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关于两种诗歌写作的争论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26 22:56:43 2000), 转信

  两种诗歌写作,指的是诗歌创作中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关于两种诗歌
写作的争论,初起于1999年初问世的《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1999年4
月在京郊平谷召开的"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建设研讨会"就此问题展开不
同意见的交锋。会后,有关争论在一些报刊杂志继续蔓延。《北京文学》在1999年
第7、8期相继开辟"关于诗歌及批评的争论"专栏,使两种诗歌写作的争论一时形成高
潮。
  进入90年代以后,诗歌创作开始出现不同的写作倾向,如有的人主张诗歌在内容
上与现实生活、现实语境密切相连,在形式上追求口语化与本土化;另一些人则主张诗
歌应与社会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一种自省精神和批判态度切入生活,并且要吸纳不同
的语言资源来丰富现代汉语诗歌。这种发生于"后朦胧诗"内部的诗歌创作取向的分野,
有外部原因,更有内部原因,本属正常现象。但在一些研讨和争论中,不同观点的人各
执一辞相互指斥,遂使争论上升为文化立场的对抗,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99年4月2日的《南方周末》发表谢有顺的《内在的诗歌真相》,该文指出
,《1998年中国新诗年鉴》使得那些长期存在的诗歌内部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尤
其是关于两种最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一种是以于坚、韩东、吕德安等人为代表的民间
写作,一种是以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之间的冲突。在平谷
的诗歌研讨会上,于坚、伊沙、沈奇、杨克、徐江等人相继对"知识分子写作"提出批评
,与会的王家新、唐晓渡、程光炜、臧棣等人则针锋相对展开反批评,气氛一度紧张。

  在诗歌研讨会和会后的文章中,也有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对双方观点进行自己的
评说。如陈仲义认为,"知识分子写作"所着重强调的是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立场,它在文
本特征上更接近于一种"智性写作";"民间写作"所强调的是写作的某种"平民立场",从
文本的角度看比较接近于一种"口语写作"。张清华也认为,"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
"不应是对立的,而应是统一的。从写作来看,一个强调活力,一个强调高度;一个倾向
于消解,一个倾向于解构,正好优势互补,因此二者应该兼容互谅,保持自省。如能切
实做到求同存异,当是诗界一大幸事。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