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ryst (水晶), 信区: Fiction
标 题: 超人的寂寞4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Dec 3 23:12:46 1998), 转信
第四章 超人篇
第一节 超人的孤寂
一提起超人,很多人便会不期然地想起那雄纠纠、气昂昂,身披红色斗蓬,胸前绣
着「S」大字的飞天大侠。事实上,在科幻仍未被普遍地接受和重视的年代里,不少人
把超人故事和科幻创作等同起来,两者同样都代表着幼稚、荒诞和异想天开。
可以想见,真正的科幻爱好者,对这个连环图英雄是绝无好感的。因为他破坏了科
幻的形象,妨碍了人们对科幻的正确认识。虽然不论在杂志里或电影中,超人故事都被
冠以「科幻」的称谓,但一直以来,科幻界都不肯承认这些「冒牌货」。那麽,是不是
说科幻小说从不触及超人这个主题呢 事实却大大不然,超人乃科幻小说中一个经常出
现的题材,只不过在意念上和处理的手法方面,一般都比大众所熟悉的超人故事认真和
有深度得多。
如果我们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和力士等略去不计,超人这一概念,最先出现於十九
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Fredrich Nietzsche)的著作《扎拉图斯拉如是说》(Thus
SpokeZarathustra,1883)之中。然而,尼采的「超人说」,乃从权力和意志等角度出
发的一套伦理和政冶学说。它为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理论的根据,对后
世科幻创作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却不大。
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超人这个问题的著作,要有待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普遍为
人所认识和接受。如果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而且进化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
高等,那麽,人类在这一刻虽是进化的最高成就,但进化过程的继续,必会产生比人类
更高级更完美的品种,也就是说,会出现处处比我们优越的「超人」。
一九二一年,英国大文豪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在他的剧本《回复到密
福沙勒的时代》(Back to Methuselah)之中,就引用了进化的概念。他描述人类如何
从创世之初,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直至遥远的将来,所有人都变得如圣经中所记载
的密福沙勒一般长寿。最后,到了公元二万多年,人类已进化至可以摆脱形体的束缚,
而成为超然物外的纯粹心灵。
在科幻界中,更早的超人故事,可见於威尔斯在一九0四年所写的《诸神的食粮》
(The Food of the Gods)。在故事里,两名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超级的养料,
遂培养出一群体型和智能都同样超越常人的新族类。
然而,上述两部作品都未有深入地探讨超然的智力和有异於常人的感情所带来的种
种问题。在这一方面的经典之作,无疑是斯特普尔顿於一九三五年所写的《怪约翰》
(Odd John)。在这本传记式的小说里,主人翁以第一身的方式,详细地记述了他所认
识的一个超人的一生经历。这个名叫约翰的超人只活了二十三岁。他除了眼睛特大及生
得一副孩子模样外,相貌跟普通人没有甚麽分别;但他的内心世界却与常人的大异。除
了特强的记忆和极其敏捷的思考能力外,他对事物的了解和洞悉之深,使他觉得人类在
哲学上和思辨上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也只不过是一堆极其肤浅和混淆的杂念。他处身於
人类世界里,就有如一个主人处身於一群聪明的狗只当中。任凭狗只如何聪明,但由於
先天的限制,将永远不能了解主人的内心世界。
在感情上,约翰亦有异於常人。他较少受一般的喜、怒、哀、乐等激情所感染或支
配。他当然也有他的感情,但基础、内容和深度也跟一般人的有别。正因如此,在常人
的眼光看来,他显得冷酷和不可理解。
约翰是孤独的。他生於人类世界,一方面鄙视人类的愚蠢和幼稚,另一方面又需要
他人的了解和慰藉。他明白到自己不能容於世俗,故此一直隐藏着身份。后来,他发觉
世界上还有极少数与他相像的心灵,於是踏遍天涯海角,四出访寻。在他生命最后的几
年中,他努力试图在南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建立起一个超人的国度,目的不是为了征服
人类,只是要发挥集体的超人智慧,以探求宇宙的奥秘,寻找生命和意识的真正意义。
可惜,他的努力终於失败了。他的计划被人类发现。世界列强的武装力量,不能容
许这样一个超乎他们理解以外的威胁存在。终於,约翰及他的一班同类,在无法抵抗人
类的野蛮侵略底下,全都自杀而死,而整个孤岛也沉没在太平洋的碧波之中。
这本著作距今虽已整整半个世纪,但其探讨的认真、观点的触到、见解的深刻,迄
今仍未有作品能越其樊篱。往后的作品可能在情节上较为曲折多姿,但在思想上则仍只
是《怪约翰》的嗣裔而已。
斯特普尔顿除了写出《怪约翰》这篇经典外,在一九四四年的《天狼传》(sirius)
中,却是透过一个特殊的角度,从侧面再次探讨超人这一题材。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
述一头受到特别培育的狗,在经过大脑扩展手术之后,怎样由狗变成「人」的经过。随
着这个奇妙的成长过程,这只具有狗的身躯,但却逐步拥有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实验品,
处处感觉到肉体和心灵间所存在的矛盾:他有着狗的一切本能、习性和观看世界的态
度,但另一方面,它在思想上和洞察上的深遽却尤在一般人类之上。它遍阅人类历来最
伟大的哲学著作,试图为自己的困境寻求一条出路。在它的心智成长历程之中,它先后
经历了哲学狂热、宗教狂热、性欲狂热等各个不同的时期,而陪伴它成长的是科学家的
独生女儿。剧情发展下去,它一方面苦恼於深深地爱上了科学家的女儿而不能自拔,一
方面却因身份泄露被外界的人追捕而需要四处逃亡。全书以哀而不伤的笔调,逐步展示
出这头「超级狗」那无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读罢不禁使人掩卷叹息,稀嘘不已。
一九三九年,以《火星漫游》而一夜成名的年青作家温饱姆发表了以超人为主题的
长篇小说《新的亚当》(The NewAdam)。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格式,详细叙述一个超人在
普通人的世界中成长的经过。与《怪约翰》不同的地方,是主人翁并没有把自己放到一
个超然的地位,以冷漠和批判的眼光来分析人类的社会。相反,他尽力去适应这个凡人
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人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纵观全书的题材构思,野心不可谓不大。
只可惜温鲍姆功力未逮,比起斯特普尔顿的《怪约翰九成绩可说差了一大截。
入世和出世、局限和超越、感性和知性等冲突,亦是德国著名小说家赫西(Hermann
Hesse)在他的力作《玻璃珠游戏》(The Glass Bead Game,1943)中的主题。在这本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中,作者试图深入地探讨一个近乎天才的心灵,如何追求智性
上的超越和美感上的升华的漫长经过。小说本身不能算是一个超人的故事,但却从侧面
描述了超人所虚的「高处不胜寒」的孤寂境界。
上述几本小说虽然都写得深刻和认真,但所构成的影响,使不及一本以动作和情节
取胜的较通俗作品《申兰》(Slan,1946)。这实在是不难理解的,要知道三四十年代的
科幻世界,是廉价的通俗科幻杂志的世界(主要在美国;在其他地方,科幻起步更迟)。
当时的读者,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虽然都热爱科学,但同样也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
沃格特(A.E.VanVogt)的长篇连载小说,正好能够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
《史兰》之成为经典,是它首次正面地描写超人与一般人类之间的对峙及惨烈斗
争。科学研究的突破,导致了一个新的族类--史兰族--的诞生,这一族类不论智力或是
体能,都比人类优越,而且相互间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灵感应能力。但在外型上,他们
除了头顶上生有埋在头发中的两条短短触须外,其余皆与常人无异。
表面看来,面对这一族史兰超人,人类自应必败无疑,但小说引人入胜之处,正在
於它反其道而行,把史兰人描绘为被大规模残杀及迫害的对象。(当然,《怪约翰》的
结局其实也有类似的描写,只是没有这部作品的突出及富有戏剧性。)
由於众寡悬殊,书中的超人终日过着惟恐被人揭露和追杀的逃亡生涯。主人翁是个
刚满十岁的史兰男孩,其父母皆被人类所杀。全书叙述他一方面要四处躲藏,一方而又
要找出史兰族对抗人类的秘密基地,过程曲折悬疑,结局更是出人意表。
与《史兰》成为强烈对比,但在科幻界享誉更高的一部作品,是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於一九五三年发表的《人外人》(More Than Human)。后者故事发生的空间
比前者狭小得多,情节平淡得多,步伐也慢多;但在意念及富於探讨方面,则比前者尤
有过之。
作者借用了全感心理学((Geutalt psychology)的意念,细致地描述几个拥有超
常能力的问题儿童的成长过程。这群儿童不单可以相互进行直接的心灵沟通,而且拥有
「念力」这一超人本领,即可用意志直接控制外间世界的事物。他们最初不了解本身的
潜能和独特之处,直至他们遇上一个被人视为精神不健全曲少女。逐渐,他们了解到好
像他们这样的人,实乃人类进化上的另一个阶段。最后,一班怪孩子和少女结合成为一
个综合的整体心灵(a gestalt mind),而且开始懂得辨别是非,完成道德上的成长。
在同一年,我们有克拉克所写的《童年的终结》。在小说中,外星人占领地球只是
故事的起点。随着情节的推展,我们才得悉,这些外星人的实际任务是促进人类的成长
----一种在进化上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成长。书末,人类逐步蜕变。最后超越了形体的
生灭,混然成为一超级的心灵。比诸《人外人》,克氏的构思百说视野更阔,想像更进
一步。 谈到道德上的成长,不少科幻作家都似乎在提出这样的警告:智能上的增
长,并不一定保证感情上和道德上的成熟程度也会相应地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
一个智力高超、聪颖过人,但感情上却肤浅幼稚,道德上更是善恶不分、自私冷漠的
「超人」。安东尼在长篇小说《超摄镜》中,正描述一个这样的超人所会带来的危险。
《超摄镜》是作者一篇极具野心的作品。故事内容涉及心理学、星相学、与外星人
建立通信、行星际探险、恒星际探险、星际战争、银河历史……等。而其中一个主题,
是超人的培育和成长。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项优生学实验的成果之一。表面看来,这项
实验是失败的;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众多的实验产品中,却的确出现了一个超级的天
才。只是这个天才一方面厌恶这个愚蠢的凡人世界,另一方面也害怕受到一般人的迫
害,是故一直隐藏着身份:在八岁那年,他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人格替身」,而自己则
蛰伏到潜意识的深处,伺机而出。问题是,这个「替身」的「人格」历经十多二十年的
成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我,并有强烈的「求生」(自我延续)的本能。这个具有双重
人格的「潜在超人」,成为了小说中戏剧性冲突的主要来源。更为富於戏剧性的是,蛰
伏的超人心灵虽然在智力上高出常人很多,但在感情上和道德上则仍处於一个八岁小孩
的阶段!
人有愚智之分,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愚笨之人固然渴望自己能变得聪明;但就是
本已聪明的人,又何尝不希望能变得更加聪颖敏锐呢?一九五四年,安德逊的出色长篇
小说《脑波》(Brain Wave),就正好满足了人类这个古老的梦想。根据故事的假设,
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地球原来一直受到星际间一个特殊力场的影响。这个力场令地球
上所有生物的智慧都大受压抑。在故事中,地球终於穿越了这个窒碍智力的区域。一夜
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变成了超人,甚至白痴和一般的飞禽走兽,都突然变得聪明起
来!
提到白痴,不禁令人想到科幻小说中一个使人难忘的短篇,那就是凯斯(Daniel
Keyes)於一九六六年发表的《把花献给艾芝农》(Flowers for Algernon)。这个短篇
故事不是描写凡人怎样变成天才,而是叙述一个白痴怎样努力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过。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智商只有六十八分均低能儿----查理,整个叙述也就是查理以
第一身所写的日记。原来一个科学家正在研究提高人类智能的方法,无意中找着查理来
作他的实验品。故此,查理的日记最初是写得一塌胡涂的;但随着实验的成功,日记也
愈来愈写得头头是道。小说的引人入胜,是它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心智逐步开敞,人格
逐渐成长的奇妙过程。一个心灵由蒙陇黑暗的混沌中,一步一步的醒觉,一步一步的被
照后;每一天都有新的知识、新的视野、新的感受,那是多骱箢人兴奋和激动的过程啊!
可惜,好景不常,比查理更早进行智力增强实验的白老鼠艾芝农首先死去。不久,
智力已增进至比常人还要高的查理,开始发觉他的智能正一日一日地衰退。他自己进行
的研究显示,原来智力的增进只能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效果自会逐步消失,直至
回复原状。查理的日记开始一天一天地退步了,但他仍继续挣扎,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面对这一切。可是无情的命运,终於使他失却一切,恢复到以前混沌的境地。他最后懂
得做的,就只是把花献到艾芝农的墓前…
一个人重获新生的欣悦,以及重堕深渊的无奈与悲哀,在这篇短短的故事里都感人
至深地展露无遗。笔者多年前首阅这篇作品,不禁心酸得潸然泪下,印象至今难忘。
一九六八年,荷里活把这个短篇改编拍成电影《畸人查理》(Charly),但感人的效
果可比原著差得多了。
在肤浅幼稚的一端,是更为大众所熟悉的荷里活制作一系列连环图式的「超人」电
影。这些电影实基於自一九三八年出现的超人连环图。这些连环图的对象原本只是一些
少年儿童,没想到后来竟如此成功,以至超人这位漫画英雄,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偶
像。
超人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一个具有高度科技文明的星球之上,但地出世后不久,星球
发生了大灾劫。它的父母为了保存这个小性命,遂把他用太空囊送到地球。他自幼便由
地球上一对夫妇抚养,长大后当上了记者。表面上平平无奇的他,在危难时却可摇身一
变,成为一个上天入地、刀枪不侵的大英雄。所有故事的情节,都是描述他怎样在这双
重身份的掩护下,扫荡邪奸、锄强扶弱。内容大都幼稚重复,乏善可陈。
数十年来,以超人为题材的电视及电影制作,不论是卡通还是真人的,可谓数不胜
数,而且历久不衰。最近的版本,是由基斯杜化李(Christopher Reeve)扮演超人的电
影《超人》(Superman)和《超人续集》(Superman II)等。於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超
人续集》里,除了一般正邪斗争之外,超人还要面对爱情与超然能力之间的抉择。原
来,超人要保有异常的能力,就有如我国武侠小说里练童子功一般,不能接近女色,否
则一切惊人本领皆会荡然无存。在朝向男女平权的今天,在号称科幻的题材中,竟出现
这种侮辱女性的反动意识,实使人感到既可笑又气愤。而最后超人虽已把奸徒歼灭,但
仍是舍爱情而取超能,则更是使人泄气。
第二节 人与超人
超人的定义是甚麽?在电影和漫画里,超人一般指拥有过人神力,因而战无不胜的
勇士或英雄。但在科幻小说里,这类型的超人可谓绝无仅有。无他,稍为有识之士都会
明白,人类之超越禽兽,全仗他的智力。因此超人之超越我们,亦必然表现於智力而非
体力之上。
以超凡的智能为题固难拍成紧张刺激的电影,但就是在科幻小说的世界里,超级智
能也是一个不易处理的题材。试想想,我们----包括所有科幻作家----既然都是凡人,
又怎能超越我们固有的智慧水平,有说服力地去描述一些比我们高级的思维?单从逻辑
上着这已是没有可能的一回事。
「一只猫能理解抚弄着它的皇帝吗?」斯特普尔顿的小说《怪约翰》一开头便这样
问。的确,无论猫如何聪明,那亦只是猫的聪明,它永远没可能了解皇帝脑海中各种复
杂的情感和思维。同理,我们无论如何聪明,也不可能了解和领略一个超人的思想内容
和内心感受。
斯特普尔顿的《怪约翰》是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尝试。另一个尝试是迪殊(Thomas M.
Disch)於一九六八年所写的《集中营启示录》(Camp Concentration)。在这本日记式
的小说里,主人翁详细地记述了他在美国一个秘密集中营内的生活。营里住的都是政冶
犯,而且都被拿来作一项智力增强实验的试验品。原来美国军部发展了一种改造过的细
菌,它能够将人的智能逐步提高,最后达到天才的程度。但只数月后,细菌的感染将令
实验者死亡。不用说,随着主人翁的智力日高,日记的内容也愈见精辟,最后则愈来愈
深奥难懂。但在难懂的背后,却使人隐约领略到一个天才心灵的境界。作为「明知不可
为而为」的一个尝试,《集中营启示录》可说是一部颇为成功的创作。
避免「以凡人写超人」这个逻辑矛盾的办法之一,是描述超人的孩童时代。奇怪的
是,科幻小说中以「神童」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当然,这里所指的「神童」,并非
单单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或只会进行超速心算的特殊儿童;而是指智力高超、理解
力和创作力也特强的天才儿童。这种智力远远超过身心其他方面发展均不协调现象,实
是儿童心理学中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只要略为渲染和加工,亦将是科幻创作的好材料。
(有谁愿意尝试描述一个六岁便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孩的心路历程吗?)
一九五七年,温德姆(John Wyndham)写了《密威治的怪人》(The Midwich
Cuckoos)这部小说。故事描述英国一条乡村的女性,因受外星人的「播种」而离奇怀
孕。后来诞下的子女,都成为了思想和感情有异於常人的「神童」。这些「神童」日渐
成长,甚至威胁到常人的世界。一九六零年,荷里活将小说搬上银幕,并改名为《受谊
咒的村落》(Village of theDamned)。由於片中的气氛营造出色,着来颇有不寒而栗
之感。但问题是,片中的「神童」乃外星人影响下的结果,与我们一般所指的神童有所
不同。
除了斯特金的《人外人》,张系国於一九七四年发表的《棋王》,是少数以神童为
题材的小说之一。作为带有哲理的一个寓言以及从侧面对台湾社会的描绘,小说可算颇
为成功。但从科幻探讨均角度来着,则较为令人失望。「五子棋神童」下棋必胜原来不
在於他有过人的智力甚至记忆力,而是在於他龙洞悉未来。原本可以对异常智能进行心
理及社会探讨的机会,於是轻轻被溜掉,实在叫人感到可惜。
提到洞悉未来,也确曾被假设为超人所拥有的能力之一。虽然一般不被视为超人小
说,但赫伯特的历史科幻巨著《砂丘》(Dune)及其多本续集,实贯串着一个寻找超人境
界的主题。故事中的超人,是边·积利利(Bene Gesserit)女巫花了九十代的时间致力
培育的产品,名字叫基维沙哈特纳(KwisatzHaderach),意思就是「可於同一时间存在
於不同地方的人」。故事中的主人翁保罗·雅翠斯则被怀疑是这个超人的化身。从逃亡
的公爵遗裔到费敏战士的首领、从沙漠中的先知到星际皇朝的主宰,保罗的成长与蜕
变,是科幻小说中对「何谓超人」这个题材一次极具野心的处理。
超人故事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多姿多采,但综合来说,大部分的超人科幻都包括着以
下几个主要的观点:
(一)赋有超然的能力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事实上,在科幻小说作家的笔下,不快乐
的超人远比快乐的超人多。正如「鹤立鸡群」里的鹤一样,除了最初那一阵子的满足与
自豪之外,随着而来的,将是一种绝对的 难耐的孤寂。
(二)成为超人----拥有超然的体能或智能----虽然都是我们每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当一个超人真的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我们会以
甚麽的态度去对待这愿望的化身?大部分科幻作家的回答是:人类不会容忍一些处处比
自己优越的「超人」生活在他们当中。海因莱因在他以超人为题的一个中篇《鸿沟》
(Gulf,1948)里曾说过:假设将一只染成粉红色的猴子丢进一群普通的棕色猴子之中,
那将引起怎麽样的反应呢?答案是:哄动、恐惧、嘲弄、厌恶、排斥、迫害甚至杀戮。
同理,在凡人的世界里,等待着超人的,不是惊喜和赞誉;而是监禁隔离、实验解剖,
甚至赶尽杀绝。
一九五八年,侮因莱因在他的另一个故事《密福沙勒的儿女》(Methuselah's
Children)中,就突出地描绘了这种从妒变恨的群众心理。故事中的侯活家族并不拥有
任阿超能力,他们惟一与别人不同的,就是异常地长寿 像圣经中研记载的密福沙勒
一样。但这已足够令一般人难以接受。为了逃避迫害,侯活家族最后只有秘密地逃离地
球,成为星空中的流浪者。
无端地拥有超能力固然不为常人所接受,即使由人类刻意地培育出来的超人品种,
到头来亦难逃被迫害的恶运。例如福斯特(M. A. Foster)在《黎明的战士》(The
Warriors ofDawn,1975)和《萨恩的支配者》 (The Game players ofZan,1977)
这两部长篇小说里,便透过细腻的笔触,描述人类和由他亲手培育的一族超人之间的矛
盾。由於受到人类的猜疑和恐惧,这族超人----称为勒尔人(Ler)----最后被放置到一
个特定的「保留区」之内,并严禁涉足保留区外的人类世界。但随着一名勒尔少女在保
留区外离奇失踪,两族人类之间的关系立呈紧张。双方拔弩张弓,大规模均屠杀一触即
发……
太悲观了吗?没有人能够回答。科幻作家这样描写,一方面固然为了达到戏剧性的
效果,但另一方面,亦藉此揭示人类的愚昧、偏私和不能容纳异己的劣根性,对我们实
起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三)不少人可能都有过如下的臆想:现今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皆因人类的智慧
已赶不上科技的发展。倘若人们能变得更加聪明,很多世界上的问题便将迎刃而解。
奇怪的是,纵观数十年来以超人为题的科幻创作,采取上述观点的作品可谓凤毛麟
角。超人的出现,似乎只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社会问题。老于在二十多
年前曾说:「圣人出,有大为」,二十多年后的科幻作家则似乎在说:「超人出,有大
乱」。
以「尚智」为特色的科幻小说里,却出现这种近乎「反智」的论点,确是饶有趣
味,发人深思。特别在今天这个崇尚「智商」,连小学生也要进行智能测验的社会里,
这种「智能并不代表一切」的观点可算是一服清凉剂。在所有超人故事的背后,或多或
少都隐含着这样的寓言:要解决世界的问题,除了更多的聪明才智外,更重要的是爱
心、勇气和道德上的意志。
甚麽是智能?智能可以被量度吗2它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一种禀赋?它和种族和遗传
有关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智能测验的结果?智能作为人的一种量度和分类有意思吗?
所有这些,都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人都应
该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科幻小说虽对「尚智论」作了一定的挞伐,但由於它的着眼
点一般在超常的智能而非正常的智能,在探讨上述深刻的问题时,反而显得软弱无力,
或甚至完全缺虞。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读者,笔者极力推荐哈佛古生物学教授,也是著
名的科学作家古尔德(StephenJayGould)於一九八一年作写的《人的错误量度》(The
Mismea-sureofMan)。逗笏这本著作后,各位必会对智能测量这回事有另一番的着法。
着了这麽多观念上的探讨,一些人可能会问,纯粹从科学的角度来着,科幻小说中
所描述的超人,真的会有一天出现吗?让我们从各个不同均角度来着着这个引人入胜的
问题。
(一)从进化的角度:我们可能没有想过,对於二百万年前的南方猿人或只是五十万
年前的北京猿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超人。在科技的层面,电灯电话和电视对於他们简
直就是魔术;在精神的领域,巴哈、贝多芬、量子论、相对论、更是完全超乎他们的理
解与想像。那麽是否说,五十万年甚至二百万年后的人类对於我们,将同样是无法沟通
的超人?
一个论点是:自人类踏上文明之路以来,文化进化的步伐已远远超越生物进化的缓
慢历程;而由於人类已征服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类所起的选择作用已大大减少。换句话
说,五十万年后的人类在文化上当然会跟我们迥异,但在生物形态甚至精神境界方面,
将会和我们分别不大。
反对这种「保守」观点的人指出:我们没有证据支持生物进化的速率正在减慢,更
遑论已被文化进化所取代。而另一方面,数十万年的文化进化难道不会改变我们的精神
面貌,令今天的我们无法理解与想像吗?
事实上,人类有史可寻的文明至今只有数千年,要谈论和猜想人类数十万甚至数百
万年后的心灵状况,显然是超乎可能的一回事。但斯特普尔顿於一九三0年作写的巨著
《最后与最初的人》,正是从事超乎可能的一项大胆尝试。书中以细腻的笔触与极高超
的想像,详细地描述了人类未来二十亿年的历史!其间人类经历了十多次蜕变,到最后
第十八代的人在海王星上灭绝,终於结束了人类在宇宙舞台上的演出。论视野的广阔和
想见的深远,史氏这部巨著可谓空前绝后,至今未能有人越其樊篱。
不过,从定义上着,进化上的超人并非我们讨论中的超人。正如我们不觉得我们是
超人一样,五十万年甚至五百万年后的人也不会觉得他们是超人。问题是,进化的既是
整个族类,那末在任何一个阶段,个体与个体之间都必然处於大致相同的水平,那又同
超人之有呢?简单地说:「每人都是超人,即每人都是凡人」,其理至浅。
那末,除了进化上的超人外,是否有更快捷的途径,令人类超越现今的体能及智慧
水平,从而产生真正的超人呢?
(二)从优生学(eugenics)的角度:我们既能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不同的家畜和家
禽,是否也可以通过配种的方法,培育出各方面都超越凡人的优秀人种?长久以来,优
生学配种是人类尝试制造超人的惟一途径。远自古埃及法老皇朝中的兄妹通婚,近至纳
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为的都是保持所谓纯正的、优秀的血统。而血统正是决
定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卑贱,是超人还是凡人的因素。
在现代遗传学的眼光来着,上述的做法只会弄巧反拙,因此是愚不可及的。我们都
知道,近亲通婚会增加隐性基因做成破坏的机会,也会减低崭新而富於活力的基因组合
产生的可能,结果是群种变得衰弱而非强壮起来。不同基因均不断重组,也就是说,不
同民族的融合和分离,才正是优秀群种产生的基础。
那麽以现代遗传学为基础的优生配种又如何呢?上一章提及的《超摄镜》,其中的
天才培育计划,正是一个以现代遗传学为基础的优生实验。计划的内容,是找出世界上
各种不同的最精英、最优秀的混血儿,然后将他(她)们所捐出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交配。
在这些「超级混血儿」诞生后,更在他们的幼年期提供最富於刺激和最启迪思考的环
境,以期将人类智力的潜能尽量发挥。
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砂丘》中的「基维沙哈特纳」正是企图以优生配种产生的一
个超人。但书中的边,积刹利女巫也只能以暗里操纵的秘密手法影响婚嫁,从而达到优
生的效果。问题当然是,入非畜牲,不能任人控制如何结合,这也正是优生学受到大部
分人反对的原因。
事实上,近数十年来,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公众政策之中,优生学已完全没有市
场;惟一的例外是数年前新加坡提出的优生生育政策,但各界对此政策的猛烈评击,正
反映了优生学的穷途末路。(婚前的遗传谘询服务----genetic counselling除外。)
但随着试管婴儿(其实是体外受孕)技术的兴起以及借胎产子等情况出现,优生配种
的梦想似乎有了新的内容,而随之而起的伦理问题亦将日趋严重。我们的智慧是否真的
赶不上我们的科技,各位读者还需拭目以待。
(三)从生物医疗工程学(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角度:这是一门既古老又尖
端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很久前人类即发明了义肢来帮助伤残的人,后来又发明假
牙、假眼等东西,一方面弥补身体功能上的缺憾,一方面也为了美容。说它是一门尖端
的技术,是因为近代电于及材料科学的发展,令到上述死板的替代品获得了新的生命,
也令替代部分的范围大大地扩展。自本世纪中叶以来,生物工程的发展可谓进入--个新
的组元。
可以随意控制,运用自如的义手义腿经已研制成功。人造心脏亦已来临。不需多
久,人体愈来愈多的部分肯定可以由更坚固、更耐用的复制品所取代。迄今为止,这些
替换基本上是治疗性的,是迫不得己的。但不难想像,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
有人自愿换取一个更可靠、更有力的心脏,或一双更强劲的腿,或更灵巧的手……
这种人机结合所产生的「机器改造人」(我们在「机械人篇」已经遇过),是否将成
为未来的超人呢?以笔者的愚见,这种可能性不大。原因之一是人费时太花钱,而我们
有更好的方法改造人类。原因之二是我们既然有汽车飞机,要更强劲的腿做甚麽?有了
铲泥机起重机,要更惊人的臂力叉有甚麽用?
笔者不是说生物医疗工程没有可为,相反,这方面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但相信发
展的方向仍会集中在医疗方面,而非一般人的改造。
(四)从脑生理学(neurophysiology)的角度:这是一门专门研究脑功能的科学。人
类虽然已能探测亿万光年以外的太空深处,以及穷究原于、核子和夸克粒子的超微观世
界,但说来惭愧,我们对头盖下那一团灰白色的物质,了解却极其有限。
虽然如此,但无可置疑的是,若想把人变成超人,则改造人类的脑子,扩展人脑的
功能,那是最为对症下药的方法。
不少人曾经指出,住日常生活中,人脑的功能只有很少的部分真正地被利用。言下
之意,如果我们能够把其余的脑功能释放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人。但问题
是,这类立论永远无法被证实或推翻。从脑生理学的观点来着,大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
能力的确大得惊人,而大部分人的一生之中,确实只用了这些能力的一小部分。更多的
学习和记忆固能令我们拥有更多的学识,但更多的学识却并不等於我们定义中的超人。
在缺乏充分证据证明大脑拥有潜在的超级功能之前,我们对这类立论只能抱一种存疑但
开放的态度。
释放脑的潜能固然令人存疑,但人为地提高脑的功能又怎样呢?无论是《天狼
传》、《脑波》、《把花献给艾芝农》还是《集中营启示录》等小说,所说均正是如何
扩展大脑的功能,从而把人变成超人(或狗变成超级狗)的经过。可惜的是,大部分这类
著作都没有解释脑功能的提高如何体现,一般都只是含糊地说以药物改变脑的化学状
况,从而达到智力增强的效果。其中一个例外是阿西莫夫的头一部长篇小说《天空中的
卵石》(Pebble in the Sky,1950)。我们知道,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通讯,必须
经过名叫突触(synapse)的极微小空隙。阿西莫夫正把着这一事实,假设通过一部特殊
机器的刺激,可使突触传递的速度大大提高,使思维的速度加快,人就变得聪明起来。
除了增加脑细胞的讯息传递速度之外,更直接的办法当然是增加脑细胞的数目以及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人能讲出上述的目的如何能够达到。大脑
皮层(高等思维进行的地方)的移植曾经在白老鼠身上进行,但手术是否能真的增进智
能,至今仍未有确实的结论。至於在人类方面,相信没有人会愿意将一个死人的大脑皮
层移植到自己的头上!
脑细胞的增长实由基因所控制,溯本寻源,要改变脑的容量,自应从改变基因结构
着手。也就是说,着眼点应该在
(五)遗传工程学(genetic engineering):自从重组脱氧核糖核酸(recombinantD
NA)的技术出现以来;遗传工程已从科幻小说的题材一变而成为富於争论的现实。人类
是否应该透过遗传工程而改变自己的形态呢?我们有权干预生命的本质吗?基因改造是
人类通往超人境界的途径吗?
以基因工程为主题的科幻作品,较突出的有海因莱因的《地平线以外》(Begond
This Horizon,1042)、赫伯特的《海森堡的眼睛》(The Eyes of Heisenberg,
1966)和沃格特的《西基》(Silkie,1969)等。最后一部是本典型的超人小说。小说中
的超人不单智力高超,而且拥有惊人的精神力量,不怕高温,不怕严寒,更可来去如
风,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跟连环图中的超人没多大分别。
在地球上,我们未必需要有「西基」这类超人。但在环境恶劣的其他星球上,基因
改造可能是征服环境进而征服宇宙的最有效途径。布利殊在五十年代的一系列故事中,
便提出了全面的基因改造(pantropy)作为实现星际殖民的方法(我们在「探星篇」的结
尾经已谈及)。另一方面,在日本科幻作家安部公房的名著《第四冰河间纪》(1958)之
中,要透过基因改造来克服的,不是别的星球上的环境,而只是地球的未来境况。在故
事中,由於地球两极均冰冠逐渐溶化,迫使人类对自己进行基因改造,以成为能够在海
洋中生活的「水栖人」。
最后,因为当时的科学水平所限而没有直接引用基因改造这一技术,但威尔斯的
《莫洛博士岛》(The Island of Dr.Moreau,1896)和英国作家赫宵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都是探讨生物改造和遗传工程
等问题的两本出色作品,在遗传工程已由幻想成为现实的今天,实在值得再三细读。
作为现代的浮士德,释放原子能的物理学家可能很快便要让位给生物学家。浮士德
为了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出卖自己的灵魂,人类将来是否也会为了成为超人而出卖自己的
人性呢?常听人说,做一个平凡的人最幸福。对整体人类而言,道理是否也是一样?面
对凡人和超人的抉择,这些问题确是发人深思的。
后 记
本书的成书经过可说颇为曲折。
早於一九八三年一月,笔者即与《九十年代》编辑冯可强先生取得协议,由笔者以
大半年的时间写成一本科幻专论;若编辑着后感到满意,便由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结果呢?十万字可不是个小数目。即使写完,出版社认为是否值得出版仍是未知之
数,故笔者只写了二万字便搁了下来。
令这本书重获新生的,是三联书店的杜渐兄。杜渐是我寻找了十多年才第一次找着
的另一个科幻同好。一九八六午,在他的极力怂恿下,笔者在《读者良友》开始了「SF
阅读与欣赏」专栏,分题材介绍西方的科幻佳作。
如今你手上的这本书,实由这些专栏文章经过大事增补而成,涉及的题材约为八三
年蓝本中的四分之一。关於其余题材的评赏,希望能在未来陆续出版。
这本书得以面性,除了多谢杜渐兄的鼓励和新雅袁妙霞小姐的细心编辑工作外,还
要多谢我的两位好友潘昭强和甄荣磊,他们分别借给我'The Visu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和'The Ency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这两本书达五
六年之久,在我的资料搜集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最后,更要多谢的是麦蔼仪,多谢
她容忍一个常常躲在书房中的丈夫,它的谅解与支持是这本书成功的重要因素。
笔者对这本书的最大期望当然是:科幻迷再不孤寂。
李伟才
--
......[ 我不是在刻意的灌水,
I hope this passage is not a pile of trash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yours ever
]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