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fiction
标 题: 艾西莫夫的未来史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Sep 18 14:52:30 2000), 转信
多产作家的宿命之一,就是笔下受欢迎的角色或故事型态,往往被市场导引而欲罢
不能。福尔摩斯 (Sherlock Holmes)之於柯南道尔是如此,「基地」系列之於艾西
莫夫也是这般。
早在 1950年代,「基地」系列创作的後期,艾西莫夫就有意将之结束,但拗不过
编辑和读者的要求而一写再写。即使在写完「第二基地」,也就是所谓「基地三部
曲」的最後一篇之後,又应编辑要求多写了一篇「心灵历史学家」,做为结集出版
的楔子。
此後三十年间,任凭外界如何威胁利诱,他没有动笔再写过任何一篇「基地」的续
集。
直到 1982年,凡心又动了,之後十馀年至今,四部砖厚的基地小说重重砸落在全
球读者头上,份量超过先前三部曲的两倍有馀。在後期四部小说中,他试图将「基
地」系列和早期的「机器人」系列搭上线,从而钩勒出一幅纵深数十万年,涵盖半
世纪来,包含三大系列及若干散篇等数十部著作的-艾西莫夫未来史。
这种作法是否适当,其实见仁见智。死忠的艾迷吃再多也不厌,觉得大师构思精
巧,意图宏大,有人所不能及者;反对者认为一派牵拖,反而破坏了读者的想像空
间。对多数初涉艾氏「史学」的入门者而言,问得更多的则是:「这一大堆书,该
从那儿读起啊?」
按艾氏未来史的顺序不失为一种方法。以下是艾西莫夫本人的建议,摘自 1988年
出版的「基地的序奏」 ( Prelude to Foundation )。(「基地」系列的最後一
部,「迈向基地」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在艾氏死後才出版,不在原始列
表之中,系由锺某僭自加入,特此说明。)
1. 机器人全集 ( The Complete Robot, 1982)
2. 钢铁洞窟 ( The Caves of Steel, 1954).
3. 裸阳 ( The Naked Sun, 1957).
4. 机器人的觉醒 ( The Robots of Dawn, 1983).
5. 机器人与帝国 ( Robots and Empire, 1985).
6. 太空潮 ( The Currents of Space, 1952).
7. 似尘繁星 ( The Stars, Like Dust-, 1951).
8. 苍天一粟 ( Pebble in the Sky, 1950).
9. 基地的序奏 ( Prelude to Foundation, 1988).
10. 迈向基地 ( Forward the Foundation, 1993).
11. 基地 ( Foundation, 1951).
12. 基地与帝国 (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2).
13. 第二基地 ( Second Foundation, 1953).
14. 基地的边缘 ( Foundation's Edge, 1982).
15. 基地与地球 ( Foundation and Earth, 1983).
(以上所列的年份是单行本出版的年代。大师的早期作品和多数短篇,都先在杂志
上发表後,才结集出版,比单行本通常早得多。)
From: "丰岛" <izumo86@hotmail.com>
Newsgroups: starforum.leisure.book
Subject: 引领心灵翱翔银河的科幻经典
引领心灵翱翔银河的科幻经典
------「艾西莫夫科幻系列」 简介
汉声这次很荣幸能出版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的世纪钜作:「基地」、「帝国」
和「机器人」三大系列、这l5部37册钜作将分成两套出版。
第一套书8部19册,包括:
基地系列5部12册:基地(2册)、基地与帝国(2册)、 第二基地(2册)、
基地边缘(3册)、基地与地球(3册)
机器人系列3部7册:钢穴(2册)、裸阳(2册)、曙光中的机器人(3册)
第二套书7部18册,包括:
基地系列2部6册:基地前奏(3册)、迈向基地(3册)
机器人系列2部6册:机器人与帝国(3册)、机器人短篇全集(3册)
帝国系列3部6册:繁星若尘(2册)、星空暗流(2册)、苍穹微石(2册)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 是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三
大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艾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
重镇。
「基地」、「帝国」和「机器人」 三大系列便是艾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
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
!艾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
、并藉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
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著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
幻作品的局限。
科幻小说是廿世纪灿然大备的文学类型,内容多以科学发现、社会改变及未
来事件为主题。由於科幻小说是在知识的基础上推衍奇幻因素,因此常有今日幻
想成明日真实的可能。例如开创此类小说先河的法国作家韦思(Jules Verne,
l828-19O5)便早在潜水艇发明的半个世纪之前,在书里描写了这种海底航具。
科幻小说这些特点在艾西莫夫笔下得到充分发挥。艾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
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举世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四百七十馀本,内容
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旁涉人文类的文学、宗教、史地等
。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在他刚开
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尚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
,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会提到他、 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
「机器人三大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揉杂进侦探
与推理的小说技法,营造出他特有的小说魅力。读者展卷阅读,随著三大系列的
开展,不仅想像力与思考力将随之大幅飞跃,且能兴发对人类当今文明的全盘省
思,这是我们掩不住兴奋要将这两套书介绍给国人的原因。
在各书前头, 我们有大序与张系国教授特别为这两套书撰写的文章 ,各位
如有兴趣可以参看,相信会对这两套书与艾西莫夫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注:在85年11月21日的中国时报【童书公园】的一周好书榜里,有叶言都先生的
推介文章『读 科幻小说 看未来世界』。
From: "丰岛" <izumo86@hotmail.com>
Newsgroups: starforum.leisure.book
Subject: 「基地」幕後的故□
「基地」幕後的故事
艾萨克.艾西莫夫
(锺杰甫译)
----------------------------------------------------------
那天是 1941年的八月一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了两年。法国沦陷,大不列颠
战役持续进行,苏联正遭到纳粹德国侵略,珍珠港则在四个月後被轰炸。
但是那天,尽管欧洲战火弥天,希特勒的魔影好像笼罩了全世界,盘据在我心头
的,却主要是个匆促的约会。
那年我21岁,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从事职业科幻小说写作已经三
年。我卖
过五篇小说给 「惊奇」杂志的编辑— 约翰.坎贝尔,其中第五篇 「夜幕」即将
在1941年的九月号上刊出。我和坎贝尔先生约好,见面时要告诉他,关於我想要写
的新小说的情节。不过问题是,我心里根本没有什麽情节,可以说半点也没。
於是我尝试一个偶尔用到的办法:随意翻开一本书,从第一眼瞧见的东西开始自
由联想。我手边的书是一本吉尔伯特和苏利文的戏剧选集,碰巧翻到一幅剧照,是
爱奥兰茜仙后匍匐在兵士威利斯脚边。於是我想到军人—帝国—罗马帝国—银河帝
国,啊哈!
何不用一个属於事过境迁的第二银河帝国的观点,来写前一个银河帝国衰亡且倒
退回封建社会的过程?毕竟我读过吉朋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有好几遍。
见到坎贝尔先生前我著实构思了一番。我的热情必定感染了他,因为我从未看过
坎贝尔如此炽烈如火。一小时内我们建构了长期连载系列故事的整个概念,关於第
一帝国过渡到第二帝国间千年之久的复杂细节—由一门称作 「心灵历史」的科学
作引子,那是由坎贝尔先生和我彼此激汤而出的。
於是在 1941年八月十一日,我开始写那段过渡时期的故事,并命名为 「基地
」。故事里我叙述了心灵历史学家谢东,如何在宇宙相对的两个极端分别建立一个
基地,以确保历史的力量会在千年之後带来第二帝国,而不是原来所需的三万年之
久。
这篇小说在九月八日脱稿。为了确定坎贝尔先生真心看待这一系列小说,我在
「基地」的结尾卖了个关子。如此一来,看样子他就非买第二篇不可了。
然而,当十月24日我开始写第二篇时,就发现自己聪明过头了。我很快就写成了
僵局,如果没和弗瑞德.波尔谈过的话,基地系列小说在那时候就会死得很难看。
那天是十一月二日,在布鲁克林桥,我不记得他真正说了什麽,但是无论如何,他
把我从拉出了陷坑。
然後写基地系列碰到的麻烦,就只剩下笔墨工夫。接下来的十年之间,约翰.坎
贝尔就把我的鼻子套在磨上,以便□出更多的基地故事来。
「大和小」登在「惊奇」 1944年八月号, 「楔」在十月号,还有 「死手」在次
年四月号。(这几篇都是我在费城海军船坞工作时写的)
1945年一月二十六日,我开始写 「骡」。那是整个基地系列中我个人最喜爱,也
是最长的一篇,大约有五万字,分成两篇连载在十一月号和十二月号(那是第一个
由我自己负责的分篇)。下篇刊出时我在陆军。
离开陆军之後,我写了 「现在你看到了—」,登在 1948年一月号。这时我已经
感到厌倦,所以打算经由建立、并解决第二基地所在之谜,把基地系列做个了结。
然而坎贝尔不接受;他强迫我改变结局,并且要我保证再多写一篇。
好吧,坎贝尔是那种令人无法拒绝的编辑,所以我就多写了一篇基地故事,向自
己发誓说这是最後一篇,叫做 「—但现在又没了」,分成三段登在「惊奇」 1949
年11和十二月号,以及 1950年一月号。
那时我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担任生物化学教席,第一本书刚出版,决定转向新事
物。我花了八年在「基地」,写了九篇小说,总计约二十二万字,全部收入是
3641美元,看起来似乎还不错。「基地」已经结束,不再是我所关心的了。
可是, 1950年精装本科幻小说出现,我也不反对把基地系列重印出书来好多赚点
钱。我把它交给倍日(他们已经出了一本我的科幻小说,还有另一本的合约)和小
布朗,但都遭到拒绝。然而那年有家叫做地精的小出版公司开张,打算把基地系列
印成一套三册
。
不过地精的老板觉得故事开始得太唐突。他劝我写一小段基地故事,当做第一册
的楔子。结果基地系列的第一部份倒是最後写的。
於是 1951年,地精版的「基地」出版,包括楔子和系列故事的前四个; 1952
年, 「基地与帝国」出版,包含第五、六个故事; 1953年, 「第二基地」出
版,包含第七和第八个故事;这一套三册合称 「基地三部曲」。
三部曲的出现当然令我高兴,但是地精并没有能让书卖得好的财力和出版经验,
所以书卖得很少,而我的版税收得更少(时至今日,地精本的初版一套卖到 50美
元以上,而我还是没收到半毛版税)。
王牌图书倒是出了「基地」和「基地与帝国」的普及本,不过换了标题并加以删
节。所有权利金都缴给了地精,我没见到多少。三部曲问世的前十年,大概总共赚
了 1500美元的样子。
好在还有些海外利润。 1961年初,倍日的编辑提摩西.雪德斯告诉我,有人要买
基地系列的葡萄牙版权。由於书不属於倍日,就把合同转给我。我签了字并说:
「管它呢,提姆,这些书我不要版税。」
雪德斯吓呆了,马上去办由地精取得版权供倍日出版的诸般事宜。他毫不在乎我
大声警告说,怕倍日「会赔得当裤子」,在 1961年八月达成协议取得所有权。甚
至曾经出过「第二基地」普及版的雅芳图书,也从倍日取得全套三册的权利,并出
了高级版。
从那时起,基地系列的版税收入不断增加,不论封面软硬,都卖得既好又稳定,
到现在二十年了。愈来愈多的读书来函对之赞誉有加,获得的注意比我其他所有作
品加起来还要多。
倍日还为科幻小说俱乐部出了一本精选集—「基地三部曲」。此精选集成为该俱
乐部的象徵,超过二十年。
1966年事情来到高潮。那年在克里夫兰举行的世界科幻小说大会中,决定颁发一
个最佳系列小说雨果奖,条件是最少要包含三册相关联的小说。这个奖项当时是第
一次设置,後来也没有再颁发过。基地系列被提名,己经让我觉得很光采,虽然我
相信□尔肯的「戒环之主」会得奖。
结果没有,是基地系列得了。而自那时起,那座雨果就一直摆在我客厅的书架
上。
--------------------------------------
名利双收之馀,还有个恼人的副作用。读者不可能不发现到,基地系列只写了两
个帝国之间千年过渡期的前三百多年而已,意思就是「没写完」。於是有数不清的
读者来信要求我写完;有人是请求,也有人威胁说如果我不写完要遭受可怕的报
应。更糟的是,倍日这些年来不同的编辑也都指出,把它写完会是件明智之举。
这是奉承没错,可也让人著恼。时光一年年过去;回到四十年代,我确是沉浸於
基地系列的创作中,可现在不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就愈来愈著迷於非小说写
作。
倒不是说我就不写小说了。事实上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我还写了两个科幻长篇和
一篇神秘故事,更别提上百则短篇小说。不过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不是小说。
在要我写完基地系列这档事儿上,最有耐性唠叨没完的是我的好友,了不起的科
幻小说作家李斯特.迪尔.瑞。他不停告诉我该把它写完,还不停地提供情节。他
甚至告诉倍日的编辑赖瑞.艾雪蒙说,如果我拒绝再写基地故事,他李斯特非常愿
意接手。
1973年艾雪蒙提起这档事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又开始写一篇基地故事,称之为
「避雷针」,在其他事情把我□开之前写了十四页。那十四页置诸高阁之後,又过
了几年。
1977年倍日的编辑凯瑟琳.乔登建议我写「一本重要的书—基地小说,也许。」
我说:「我宁可写本自传。」结果还真写了—足足六十四万字。
1981年一月,倍日好像按捺不住了。最後当时的编辑休.欧尼尔说:「贝蒂.普
莱旭科尔要见你。」然後把我押进她的办公室。她当时是资深编辑,一个甜美温柔
的人。
她毫不废话。「艾萨克,」她说:「你得替我们写个长篇小说,而且要签个合
约。」
「贝蒂,」我说:「我已经为倍日写了一大本科学书籍,还得要为倍日修订传记
百科全书,而且—」
「那都不急。」她说:「你得签约写一部小说。而且,我们会付你五万元稿费
。」
真帅呆了。我不喜欢收太多钱,负的责任太大。平常大概收个三千元左右。有何
不可?反正都没收版税。
我说:「钱太多了,贝蒂。」
「不会啦。」她说。
「倍日会赔得当裤子。」我说。
「你老是这样说。不会的啦!」
不管啦,我说:「好吧。那在合约上加上一条说,当我通知你开始写长篇小说时
才收钱。」
「少来。」她说:「加上这条你就永远不会动笔。签约时你先拿一半,另一半等
全部原稿完成後再拿。」
「可是万一写得不好……」
「别傻了。」说完便结束谈话。
当晚倍日的科幻小说编辑派特.罗布鲁□打电话来表达欢欣之情。「记得啊,」
他说:「当我们说『小说』,意思是科幻小说而不是别的;当我们说『科幻小说
』,意思是基地小说而不是别的。」
1981年二月五日,我签下了合约。而就在那礼拜,倍日的会计系统烘出一张两万
五千元的支票。
我悲叹道:简直是签了卖身契。休.欧尼尔却开心地说:「对呀,以後我们每个
礼拜都会打电话问你『稿子呢?』」(不过没有,他们完全放手让我去搞,甚至从
来不问进度如何。)
几乎四个月时间,在我照料一大堆必须做的事情当中溜走,不过到了五月底,我
拿起自己的一套「基地三部曲」并开始读。
一定得要。一方面我有三十年没读过三部曲,只记得大纲,却忘了细节;况且,
在开始写一本新的基地小说之前,我得把自己沉浸在连贯的风格和气氛之中。
可是愈读却愈不是滋味。我一直等待著什麽事件发生,却什麽也没有。整整三本
书,将近二十五万字,完全由思考和对白组成;没有动作,没有真正的悬疑。
什麽值得读者大惊小怪?干嘛大家这麽想多看一些?—不过说真的,我发现自己
也急著一口气看完,可是结局却让我气坏了:应该还有才对呀!然而我就是作者,
天啊!你们不能靠我来写完。
就在几乎要决定这是件大错,必须坚决退还这笔钱的边缘,我瞄过(纯属意外,
我发誓)科幻作家及评论家杰姆斯.冈所写,关於基地系列的一段文字:「三部曲
的成功与动作冒险无关—事实上所有动作都不在台面上,也几乎看不到冒险。—而
是这些故事提供了具有峰回路转剧情的侦探小说魅力。」
好罢,如果需要的是「剧情的峰回路转」,那我有得是。恐慌稍退, 1981年六月
十日,我挖出八年前写下的十四页原稿重看一遍,觉得还不错。原来的情节发展己
经记不得了,不过现在我又想出一个看起来蛮好的结局,於是当天由第十五页开
始,朝著新结局迈进。
松了口大气之後,我发现要找回「基地情绪」毫无问题,重读後记忆刷新,基地
的历史又在指掌之间。
事实上不同点还是有:
1,原著是为科幻杂志创作,长度在七千到五万字,没有更多的;结果三部曲中的
每一本都最少有两个故事而彼此不相连。我打算让新书里头单只有一个故事。
2,既然休.欧尼尔说:「艾萨克,让这本书自由发展吧,我们不怕出大部头。」
我算是有了绝佳的发展机会。於是我打算写十四万字,几乎是「骡」的三倍,给自
己足够的空间施展身手,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笔法。
3,基地系列写作年代的天文知识和今日相比颇为原始,我可以重新取材,譬如
说,可以提一提黑洞。同时也可以就电脑取材,那玩意儿在基地系列写到一半时才
刚发明。
写作的进度稳定,到 1982年一月十七日开始誊缮完稿。我带了成堆的原稿给休.
欧尼尔,那可怜虫欢喜得半疯了,坚持在这破烂堆里先把它读完。 1982年三月二
十五日交最後一点稿,就在第二天拿到另一半稿费。
写作时我一直用「避雷针」作标题,可是最後休说:「有没有什麽办法把『基
地』放进标题里头?」我建议用 「基地末路」,所以,那也许会是真正的书名。
*
你该注意到我没提到半点新小说的情节,当然啦,我是宁愿你去买一本来读读
看。
有一件事必须表白。一般而言,我的小说不论情节多复杂,总会安排在结尾时把
所有线索打个漂亮的蝴蝶结。然而这回,当我全部写完後,发现还有个刺眼的小东
西留著没解决。
我希望没人注意到,因为它明白指出故事还要继续。
也说不定是我不小心露出了马脚,因为在小说的结尾写著:「剧终(目前)」。
我非常害怕如果这本小说成功了,倍日会再来掐我的咽喉,就像当年坎贝尔做的
一样,然而我却的确衷心盼望它能非常成功。真难啊!
---------------------------------------------------------
*编者按:本书於1982年十月出版,名为 「基地边陲」。
----------------------------------------------------------------------------
本文译自 "The Story behind the Foundation",(C) 1982 by Davis
Publications,
Inc.
----------------------------------------------------------------------------
汉英名词对照
惊奇杂志- Astounding
约翰.坎贝尔- John Campbell
夜幕- Nightfall
心灵历史- Psychohistory
大和小- The Big and the Little
楔- The Wedge
死手- Dead Hand
骡- The Mule
现在你看到了—- Now You Can See It -
—但现在又没了- - And Now you Don't
倍日- Doubleday
小布朗- Little Brown
地精- Gnome Press
基地- Foundation
基地与帝国- Foundation and Empire
第二基地- Second Foundation
基地三部曲- The Foundation Trilogy
王牌图书- Ace Books
提摩西.雪德斯- Timothy Seldes
雅芳图书- Avon Books
□尔肯- Torkien
戒环之主- Lord of the Ring
李斯特.迪尔.瑞- Lester del Rey
赖瑞.艾雪蒙- Larry Ashmead
凯瑟琳.乔登- Catharine Jorden
避雷针- Lighting Rod
休.欧尼尔- Hugh O'Neill
贝蒂.普莱旭科尔- Betty Prashker
派特.罗布鲁□- Pat LoBrutto
杰姆斯.冈- James Gunn
基地末路- Foundations at Bay
基地边陲- Foundation's Edge
From: "丰岛" <izumo86@hotmail.com>
Newsgroups: starforum.leisure.book
Subject: 基地与帝国□□序
基地与帝国-序
(锺杰甫译)
--------------------------------------------------------
银河帝国正走向衰亡。
这是个浩瀚的大帝国,奄有全银河多螺旋体每一道螺旋臂上,由心到指的所有亿兆
星球。
其衰亡也同样浩浩荡荡——而且历时甚久,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某人真正察觉之
前,衰退已经持续数个世纪之久。这个人就是谢东,就是在衰亡黑潮中爆出仅有的
那一星半点创造之火的那个人。他开创了心灵历史学,并使之登峰造极。
心灵历史学处理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群众。它是研究群众的科学,是数以兆计的
群众。它能够预测群众对某些刺激的反应,准确一如较低层次的科学之能够预测撞
球反弹的方向和力道。任一个个人的行为反应,无法用已知的数学来预测;但一兆
人的反应则大异其趣。
谢东描绘出时间流中社会和经济的走向,经由曲线,发现了持续加速进行的文明倒
退;而人类重行奋斗、由废墟中创建新帝国的过程间,将有一段长达三万年的空白。
要阻止衰退已经来不及了,但要缩短野蛮时期还不太晚。於是谢东在「银河的相对
两端」建立了两座基地,精心安排其位置,以便在短短千年之间经由编排设定的种
种事件,强迫他们走向更强盛、恒久而宽仁的第二帝国。
「基地」书中(1951年地精版)已经说了两个基地之一,创建以来前两百年之间的
故事。
故事始於位居银河多螺旋臂之一的顶端的一座行星——极星。一群自然科学家在此
定居,和银河中心的骚乱隔绝,为编纂人类知识的总集——银河百科全书而孜孜工
作,对已逝的谢东为他们所安排角色的深意浑然不觉。
当帝国凋萎之际,银河的外围落入许多独立王国之手,基地也受到它们的威胁。不
过,在首任极星市长韩定领导之下,藉由合纵连横的外交手腕,维持了不安定的独
立。而在一群科学散失、衰微倒退到煤和石油时代的星球之中,极星做为唯一拥有
核能的星球,竟也占了上风。基地逐渐成为邻近王国的「宗教」中心。
慢慢地,当百科全书退出舞台之後,基地发展出贸易经济。那些行商,带著帝国即
使在最盛时期也无法仿制的紧凑微型核能装置,在边区数千光年的境地穿梭来去。
在马洛,基地第一位商业钜子的领导下,他们发展出经济战的手法,击败了高瑞共
和国,尽管当时高瑞还得到一个帝国残馀的外围省份支援。
两百周年将届之际,基地成为银河之中最有力量的国家。只除了帝国的残馀,仍然
集中在银河中心,占据三分之一的地域,控有全宇宙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富。
看样子,基地的下一次危机,不可避免地,将是面对垂死帝国的最後一击。
道路已然开畅,只待基地与帝国一战。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