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走近鲁迅"引起纷争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26 22:58:38 2000), 转信
"走近鲁迅"是上海《收获》杂志开办的一个重说鲁迅的评论性栏目,2000年第
2期《收获》的"走近鲁迅"专栏,依次刊发了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王朔的《我
看鲁迅》,以及林语堂曾发于1937年的《悼鲁迅》。因这三篇文章,两文出自当代
名人,一文出自现代大家,而且由卓负盛名的《收获》杂志以专栏推出,使得人们在关
注三篇文章的锋芒所向的同时,也不能不对这一举动背后的动因发生兴趣。
近来,一些报刊陆续发表对于"走近鲁迅"的言论进行反批评的文章,如鄢烈山的《
多元宝殿上的表演》指出,王朔对鲁迅的态度,有痞子话语霸权扩张之态;余杰的《鲁
迅中了传教士的计?》则针对冯骥才的看法指出,"硬要说鲁迅中了传教士的计后才批判
国民性,这样的批评无异于刻舟求剑。"而最为激烈的反批评,则是来自绍兴作协主席朱
振国,他在《不能听任〈收获〉杂志嘲骂鲁迅--致中国作家的公开信》中指出,"宗师、
奠基人,开先河者,有其不完善之处是难免的,但他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想以
对巨人的轻侮衬托自己的高明,或以为巨人已长眠地下不可能辩诬和抗争而显得猖狂,
只能证明自己的愚蠢、浅薄和卑劣。"
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鲁迅研究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人们在认真
讨论贬抑鲁迅的思潮的成因时,也对鲁迅研究本身提出了许多学理性的反思。陈思和认
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民素质的低下所造的价值观念的混乱。李新宇认为,新保守主义
、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的泛滥真正构成了对鲁迅的挑战,真正导致了鲁迅
精神的合法性危机。林非认为,贬抑鲁迅主要表现在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的过度评价,
由观察角度和方法的失误得出的贬抑鲁迅的结论和对鲁迅的生平行状制造谎言等三个方
面,还有就是认为鲁迅的思想见解已经过时了的看法。这些意见和看法不是浅薄的,就
是轻率的,有的还表现了批评者人格的低下。孙玉石指出,他不完全赞同"走近"的一些
意见,但认为这些意见的发表,是正常的思想现象。而且,鲁迅其人其作至今还能有许
多人去喜欢、去阅读、去研究,也能有人讨厌他,想"搬开"他,就足以说明鲁迅这个人
,是不那么容易被遗忘掉的。而且,在"走近"中的不同声音里,透露的可能是一种追求
20世纪的"经典"多元诠释的信息。王富仁也认为,在某些方面有人对鲁迅不满,但这
些不满都带有过渡性性质,它们都不是绝对地远离了鲁迅,而是在一种文化趋向的发展
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这种不满不是没有任何道理,但这些道理都是在一种过程中随时可
能变化的。从总体趋势上看,我们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不是越来越萎缩,而是越来越
发展。我们的教育普及的程度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接受新文化、新文学影响
的面在扩大,能够阅读和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客观地看,"走近鲁迅"中的文章对于鲁迅的种种看法,无论是看偏了还是看低了,
大致仍在学理的范畴之内。而来自鲁迅研究者的理性回应和认真反思,也表现了鲁迅研
究的日趋成熟。事实上,正视鲁迅其人其作的社会反应,并针对不同的意见解难、释疑
和辩证,这是鲁迅研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走近鲁迅"只不过把这样一个问题,更为
迫切也更为清晰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