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ou (我轻轻的走), 信区: fiction
标  题: 科幻电影经典——序章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Nov 25 14:22:16 2000), 转信

科幻电影:在幻象和我们之间

    “我们并不孤独”这是著名科幻片《第三类接触》中如今已几近成为
格言的语句。一句话,从猿演变为人的几十万年以来,我们至少有想象相
伴──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在想象的“彼岸世界”──科幻电影那怪影丛
生、色彩斑斓、声波诡谲的诺大银幕上,看到的正是我们正在从事“创作”
的“此岸世界”。
    科幻电影可说是最早的电影类型之一。在电影的始创者梅里爱的代表
作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梅里爱于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及其他
科幻片。紧随其后,近百年来的电影史星罗棋布般编织着从德国的《大都
会》到美国的《2001年漫游太空》这些科幻珍品,这些闪闪发光的科幻片
瑰宝使我们惊叹,使我们大笑,使我们梦系魂牵,使我们神环情绕。
    科幻电影虽然几乎与电影本身同时诞生,但科幻电影这个概念却迟至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才比较确定地被人们普遍接受,而且,至今人们还不时
为什么是科幻电影、哪些影片可以算作科幻电影发生争论。同时,与其他
类型片相比,科幻片这种最“古典”、最具票房价值的类型片又似乎最难
被严肃的艺术家、研究家所正视。也许,科幻片在其定型过程中与恐怖片
结下的不解之缘,或者说,科幻片中到处充斥的恐怖因素确定了它今天在
各类影片中的地位。
    然而,科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就远离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社会题材,使
它创造的幻象偏离其赖以产生的本体,这,恐怕才是奠定其如今地位更根
本的原因。
    尽管如此,科幻电影这个片种仍像美国的电影理论家约翰·巴克斯特
所指出的,“……无论它的社会学重要性如何,科幻电影仍是一种激起美
感的基本手段,它是原子能时代的诗,是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现在是何物和
将会成为何物的警句,……正如40年代的流行音乐使人更多地联想到那个
时代的躁动和时尚,而不是它自以为附丽的文学,科幻电影这样的现象或
许终会有一天被人们视为比较其他艺术门类更完整地代表着产生它的这个
年代的历史性烦扰。①”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曾给科幻电影
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
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②”这个观点还需要阐释。应
该说,科幻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文艺,它当然离不开虚构,但它虚构的故事
情节、人物等等,根据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原则来看,大体应该是可
能产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尚待揭示的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相背
离的。
    首要的问题是人们必须把科幻片同恐怖片、神怪片或灾难片等片种相
对清晰地区别开来。在美国近年拍摄的《吸血鬼》、《豹妹》等影片中,
人与兽之间的互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根据,观众也没有必要去追究其
中的科学真实性。人们完全有理由将这些影片排除在科幻电影范围之外。
    科幻电影涉及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时效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
的更迭,影片拍摄之初看来暂未能产生的科学现象也许在后来者看到影片
时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早已变成历史,毫无疑问,这样的影片仍然应该划
定在科幻电影范围内。例如,科幻文艺鼻祖之一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小说
《海底两万里》在1907年被梅里爱改拍成同名影片,影片中的鹦鹉螺号潜
艇到如今的核潜艇时代看来丝毫不足为奇,有人或许据此质疑这样一部表
现普通潜艇的影片怎会也算科幻电影,但这部影片仍将永远列入科幻电影
之内。美国电影家迈克尔·道格拉斯担任制片人拍摄过一部由简·方达主
演的科幻片《中国综合症》,影片以相当明确的纪实性手法描写美国某核
发电厂发生核事故的惊人内幕情况。影片公映的同一年恰逢美国三里岛核
电站果真发生核事故,科幻片顿成极具鼓动性的反核主义电影。现在,当
人们早已经历过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这类接二连三的核电站事故之后
,这部影片的科幻色彩更见消退,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无视这部影片通过
纪实手法表现出来的惊人科学预见,不能把这部影片排除在科幻电影之外。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尝试对弗兰克的定义作这样一个简洁的订正:以
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
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
    根据影片的题材范围,科幻电影可划分为“硬科幻片”和“软科幻片”
两类。这样的划分大约是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
及才出现的。汤姆·道林在1980年的《纽约时报》上撰文批评好莱坞科幻
片时指出,凡尔纳本人根本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作品却以“硬性”的科
学为基础,威尔斯是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科学家,还是一个第一流的思想
家,他大部分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心是以“软性”科学为基础的③。所谓“
硬科学”,是指包括实用技术学科在内的自然科学各主要学科,因此,“
硬科幻片”即指那些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
电影。与此相对,所谓的“软科学”当然就是指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
而“软科幻片”即是那些以社会科学学科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电影。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对社会科学学科即软科学的理解同国外某些论者
对软科学的理解并不尽相同。在国外某些论者眼中,科幻电影中对人类形
体结构变化作出虚构作品仍可以确认作软科学科幻片,而在我们看来,这
类影片却未必算作软科幻电影。科幻电影史上可算作软科幻片的典型作品
为数寥寥,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有《发条桔子》和英国影片《预言1984年》
等等……。
    长期以来科幻电影作品大多是花费高成本制作的硬科幻片,我们如果
对这类影片涉及的题材稍加划分,大致可以分为:
  一、虚构未来的智能机器。比如描写智能机器与人类密切合作,克服过
去或现在看来无法克服的巨大危险,与人类结下的深厚友情。好莱坞科幻
大师保罗·弗尔霍文执导的《机器警察》系列和美国科幻喜剧片《短路》
可算这类题材作品的代表。但更多这类影片则以智能机器野心恶性膨胀带
来的恶果为主题,给观众描绘出一幅幅世界末日般的可怕景象。德国导演
弗里茨·朗格在本世纪20年代拍出的著名科幻片《大都会》描述一个女机
器人鼓动工人暴动,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我国观众八九十年代从银幕上
看到过的《未来世界》、《西部世界》及美国科幻片《终结者》系列就都
属于机器人失控导致社会恶果这类作品。
  二、幻想人类进行太空冒险。例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美国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年在英国拍摄的《2001年漫游太空》,以史诗般的
气势展望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所获得的崭新生命力量,具有哲理影片的审美
特征。此后,前苏联杰出导演塔尔科夫斯基1972年拍出的科幻片《索拉里
斯》又一次推动了科幻电影哲理化的演变趋势。卢卡斯编导制作的《星球
大战》系列影片、里德利·斯科特导演的美国科幻恐怖片《异形》等也可
算太空题材影片中的出名之作。
  三、时间旅行。这类影片出现于60年代。这就是美国电影导演乔治·帕
尔根据威尔斯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时间机器》。此后,时间旅行的题材
一再出现在影片中,如美国科幻片大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监制、赞麦基
斯导演的《回到未来》等。
  四、人类环境的生态灾难。此类题材的科幻电影始见于近二三十年。美
国影片《中国综合症》可以算作这类影片的代表。我国青年导演冯小宁执
导的《大气层消失》对人类不顾生态环境带来的恶果发出警告,是我国科
幻片创作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
  五、人类与外星生命的接触、交往。前苏联在本世纪20年代拍出过根据
阿·托尔斯泰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著名科幻片《阿爱里塔》,描述一位莫
斯科工程师登上火星后与火星女王阿爱里塔结下恋情的美丽故事。此后的
四五十年代,这类影片不断出现,如50年代的美国影片《飞碟进击》和日
本影片《地球防卫军》,80年代拍摄的《不明之物》。美国科幻片《E.T.》
、《第三类接触》、《深渊》等等也大都可算作这个题材的作品。
  六、高科技犯罪。这类题材影片体现了科幻电影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
力,如影片中火星殖民地行政长官为了实现自己对火星基地的罪恶独霸,
把电脑记忆芯片植入特工人员大脑,利用这名特工打入火星抵抗组织,企
图一举摧毁抵抗运动。这是保罗·弗尔霍文近作《全面回忆》中的情节。
某研究机构发明了一种缩微技术,可以把人驾驶的密封艇缩得极小后注入
人体或动物体,不料犯罪分子向这种技术伸出黑手。这是美国影片《奇异
的潜航》和《内层空间》中出现的情景。法国影片《隐晦的代理人》和澳
大利亚影片《连锁反应》则将有毒化合物的泄漏或核泄漏同政府部门为掩
盖泄漏事故进行的预谋犯罪融为一炉,让人看后不寒而栗。
  七、特异功能、高科技怪物、人为或外界原因导致的灾难等。以人体特
异功能为题材的影片成本低廉制作工艺及科技细节要求不高,因此往往拍
摄得并不十分顾及科学上的真实性。我国大陆影星巩俐与香港影星周星驰
主演的香港影片《至尊奇侠》可算一例。相比之下,美国影片《凯丽》、
《狂怒》则要略胜一筹。美国环球影片公司于30年代拍摄的影片《弗兰肯
斯坦》可算作描写高科技怪物的开山之作。此后,科幻银幕上便不断出现
令人惊悸的幢幢怪影:《巨蚁!》、《塔兰图拉毒蛛》、《毒螳螂》、《
苍蝇》……直到我国观众近年看到的《红海魔影》。
    科幻片与灾难片交叉的情况比较科幻片与恐怖片交叉的例子稍少一些,
但却并不鲜见,如美国影片《摩天大楼失火记》、《大地震》和日本影片
《东京消失》就既被视作灾难片也被人列为科幻电影。反之,像我国国产
影片《大气层消失》亦可被视作科幻片,又可被列为灾难影片。

    科幻影片在几十年发展中除了形成它作为类型影片的一整套模式特点
外,还具有一系列独具的美学构成因素。自然,它的首要构成因素就是同
科学技术的密切关联。其次,科幻片一般来讲大体上是科学童话或科学神
话。对于饱经世事沧桑的个人或民族而言,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形象或许
太过幼稚、太为可笑,但对于青少年及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来说,这童话是
如此令人神往,以至不乏有志的青少年深受感染而献身科技,严肃的科技
工作者往往因此兼而从事科幻创作。
    正由于科幻片具有童话或神话性质,它的创作规定性或艺术假定性就
要求观众不能像科学工作者对待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那样过分严格地挑剔
影片中的科学真实性或准确性。好莱坞科幻作家哈兰·埃利森曾向卢卡斯
指出,从科学角度讲,在宇宙真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不可能发出呼呼风响,
也不可能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飞机近距离格斗。据说当时的卢卡斯耸
耸肩回答:人们似乎喜欢看这些。应该说,卢卡斯比起埃利森来,更深谙
科幻电影创作的个中奥妙。

--


这一抬手,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确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
何追袭,
守势之严密飘逸,直可说至矣尽矣,篾以加矣。……
岂知那老僧轻轻一掌拍落,波的一声响,正好击中慕容博脑门正中的“百会穴”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2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