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cout (Siegfried Kircheis),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银英同人:《纪念日—802年随笔》(1)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Mar 14 16:08:18 2001), 转信
编注:此文仿佛是作者将读完银英后的感慨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小说以一个虚构的
年轻的帝国女历史学家的身份,将银英中那些难以忘却的日子一一向你道来,曾经有过
的那些感动,仿佛都融入了这篇优美的文字,变得深刻,足以让每一个真正的《银英》
迷大声喝采。此文还在2000年香港“田中芳树同好会”征文大赏中获得金奖,得到了两
岸三地银英迷一致推荐,并刊载在《漫画无限》第14期上。
另外此文是一篇同人小说,其内容和原作有一定出入。对内文的一切疑问请以原著为主
----------------------------------------------------------------------------
----
过去的一年是平静的一年。
葬礼,无数的葬礼,高贵的、卑贱的、极尽哀荣的、默默无闻的……所有这些葬礼
刚刚结束,悼念的钟声还在空气中残留着震荡,人们已经开始跳舞。
不仅仅是跳舞,还要工作、学习、恋爱、结婚、举行庆典、寻欢作乐……这就是民众,
被争取、被利用、被牺牲、被保护的民众。他们就像是泥土,怎样践踏也不会被玷污,
渗透多少鲜血也能开出鲜花的泥土。看着他们,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无论是怎样
的动荡纷争,多少枉送的天才的性命、英雄的血,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人都将死去,只
有他们永远活着。
然而我是没有资格发这样的感慨的,我活着,好好地活着,就像现在,宇宙历803年1月
1日的早晨,我坐在书桌前,新鲜的阳光照着窗外的积雪,一枝枞树斜掠而过,树上的积
雪每融化一滴,它就轻轻擦一下玻璃,这是这个早晨我接到的唯一的问候。
还有父亲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遗产——书斋里的人生。
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在这间书房里写作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父亲去世,肃穆地震动了历史学界,但在这个世上所引起的反响
,不会比一片落叶更大。遵照父亲的遗嘱,我把父亲全部藏书、手稿和遗产捐献给当时
还在筹建的王立大图书馆。
所以,帝国决定用父亲的名字为图书馆命名,路得维克·冯·玛德兰纳大图书馆。
已经过去一年了,还没有写下一行纪念文字。父亲说过,研究历史的人是不会轻易
为人作纪念文章的,因为太明白个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可是尽管如此,父亲、我,以
及所有像我们一样的人,还是日复一日地写着,直到生命的尽头。
也许,继续地、不停地写着,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无论写的是什么,只要是用心在
写,就是真挚的纪念文字。
去年参与了一项工作,草拟帝国的法定纪念日。出我意料的工作。事实上,和父亲
一样,我25年的人生都是在书房中度过,所有值得纪念的人我都不认识,所有值得纪念
的事我都不曾参与,我一直没有接触过那刚刚结束的时代,也一直没有被真正感动过。
也许这就是我参与其中的原因,能够冷静而疏离地审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又或者
只是因为父亲的缘故。
但是,像这样的回顾真的能够做到冷静和疏离吗?父亲曾经说过,物化的纪念只能
提示空虚和缺失,真正的纪念在人们内心。
我不敢说我的每一种取舍和感慨都是发自内心,但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日子,那些用
作纪念的日子,它们平复了我一度极不稳定的精神,让我了解到纪念的真谛,甚至,为
我带来了幸福。
我纪念那每一天。
--
有一类人是要为历史负重的,他们自身的悲剧挽救了历史,由于他们,历史才没有
成为一条肮脏的河,历史才成为一首久远的歌。
如果说我们纪念洁茜卡·爱德华女士,是纪念和平;纪念杨威利提督,是纪念思想
与自由;纪念莱因哈特陛下,是纪念过去的那个辉煌的时代。那么,我们纪念齐格飞·
吉尔菲艾斯元帅,就是纪念人类精神中一切正面的因素,尤其是道德与理智的力量,以
及勇气和忠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