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fiction
标 题: 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之路(1)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Nov 25 14:19:47 2000), 转信
一。中国科幻电影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
科幻电影的基本特点在于:从现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对
未来世界或遥远过去的情景作出幻想式的描述,亦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方向,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方面作出展望式的预测。影片以构思奇特,
情节曲折,场面生动取胜。有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生活
或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由于不直接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所以科
幻片的内容可以在不违背现有科学原理的前提下,不完全拘泥于现实而
作出充分的想象,从而完成它的艺术主旨:不是传达科学事实,而是传
达科学精神。毫无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电影的水平也反映着一
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然而,回首往昔,科幻电影在中国这片黄土地上的发育却是那样地
举步维艰;稍微幸运一些的科幻小说,也是几经风雨,几经沧桑,才总
算看到了一线黎明的曙光。总体而言,中国的科幻史是一部不幸的历史。
但若要指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之所以不幸的最大的原因,或是说中
国科幻电影发展必然要面对的最大困难,却是常常有人作出错误的判
断。就我所作的调查,人们十有八九一口咬定是资金匮乏。其实资金问
题绝非最根本的问题。虽然拍科幻片一定要有充裕的资金,但一部科幻
片的卖座却不是仅仅凭借影片的高投入便可以达到的。众所周知,《未
来水世界》的耗资可谓是好莱坞科幻影片制作之最,达到创记录的2亿
美元,但是在美国红火的这片预言式影片,在中国又怎样呢?我的一位
朋友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给我写信,谈及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中国人对科幻的认识程度还很不够,至少在我所处的地方,
人们,尤其是30岁以上的人们,对科幻几乎漠不关心。他们认为科幻
就是空想,是一种小孩子才会做的事。《未来水世界》在我们这里上映
时,电影院做了大力宣传,并声称只上映两天。但是一天下来,去看的
人少而又少。第二天,电影院不得不把原来每人8元的票价降到每人2
元,并和几家学校联系,才算勉强做到满员……”
难道这段叙述仅仅在诉说《未来水世界》在齐齐哈尔市横遭冷遇这
样一个事实么?——不是!它恰恰暴露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之路上注定
要遇到的最大困难。这就是大众对科幻的不理解,不关心,更不支
持。——倘若谩骂声不绝于耳,或许都要比这种漠然令科幻界更好受一
些。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也许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该不该投入资金和怎样网络资金的问题,而
是一个应该怎样激发人们的科幻心理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相当不简单,
因为它已经和中国的人文背景紧紧结合在一起了。更进一步说,正如对
科幻小说颇有研究的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吴岩教授所呼吁的那样,恐怕我
们将不得不考虑: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究竟是不是也同样拥有
一片适合科幻发展的文化土壤呢?
吴岩教授作出的分析使我们无法表示乐观。
吴岩教授把中西方的科幻小说的主题进行了一场对比,其中的缘由
不言而喻:科幻小说的本原在西方,它从西方的文化土壤中孕生,后来
才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所以要把握科幻小说的本质问题,非得回朔西
方的科幻发展史不可。
吴岩教授认为,西方的科幻小说基本上可以分成以下四类主题:
(以最早的科幻小说<Flankensten>为代表的宗教与反叛的主题。它常
常带有向全能的上帝挑战的意味,突出人的独立精神。
(凡尔纳式科学享乐主义主题。人类在未来种种美好的乌托邦式的生
活方式与历险被描述。归根结底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而
不惜代价地改造自然,变革社会。
(权力与秩序的主题,它以奥威尔的《1984》和Wells的《时间机
器》为典型代表。探讨了社会本身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是一种人们永
远关心的问题,所以在当时曾对西欧文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作
用。Wells自己就豪迈地说:改变欧洲文化进程的人物只有两位,其中
一位就是我。
(罪恶与拯救主题。这一类小说往往与宗教有较深的联系,其首要的
特点在于揭露出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罪恶,以及对这种罪恶进行“末日大
审判”式的惩罚与毁灭。其中心思想是要表明:人类最危险的敌人恰恰
是人类本身或本身的潜意识。Asimov的《黄昏》即是典型的作品。
迄今的西方科幻小说仍旧是在重复这些主题。那么,中国的科幻小
说能否也从这些主题出发呢?
吴岩教授精辟的分析道:宗教与反叛,罪恶与拯救,这两个主题在
中国的文化中几乎找不到,因此中国的科幻小说如果去写这两个主题,
势必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难以赢得读者。那么,享乐主义,权力与秩
序在中国文化中怎样呢?应当说,享乐主义有一定市场,中国早期的科
幻作品大都属于此类,《珊瑚岛上的死光》就以科学奇迹为主要反映对
象;而权力与秩序更是中国人关注的东西。故而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科幻
作者的文化定位。
悠悠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总体上而言是不利支持科幻小说这
朵文苑奇芭的。儒家文化,重在人际关系,除此以外皆不予理睬,"子
勿语怪力乱神"是一条严厉的禁令。墨家文化产生出的是武侠小说而非
科幻小说;法家文化更是森严壁垒。至于道家与佛家文化,虽然注重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其主张的实现方式却不是一种积极的姿态,而是
通过静心修悟达到。因此科学幻想试图依附在它们上面也并非轻易之
举。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总体看来,中国确实存在有相当的不利
于科幻发展的因素中国的文化背景千百年来在大众思想意识上造成的
观念,不是对科幻置若罔闻,就是干脆势不两立。如果说,中国科幻发
展将遇到的最大困难即在于此,是并不为过的。偏偏科幻电影对资金,
技术的要求又几乎是我国国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便不难解释科幻电影
比科幻小说更为悲惨的命运了。
在此,也不妨探讨一下下面这几块“绊脚石”,它们是我国科幻电
影发展中的一些不利条件。
一,资金。
如今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一般是以千万美元作为经费单位,而中国普
遍的制作经费也不过是十几到几十万人民币。两者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当然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千万美元制作出来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也不过
如此。这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感觉:我们是否还有必要经营我们寒
酸的科幻电影呢?若非要搞下去,那么根据中国可提供的电影资金来
看,欲拍出比美国更优秀的科幻影片,恐怕不另僻蹊径是不行的了。
二。技术。
虽然说中国引进了用于影视制作的电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一
定能够完成象西方科幻片里那样的镜头。因为在国外,那些轰动的场面
也不是由一家或几家电脑公司独当一面的; 它需要几十家公司的通力合
作。在这种联合作战中,工作任务被逐级细化,到头来,每家公司的每
部电脑只需要负责一个细小的环节,这自然有利于达到最优效果。以中
国现有的状况,能否实现这种联合制作?——难说得很。
三。经验。
中国的科幻片也就是在80年代初随着科幻小说的渐进繁荣而起步
的。拍过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幻片实在屈指可数:《珊瑚岛上的死光》,
《大气层消失》,《天球传奇》等。可人家国外却是从1896年就揭开
了科幻电影的序幕,发展了整整一个世纪。怎样制作轰动的场面,怎样
实现布景的巧妙搭配,怎样制作模型和运用模型,怎样获得最佳的空间
及声光效果……国外的科幻片导演们都自有一套。毋庸置疑,我们的经
验积累跟人家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好莱坞已经形成了几近流
水线式的成熟的影片生产制作流程,而我们却还是在小心翼翼的摸索之
中。
四,剧本。
中国的科幻小说的不发达,造成中国的科幻剧本也没有优秀的可
言。剧作家不熟悉科幻文学,不擅长写科幻小说,这诚然是与中国的文
化界不重视科幻文学的心理一脉相承的。而国外却情形迥异。科幻文坛
每年推出数以千计的作品,长篇,中篇,短篇一应俱全,单单是雨果奖,
星云奖两个世界性科幻大奖就蕴藏着无穷的科幻素材源泉。倘若中国真
的要向科幻电影方面努力,必须相应地壮大科学文艺的创作队伍。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