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er (二多~command是我师父),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第五章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0月26日23:05:4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五章 医生的焦虑
  当我们觉得一团看不见的、但是浓密而沉重的迷雾进入胸膛,把那里的一切都紧紧
地裹起来,向中间挤压的时候,该把这种感觉称做什么呢?懊丧?压抑?在这种时刻,
我们只感觉到这团迷雾的收缩、凝聚,一时间甚至闹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压得我们透不
过气来。
  这就是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巡诊结束后跟东佐娃一起下楼梯时的感觉。她心里很
难受。
  在这种情况下,听一听再分析一下是有好处的:这一切都是由于什么?然后采取相
应的措施。
  原来她是在为妈妈担心。放射科的3个主治医生私下里提到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
娜时管她叫妈妈。就年龄来说,她可以做她们的妈妈,因为她们都还不满月岁,而她已
接近50。此外,还由于她在工作上对她们的热心培养:她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到近乎求
全责备的程度,并希望3个"女儿"也都能具有这种一丝不苟和求全责备的精神;她是精通
爱克斯光片诊断和爱克斯光放射治疗的屈指可数的专家之一,不顾时代的趋向和知识范
围的精细分划,一心要她手下的主治医生也能把握两者。她没有留一手,没有什么不传
授给她们的秘密。当薇拉·汉加尔特时而在这一方面时而在那一方面表现出比她思想更
活跃、感觉更敏锐的时候,"妈妈"尤为高兴。薇拉从离开医学院校门到现在,已在她指
导下工作8年了。她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全部力量——把哀求救助的人从死神的怀抱里
夺回来的力量,统统来自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
  鲁萨诺夫这个人会给"妈妈"招来极大的麻烦。得动动脑子,豁出脑袋可不行。
  咳,要是只鲁萨诺夫一个人,倒也没什么!任何一个居心叵测的病人都有可能这样
做。要知道,猎狗一旦被呼唤就会趴不住,必往前冲。这不是水上的波纹,而是记忆里
的犁沟。它可能被后来撒上的沙子填平,但只要别人再喊一声,哪怕喊的是酒后狂言:
"打医生!"或者"打工程师!"——棍子已经握在手里了。
  乌云虽然已经飘走,但这里那里还残留着团团疑云。就在不久前,国家安全部的一
名司机因胃部出现肿瘤住在她们医院里。他属于外科的病人,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本
来跟他毫不相干,但是有一次她值夜班,晚间巡诊的时候,此人诉说他睡不着觉。她给
他开了淇梦拉,可是,当她从护士那里得知,这种药只有小包了,就说:"一次给他两包
好了!"病人把药收下了,毅拉·科尔尼利耶夫娜甚至没有注意他那异样的眼神。这事她
本来是不会知道的,但医院里的一个女化验员跟这个司机是邻居,到病房里去探望过他
。神情紧张的化验员跑来告诉蔽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司机没把那药粉服下去(为什么
一次开两包?),他一夜没睡。而现在他又盘问化验员:"为什么她姓汉加尔特?你把她
的情况详细谈谈。她想毒死我。对这个女人可得研究研究。"
  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等了好几个星期,准备接客研奔。在这几个星期里,她可要
毫不懈怠、准确无误、甚至精神振奋地作出诊断,毫厘不差地开出药量,用眼神和微笑
去鼓励落进这个声名狼藉的癌圈子里的病人,随时担心他们之中的任何人投来这样的目
光:"你不是下毒的凶手吧?"
  今天巡诊时还有一件事使她特别难受:科斯托格洛托夫是病人中治疗效果最明显的
一个,不知为什么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对待他非常亲切,可恰恰是他向"妈妈"提出了
那样的问题,怀疑她存心不良,拿他作试验。
  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离开巡诊病房的时候也心情沉郁,她也想起一桩不愉快
的事情。那件事是跟最爱闹事的女人波林娜叶·沃奇科娃有关。有病的倒并不是她本人
,而是她的儿子,可她陪着儿子住院。给她儿子做了手术,切除一个体内肿瘤。那天她
在走廊里缠着主刀大夫,要求把儿子的肿瘤给她一小块。假若她碰上的不是列夫·列昂
尼多维奇,说不定她真的会弄到手。而她下一步的打算是,把这块东西送到别的医院去
,在那里检验诊断是否正确,要是与东佐娃作出的最初诊断不符,她就勒索钱财或者向
法院起诉。
  这样的事在她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都不是只有一件。
  此时,巡诊结束之后,她们便去把当着病人的面不便说的话说完,并作出会诊决定

  13号楼的房子不够用,为放射科医生们连一间小房间也腾不出来。她们既不能待在
"伽马炮"操作室,也不能待在12万和对万伏特的长焦距爱克斯光照射室。爱克斯光片诊
断室里虽然有地方,但那里太暗。因此,她们把处理日常事务、写病历和其他档案材料
的桌子放在短焦距爱克斯光器械室——似乎她们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与令人恶心的爱克
斯光空气及其异味、异热接触得还嫌太少。
  她们来到这里,在这张没有抽屉、做工粗糙的长桌子旁并排坐了下来。滚拉·科尔
尼利耶夫娜在翻阅住院病人的病历,包括女病人的和男病人的,把她自己能够处理的和
需要跟大家一起研究的分开。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闷闷不乐地望着面前的桌子,
下唇微微撅出,手中的铅笔轻轻地敲着桌面。
  我拉·科尔尼利耶夫娜不时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她,但始终没下决心去谈鲁萨诺夫、
科斯托格洛托夫以及医生们的共同遭遇,因为事情是明摆着的,没有必要多说,而要说
的话倒有可能说得不太中肯、不够婉转,不仅不能给人以安慰,反而会触到痛处。
  终于,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说道:
  "最令人恼火的是我们无能为力,不是吗?!"(这可能指今天察看过的许多病人。
)她又用铅笔敲了几下。"而事实上哪儿也没出差错。"(这可能指阿佐夫金和穆尔萨利
莫夫)"诊断时我们曾有过动摇,但治疗是对头的。我们也不能采用较小的剂量。我们的
事都被那只桶给毁了。
  原来如此!她想到的是西布加托夫!是的,常常会遇到这样难以收到治疗效果的病
症:你消耗的是3倍创造性的精力,而要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却无能为力。西布加托夫最初
被放在担架上抬来的时候,爱克斯光片子显示出整个骰骨几乎都已彻底破坏了。之所以
难以确诊,是因为最初认为是骨瘤,甚至清教过一位教授,而后来才逐步弄清楚是巨细
胞肿瘤,骨头里已出现液化现象,整个能骨被一种胶冻样组织所取代。然而,治疗是对
头的。
  能骨不能抽出,不能锯掉——这是牢记在脑子里最根本的一条。只能用爱克斯光照
射,而且必须一开始就照射量大——小了无济于事。西布加托夫果然好起来了!能骨巩
固了。他的病虽已痊愈,但由于射线量大的原因,周围的组织都变得极度敏感,很容易
形成新的恶性肿瘤。因此,他被桶撞倒以后,身上就突然出现营养性溃疡。如今,他的
血液和组织都已不能接受爱克斯光照射,而新的肿瘤来势凶猛,又没有办法消灭它,只
能加以抑制。
  对医生来说,这时便会意识到无能为力,意识到治疗方法很不完善,而对心灵来说
,产生的是一种惋惜,一种最普通的惋惜之情;这个忧郁的按超人西布加托夫,是那么
温顺、有礼貌,从不忘记别人对他的好处,可是我们为他所能做到的却仅仅是延长他的
苦痛。
  今天早晨尼扎穆特丁·巴赫拉莫维奇曾专为这方面的事情把东佐娃叫去:为了加快
床位的周转,凡是最终没有好转希望的疑难病人,一律让他们出院。对此,东佐娃也是
同意的,因为楼下候诊前厅里经常有人坐在那里等候床位,甚至一等就是几昼夜,而各
区肿瘤防治站也不断要求允许他们把病人转来。在原则上她表示同意,可这一原则最明
显不过地适用于西布加托夫,而不是别人,要让西布加托夫马上就出院,她怎么也做不
到。为了挽救这一块人的能骨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怎么也不愿向一
种简单的理性推论让步,甚至不忍放弃无效措施的简单重复,而是抱着最终失算的是死
神而不是医生这种渺茫的希望。为了西布加托夫,东佐娃甚至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向:
她深入钻研骨科病理学,仅仅出于拯救西布加托夫这一强烈愿望。也许,在候诊室里坐
等的病人更需要治疗,可是要把西布加托夫打发走她是做不到的,她宁愿在院长面前千
方百计地耍花招。
  尼扎穆特丁·巴赫拉莫维奇还竭力主张不要让濒临死亡的病人待在医院里。应当尽
可能让他们死在院外,这也能提高床位周转率,对留下的病人可以减少心理压力,统计
数字也会显得好看一些,因为他们离开医院不是由于死亡,而只是由于"病情恶化"。
  今天让阿佐夫金出院就属于这一类。他的病历,几个月来已经变成厚厚的一本了,
那粘结起来的一页页粗糙的土黄色纸张还带着灰白色的木质纤维,经常挂住笔尖,上面
写着许多紫色的和蓝色的数据与诊断意见。透过这本粘起来的病历,两个医生都看到这
个疼得汗律选的城市少年缩成一团坐在床上的样子,但是,柔和的声音轻轻念出来的数
字比法庭上雷霆万钧的判决还无情,谁也无法申诉。这里记载着2.6万个照射单位,其
中包括最近一个疗程的5.2万个,合成雌酚50针;7次输血,可是白血球仍然只有34皿,
红血漆……癌细胞的扩散有如坦克突破防线,已经波及胸腔纵隔,出现在肺叶上,锁骨
上方也有了淋巴结,而机体已无法作出阻止它们的任何反应。
  两位医生继续在翻阅病历,把积压下来的几份接着填写,而那位护士——爱克斯光
技术员此时仍在给门诊病人做放射治疗。这会儿她把一个穿蓝色连彩裙的4岁小女孩和她
的母亲带了进来。小女孩脸上有一些红色的血管瘤,它们还很小,还不是恶性的,但应
当进行照射治疗,以免它们继续发展和转化。这小姑娘自己没当回事儿,殊不知自己那
小小的嘴唇上也许已被死神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她不是头一次来到这里,已经不害怕了
,像小鸟儿似的卿卿喳喳,喜欢去摸仪器上镀镍的零件,对那个亮晶晶的世界很感兴趣
。给她照射一次的时间总共只有3分钟,可这3分钟她怎么也不肯一动不动地坐在对准患
处的狭长照射管下面。她不停地转来转去,偏离方向,爱克斯光技术员不耐烦地关掉电
源,一再把照射管重新对准她。母亲拿着一个玩具吸引小女孩的注意力,还答应给她许
多其他礼物,只要她这会儿乖乖地坐着。随后进来一个满面愁容的老妇人,她好半天才
解下头巾,脱去上衣。接着是从住院部来的一个穿灰色病号服的女人,她脚掌上长着一
个小球似的有色肿瘤——这东西只不过是由于被鞋里的钉子扎了一下引起的。此人同护
士有说有笑,根本没有料到这个直径只有一厘米的区区小球,竟是恶性肿瘤之王——恶
性黑色素瘤,不知为什么医生们就是不肯给她切除。
  两位医生难免也要为这些病人分心,看看她们的病情,给护士出出主意,就这样,
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该去给鲁萨诺夫注射恩比兴的时间已经过了,她马上把有意压下
来的科斯托格洛托夫的那份病历放到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面前。
  "在进院时处于被严重耽误的状态下,居然取得这样大有希望的良好开端,"她说。
"可惜这个人太固执。但愿他不会真的拒绝治疗。"
  "那就让他试试看!"柳德米拉·阿法纳西耶夫娜轻轻敲了一下桌子。科斯托格洛托
夫的病跟阿佐夫金的那种病是一样的,但是疗效明显,变得大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他
还敢拒绝治疗!
  "在您面前,他是不敢,"汉加尔特当即表示同意。"可我没有把握能拗得过他。要么
,把他叫来跟您谈谈?"她在剔除指甲缝里粘着的一点尘垢。"我跟他的关系搞得相当别
扭……总也无法用严厉的口吻跟他讲话。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他们之间的别扭还是从初次见面的时候开始的。
  那是在1月份的一个阴暗的日子里,雨下得很大。汉加尔特作为医院夜间值班医生接
了班。晚上快到9点钟的时候,楼下的一个胖女人——身体健壮的护理员来向她诉苦:
  "大夫,那里有一个病人在胡闹。我一个人拿他没办法。这怎么行,要是不采取措施
,简直就会骑到我们的头上。"
  我拉·科尔尼利耶夫娜走出去,看见宽大楼梯底下靠近上了锁的护士长小屋的门口
,一个瘦高个儿的男子直接躺在地板上,这人脚上穿的是靴子,身上是泛出棕红色的士
兵大衣,一项普通的护耳棉帽虽然有点小但还是绷在脑袋上。他把一只行李袋枕在头下
,给人总的印象是他准备在这儿过夜。两腿秀丽、穿一双高跟鞋的汉加尔特(她在衣着
方面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走到他跟前,威严地看了一眼,企图通过眼神使他感到羞
愧,迫使他站起来,然而,那人虽然看见了她,却依然满不在乎,动也不动,甚至好像
微微闭上了眼睛。
  "您是什么人?"她问。
  "一个人呗,"他声音不高、无所谓似地回答。
  "您有到我们这里住院的许可证吗?"
  "有!"
  "是什么时候拿到的?"
  "今天。"
  从他两侧地板上的水迹来看,毫无疑问,他的军大衣全湿透了,而且靴子和行李袋
也同样如此。
  "但是躺在这里不行。我们……这里不允许。何况这里也不方便…"
  "方——便,"他懒洋洋地应道。"我,在自己的祖国,还会不好意思见谁呢?"
  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不知所措了。她感觉到不能对他喝叱,命令他起来,况且他
也不听你的。
  她回头朝前厅那边看了一下,那里白天总是挤满探望病号和候诊的人;3张长椅是供
家属会见病人坐的;而夜里医院关门以后,外地来的重病号如果没地方住,就留在那里
。此时,前厅里只放着两张长椅,其中的一张上已经躺着一个老太婆,另一张上被一个
系花头巾的乌兹别克少妇放着一个孩子,她自己坐在旁边。
  前厅里倒是允许躺在地板上,可是那里的地板被踩得很脏。
  而要进到这里来,必须穿病号服或白大褂才行。
  激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又看了看这个粗野的病人,他那瘦削的脸上只有失去生趣的
淡漠表情。
  "您在城里一个熟人也没有吗?"
  "没有。"
  "您没到旅馆去试试吗?"
  "试过了,"他已经疲于回答了。
  "这儿有5家旅馆。"
  "可他们连听都不愿意听,"他闭上了眼睛,表示谈话到此结束。
  "要是早一点就好了!"汉加尔特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们有些护理员的家可以让病人
过夜,收费也不贵。"
  他依然闭着眼睛躺在那里。
  "他说哪怕是一个星期也打算躺在这里!"值班的护理员气鼓鼓地诉说。'躺着当道!
说什么直到给他床位为止!瞧,你这无赖!起来,别胡闹!这地方是消过毒的!"护理员
逼近他。
  "可为什么只有两张长椅?"汉加尔特感到奇怪。"本来好像还有一张。"
  "还有一张被搬到那边去了,"护理员向玻璃门外指了一下。
  对了,对了,有一张长椅,在这道门外边——被搬到器械室门外的走廊上了,好让
白天来接受门诊照射的病人等候时坐。
  颓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吩咐护理员把那道走廊门打开,对病人则说:
  "起来吧,我给您安置个比较合适的地方。"
  他看了她一眼,一时不太相信。然后忍着难耐的疼痛和痛楚的抽动从地上爬起来。
看得出,每一个动作和躯干的转动都使他感到困难。站起来的时候,他没把行李袋抓在
手里,而现在要弯腰去取他又疼痛难忍。
  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轻巧地俯下身去,白净的手提起他那湿透了的不干净的行李
袋递给他。
  "谢谢,"他露出一丝苦笑。"我竟到了什么地步……"
  他躺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水迹。
  "您淋过雨吧?"她注视着他,愈来愈同情。"那边走廊里暖_和,您把大衣脱了。您
是不是冷得直抖?发烧吗?"他的额头整个被那顶拉得很低、聋拉着两只毛皮耳朵的黑色
破棉帽盖住了,所以她的手指不是放到他的额上,而是贴向了他的脸腮。
  一摸就会知道,他发烧了。
  "您通常吃什么药呢?"
  他似乎以另外一种眼光看她,不再那么极其冷淡了。
  "安乃近。"
  "您还有吗?"
  "没有。"
  "要不要给您拿点安眠药来?"
  "如果可以的话。"
  "对了!"她猛然想起。"您把住院许可证拿出来看看!"
  不知他是冷冷一笑,还是仅仅由于疼痛而牵动了嘴唇。
  "没有那张纸——就得淋雨?"
  他解开军大衣的钮子,从露出来的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住院许可证,果然,是当
天上午门诊部开的。她看了以后,发现这个病人应归她管,属于放射科的。她拿着许可
证转身去取安眠药:
  "我马上就会拿来。您先去躺下吧。"
  "等一等,等一等!"他仿佛醒了过来。"把那张纸还给我!我们了解这些手段广
  "可您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她回过头来,委屈地问道。"难道您不相信我?"
  他踌躇地看了一眼,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我要相信您?我跟您也没用同一只饭盆喝过汤….,,
  说完就朝躺的地方走去。
  她生气了,自己没回到他那里去,而是让护理员把安眠药和许可证交给他,许可证
的上方写上了"让。"字样,还划了一道杠,打了惊叹号。
  只是在夜间她才从他身旁走过。他睡着了。长椅微微弯曲的椅背与同样弯曲的座位
相接,形成一道浅槽,对这个人来说,睡在上面很方便,不会摔下来。他已把淋湿的军
大衣脱了,但还是把它盖在身上:一侧衣襟盖着两腿,另一侧盖着肩膀。一双破靴子挂
在长椅的一端。靴面无一处完好,用黑的和红的皮革边料补了又补。靴底的前面和后跟
都打着马蹄铁。
  第二天早晨,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又跟护士长打了招呼,所以护士长就把他安置
在二楼扶梯的平台上。
  诚然,从那头一天以后,科斯托格洛托夫没有再使她难堪过。他彬彬有礼,以城市
人的通常语言跟她谈话,总是主动先打招呼,甚至还露出友好的微笑。但是总给人留下
一种感觉:他会突然做出什么奇怪的举动来。
  果然不出所料,前天她叫他来做血型试验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一支空的注射器,
打算从他的静脉中抽点血,可他把已经卷起的袖子又放了下来,语气坚决地说:
  "薇拉·科尔尼利耶夫娜,我感到很遗憾,请您想想别的办法吧,这试验就不必做了
。"
  "这是为什么,科斯托格洛托夫?"
  "我的血已经被喝了不少,我不想再给了。谁的血多,就让谁给吧。"
  "可您怎么不害臊?算什么男子汉!"她带着女性所固有的那种嘲笑意味瞥了他一眼
,这种表情男人是顶不住的。
  "验完了血有什么用?"
  "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您输血。"
  "给我?输血?得了吧!我要别人的血干吗?我不想要别人的血,自己的血一滴也不
给。血型您可以记下来,在前线验过,我记得。"
  不管她怎么劝说,他也不肯让步,总是找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理由来加以拒绝。他深
信,这一切都是多此一举。
  最后,她简直气急了:
  "您把我置于一种相当愚蠢和可笑的地位。我最后一次请求您。"
  不消说,从她这方面来说,这是失策和屈辱,——何必去求他呢?
  而他马上把胳臂袒露出来,向她伸过去:
  "只是为了您——抽3毫升好了,请吧。"
  由于她在他面前总是不知所措,有一次还发生过一个令人尴尬的插曲。科斯托格洛
托夫说:
  "可您不像日耳曼女子。您大概是跟丈夫姓吧?"
  "是的,"她脱口而出。
  她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在那一瞬间,不这样回答就仿佛受了委屈似的。
  他没再问什么。
  其实,"汉加尔特"是她父亲、祖父的姓。他们是俄罗斯化了的日耳曼人。
  能怎么回答呢?说"我还没出嫁"?说"我从来没结过婚"?
  这是不可能的。

--

  是否这次我将真的离开你,是否这次我将不再哭
  是否这次我将一去不回头,走向那条漫漫永无止境的路
  是否这次我已真的离开你,是否泪水已干不再流
  是否应验了我曾说的那句话,情到深处人孤独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