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fiction
标  题: 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之路(2)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Nov 25 14:20:14 2000), 转信

二。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上谈及了科幻电影在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
亟待解决却又无法解决的。
    然而,如果不同时谈论一下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未必
太不公平了。通过分析我们将看到,如果说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不利因
素来自历史,那么其有利因素将来自未来。它更令人心动。
    第一。“科教兴国”的文化战略为科幻电影的发展营造了一片相当
好的社会大气候。
    “科教兴国”的口号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响亮了。随着人们对科学的
尊重,大众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改变对科幻的印象。中国科幻电影便有
可能赢得比以前更多的支持与理解。赢得更多的推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机
会。“一分时段一分金”的中央电视台在97年3月9日上午连续两小时
现场直播HB彗星回归与日全食现象,就充体现了国家重视科学教育形
象化的趋势。
    第二。中国电影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消费的趋势很可
能是科幻占优。
    所谓“消费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无非是说,中国的电影应当
尽力推出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实现电影的社会
效益;其二,便是肯定了中国电影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同时实现。如今已
经不是大众没有经济实力来欣赏影片,没有休闲的心理来进入影院。相
反,大众是处于选择的主动地位。他们不会主动抛弃电影,除非电影主
动抛弃他们。大众的娱乐项目可塑性很大,这一方面为中国电影提供了
市场,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电影必须拿出精品。
    不难发现,当前主要的电影消费人群是15-30岁之间的人群。尤
其是以青年为主。(30岁以上的成年人常常因为家务多,社交忙而缺
少必要的娱乐时间。)青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的依附已经不象他
们的父辈们那么深厚——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种悲哀——但是
从科幻片的角度而言却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群。他们虽然年纪轻,但
是随着脑发育日趋成熟,对新奇事物和科学知识的渴求欲望会越来越
高;富于幻想,乐衷于惊险刺激。在这方面科幻电影将是他们最好的选
择。思想的开放与自由使得他们勇于突破传统,并在经济上,体力上,
兴趣上,时间上都有条件来欣赏影片。就长远来看,青年的人口比重正
在逐渐增大。他们极有可能成为科幻片的忠实观众;并一改父辈们的教
育模式,把科幻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后代的意识中,使科幻片的影响与声
望日渐增强。
    另一方面,中国科幻电影消费的主要地点将是在城市。要知道科幻
片不仅仅和艺术相关,同时也与欣赏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可以
想见,在城市之中的文化程度应当比乡村之中来得高,科技发展水平也
相应的超前。从而具有优良的市场基础。而且城市中有最佳的多样的宣
传媒介与发行渠道。这对于一部影片的效益实现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真
实的谎言》在北京的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来自于媒介的大肆渲
染。此外休闲的人群也是城市多于乡村。
    社会调查表明了这两个特征值,也为中国科幻电影把握市场指明了
方向。
    既然说到中国电影向消费文化的转变,就特别有必要讨论一下引进
科幻大片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冲击。当前,每年引进的大片中通常都免不
了有几部科幻片。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
使人们建立起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多少潜移默化地改善科幻电影在人们
欣赏取向上的位置;但是,也应当看到,大片的引进同时也使得中国观
众的眼光更加挑剔了。正如《北京青年报》上的《中国足球与中国电影》
一文所说的那样,中国足球可以在引进意甲等高水平球赛的同时保证观
众对中国足球的兴致不减,观众可以做到胜也爱你,败也爱你;但对于
中国电影,观众却不会好也看你,坏也看你。有相当的观众说,若国产
片没有引进片好,就不看国产片;若没有引进片,那就干脆不看电影。
从这里可见引进大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科幻片的引
进,使得观众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有西方特色的欣赏定势,同时也
出现了一定的厌倦情绪。这使我们意识到,中国的科幻片必须拥有自己
的特色,树立自己的形象,不创新奇不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
重复西方科幻电影的道路。
    第三。中国有日渐成熟与繁荣的科幻小说,这为中国科幻影视提供
了肥沃的文学土壤。
    中国当前的科幻小说正以《科幻世界》为中心,从四川大地向全国
各个角落渗透。虽然在不少城市还是星星之火,但却蕴含着燎原的趋势。
    在中国的科幻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深厚文学功底与人生阅历
的老作家。他们中有的以硬科幻(主要是自然科学)为自己的风格,有
的却非常擅长软科幻(主要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写作。科幻小说也有
相当的一部分是情节严谨曲折,场面清晰生动的。这非常有益于科幻电
影的借鉴,可以弥补我国科幻剧作家不足的缺陷。
    我们可以认为科幻小说可以作为科幻电影的后备资源,但是要从科
幻小说直接形成科幻电影剧本,却一定要慎重。因为小说与电影虽然都
是艺术手段,但它们引人入胜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它们之间存在不能互
相适应的地方。小说被认为是通过文字达到心灵;电影,则被认为是通
过形象达到心灵。对此,美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约翰·爱华德·劳逊曾
经说过:
    “……如果一成不变地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就不可避免地成
为名副其实的乏味散文:有散文的特征,但是没有散文的魅力。”
    “电影不可能象把一本书译成外文那样,逐字逐句地表现小说对过
去,对感情,对回忆的感受;表现小说的个人激情,以及表现小说的描
写和分析能力。”
    还不仅仅如此。对于科幻小说而言,其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科学原理
的诠释,科学技术性的描写,欲通过电影画面在短短瞬间表达出来并形
成强烈的视觉形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管科幻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同样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太虚
幻境”,但是也在某些方面削弱了视觉效果。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剧本,
必须经过相当的艺术加工。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