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fiction
标  题: 关于“大机器”--我的想法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Nov 25 13:40:25 2000), 转信

有篇小时候读过的小说,至今仍令我激动不已,它的名字叫《大
机器要停止运转了》。
    小说讲的是在以后的某一年代,人们造出了一部大机器,它能够
自动地维持人类的生活。人们生活在蜂巢一般,光线柔和的小房间里,
希望能获得一些好的思想意念。他们互不见面,完全隔绝,只是偶尔
有人乘飞艇旅行,但也被认为是不明智的。他们呼吸着大机器制造的
空气,听着大机器放出的音乐,通过大机器交谈。他们每人有一本大
书,列出了什么时候该按哪个按钮,什么情况该怎么处理,总之规定
了生活的一切行为准则。如果违反这一准则,立刻就会遭到无家可归
的处罚,这几乎就意味着死。那本大书被一次次再版,并装订得越来
越精美,以至于人们一摸到它,就激动得浑身颤栗。在小说中,这本
书成了《圣经》的象征,大机器成了上帝。于是,人们开始对大机器
顶礼膜拜,自己关闭了通向大自然的最后一条路。
    然而最后的毁灭来临了。大机器逐渐开始崩溃,直至那人类文明
的黄昏,全世界的大机器都完蛋了,所有曾沐浴在大机器的光芒下的
人全死了。
    作者E·M·福斯特认为,它是“对H·G·威尔斯早期的幸福天堂
之一的一种反击”。然而,有的评论家指出,它实际上是一篇“反科
学”的科幻小说。
    科学打破了人类的迷梦,使我们从宗教中脱离出来,引导着我们
一步步接近自然的真理,一层层揭开她脸上的面纱。然而,科学本身
再次成为我们所崇拜的偶像。小说中写道:“我们创造了那大机器来
执行我们的意志,……现在又迫使我们去崇拜它。”还有什么比这更
悲哀的呢?
    轮回的阴影在我们头顶盘旋。
    人类总是在迷失自我,总是在疯狂地寻找什么,好让自己成为上
帝的祭品,无论是耶稣的上帝,还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没有人在意。
    为什么?
    人们对自我,对生活感到困惑,大多数人不能,也不愿想清楚。
这时有个人站出来,告诉大家:人是这样的,生活是这样的,我们应
该如此这般。于是人们释然:原来如此,那我们何必去思考呢?照着
去办就是了。这种现象被看作宗教。
    科学在适当的时候也站了出来。同样,它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世界
的构成图景。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它使用了一种更为有力的武
器--实证。通过实证,我们可以看到某种理论的存在,从而增加对
其的信仰。这种行为同追求神迹是不同的。神迹与精神现象有更密切
的联系,它与“神”的个体意愿有关,与神迹目击者的行为有关,等
等。然而科学实验不同:只要你满足了一定的初始条件,你就能得到
确定的结果。如果你转过身去,一块半空中的石子依然会落向地面。
不会有一位“神”因为你以背部冲着他而愤怒,从而显示神迹使那块
石子浮在空中。不会的,科学否认这种可能性。
    这种现象比飘渺的“神迹”更为实在,更能使人相信。这就是为
什么在我们看来,科学(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战胜了宗教的原因。
    然而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地探究这种现象,就会发现事实并非象表
面看起来的那样。比如有一天,科学家们告诉我们明天将有一场日食,
于是人们激动起来。第二天,无数人将会如同麦加朝拜的教徒般守候
在日光下。日食如期发生了,分秒不差。人们将会惊异于科学的伟大
力量,如同惊异于“神迹”。当我们看到复杂的数学问题被解决的时
候,当我们看到庞大的飞机缓缓起飞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现代化的都
市屹立于大地之上的时候,这种“惊异”就会萦绕于我们心头。请注
意,我们关注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它所显示出的几乎不可思议的神
秘力量。从这点上说,我们接受科学或接受宗教的动机是一样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宗教呢?为什么不把两者都舍弃了呢?
    我们可以辩解说:科学要比宗教可靠得多,我们不能依赖于虚幻
的宗教,却可以依赖真实的科学。
    果真如此吗?
    在19世纪,没有人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那时普遍的观点是:我
们之所以还不能预测未来,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因果关系和
初始条件。一旦这些都被掌握了,那么世界的未来就尽在我们眼底,
顶多是技术上难以实现而已。然而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向这一
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在今日,只有很少一部分科学家依然坚守“
可知论”的立场。
    这一事件表明,在人类的科学体系中,可能存在重大隐患。在科
学的各个领域,多多少少都有些属于先验的(即不可证真伪的)所谓
“公理”。对于这些公理,(和宗教如此相象)人们只能相信,别无
它途。然而这些构成科学大厦的基石果真牢固吗?
    比如因果律,比如普适律。
    因果律恐怕是争议最大的一条科学公理。上面提到的量子力学与
“可知论”之争就涉及这一问题,还有许多极其神往时间旅行的人对
之虎视眈眈。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先因后果。一定如此吗?量
子力学在这个边缘上危险地走了一回。不言而喻,这一公理如果出现
问题,将导致现有科学体系的全面崩溃。要命的是,我们不能证明它
是对的,只能相信。
    普适律是指科学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这定律的内容倒没什
么,问题出在对这“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划定上面。比如力学基本规
律,现在一般认为:量子力学适用于微米级以下的空间尺度,牛顿力
学适用于微米级以上至100,000,000米级范围,再大的范围由爱因斯
坦的相对论负责。看来似乎各司其职,挺好。然而有人会问:银河系
尺度上,千万个银河系的尺度上,相对论是否依然有效呢?没有人知
道。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物理定律都只在太阳系以内检验过,
对于更深层的宇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那里的情况。我们的科学是全
宇宙通用的呢?还是仅在银河系的这一角适用?同样的,没有人知道。
我们现在所做的,仅仅是埋头于理论的计算与应用,同时不断在内心
告诉自己:“它是万能的!它是万能的!”
    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
都不能保证是正确的,而只能称为在现阶段,它们可能是有用的。
    没有人知道科学大厦的倒塌何时会发生:也许就在明天,也许要
过许多年,也许(那多好啊!)永远不会。仔细想想,这就是我们所
依赖的科学。我们相信它,却很少去考虑它的隐患,而这些隐患可能
在明天就断送了我们的文明。这种层次上的相信,就是一种纯粹的信
仰,它同“宗教的信仰”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同任何宗教一样,科学(作为一种广义的宗教)发展到极端时,
就会抹杀人的价值。正如小说中所描绘的:一切个体的欢乐,都被认
为是虚幻的,是不切实际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是应该摒弃的。到
最后,科学已上升为一种“纯粹理性批判”,甚至丢失了原有的真实,
“科学的思想”成为人们唯一追求的东西。人们的生活被“科学”所
征服,成为它的附庸。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似乎人类生存本身都成了无足轻重的事情:
只要有某种智慧可以代替人类去获取“思想意念”(比如大机器),
那么人类就完全没有“必要”生存下去。
    福斯特在小说的结尾非常理想主义地使“大机器”毁灭了,当然
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尽数死去。然而小说的主人公曾作过一次户外旅
行,发现在“大机器”外面的荒野中生活着一些人,他认为他们是人
类未来的希望。
    应该说,这个结局是乐观的。
    小说最后写道:“在加入到死者行列中去之前,他们看到了那纤
尘不染的青天。”这话现在读来令人感慨。在我们中有多少人,当他
抬头望天时,能看到那“纤尘不染的青天”呢?
    嗯?我们这些万物之灵?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