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yst (水晶), 信区: Fiction
标 题: 超人的寂寞2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Dec 3 23:06:26 1998), 转信
第二章 外星人篇
第一节 E.T. 你好吗?
从我家的窗外望,是邻近的一所教堂及前面一个常常空置着的停车场。我还在读小
学的时候,每晚上床就寝之前,都会热切地朝那幽暗而寂静的停车场瞧上几眼,心里不
断渴望:终有一天,一艘从亿万光年以外飞来的太空船会从天而降,而我将成为第一个
目睹这回事的人,甚至成为欢迎这批天外来客的地球代表。试想想,能够成为历史上策
一个得悉别个星球上的「人类」是何等模样的人,那是一件多骱箢人兴奋和骄傲的事情
啊l
然而,私底下我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我深信外太空的生物若真的到访地球,那
将是震撼整个人类社会的划时代事件,世界很可能因此完全改观。到时。也许我再用不
着天天上学读书,也无需日以继夜地埋首温习,以应付那无休止的各种测验和考试……
因此,你可以想见。我於考试期间瞧窗外望的次数特别多,心情也特别殷切!可惜,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愿望每次都落空。如今,求学的阶段结束已久,回想当年的情
景,不禁暗自失笑。
我这点个人的经历,本来不值挥而书之;但当我想到,近数十年来的飞碟热潮,那
背后的心理可又有甚麽分别?思索下来,遂又觉得有一提的价值。
当然,大部分的人并非跟我儿时那样,想逃避读书和考试。他们想逃避的。往往是
生活上的营役和工作上的苦闷。他们把希望寄托於外来的冲击,期望有一些惊天动地的
变化以打破现行社会制度的樊笼。或有超人的智慧来解决现今世界所陷的困境。
诚然,他们的心理也不尽是逃避或寄托的,就像我渴望一睹「外星人」的真貌一
样,他们也被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想知道宇宙中除了我们外,是否还有别的高等
智慧生物;如果有的话,他们的形态、外貌及至思想感情,是否会跟我们的截然不同?
可否跟我们互通心声?
近年来,描写飞碟和星球人的电影,最成功的莫过於史提芬·史匹堡(Stephen
Spielberg)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8)和
《外星人》(E.T.,1982)。这两部电影之大受欢迎,正反映了大众对外太空生命这个题
目的兴趣日益浓厚。
普罗大众对这题目感到兴趣,乃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但少数人对这一题目的著
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人类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涯,而我们身处的这一世界,只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
分,思想敏锐而又富於想像的心灵,便开始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天文学的研究既告诉
我们。满天璀璨焰耀的星辰,每颗都是一个像我们的太阳一般,自行发光发热的庞大天
体;那末这些光和热,是否都是自白的浪费掉呢?宇宙之大,是否只有地球这渺小得难
以形容的角落寸孕育着生命?人类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
十六世纪中叶,哥白尼以地动说取代了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地心说。其中一位地动
说的热烈支持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把这个新的宇宙观更推前一步,提出了多元
世界的观点。按照这个观点,在其他太阳的照耀下,还有许多像地球般的世界,这些世
界孕育着不同形式的生命,甚至别的人类、别的心灵。然而,正是为了这些「异端邪说
上布鲁诺於一六00年被当时的罗马教廷以火刑处死,成为科学界在神权统治下的第一
个殉道者。
但酷刑不能摧毁人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地球只是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一事实,
终於逐步为知识界所接受。以惟导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而知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在其一六三四年出版的著作《梦游记》中,即大胆地假设了月球上也有生物存在。故事
里,月球上生长着一些「朝」生「暮」死,周而复始的古怪植物(月球上的一天约等於
地球上的两星期);此外又有一些巨大的人面蛇身的动物,日间在月球表面活动,而在
慢漫的长夜里,则躲到月球表面下的洞穴中以避严寒。这篇二百多年前的作品,可说是
对外星人作出臆测和描写的首次尝试。
一七五二年,法国哲学家伏尔泰(FrancoisVoltaire)在它的一篇著作中,描写了分
别从土星和天狼慧来的两名星球人。但我们除了知道这些星球人的个子比地球人高出很
多外,其他的可说一无所知,原因是伏尔泰并非着意探讨外太空生命这一题目。他塑造
这两个外星来客,只是藉以揭示和讽喻当时社会上各种道德、伦理和政治等问题而已。
相反,在一七五五年出版的《宇宙体系论》这本严肃的学术者作里,德国的著名哲
学家康德(lmmanueiKant),则以认真的态度写了一篇《以人的性质的类比为基础对不同
行星上居民进行比较的一个尝试『他以各行星的受热程度不同出发,认为比地球离太阳
近的水星和金星,其上的居民必是较为粗笨和迟钝;相反,地球以外的行星如土星、木
星等,其居民则轻巧和灵活。虽然康德的这种推论不大符合科学,但他将事实和臆测、
推理和想像结合起来的这种尝试,实已具备了良好科幻构思的特质。可惜当时科幻小说
尚未流行,否则他可能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科幻小说作家呢!
然而,个别的学者虽有思索外太空生命这个问题,但对一般人来说,这一观念仍是
十分陌生甚至难以接受的。法国的凡尔纳虽足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但它的作品并没有
触及这一题目。真正的突破来日一八九八年出版的《宇宙战争》(TheWar of the
Worlds)一书。在这部笔触生动、扣人心弦的小说里,英国的科幻宗师威尔斯描绘了一
幅火星人侵略地球的惊心动魄景象。看过这本著作的人,都不会忘记书中首章里的这一
段话:「… 然而,在茫茫太空的彼端,存在着另一族类,他们之比我们先进,就有如
我们比诸地球上各种生生灭灭的走兽一般;他们智慧高超、冷峻而又至无怜悯之心,此
刻正以贪婪的目光注视若地球,并慢慢地拟定出一个征服人类的计划……」
故事的内容十分简单,它叙述火星上有一个古老而又科技先进的文明。由於火星的
气候日趋乾涸,这些火星人虽然建造了规模庞大的运河系统,但仍解决不了日益严重的
水源问题。为了逃避因缺水而灭亡的厄运,他们决定移民到地球这个环境远为宜人的星
球。
一艘一艘的飞碟开始降落在伦敦的市郊,地球上的武装防卫一一被飞碟上射出来的
「死光」所摧毁。就在人类节节败退,整个地球眼看就要被征服之际,进侵的火星人却
突然离奇地死去,人类亦因此幸免於难。原来那些火星人的武器虽足所向无敌。但他们
本身却因为不适应地球的环境,对地球卜的病菌毫无防御能力几最后竟死在一些很普通
的地球病菌手上!
《宇宙战争》一出,「火星人」这个名词遂不胫而走,而「外太空生物侵略地球」
这一意念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往后数不清的科幻小说的题材。此外,书中描绘的飞
碟、死光(原书中叫「热射线」)以及貌似八爪鱼的星球人,都成为科幻界中的样板。这
书实不愧为科幻小说的经典之作。
以《大国民》一片传颂於世的美国戏剧鬼才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在一
九三八年的万圣节而夕,以《宇宙战争》为蓝本,在电台广播中煞有介事地报导了火星
人突然侵略地球的消息.。不少人听后信以为真,纷约惶恐万状的奔走相告,有些甚至
驾车逃走,成为了广播史上一个最大的恶作剧。
一九五三年,荷里活正式将这本小说搬上银幕,令更多人对这个故事更为熟悉。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的不断向前发展,已大人地超越了《宇宙战争》一书的范围。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自这书出版至今的大半个世纪,以外星人为题材的-些杰
出作品吧。
《宇宙战争》出版后十四午,以塑造泰山这个传奇人物而闻名於世的作家巴勒
斯,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历险故事。虽然严格来说。这些作品只是一些惊险和历奇
性质的幻想小说,并不以探讨外星人这个题目为中心,但其间所描述的火星人。稀奇古
怪、多姿多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更开创了所谓「突眼怪」(REM, bug-eyed
monster)这一外慧人形象的潮流。
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卡特抵达火星的方法--凭一股神奇的精神意志--是毫不科学
的,但在他抵达之后。巴勒斯所描绘的火星,却是尽量以当时的天文学家洛韦钢所推想
的景象为蓝本。在那儿,居住着很多不同的部族,其中的绿人族,身高达三公尺,有四
条臂胳和满嘴白森森的獠牙,眼晴则长在一对触须之上;除此之外,还有文化最高的红
人族,以劫掠为生的黑人族,以狩猎为生的黄人族,其余还有无头族、吃人族等等极尽
古怪的族类。这些部族互为水火,在火星那抑极度乾涸和空气稀薄的环境下拼个你死找
活,
自一九一二年直至一九五0年的三十多午间,巴勒斯共写了十一部以火星为背景的
小说,先后风魔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并触发了小少人阅读甚至创作科幻小说的兴趣。
一九三四年,一个寂寂无名的年青作家温鲍姆(StanleyG.Weinbarlm)发表了《火星
漫游》(A Malrtian Odyssey)这个短篇小说,转瞬间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一致的赞
誉。这个短篇被公认为外星人科幻中的经典,究其原因。是温鲍姆在故事中所塑造的火
星人,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既不是一心只顾征服地球的八爪鱼,也并非只是加
上了三头六臂,但基本上和人类无异的外星部族。他们有着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生活态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在这种种奇特差异的背后,这些活像驼鸟般的火星土
著,却又诚实得可爱。它们对地球人的友善和信任,最后却换来「狡诈和欺骗,千令他
们失去了历代相传的圣物,使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可是,在那个年头。亲善可爱的外星人仍未是科幻小说中的主流。外太空是恐怖和
死亡的来源,仍是很够引人入胜的主题。一九三八年坎贝尔(John W.Campbell)所著的
短篇《谁赴那方?)(Who Goes There?),就是恐怖叫幻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描述一
群科学家住南极的冰层下,发现了二千万年前抵达地球而僵冻了的外星生物。这双形状
恐怖的怪物在解冻后逐渐苏醒,但迅即逃脱并藏匿起来。南极基地中的人员接着一个个
地离奇失踪,整个基地遂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混乱之中。原来这只逃脱了的外星生物能够
随意变形,而且只要吃掉一个生物,便能变得跟那个生物一模一样。基地里死里逃生的
科学家,跟这变形的怪物进行了惨烈的斗争,最后终於将他歼灭。一九五一年荷里活把
这故事改编后拍成一部名为《异物)(The Thing)的电影,但效果比原著可差得多了。
一九七八年,以核突和震栗效果成为卖座电影的《异形》(Alien)。其灵感基本上亦来
自这篇著作。八十年代荷里活把原著重拍。在港上映时名为《怪形》。由於特技的进
步,电影中的核突处比《异形》尤有甚之。
一九五一年,海因莱因把变形的外星侵略者这一意念继续发挥。在它的长篇小说
《傀儡主人》(ThePuppetMasters)中,一些有如巨形变形虫的外慧生物秘密地侵略地
球。他们以寄生的形式黏附在受害者的脊椎间。并渗透到他们的中央神经系统中去,从
而操纵他们的思想行为。由於作者的笔触细腻,描写真实,全书读来不禁使人毛骨栋
然。
承袭这一传统却又独树一帜的,是奥尔迪斯於一九六六年所作的《唾液树》(The
Saliva Tree)。这篇作品是奥氏特别为了纪念威尔斯诞生一百周年而为的。文中用了
半恐怖半幽默的手法,叙述一些隐形的外星人在一个农庄里捣乱:一生如猪、牛等的家
畜离奇地死去,而尸体都只是乾瘪瘪的一副皮包骨。尸体内空空如也,就像泄了气的气
球。农庄的主人最先是大惑不解,后来经过了步步追查,才发现了事实的真相:原来那
些外星人不单择肥而噬。而且能分泌出一种超级强力的唾液,可以把那些家畜体内的肌
肉和内脏先行溶化,变成糊状,然后再由他们吸吮吞食!
在电影和电视制作中,外星人侵略地球永远都是一个吃香的题材。除了方才提及的
《异物》和它的现代版《异形》和《怪形》外。另一部经典之作是一九五五年的《躯体
偷夺者的入侵》(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在电影中,一些像巨型豆莱
般的外太空植物降落到地球上。这些植物不单可以控制附近的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
体内复制出与某人一模一样的一副行尸走肉。由於电影的表现手法和气氛营造出色,看
来使人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在电视制作中,曾在香港播映的有较早期的《侵略者》(The Invaders)和较近期
的《天魔劫》(V)。前者叙述男主角目睹外星侵略者的飞碟秘密降落地球,但到处也无
法说服周围的人相信这一事实。后者则叙述外星人以友善的姿态来到地球。并取得了地
球人的爱戴和信任。到后来才揭示,他们原来包藏祸心,一意要劳役人类。征服地球。
在众多以外慧人为题材的科幻制作中,外星人也不尽是以恶魔或是侵略者的姿态出
现的。虽然友善的外星人确是较为难以构成戏剧性的冲突,但近年来科幻电影的一股趋
势,正是把外星人描绘成友善的使者。带动这一潮流的,是史提芬·史匹堡一部充满童
真和温情的《外星人》由於这部电影风魔全球。往后的电影大都以人类能够和外星人建
立友谊作为大前提。在一部较近期的电影《天茧》(Cocoon)之中,外星人不单跟地球人
建立友谊,并且能帮助一群老人回复青春,前往另一个世界重过新的生活。由恐惧外星
人会带来死亡和灾难,到渴望外星人能带来恩赐与奇迹。科幻电影所反映的这种奇妙的
心理转变,实在是社会心理学一项十分有趣的研究课题。
能够打破友善与敌对的框框,把人类与外慧人的关系提高到一个崭新境界的。不;
是别人,正是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克拉克。他於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童年的终结》
(Childhood's End),至今仍有不少读者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故事的开场,是着似俗套的外星人抵达地球。庞大的太空船纷纷在世界各地的上空
出现。但跟以往的作品不同,作者极其合乎逻辑地指出,由於外星人的科技比人类的高
出很多,后者根木毫无反抗的余地即被彻底地征服。但这些外星人的目的不在於劳役或
是掠夺。他们只足以近乎神一般的威力,禁绝「地球上的一切压迫、残杀以及各种纷
争;他们以监护人的姿态,带领人类步上理性和繁荣的康庄大道。到了全书的下半部,
情节却峰回路转:原来那些外星人的智能和科技虽然都比地球人超出很多,但他们实已
到了一个进化上的死胡同,不能再有突破。相反,地球人这一较为落后的族类,却拥有
特殊的天赋和潜质。这些外星人到访地球,实在负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使命。那就是引导
人类攀上一个进化上他们可望而永不可即的高峰客。书末,人类逐渐蜕变。终於脱胎换
骨,跃升至精神上的一个新境界。外星人眼看自己一手栽培的孩子童年已逝。遂黯然功
成身退……
全书意境深远,想像高超,最后外星人悄然引退一幕,更是动人,笔者初看时竟禁
不住潸然泪下。
霍尔(Ered Hoyle)是剑桥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他在五十年代提出的恒稳态
宇宙论,曾经是近代宇宙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虽然这理论已为科学界所扬弃。但他在
另一方面的成就,却是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地位,那就是他在一九五七年所为的长篇科幻
小说《黑云》(The Black Cloud)。
小说上述一团庞大无比的星际气云,偶然地闯进了太阳系的范围,并把太阳与地球
相隔起来,引起了地球上空前的大灾难。后来,全凭一批科学家同心协力、坚毅不拔的
奋斗,建立起一个研究基地。在他们的努力研究「终於发现那团气云原来是一种极其特
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其中一名科学家以无线电波致力与这黑云建立通
讯。到最后,气云终於离开了,地球也从浩劫中复苏过来。虽然那气云极想帮助地球上
的人类,并企图把它拥有的大量知识传授给我们,但由於相互的智力水平相差太远,心
灵上的世界又相异太大,实在难以沟通。那位企图与黑云建立通讯的科学家,亦终於弄
至心力交瘁,最后陷入疯狂的境地而死去。不过,他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英雄。
书中那大胆的想像构思,严谨的科学推理,细腻的笔触。还有那广阔的布局和视
野,皆足以使之成为现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而无愧。
第二节 接触!--人类历史的分水岭
自人类步上文明之路以来,先后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这些体系之间,存
在着极其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政冶架构,更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尚、伦理规
范、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文化创造等等,以至一些较悲观的文化人类学家曾经宣称:
生长於某一历史和文化体系的人,将永远无法彻底了解另一文化体系内的各种思想与行
为。
但我们不要忘记,上述的分歧,都只是源自同一族类,在同一星球表面各自发展而
成的结果。除了肤色和体形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差别外,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同一大家庭
中的一分千。我们有着共同的基因结构,因此也有着共同的感官和思考能力、有若共同
的本能和欲求。有史以来最灿烂的文化、最深遽的哲学、最光辉的洞悉、最伟大的艺
术、最感人的文学……一切一切,都只是同一心灵的创造。地球上的文化尽管千差万
别,但归根究底都同属一种文化:人的文化。
作为地球上惟一的高等智慧生物,人类至今未有遇上别的文化、别的心灵。
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开始领略:在宇宙他处。在别的太阳照耀下,基於
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化学和生理构造、不同的进化历史所衍生出来的高等智慧生
物,将会拥有多麽不同的思想和感情。产生出多麽不同的文化创造和价值取向……
中国与西方的相遇,成了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但这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可以
想见,人类与外星文明的接触,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分水岭。至於分水岭之后是
甚麽,则仍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
显而易见,描述人类如何与外星文明接触。以及这种接触所带来的后果,是科幻创
作中一项最大的挑战。
科幻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姿和没有规条的创作园地。在一方面。我们有不少创作,
其中的外星人,只是作为故事背景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仍不乏关於
「接触」亦即人类与外星人首次相遇 的作品。由於「接触」这一题材委实太过丰
富,至今未有一部作品可说能道尽个中的奥妙。 最初以较为认真和严谨的手法处理
接触这个题材的,是美国科幻作家莱因斯特(Murray Leinster)於一九四五年所写的短
篇《第一次接触》(First Contact)。在故事里,人类的太空船与一艘外星人的太空船
在星际问的太空相遇。由於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是否暗怀敌意,所以都不敢轻举妄动,
以防泄漏己方的虚实,令对方占得上风。最后,为了打破僵局,双方惟有换船,并交换
经谈判而决定均抵押品。
人类与外星人的首次接触,真的会由疑虑和猜忌所支配吗?抑或这只是人类富於猜
疑的性格在科幻创作中的反映?(故事发表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结束。)无论怎样,
这篇早期的经典是发人深思的。
外星人在科幻小说中的出现,当然远远早於一九四五年。但在严肃的学术领域之
中。外太空生命这一概念却一直被视作无稽之谈。这种情形。直到六十年代才有了突
破。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一群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云集美国西维珍尼亚州的国立射电天文
台,破天荒地讨论外太空生命这个过去只属於科幻领域的题目。与会的科学家包括了曾
获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卡尔文(Melvin Calvin)、著名的天文学家斯特鲁(Otto
Struve)、德雷克(Frank Drake)、黄授书(著名美籍华裔天文学家)、萨根,还有物理
学家莫里逊(PhilipMorrison)和研究海豚均智慧而出名的生物学家利雷
(JohnC.Lilley)。会议的结果。就是著名的「绿堤方程」(The(Greenbank Formula,
因开会的地点而命名)。
这条方程综合了多方面的科学论断,企图计算出在我们的银河系内,既有能力亦有
兴趣进行星际通讯的外星文明的总数目。这个数目的多寡,视乎我们给予方程内每个因
子的数值而定(请参看下表)。
绿堤方程N=R(*)f(P)n(e)f(l)f(i)f(c)L
R*:恒星形成的平均速率
f(P):恒星中具有行星系的比率
n(e):每一行星系所拥有的合适行星数目
f(l):在合适行星上发展出生命的或然率
f(i):在母星寿命内,生命孕育出智慧的或然率
f(c):有能力及有兴趣进行星际通讯的科技文明出现的或然率
L:上述文明的平均寿命
N:此刻有机会与人类建立通讯的地外文明
由於相对论指出光速乃一切速度的极限。而且就是要趋近这一速度,也要耗费极其
巨大的能量,因此科学家很快便看出。以星际飞行来寻找天外文明均存在,乃是十分不
切实际的一种想法。浩瀚的星际距离,似乎把不同智慧种类永久地分隔起来。然而,自
三十年代射电天文学发展以来,以无线电波探测天外文明的讯息。为克服这一难题带来
了革命性的突破。
在前缘科学的领域中,於是出现了所谓SETI(Search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探索)以及CETI (Communication with
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与地外智慧生物的通讯)这两个重大研究课题。
不用说。这两大课题为科幻小说带来了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九六一趾簌二午
间。著名英国天文学家霍耳(《黑云》的作者)和作家埃利奥(JohnElliot)共同合作,为
英国广播公司编写了两辑科幻电视剧。六一年推出的名为《仙女座来鸿》(A for
Andromeda),六二年的续集名为《仙女座突破》(Andromeda Breakthrough)。两辑剧
集的主题,正环绕着通过无线电波的星际接触。
故事的开始,地球上的科学家无意中发现了从仙女座星系发出的一连串无线电讯
号。经过译解后。发觉讯号的内容原来是如何建造一部超级电脑的指示。电脑建成后。
更进一步提供指示以制造一具生物,结果则竟然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女!但在各方面的
追查和审问的压力底下,这少女在人类世界中只度过一段短短的日子便即死去。而它的
出现所包含的秘密,也永远无法获得揭晓。
直至少女出现为止。故事的意念本来十分出色。天外来鸿不单是一个礼貌的招呼,
更是建造一部超级机器的指示,这实是一个既新鲜而又大胆的构思。但为了迎合一般电
视观众的兴趣,剧集的下半部描写科学家在电脑的引导下制造出一个少女,故事的男主
人翁更深深地爱上了她等等情节,却令整套剧集变成了庸俗煽情的天方夜谭。把出色的
科幻构思如此糟榻,实在叫人可惜。
以无线电波收听天外文明的讯息,并非只是科幻的情节。事实上,早於「绿堤会
议」前一年,亦即一九六零年,射电天文学家德雷克便以一个直径二十七公尺的碟型天
线,对波江座的天苑四(Epsilon Eridani)和鲸鱼座的天仑五(Tau Ceti)这两颗类似
太阳的邻近恒星进行监察。这个名为「奥斯玛计划」(Project Ozma)的监察行动,是
人类探索外太空生命的首次尝试。
「奥斯玛计划」为期只数个月,观测时间合共只有二百小时左右,未有获得任何结
果是不足为奇的。此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和苏联断断续续地也有进行类似的搜索,但
至今仍未有结果。
我们可能会问。假设真有一天收到天外文明的来电,人类将会有怎麽样的反应?对
世界将会有怎麽样的影响?科幻作家有兴趣的。也正是同样的问题。最先以认真和写实
的手法处理这一问题的,是一九六八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仙后座事件》(Cassiopeia
Affair,作者为Chloe Zerwick及HarrisonBrown)。
在《仙后座事件》里,作者探讨了一旦收到天外来鸿的政治反响:政府高层的震愕
与怀疑、为免引起大众恐慌的消息封锁、国与国之间的钓心斗角与巧取豪夺、科学家忠
於国家和忠於科学的矛盾……很明显,在这儿有一个科幻创作的宝藏。而《仙后座事
件》只是打开这个宝藏的第一步。
继续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藏的,有冈恩(James Gunn)的《聆听者》(The
Listeners,1972)和保法(Ben Bova)的《旅客》(Voyagers,1981)。前者探讨人类致
力收听天外讯息的动机,并描绘进行计划的人所面对的压力。最后,经过整整一百年的
耐心搜索,聆听者终於得偿素愿,截获外星文明发出的讯息。
《旅客》一书中的主人翁则幸运得多。故事一开始,即描写美国某所大学的研究人
员,透过一具太空望远镜发现了正在闯进太阳系的一个异常物体。接着下来的,是研究
部门主管的滥用职权和情报人员的干预,此外还有苏联间谍的阴谋和狂热的宗教浪潮等
等。在布局上,故事的前半部与《仙后座事件》颇为相似,但情节则比较丰富多姿。后
半部描述闯进太阳系的物体乃一艘途经的外星人太空船,而美苏两个最后携手合作,派
人前往拦截和探测。男主角独自登上太空船后。发觉原来这是一名外星生物漂流在太空
的一副墓冢。但因为探测船的燃料问题,男主角已无法返回地球。於是毅然脱去太空
衣。在僵冻的状态下与墓冢共存亡……
外星人的太空船途经太阳系这一构思,早於一九七三年便已成为克拉克的长篇小说
《与拉玛会晤》(Rendezvous withRama)中的主题。在这本得奖作品中,克拉克描述一
个圆柱形的巨大物体闯进了太阳系。但克氏并没有着意描写这一事件在地球上引起的动
荡,它的主要兴趣。在於描述地球派出的探险队在进入圆柱体后的种种经历。
圆柱体外表平平无奇,内里却是别有洞天。原来因为自转运动产生了模拟重力。整
个圆柱体的内壁遂成为了一个封闭世界的「天地」。在这个世界中,不单有各种庞大的
机器和建设。更有江河湖泊甚至一个小小的海洋!克拉克的这种大胆构思,与后来美国
物理学家奥尼尔(Gerald O' Neil)所鼓吹的太空殖民地建设蓝图同出一辙。
构思虽然出色,但令人失望的是,「圆柱世界」的主人始终没有露面,而人类最后
只得默默地目送这一奇妙的星际方舟重返太空深处。
《与拉玛会晤》是以「接触」为题材的科幻创作之一。但更为大众所熟悉的「接
触」名著,是克拉克於一九六八年(《仙后座事件》发表的同一年)所写的另一本作品川
二00一太空漫游》。
《二00一》之所以众人皆知,当然是因为它同时也是科幻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作
品。执导这部电影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执导《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1962)的著名导演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至於负责编剧的,当然就是
科幻大师克拉克。所以跟霍耳的《仙女座来鸿》和《仙女座突破》一样,这篇作品也是
先有剧本才后有小说的。
跟《与拉玛会晤》一样。《二00一太空漫游》中的外星人也始终没有出现。人类
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也只是通过外星人的一些建设物。而这次的建设物,其实自人类出
现以来便已存在,因为它是在远古以前便已埋藏於月球表面的一面臣大黑色碑石。
外星人在远古时曾经探访地球。这一意念在科幻小说中并不算特别新鲜。但大众对
这一意念的熟悉,则有待邓尼肯(Erich von Daniken)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鼓
吹。邓尼肯最受欢迎的著作《诸神的战车》(Chariots of the Gods)成书於一九六
八年,亦即《二00一》上映的同一午。但这儿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就是《二00一》明
显地属於科幻创作。而邓尼肯却坚称他所写的乃真实的历史。但问题是,邓氏所学的所
谓证据,没有一项是确凿无疑的;而且对绝大部分的证据,考古学家都能找到别的更为
令人信服的解释。
如果外星人在探访地球后想留下一些标记,他们会选择放在甚麽地方呢?由於地球
上有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和风霜雨雪的风化侵蚀。完全没有天气变化的月球是最自然的
一个选择。事实上,早於一九五一年。克拉克便已将这一意念应用於短篇小说《守望
者)(The Sentinel)之中。十七年后的《二00一太空漫游》,其实是《守望者》这一
短篇的进一步发挥。
一九六0年,科幻作家毕特尔斯(Algis Rudrys)发表了《流浪的月后》(Rogue
Moon)这部小说。书中叙述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丁一个外星人遗下的机器迷宫,但不少人
在进入迷宫后都离奇死去。相比起来。克拉克的《二00一》则乐观得多。书中的巨型
黑碑不独启发了人类远古祖先的心智,使他踏上智慧之路;后来更引导他前往土星,发
现超越时空的「星辰之门」,并进入一个更高的进化境界。全书结构严谨。意境高超,
不愧为现代科幻中的经典之作。
一九八二年,克拉克再度发挥它的高度创作力和想像力,为相隔了十四年的这本
经典为了续集:《二0一0第二次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这本小说也同样
被拍成电影,数年前亦曾在香港上映。
在续集里,外星人仍是没有出现。但他们所遗留下来的巨幅黑碑,却将木星变成了
第二个太阳。这项惊人的宇宙工程,为的是促使木卫三上的原始生命得以茁壮滋长,以
至有一天能够孕育出智慧的花朵。
不少人受了先入为主的影响,认为续集的成绩无法跟首集相比。但就笔者看来,续
集的情节丰富,构思出色,成绩绝不在首集之下。只因首集成书较早,给人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而且书中采用了较为隐晦的手法,千人有寓意深远的感觉。续集则采取了条理
分明的推展和较为平实自然的风格,是故读来没有首集般「高调」,难以吸引评论者的
青睐罢了。
谈到寓意深远,波兰科幻奇才林姆(Stanislaw Lem)於一九六一年所写的《梭娜利
星》(Solaris),正因寓意深远而享有崇高的地位。由於林姆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
和控驭学各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因此在处理如何与外星生命取得沟通这一题材时,能
够把问题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故事描述人类发现了一个完全被海洋所覆盖的行星,并建立了太空站环绕着行星进
行长期探测。但这个海洋并非普通的海洋,而是神秘怪异得可以的一个超级整体:洋面
经常出现一些硕大无朋的复杂结构,无端的来,也无端的去;既似有一定的规律,也似
毫无规律。尤有甚者,飞掠洋面的探测员往往感到一种神秘的召唤,有时更曾看到洋面
的奇异结构演变成自己熟悉的日常事物--例如一个十多公尺高的婴儿!
随着故事的发展,更为神秘的事情开始在太空站内发生。站内每个人都发觉自己最
亲爱但已死去的人重现眼前。而种种迹象显示,这些人都具有实实在在的躯体,并非精
神错乱所生的幻觉。一步一步地,整个太空站的人员都被这些神出鬼没的活死人及因此
而勾起的痛苦回忆所困扰,而下面变动得愈来愈激烈的超级海洋则似乎在散发出一股危
险的警告讯号……最后,在还末陷入疯旺境地之前,探险员当机立断,毅然逃离这个魔
幻般的星球。
星球上的海洋是活的吗?所谓活的定义是甚麽?一个海洋可能拥有感知和懂得思维
吗?感知和思维又应该如何来界定?冥冥的宇宙必须服膺於人类认识的局限吗?抑或存
在着人类根本无法理解的事物?
林姆以细腻深刻却又近乎超现实的手法,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观点:就算人类遇
到外星生命,他也可能无法断定它是否真的活着,更遑论断定它是否拥有智慧----不同
世界所演化出来的心灵可能是永远无法沟通的。
一九七二年。可能受到《二00一太空漫游》空前成功的影响,《梭娜利星》这木
小说也被改编拍成电影,而且评价也颇高。可惜的是,这部苏联摄制的电影一直末有机
会往香港正式上映。在期待了十多年之后,终於,这电影在一九八七年的国际电影节中
有机会在香港上映两场。笔者当然不会错失这大好良机,而且看后亦感到相当满意,特
别是结尾一幕,虽然与原著不同,但也可算是神来之笔,既使人惊讶,也惹人遐思。
与充满哲理和调子沉郁的《梭娜利星》相反,《上帝眼中的微尘》(A Mote in
God's Eye)是一本布局宏大,人物众多,既有动作叉百悬疑的热闹作品。我们似乎很
难想像,两部作品拥有相同的主题,却有着如此不同的风格。这正反映出科幻创作中的
千变万化和丰富多姿。
《上帝眼中的微尘》是著名的「硬科幻」(hard sciencefiction。意即崇尚科学
内容的科幻)作家尼文和普耐尔(Jerry Pournelle)二人於一九七四年共同执笔的力
作。两人有感放在众多科幻创作中。没有一本曾认真地正视人类在遇上外星族类后所要
解决的问题:认知上的、军事上的、外交上的…故此以极慎密的心思,构造出一个充满
矛盾和冲突的接触故事。虽然故事采取了银河帝国和星球大战式的「太空戏剧」形式,
却不减其探讨的诚意与深思。
其实,除了较为人所熟悉的《梭娜利星》之外,林姆还写了另一本以「接触」为主
题的出色作品《他主人的声音》(His Master's Voice,1968)。R是这部作品要到一
九八三年才被翻译成英文,是故未有受到太多人的认识和重视罢了。
在英语世界中,较为人重视的,是一九八五年由著名天文学家萨根执笔的长篇小说
《接触》(Contact)。这是萨根在小说方而的处女作,稿酬据说创下了科幻界的纪录。
萨根的科学著作一向拥有众多的读者,其中不少也是地道的科幻迷,故此《接触》这书
的出版,可算是万众期待的一件盛事。
至於成绩方面,过分的宣传可能令人因期望过高而失望。但平心而论,总体的成绩
已颇令人满意。萨恨所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接触故事架构 一个搜索外太空生命的射
电探测计划,成功地接得外星人的天外来鸿。世界各国因而大为震动·主持计划的女主
人翁遂展开了毕生梦寐以求的探险历程。故事的架构与《仙后座事件》及《航行者》等
可谓一脉相称,而从天外来鸿的讯息中获得指示。建造出一副超级机器等情节,则与
《仙女座来鸿》的构思十分相似。但整体而言。本书的成就则在上述数本著作之上。
上述都是长篇的作品。在短篇著作方面,最新的选集有《相遇》(Encounters,
1988),由阿西莫夫的「三人组」主编出版。
在电影方面,以「接触」为主题的作品当然是史提芬·史匹堡的《第三类接触》。
藉此一提的是,所谓第一、第二和第三类接触,是人们在研究飞碟事件时所用的术语。
第一类接触指的只是目击事件,或最多是拍下了一些「飞碟」的照片。至於第二类接
触,指的是找到外星人留下的物件,或是飞碟降落的确凿痕迹。而第三类接触,亦是最
令人兴奋的,就是亲身与外星人相遇。虽然在五六十年代的「飞碟热潮」其间,一些人
曾宣称进行了第三类接触,甚至乘坐外星人的太空船邀游太空;但由於缺乏证据,事件
的真实性难以确立。即使是第一或第二类接触的报告,至今也未有一宗是确凿无疑地被
科学界所接受的。大部分科学家对所谓「飞碟」--UFO-- 所抱的见解,都只是按英文
字面上的解释:不明飞行物体(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s)。任何进一步的结
论,都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
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不相信飞碟目击事件乃外星人访问地球的结果,并不表示科学
家否定了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两者其实是互不相干的。事实上,一些完全不相信有飞
碟的人,正是在致力寻找天外生命的科学家。
回到《第三类接触》这部电影。整部电影所讲的,正就是片名中的「第三类接触上
影片的手法和特技固然出色,但若掌十中的内容与我们曾介绍的小说作品相比,便可见
内容是多麽的贫乏和欠缺深思。「接触」这一题材是科幻创作中的一个巨大宝库。但影
片差不多连宝库的盖干也末打开。在下一章,让我们继缤看看宝库里藏着的各种奇珍。
第三节 外星人的启示
外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这确是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题目。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是
沙利文(Waiter Sullivan)的《我们不孤独》(We Are Not Alone,l964)。此外,
由斯尼夫(P.H.A.Sneath)所写的《行星与生命》(Planets and Life,1970)和阿西莫
夫所写的《地外文明》(Extraterrestrial Civilisa-tions,1980),也是认识这一课
题的极佳入门作品。在欣赏科幻。特别是外星人科幻之余,能够对这题日有一定的认
识,当然会大大增加阅读的乐趣。
要谈外太空生命, (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地外生命」--extraterrestrial
life;科幻中又称为 「外星生命」一alien lifeforms),当然要了解适合生命滋长
的条件。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需要氧气和水份。还需要有不太高也不太低(主要在
沸点和冰点之间)的温度。要找寻外太空的生命,自然需要寻找一些与地球条件相像的
环境。
但问题是,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你和我--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所组成的。但这种类
型的生命,是否生命存在的惟一形式?可以有基於别的化学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其他生命
吗?
这个问题无疑是对生物学家--特别是生化学家--的一项重大挑战。因为蛋白质的生
命基本上以碳这种元素为基础,一些科学家於是翻开元素周期表,看看有没有另一种元
素的性质与碳最为相似,可以取代碳的地位。一看之下,当然是同一族元素中的硅(又
称为矽)。於是,一些科幻作家假想别的星球上存在着以硅为基础的生命。例如早在一
九三四年,温鲍姆在著名的短篇《火星漫游》之中,轨描述火星上有一种以硅为化学基
础的古怪生物。最有趣的是,在进行呼吸时。我们这些以碳为基础的生物所呼出的废气
是碳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同样道理,火星上这些以硅为基础的生物,呼出的自应
是硅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硅。但稍为熟悉化学的朋友便会知道,二氧化硅其实就是我
们平时在沙滩上所见的沙。也就是说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时所喷出的是沙粒!
显然,硅和碳虽说颇为相似,但在某些性质上仍有颇大的差别,例如碳和氧的化合
物是气体,但硅和氧的化合物则是固体。事实上,无论跟自己还是跟其他元素结合。碳
所能导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是硅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即使在科幻小说中,「硅质生
物」始终未能大行其道。
但除了取代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外,一些科幻作家仍在其他方面打主意。例如他们
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与同一族的氧在性质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那是否表示,在
一些较高温的星球上(硫在室温时是固体),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可以被硫所代替?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质生命赖以维生的溶液和介质。但在各种化合物中,有没有一
种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科学家的答案是:有!那就是氨,亦即我们俗称的「阿摩尼
亚」。由於氨在冰点以下仍是液体,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气态行星
的表面下,可能存在着由氨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则充满者以氨为介质的生命形式。例
如阿西莫大一些描述木星上有高等智慧生物的短篇故事,正是采取了上述这个假设。
阿西莫夫亦是探讨其他生命形式这个科学课题的先锋。上述提及的以硅代碳、以硫
代氧、以氨代水等,都只是个别的、零星的构想。真正对问题作出全面性的考察和系统
性的分析的,是阿西莫夫於一九六二年所写的一篇文章《并非我们所认识的》(Not As
We Know It)。阿氏在大学时主修的是生化学,毕业后曾任波士顿大学生化学系的副
教授,对生命的化学基础当然有深入的认识,再加上他那丰富高超的想像力。最后便得
出了他在文中提出了五种「并非我们所认识的生命」:
l。以氟化硅酮为介质的氟化硅酮生物(fluorosilicone in
fluorosilicone);
2。以硫为介质的氟化碳生物(fluorocarbon in sulphur);
3。以水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氧为基础的)生物 (nucleic acid/protein
(O) in water);
4。以氨为介质的核酸/蛋白质(以氮为基础的)生物 (nucleic acid/protein
(N) in ammonia);
5。以甲烷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lipid in methane);
6。以氢为介质的类脂化合物生物 (lipid in hydrogen)。
上述六项中,其中第三项便是我们所熟悉的--亦是我们惟一所认识的--生命。至於
第一二项,是一些高温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而第四至第六项。则是一些寒冷星
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态。
奇怪的是,阿氏这篇经典著作已发表了二十多年,但笔者至今未有看见对这一题目
作进一步讨论的作品面性。读者中有专攻生化学的。不妨以此为博士论文的题目!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着不同的化学基础,这应该是好事而非坏事。一来这表示生命
能够在更多不同的环境中茁长,宇宙自应更为生气勃勃;二来这会减低生命与生命之间
在资源上的竞争--我们认为舒适宜人的星球,对一些生物来说可能是酷热难耐。而对另
一些则可能是严寒得无法生存。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满足放生命在假想中的这些多样性。一些作家设想,在某些极
寒冷(接近绝对零度)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着一些以液体氨为基础,并以超导电流作连
系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则认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处,亦可能有一些由星
际气体和尘埃组成,并由无线电波传递神经讯号的高等智慧生物--霍耳的《黑云》正是
这方面的代表作。另一些作家如布利殊,则索性假想有一些纯能量的生命形式。可以无
拘无束地生存於星际空间(The Star Dwellers,l961)。
在高温的一端,克拉克则以大胆的笔触,描述在地球的内部(The Fires
Within, 1949)以及太阳的表面(Out of theSun, 1958),也可能有一些特殊的生
命存在。但这还不算极端。更为匪夷所思的,是福沃德所写的《龙蛋》。在这构思出色
的作品里,作者描述人类竟在一颗中子星的表面发现了高等智慧生物!这颗中子星直径
约二十公里,但表面引力却等於地球上的六百七十亿倍,磁场是地球的一万亿倍,表面
温度是八干多瓦甚麽生物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呢?是曲「简并核物质」
(degenerate nucleonic matter)组成的生物。所谓「简并」,就是指原子外部的电
子都被挤压到原子核里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紧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的物
质。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约半毫米,直径约半厘米,体重却有七十公斤,这是因为他们
出简并物质所组成。此外,他们的新陈代谢是基於核反应而非化学反应,因此一切变化
(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维)的速率都比人类快一百万倍!
人类怎麽能够和这样的外星人沟通呢?这正是作者处理高明的地力之一。笔者在这
儿卖个关子,好让大家亲自把书找来。
说到外星人形态的多姿多采,科幻小说中还有不少出色的作品。斯特普尔顿於一九
三七年为的《星辰缔造者》(StarMaker)气魄宏伟,想像丰富,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
在这方面已立下了极高的典范。往后较突出的作品有怀特(JamesWhite)的《太空医院》
(Hospital Station,1962)、西玛克(Clifford Simak)的《转运站》(Way
Station,1963)、雪克莱(Robert Sheckley)的《换身游戏》(Mindswap,1966)以及格
林 (Joseph Green)的 《星空中的良知》(Conscience Interplanetary,l972)
等。
上述的作品都假设了外星人的形态可以跟地球人截然不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这一观点的。不论在科幻小说或是科学臆测的世界里,有关外星人的外貌,从来就有
「人形」(humanoid)与「非人形」(non-humanoid)的争论。
外星人必定要像人(即地球人)吗?这确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认为我们既称他们
为人,那末他们自应具有人的形貌这种观点,固然是只按字面理解的浅薄之见;但一些
受过正规生物学训练的科学家,也曾提出类似但较有科学根据均见解。在他们看来,人
之为万物之灵。他的构造确是巧妙及完美得令人惊讶的。试看看:我们的祖先从四足进
化为两足行走,这才能释放出前肢以进行各种操作;而我们双手的大拇指由於骨节特别
灵活,呵与其余四指互印,所以才能成为多才多艺的操作能手;此外,为了更好地获取
有关外界的信息,一切如视、听或嗅觉等器官必须安置於身体的最高点;而脑子为了更
快捷地接收这些信息,自应与这些感觉器官靠在一起 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头颅
作为躯体的顶端;更进一步看。为了有立体的视觉效果,双眼必须平行地朝向而为了聆
听从四乃八面而来的声响。两耳必须分别在头颅的两侧……说到底,人形的结构自应是
任何高等智慧生物的标准结构。
类似的观点,可见诸拜连斯基(Gene Bylinsky)所著的《达尔文宇宙中的生命》
(Life in Darwin's Universe)。读者们觉得言之成理吗?
「非人形」派的拥护者则认为,这种推论是「人为中心主义」的典型例千,是不值
一晒的短浅之论。
他们指出,生命的形式是变化多端的。生物进化的过程上,充满了偶然的因素。数
百万年前的一种古猿能够演变成今天的人类。其间不知涉及多少偶然因素的组合。只要
某一因素在某一阶段有所不同,今天地球上的主宰可能就不是我们,而是形态全然不同
的另一种生物。而且这还是住地球这一特定的环境下而言!在别的星球上,环境与地球
上的可能大不相同。在这些迥异的环境下,通过了亿万年进化中的各种机缘巧合。而竟
会产生与人类差不多模样的高等智慧生物,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著名哈佛古生物
学教授辛普森(George GraylordSimpson)在它的名著《我对生命的观感》(This View
ofLife,1965)之中,便曾经发挥过这样的观点。
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读者以为如何呢?
在科幻小说中,上述争论产生的问题倒不大。小说家随着他个人的喜好或剧情的需
要,「人形」或「非人形」都可任由他的生花妙笔所决定。当然,非人形的外星人若要
写得生动有趣而又令人信服,作者要花多一点心思与笔墨,甚至要做点研究,但毕竟那
并非太难的事情。
在科幻电影而言,情况却是是大为不同。在《星球大战》(Star Wars)以前,科幻
电影一向是「票房毒药」。若采取「非人形」的模式。制作成本势必大为增加。收入既
已不多,制片人当然不愿作这样不化算的投资。如此一来,我们不论从大银幕到电视萤
幕上看到的外星人,大部分都只是跟人类大同小异的生物,这也是真正的科幻迷对科幻
电影反感的原因之一。
表面看来,上述有关外星人形貌的争议,只是一个趣味性或充其量是科学性的问
题。但只要我们深想一层,便可察觉这实在牵涉到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题目:人的定义
为何?
美国的黑奴虽然在南北战争后得到解放,但绝大部分的白种人仍然因为他们的肤色
与自己均不同,在心底里不肯将他们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经济利益的冲突当然是原因
之一,但种族肤色不同所引起的抗拒与排斥,无疑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只要我们翻翻历
史,由於种族肤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把对方视作「非我族类」,甚至要把
对方赶尽杀绝而后快的例子俯拾即是。
人类往往善於突出他们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了他们共通的地方 他们共有的人
性。
「太阳神」八号作历史性的首次绕月飞行时,人类第一次从这麽遥远的太空回望地
球。他所看到的,是茫茫太空中一颗美丽而又脆弱的行星。当时驾驶太空船的数名太空
人,都被这景象所深深地感动,领悟到无论任何种族,其实都是一家人。在这宇宙的绿
洲之上,大家的命运都息息相关。
其实。远在太空时代还未来临之前,科幻小说作家便已在宣扬这种「人类一家」的
观点。在他们的笔下。所有人类都只是一种人--地球人。而这些地球人所忠於的。不是
某种肤色或某个政府,而是整个地球、整个人类。
但这只是第一步。初期的科幻小说,往往把外星人描绘为侵略者,是全体人类的敌
人。有识之士都会指出,这些有关人类与外星人星际大战的描写。只不过是把地球上种
族间和国际问的冲突转移到一个较大的背景而已,在意识上实谈不上有甚麽进步之处。
可幸,随着科幻小说的发展。对人类与外星人关系的探讨也更为深入和成熟。一种
新的大同思想很快便取代了狭隘的「地球民族观」。不少科幻作品都在传播着这样的观
点:意识和心灵都只是一种现象,它们虽然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却可以通过不同的
载体--即生物形态 来得到体现。故此,我们必须扩阔「人」的定义:一种生物无论
在结构上成外形「跟人类如何大相迳庭,甚趾箢我们一见便觉呕心,但只要他具有高度
的智慧和自我意识。有思想有感情,并有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那末我们就不得
不把他当做人,并要以人来看待。
当然,这种对别的生命尊重的大同思想,在佛家中出现最早,发挥得也最透彻。在
佛家的眼中,众生平等,无分贵贱。不独具有高等智慧的生命应受到我们的尊重,就是
最低等的,也该一视同仁。克拉克於一九五七年所著的《海渊深处》(The Deep
Rang。),其中便包含了这一观点。书末,一位佛学大师说道:「当我们遇到比我们远
为高超的族类时,我们所受到的待遇,很可能将决定於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地球上的-其
他生物……」
说到外太空的族类将怎样对待人颇,这正一个饶有趣味而又充满臆测的领域。概括
地说,我们要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外太空若存在着别的生物 那末他们与人类之间将可
能产生怎麽样的关系呢?
在我们的想像力还末一飞冲天,或绞尽脑汁以图想出各种稀奇怪诞的关系之前,我
建议把一条平凡得多的问题向研究地球生物的科学家讨教,那便是:在自然界中,物种
与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多少种关系呢?
我们的生物学家将会津津乐道地指出,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为下列六大类:
(一)竞争。竞争并不一定是拚个你死我活的对峙,大部分的竞争都是间接和无形
的,例如在同一早原上两种食早动物之间的关系。竞争的结果往往都是两者都受到损
害。但也可能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二)一方受损而另一方得益的关系,其中最明显的当然就是捕食现象;另一种较为
没有这麽明显的是寄生现象--例如人体内的寄生虫或是一些树干上的寄生植物即是。损
害程度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疾病--由细菌和病毒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三)一方受损而另一方却没有得益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少有,有毒的植物和草食
动物间的关系是一个例千。
(四)一方得益而另一方却没有受损的关系,我们称这为共栖现象。一些依附在树干
上的攀藤,或待狮子进食后才饱吃残羹的兀鹰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五)互惠共生现象。顾名思义,这是两者都同时得益的一种关系。自然界中这种现
象十分普遍。由菌类与藻类结合成的苔鲜,到草食动物肠脏中能分解植物纤维的细菌;
从蜜蜂采蜜协助传播花粉,到清洁鳄鱼牙缝中残屑的鸟类等都是。
(六)中性关系。即双方河水不把井水,大家既没受损也没得益的关系,河塘里的鱼
和河塘边的松鼠问的关系便是一例。
现在,只要我们加上一点儿想像力。把上述各种关系中的两个物种,改变为人类和
某种外太空生物,看呀!单就这样不是可演变出无数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题材了吗?
事实上,太空探险的发展,已使我们需要面对外太空生物所可能引起的问题。「太
阳神」十一号的太空人首次登月后返抵地球时,就曾接受了二十一天的严格生物隔离,
为的是恐怕他们会带回一些有害的月球微生物;而於一九七六年降落火星的「维京号」
太空船,在发射前曾接受了彻底的消毒过程,因为恐怕藏匿在太空船中的细菌会把火星
「污染」。在电影《死城》(Andromeda Strain)中,一些由人造卫星带回地球的病
毒,差点儿便触发起一场一发不可收拾的灾劫。
当然。上述各类关系,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而言。当我们考虑到人类与外星
文明可能存在的关系,便需要把人类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也取来借鉴。
在竞争方面,人类社会的出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竞争现象--战争。颇具讽刺意味的
是,这种大规模及有组织的集体屠杀行为,似乎是地球上这万物之灵的特色。
在互惠共生现象方面,人类社会也有它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贸易。从广义的角度来
看,所谓贸易不单包括了货物的交换,也包括了各种技术甚至观念的交流。
显然,把上述的关系推而广之,则星际战争和星际贸易都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可能
存在的关系。科幻小说中亦有不少以此为题材。然而,尽管这些小说的内容是如阿的情
节丰富,引人入胜,站在科学的立场,笔者却不得不泼一下冷水。那就是:无论大战或
是贸易,都要求双方有相差不远的科技水平;但在现实的宇宙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
性可说微乎其微。主要原因在於时间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差异。
太阳系形成至今约六十亿年,地球的年龄则约为四十六亿岁。最早的生命於三十多
亿年前即已出现在地球表面,但要到六亿年前,各式各样的生物才开始繁盛发达起来。
相比之下,人类在地球上数百万午的历史,只占整部生物史的千分之一。而在人类文化
发达的六千多年里,现代科技只是近二三百年的事,太空探险则更只有短短的数十年…
在宇宙中,有不少星球比我们的太阳年长,也有些比太阳年青得多;而这些星球的
演化速率,也往往跟太阳均不同。冉进一步看,假若这些星球拥有适宜生命发展的行
星,生命的出现市可迟可早;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命进化的速度也可快可慢;至於智慧
的出现和科技文明的发韧.,更是没有一定的规律…·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看出,要两个甚至多个族类。在茫茫太空中各自进化,而
到头来文化和科技水平几乎相若,更要大家在太空中碰头……这样的或然率是何等的渺
少啊!
因此,很对不起,对那些热衷於星际大战的读者,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是极不可能
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只要把今天的军事技术放到五百年前作一比较,便可充分地
领悟,假若人类遇上一个在科技上比我们先进只区区五百年的外星文明。那是如何的战
无可战。
克拉克曾为此昨了如下的一个生动例子:若有一天人类建造了一支设备最先进的太
空舰队,并挥军直指银河中心的区域,企图向那儿的银河帝国挑战;那末当我们驶进这
个帝国时,很可能就有如一群背背弓箭划看独木舟的印第安人,忽然发觉自己处身於纽
约曼哈顿岛对开的海面一样。
同理,星际贸易也是可能性不写的一回事。虽然它比起星际大战来总算没有那麽荒
谬,但以此为写作题材的科幻作家。可能先要参考一下万国商用机器(IBM)与澳洲沙漠
中的土著的贸易关系也说不定。
既然在文化和科技水平上对等的机会这麽微。我们也许应该多着眼於一些高等与低
等生物问的关系。
人类的科技既处於如此稚嫩的阶段,故此假设外星族类大多比我们先进,找着是颇
为合理的。问题是,「他们」会怎样对待「我们」呢?
外星人会把我们当作食用动物般饲养或放牧吗?抑或会把我们当宠物般把玩?他们
会安排些狩猎团,捕捉一些人类到星际动物园里,当珍禽异兽般以供观赏?抑或人类乃
受保护的品种?也许他们已在静静地观察看我们,就像我们的人类学家观察一些原始部
族一般。多年来,不少人宣称目睹的飞碟,是否就是一些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生不
慎露出的行踪?
又或者银河合众国不喜欢我们,裁定人类的残忍与嗜杀会染污银河的文化,故此要
将人类像瘟疫菌般彻底消灭?
我们似乎又回到外太空生物是恐怖与死亡的来源这个观点上。
不过,有一派的意见,认为外星人加害於人类的可能性不大。他们指出:(一)外星
人若有能力跨越星际空间来到地球,他们的科技必然非常先进,可能单从纯粹的能量或
最简单的物质,便可变造出一切他们所需的东西,那又何必要侵略或是劳役他人呢?
(二)外星人的科技愈是高超,他们的道德也该愈为高尚。理由吗?因为若非如此,他们
一早便曾透过所掌握的超级科技自相残杀甚至自我毁灭,而不能继续发展至今。
这些论点确实十分发人深思,也极富争论性。读者们的意见认为如何呢?
另一方面,我们若遇上文化和科技都比我们落后的族类,情况又会怎样呢2
如果以往的历史可堪借鉴的话,后果实在令人不敢乐观。
刘易斯在他充满哲理的名著《离开寂静的行星》中写道:
我们都很清楚,人类是怎样对待有别於他们的族类的。文明人屠杀、劳役、诈骗以
及腐蚀他们所发现到的原始部落。就是大自然,他们也要把它变成沙尘蔽天的荒漠和丑
陋的垃圾堆。有些人并不这样做,但他们大多不会成为开发太空的先锋部队。我们派往
别的新世界的使节,将会是那些急功近利和贪婪无厌的冒险家或是冷酷无情的科技主我
者,他们会重蹈他们这类人以往在地球上的覆辙。如果他们遇上比自己弱小的族类,这
覆辙会是些甚麽,地球上的黑种人和红印第安人知得最清楚也没有;而假若他们遇上比
人类强大的族类,则很可能会被彻底消灭。
这确是一个十分悲观的论调。多年前,笔者受了这论调的影响,曾经为了一个短篇
科幻故事。内容叙述人类在一个新发现的星球上如何压迫当地一个文化落后的族类,后
来才知道整件事情原来是一些智慧高超的外星人所设计的一个实验,实验均目的是试探
人类在道德上的成熟程度。故事的结局,是人类受到了惩罚。整体被囚禁在太阳系之内
二千年,监守行为,以观后效。
著名的女科幻作家勒吉思在一九七三年所写的《世界的名字就叫森林》(The Word
for World is Forest)里,也表达了类似的悲观意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算人类不是怀着掠夺和征服的意图探索宇宙,也可能会导致
不幸的后果,原因是当两文化和科技水平不同的文明相遇时,。文化较低的一方往往会
受到破坏性的冲击,人类学家称这为「文化震击」(cultural shock),当然,震击的
破坏程度,要视乎那个文化的适应能力而定。
最脍炙人口的电视科幻片集《星空奇遇》,其中述及太空合众国的所有探险队都要
遵守一条「第一守则」(primedirective),那就是。在未调查清楚及未得太空合众国批
准前,不得干预任何文化水平较低的族类的自然发展。在笔者看来,这虽然是编剧者的
杜撰,却包含着极深刻的智慧。我们就是满怀好意,一心把文明的幸福带到这些落后民
族的跟前,但谁又能够预料,结果会杯事与愿违、弄巧反拙呢?
以外星人为题材的构思实在是无穷无尽的,以笔者有限的想像力。就是再写十倍这
儿的文字也未必能够为完。从外星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历史、政冶……到他们的衣
食住行、起居饮食、生老病死;从他们的感官世界到他们的伦理哲学;从他们的性生活
到他们的宗教信仰(如果有的话),都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创作宝藏。
由於篇幅所限,还有众多以外星人为题材的优秀作品,笔者惟有以最扼要的方式介
绍如下:
*为减低「文化震击」而乔装成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的外星人:阿西莫大的
‘HomeSol’。
*悄悄地观察地球人的外里人阿西莫夫的'The GentleVulture,'和史弗堡(Robert
Silverberg)的'Those WhoWatch'。
*暗中改变人类的个性和历史的外星人阿西莫夫的:'Jokes-ter'和冯内果的'The
Sirens of Titan。
*以人作为宠物或研究对象的外星人:海因莱因的'Gold-fish Bowl'和阿西莫夫的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会飞的外星人安德逊的°Wings of Victory'。
*水栖的外星人:斯特普尔顿在'The Last and Fist Men'中描述的金星土著。
*微型得可以掉进地球火箭基地的水洼中的外星人:帕杰(Lewis Padgett)的
'Pictures Don't Lie'。
*巨型的外星人:布利殊的'The Warriors o fDay'。
*恒星(如太阳)乃外太空高等智慧的表现形式: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The
Whipping Star'和本福德的'Ifthe Stars Are Gods'。
*外星人为逃避星际警察追捕而闯进太阳系:莱伯(FritzLeiber)的'The
Wanderer'。
*外星人的超能科技令他们彻底反朴归真:坎贝尔的'ForRetfulness'。
*地球因星际超级大国的争霸而惨被欺骗和利用:坦尼(WilliamTenn)的
'TheLiberationofEarth'。
*人类与外星人发展出异常的性关系:法默(Philip JoseFarmer)的'The Lovers'
和'Strange Relations'。
*外星人引起的宗教震撼:布利殊的'A Case of Conscience'、哈里逊的"The
Streets of Ashkelon'、德尔理(LesterdelRey)的'For I Am a Jealous
People'和布雷德伯里的'TheFire Balloons'等。
*外星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带来的危险:斯密特(JamesH。Schmitz)的'Grandpa'和霍
尔德曼(Joe Haldeman)的'Seasons'。
*外星生物的蜕变成长:海因莱因的'The Star Beast'。
*外星生态系统:斯密特的'The Balanced Ecology'。
*外星人潜伏在人类的大脑中:西玛克的'Time ls the Sim-ples tThing'和保
法的'Voyagern'。
*外星人的「恩赐」:波尔(Federik Pohl)的'Gateway'、安德逊的'The Avatar'
和斯特鲁格斯基兄弟(The Strugatskibrothers)的'RoadsidePicnic'。
*外星人的伦理观念:安德逊的'The Sharing of Flesh'和'The Problem of
Pain'。
*令人类难於接受的外星文化模式:奥尔迪斯的'The DarkLight Years'和曼
(Philip Mann)的'The Eye of theQueen'。
*外星文明已演化成纯机械的文明:林姆的'The Invincible'和电影'Star
Trek:The Motion Picture'。
*人类於无意中摧毁外星生命:克拉克的'Before Eden'。
*在外星生命面前的「大人类主义」思想:克拉克的°Res-cue Party'和
'Childhood's End'、哈伯特(L. Ron Hubbard)的'Battlefield Earth'和普耐尔与
尼文的'Footfall'。
*人类的贪婪与斗争导致外星文化的灭亡:波尔的'Jem'。 ……
无边天际一月星群, 那是无穷、无数、无尽的星辰…… 圣哲向我们宣称:
那里有许多不同的世界, 无数的太阳在那里闪烁; 那里还有人类永恒地生存。
以上是十八世纪俄国科学家兼诗人罗蒙诺索夫在他的作品《黄昏遐想》中写下的诗
句。
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主义诗人蒲相(AlexanderPope),则有以下的想见:
谁知道宇宙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谁认识所有太阳和各行星的轨径, 谁了
解每个星球上不同的居民。 谁才能理解和说明, 万物的现状和原因。
是的,宇宙间可能有其他的「人」存在这一概念,的确是惹人遐思。动人心弦的。
「我们并不孤独!」这寥寥数字,为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件事都
更为巨大,更为深远。人类经过不知多少年代,努力建立起一个以「人」为中心,两万
物都井然有条,都有其适当位置和独特意义的可知世界。与外星人的相遇可能令这世界
完全改观。面对着我们的,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充满着超乎我们的想像和所能理解
的因素;它带来了无穷的可能性,以人类最高超的想像力,亦只能略穷其堂奥,而科幻
小说正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只要人类一天不放弃他的探求精神,我们便继续会有关
於外星人的科幻小说。
--
......[ 我不是在刻意的灌水,
I hope this passage is not a pile of trash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yours ever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