
他的
剽悍。唐高祖起兵的时候,屈突通正为隋朝守山西永济。他率部队去救京师长安,被唐
高祖
部队困住。唐军派他的家僮劝他投降,他不肯,把家僮杀了;又派他的儿子劝他投降,
他也
不肯,阵前骂他儿子说:‘以前同你是父子,今天是仇人了!’立刻下令用箭射他儿子
。后
来京师陷落,唐高祖部队派人去心战,屈突通的部队哗变,他下马向东南磕头大哭,说

‘我已经尽了全力,还是打败了,我对得起你皇帝了!’遂被部下解送到唐高祖面前。
唐高
祖说:‘何相见晚那?’劝他投降,屈突通说:‘我不能做到人臣该做到的,不能一死
,所
以被你抓到,实在丢脸。’唐高祖说:‘你是忠臣。’立刻派他做唐太宗的参谋总长。
天下
大定后,唐大宗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像,屈突通也在内——屈突通被解释做是隋朝忠
臣,
也是唐朝忠臣,理由是惟其一心,虽跟两君也是忠臣。所以,屈突通死后,魏征提出屈
突通
是‘今号清白死不变者’,他的忠心可靠,为唐朝上下所钦服。但是,屈突通同时代的
另一
个例子,又有了讨论的余地,那就是尧君素。尧君素曾是屈突通的部下,屈突通投降后
,跑
去招降他,大家见了,两人都为之泪下。屈突通说:‘我的部队打垮了,但我加入的是

师,义师所至,天下莫不响应,事势已如此,你还是投降吧!’尧君素说:‘你是国家

臣,你怎么可以这样?你看你骑的马,还是上面赐给你的,你好意思还骑它吗?’屈突
通辩
白说:‘咳,君素,我已经尽过全力了!’尧君素说:‘我还未尽过啊!我还有力量可

啊!’于是尧君素死守不降。唐朝部队在城下,抬出他太大来劝降,尧太太说:‘隋朝
已经
亡了,天命属意谁做皇帝也明白了,你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尧君素说:‘天下事,非
妇人
所知!’说了就给他太太一箭,把太太射倒。
    同时两个人,前面屈突通射儿子;后面尧君素射太太,中国的忠臣自己还没尽到忠
,却
先将家人做了血祭!在历史上,尧君素入了《隋书》,屈突通却进了《唐书》,同时代

人,分别编进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为什么呢?为的是尧君素为隋朝力屈而死,他是隋朝

人;屈突通为隋朝力屈而未死,他就不是隋朝的人了。但在情理上,屈突通尽过全力的

录,却又无碍其为忠臣,这又怎么说通呢?合理的解释是:屈突通在尽过全力以后,他
所效
忠的对象,已不存在了;而新兴的统治力量,是天意与民意所归的。他所效忠的对象,
也并
不比新兴的统治力量进步。他再挣扎,也‘功未存于社稷,力无救于颠危’。所以,他
就在
新朝里为国尽忠了。”
    “那么,谢枋得的情形到底怎样解释呢?”和尚问。
    “我刚才说过,谢枋得死的意义在为信仰殉道。那种信仰,在时过境迁以后,可能
不重
要,甚至可能错。例如当时在他眼中,蒙古人不是中国人;他的国家观念,也不明确,
他认
为亡国,事实上亡的是宋朝赵家这一世系,中国好好的,并没有亡。但评论历史人物必
须设
身处地,以谢枋得当时的见解,他死得并非没有意义,我们尊敬他,是为了他为他的信
仰殉
道,而不是信仰的内容,因为那种内容,五六百年下来,早已都不成立。宋朝固然是中
国人
中国史,元朝也是中国人中国史。”
    “明朝清朝呢?”
    “也一样,像我头上这根辫子,两百四十多年前、满洲人入关,下剃发令,全国要
十天
内实行,不然就杀,所有汉人——除了你们和尚和女人外,都改汉人的发型,和满人一

了,当时也有人拒绝而被杀的,但两百四十年下来,一切都习惯了,不但习惯了——”
康有
为停了一下,两眼专看着小和尚,慢慢地补一句、“也会摇尾巴了!”
    小和尚笑起来,又低下了头。和尚也笑着。康有为继续说:
    “以两百四十年前的汉人见解,当时反对满洲人不能说不对,但是两百四十年以后
,若
还在用当时的理由,就不妥当了。两百四十年前,外国人没有打到中国的大门,汉人没
见过
真正的外国人,自然将满洲人当做外国人,现在知道真正的外国人是什么了,满洲人其
实也
是中国人。”
    “满洲人是皇族,不是和汉人不平等吗?满洲人政权不是腐败吗?”和尚问。
    “不平等归不平等、腐败归腐败,那是中国内部的矛盾问题。内部矛盾问题要在内
部解
决,但不论怎么看,我认为也不发生满汉的种族理由,在我眼中,满洲人是中国人,满
洲人
做皇帝是中国皇帝。就如同在冯道眼中,契丹人又何尝不是中国人,契丹人做皇帝又何
尝不
是中国皇帝,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谁管皇帝是胡人汉人?”
    “所以你要向满洲皇帝胡人皇帝上万言书?”
    “是。我上万言书,就表示我对这个政权所作所为不满意,但其中并没有满汉种族

题,两百四十年了,我并不认为还有这种老掉牙的问题。”
    “你这样想,你有没有想到,满洲人自己并不这样想严和尚突然用了这种反问。
    “这……这……倒很难说。不过从外表上、形式上,满洲人在一进关就宣布满汉通

了,做官和行政权汉人也有份。至于骨子里的防范、排挤挤与特权,倒也很难避免。但
我相
信像皇上这种高层的满人,会识大体、会认清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又何必
分满
汉?要分也早该是历史了,如今两百四十多年了,不论是汉人、不论是满人,再在这个
题目
上闹来闹去,可真无理取闹了。”
    “这么说来,康先生是拥护清政府?”
    “谁对中国做好事,就拥护谁。清政府如果对中国做好事,为什么不拥护,现在这
个政
府已经两百四十多年了,这是一个很厚的基础,一个政府的基础有这么厚,不容易,要
在这
个厚基础上救中国,才更驾轻就熟。我只希望自己的救国办法能够上达皇帝,只可惜没
人能
转达。”
    “有没有这种人,照佛法说来,是一种因缘。因是‘先无其事而从彼生’、缘是‘
素有
其分而从彼起’,只要有够成因缘的条件,我想,康先生不但可以碰到这样代递万言书

人,和他有缘;并且说不定还和当今皇上有缘,而可以像王安石那样的得君行道。”“
未来
的事,实在无法逆料,但听了法师的指点,倒给了人不少希望。无论如何,因缘在法师
和我
之间,倒的确发生了,并且法师和小法师之间,甚至小法师和我之间,都是因缘。”
    康有为说着,望着小和尚,小和尚笑着。和尚也望着小和尚笑着,然后指着蛋,小
和尚
点点头,又吃起来了。和尚又请康有为吃蛋。康有为有点疑惑:
    “谢谢,怎么法师自己不吃?”
    “康先生晓得,出家人吃全斋,在严格的意义下,蛋也不该吃,我做到了。我自己

吃,可是我却赞成别人吃,所以我让普净他们吃。”
    “这跟吃素不违背吗?”
    “致斋在心,吃素是一种精神,精神影响了行为,一般人不了解,全弄错了。鱼和
肉叫
腥,臭菜——葱、蒜、韭菜等等——叫荤,大家以为荤是鱼和肉,所以吃斋只是不吃鱼

肉,而大吃臭菜,这是精神上先没了解吃素的真义;至于有的庙里大做素鸡素鸭,那简
直是
精神上完全在吃荤,一点也没吃素的本意了。”
    “照师父这样说,我想我也最好不吃蛋。”普净说。
    “你要吃。你年轻,你需要营养。”
    “可是我和师父一样是出家人。”
    “你还不能算。十四岁到十九岁只是应法沙弥,你还不能算是正式和尚。”和尚以
开玩
笑的语气说。
    “那我什么时候算?”
    “你不一定要算。”
    “为什么?”
    “因为你不一定要在庙里长住。”
    普净紧张起来,咬住下唇,握紧了左手,把拇指压在食指下面。那是他的一个习惯
,一
紧张,就要这样。他两眼直望着和尚,轻轻问:
    “师父的意思是说,有一天可能不要我了?”
    “不是,当然不是。”和尚温和他说,放下筷子,伸手握住普净的左手,“师父只
是觉
得,做和尚的目的在救世,救世的方法很多,住在庙里,并不一定是好方法,至少不是
唯一
的方法。”
    “师父自己呢?”
    “我的情形有点不同。”
    “怎么不同?”
    “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只能说,我是三十岁以后才出家的。三十岁以前,我虽对佛
典小
有研究、可是并不是和尚。你不知道我三十岁以前的历史,有一天你会知道。”和尚说
到这
里,有一点凄然,不想再说了。
    这时康有为插话进来:
    “我以为法师从小就做了和尚,照法师年纪看来,原来不过才几年的事。”
    “也不是几年了,你看我几岁?我四十一了。我已经做了十一年和尚了。”
    “十一年?我不晓得师父做和尚才只不过做了十一年。”普净说。
    “只是十一年。”和尚淡淡他说。
    “一直在这庙里?”康有为间。
    “一直在这庙里。这庙跟我祖先一直有渊源,当年先祖半夜里偷把袁督师的尸体装
进棺
材,从刑场偷运出来,就先运到这庙上。半夜偷偷为袁督师做了佛事,运到了广东义园
,秘
密埋葬。当时先祖跟庙里的当家和尚有交情,当家和尚也仰慕袁督师的为人,所以很愿
意为
袁督师做佛事。此后我家世世代代,有任何佛事都在这庙上做。十一年前我出家,自然
也就
在这庙上。因为这庙在北京不算吃得开的庙,所以和尚不多、流动性也大,我竟能在十
一年
里熬上了当家和尚。”
    “盖这个庙的原因,本来就是追念为东北边疆死难的中国人的,袁督师也是为同一
个理
由而死,在这庙上做佛事,倒也真正名副其实。”
    “康先生注意到的这点,我还没注意到,康先生提醒了我,这也许是当年当家和尚
愿做
佛事的另一个理由。”
    “当时庙上为袁督师立了牌位吗?”
    “当时哪里敢,当时袁督师的罪名是通敌,通关外的满洲人,以叛乱罪处死,谁敢
同情
他?”
    “袁督师死在崇祯三年,十四年后,明朝亡了,满洲人进了关,对这位所谓勾结他
们的
袁督师,采取什么态度?”
    “清朝明明知道这是冤狱,这是他们反间计的成功,但不太说得出口,因为一来用
这反
间计太卑鄙了,二来为袁督师昭雪即等于宣传他是抵抗满洲的英雄,对入关的满洲人,
当然
不妥,所以袁督师的殉国真相,一直讳莫如深。袁督师生前有两句诗:‘功高明主眷,
心苦
后人知,’功是高了,可是皇帝一点也不明,反而把他当卖国贼给杀了;心是苦了,可
是后
人又知道多少呢?两百五十年了,一位为国冤死的英雄还不能被公开昭雪,公道何在啊
?”
    “袁督师的不幸是,他生前死后正好碰上明清两个朝代,明朝说他是清朝的,清朝
说他
是明朝的,结果明朝又亡了,没法替他公开昭雪;随后又两百多年清朝的天下,未便公
开昭
雪,才出现这么大的一幅谑画。人生际遇真不可知啊,个人在群体斗争的夹缝中,为群
体牺
牲了还不说,竟还牺牲得不明不白,死后盖棺都不能公开论定。为什么群体对个人这样

忍?”
    “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兔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
立独
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群体是最残忍的,个人比较好,群体比个人不是更好就
是更
坏,群体比个人极端得多。所以,优秀的个人如果优秀得过分,就得准备付出惨痛的代
价给
群体,作为‘冒犯费’。所以,许多优秀的个人为群体做事,必须事先就得抱有最后还
得被
群体出卖的危险。我想,当年的袁督师一定多少有这种认识,他的前任熊廷弼刚被冤枉

掉,他怎能不知道?知道还来跳火坑,自然就表示他已有为群体而牺牲个人的准备。话
说到
这里,我想到你康先生,你想救中国吗?你想走这条路,你就不得不先做一番准备,群
体是
健忘的、是非不定的、忘恩负义的、残忍的。愈是伟大的民族,愈有这些特色。所以,
有一
天,当你遭受了这种待遇,你可能变得爱中国,但却不爱中国人。那时候,请你记得我

话,群体就是这样的,你不要奢求,你求仁得仁就好了,一笑而死吧。群体会歌颂你,
那也
在二百五十年以后,像我们歌颂袁督师一样,谈起我们这位广东老乡袁崇焕,想起他、
怀念
他、到他坟上凭吊凭吊他,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了。”
    和尚说完了一席话,康有为点点头,表情有一点凄楚,没再接话。这时候,小和尚
开口
了:
    “师父,您刚才说您当和尚只当了十一年;而您现在四十一,十一年前正好三十岁
,三
十岁以前您做什么?”
    和尚一听,脸上的安详顿时失掉了,两道浓眉紧紧皱起,他一对精明的眼睛从小和
尚脸
上转向窗外,又转向天空,整个房间忽然变成死寂,没有一点声音。康有为静坐不动,
他只
感到一股丁香的气息,阵阵从他鼻子里吸进,这一点呼吸的感觉,使他觉得在死寂中有
一种
生机。他只动眼珠,斜看了一下小和尚,小和尚已低下了头,两眼凝视着空了的饭碗,
右手
拇食指交互轻摸着碗边,没有任何别的动作。
    过了很久,康有为终于轻轻地用两手挪开椅子,欠起身来。“打扰得大久了,师父
。”
和尚醒过来,望着他。康有为补了一句,“我也该告辞了。”
    “还早啊,康先生。”和尚赶忙说着,站了起来,“喝杯茶再走。来,我们到前面
客房
坐,喝杯茶。来,普净,一起来,等一下再收拾桌子。”
    客房很小,简单的摆设,朝南是一面窗,窗台下摆着长太师椅,太师椅两边夹着茶
几。
茶几两边转成直角,各有太师椅一张,分别东向西向。北面墙上有书橱,橱上全是佛经
。橱
中间伸出一张方桌,上面有文具,两边有椅子,看来好像是客房兼做书房。后面墙上最
招眼
的是一卷条幅,写着魏之璓游悯忠寺诗:
    琳宫深邃柏苍苍,
    忏佛台因古国殇。
    妙法有源逢圣世,
    孤忠堪悯惜唐皇。
    老僧戒约温而厉,
    游客心情慨以慷。
    莫向残碑说安史,
    景山鼙鼓更凄凉。
    康有为站在这幅字的前面,深深地被诗句吸引住。唐朝太宗盖这悯
忠寺后一百年,安禄山史思明这些将军们坐镇北京,曾在悯忠寺盖了两座大塔,后来安
禄山
史思明叛乱,几乎将唐朝推翻,幸亏唐朝引用外国兵平乱,安禄山史思明又一再内讧,
才算
保住了唐朝江山。但一百多年后,唐朝还是完了、安禄山也早被杀了、史思明也早被杀
了,
只是他们留下的两座高塔还凄凉地存在。又一百年过去了、又一百年过去了、又一百年
过去
了,塔终于倒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只留下断垒残碑。诗人来了,向残碑说安史,想到
大唐
帝国的一世雄风,不论是帝王豪杰、不论是骄兵悍将,都云散烟消了,安禄山史思明固
然尸
骨无存,就是盖悯忠寺的唐大宗的陵寝,也早被翻开了。一幅大唐帝国的烟云,在中国

处,都散开着、流失着,但在小小的这座悯忠寺里,却微妙地相聚着、衔接着。悯忠寺
太小
了,小得没有人注意,但从有心人眼里、从诗人笔下,它象征的竟是那么深远、那么凄
凉。
诗人从一粒沙里能看到世界、从一朵花里能看到天国,又何况悯忠寺,它有这么多的尘
沙与
花草。从悯忠寺里,诗人可以看到那万马奔腾、看到那中国先民的经营与破坏、欢笑与

泪、生命与死亡,和死亡以后金歹的追念,乃至于金石本身的变成残碑断垒。唐代过去
了,
五代又来;五代过去了,宋代又来;宋代过去了,元代又来;元代过去了,明代又来。
明代
老了,明代的光芒已经黯淡,进入黑夜,黑夜里,悯忠寺的庙门偷开了,迎进袁崇焕的

棺;袁崇焕进入孤棺以后十四年,把他杀死在刑场的明朝皇帝,竟也在鼙鼓声里,凄凉
地走
上景山,吊死在树上。诗人写下了“景山鼙鼓更凄凉”的句子,只有从有心人眼里、从
诗人
笔下,一切才是若亡而实在。
    若亡而实在。看起来好像过去了,其实没有、其实还在那儿。中国的哲学家早就提

“景不徙”、“影不移”的论证。在一处空间里,不断的有人和活动的留影,留影处处
在改
换,后影已非前影,前影虽然看不见了,其实仍在原来地方。任何空间、任何古迹、任
何残
碑断垒,愈有历史性的遗存,愈有这种层层相因的留影,只有空间、只有古迹、只有残
碑断
垒,只有它们才一幕幕面对了人世的兴亡。时间在它们面前排队走过,它们是时间的检

者、是历史的证人,这一真相,诗人感触最深,诗人把他的感触留在纸上,纸挂在墙上
,也
做了新的留影。从诗人留影到纸,从纸反投这种留影到后人,又是一套完整的轮回。
    “这首七律写得真好。”康有为好像刚刚醒来,赞美刚刚做的一个梦,“它把我要

的,都说出来了。”他侧过头来,看到和尚静静地望着他,仿佛对他的心境,有着同样
的印
证。最后,和尚指着北面的桌子:
    “我们备有纸笔,也想请康先生为我们庙上留点纪念。”
    “法师一番盛意,我却之不恭,可是答应了又未免大胆。”康有为笑着。
    “哪里的话。康先生好古敏求,书法一定不凡,能为我们留点雪泥鸿爪,千百年后
,也
是悯忠寺的一件特藏……”
    “法师说得太远了、太远了。法师这样看得起我,我很感知遇。写字是小技,中国
人为
它消磨了不少青春,但为了养性和联谊,写字倒也不是坏事。既然法师一定要我写点字
留做
纪念,我也不怕写不好,恭敬不如从命,好在是留做纪念。”于是,康有为就走到桌边
,坐
下来,在一张玉版宣纸上,慢慢写下
    丁香体柔弱,
    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
    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
    庶使幽人占。
    晚随兰麝中,
    休怀粉身念。
    最后小字写上:“杜少陵江头五咏丁香。己丑正月,南海康有为。”康
有为落笔写下第一行的时候,和尚的脸上就露出惊喜。全部写完了,和尚看了又看,大
为欣
赏。康有为的字写得太好了,笔情纵姿,气象万千,雄浑之中,又自成家法,风格独具
。和
尚说:
    “一看康先生落笔,就知道康先生在碑上下过大功夫。康先生此生光凭书法,就可
以不
朽了,又何必槁政治呢?哈哈哈。”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并没说‘立书法’可以不朽啊!”康有为笑着说,
“就
算能从书法上得到不朽,那又算什么本领啊?对国计民生又有什么好处啊?”和尚点点
头,
“康先生志在救世,真是佛心。但无论如何,字的确是好。康先生博闻强记,随手写出
杜甫
的丁香诗,来配上我们以丁香出名的悯忠寺,真是太好了!普净你看,康先生写得多好
!”
    小和尚站在后面,好奇地瞧着,经师父一特别叫出,也就加入了:
    “师父,这诗大概的意思是什么?”
    和尚说:“诗和佛法一样,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中国一句说诗的话叫‘诗
无达
诂’,就是说,诗没有确定的解释,甲可有甲的解释、乙可有乙的解释,康先生,你说
是不
是?”
    “师父说得是。”康有为点着头。
    “但是杜甫写这首诗,大概的意思还是可以感觉到的,照我的解释,全诗大意该是
:丁
香很柔弱,结子又多,叶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丽,不是艳丽的。把丁香种
在房
子后面,为了是给有思想的人欣赏。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兰麝一样发出芳香,但却不
必想
到自己会磨成粉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一个柔弱美丽的生物,它该知道自己的特质,完
成自
我,虽然自我的最后完成恐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必多想了!噢,康先生,你看我有没有
弄拧
这首好诗,我胡乱解释的,可算不太离谱?”
    “解释得好、解释得好。我认为这首诗也该这么解释。杜甫写这首诗,意思是积极
的,
在写一种柔弱的生物,也有坚强的特质。大家以为雄壮的松树柏树岁寒而知后凋,没注
意到
柔弱的丁香也是有这种坚强的特性。丁香一辈子,生前死后都发出了它的特质,虽然长
得一
点也不雄壮。所以,大事不全是强者做的,弱者也可以做不小的事,如果结局是粉身碎
骨,
弱者也许不敢做。但如果‘休怀粉身念’,不必多想它,最后弱者做出的功德,也不一
定小
呢。”
    “愈解释得愈妙了!”和尚说,“杜甫先生当惊知己于千古——引康先生为知己。

    “引佘法师为知己。”康有为补上一句。
    “引我们为知己。”两人不约而同。
    大家都笑起来。小和尚看着诗,点着头。
    喝过了茶,康有为起身告辞:“我南下回乡时候,法师可有什么在家乡要办的,我
可以
代劳。”
    “没有、没有。家乡离我,不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太远了。北京城就是这么一个
吸引
人的地方,它使你觉得,它就是你的家乡。”
    这时候,一位管事的走进来,向和尚说:“永庆寺的和尚在外边,说想同我们一齐
到万
寿寺为李总管的母亲做佛事,怎么回他话?”
    和尚苦笑了一下,摇摇头:“好,请他等一下,我亲自同他说”
    和尚和小和尚直送康有为到庙门。到了门口,互相道别。康有为走了几步,忽然和
尚叫
住了他:“街那边的谢文节祠去过了吗?”康有为说没有。和尚说:“不妨去一下,康
先生
要想多体会谢枋得殉国的真相,那个地方,也该走一走。”
    ------------------
  好友:文岭 扫描校对!
<上一章] [返回] [下一章>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