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女性文学趋热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26 22:58:58 2000), 转信
当代女性文学写作悄然升温变热,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在文坛内外最为引人注
目的作家作品,多数为女性创作。这里有属于50年代人的池莉的《来来往往》,王海
翎的《牵手》,铁凝的《大浴女》;有属于60年代人的林白的《玻璃虫》,虹影的《
饥饿的女儿》,皮皮的《比如女人》;更有属于70年代人的卫慧、棉棉、魏微、周洁
茹等人的作品。是否女性作家最适于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写作?抑或是她们的作品最能打
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各色读者?
还在80年代后期,以池莉、方方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初显文坛,人们当时还多
在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的框架下认识她们,并未看到她们的创作拒绝宏大叙事,凸显
个人生活的意义。其实,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还是方方的《风
景》,其主旨都在于以日常化的生活、平民化的人物,抒写个人生存被他人他物的制约
与羁绊,那实际上是用别样的方式对个人命运的呼唤。池莉曾有"家常文学"观和"个人感
知"观的两个说法,这当然是池莉个人有关创作的内心独白,但个中也相当典型地体现出
女性作家的文学追求与创作特点。而其创作发展到《来来往往》和《口红》,这一点应
当看得更为清楚了。王海翎的被改为同名电视剧的长篇小说《牵手》,以电脑专家钟锐
与夏晓雪一对郎才女貌式的夫妻不经意中步入危机,写了变动不居的时代给家庭和婚姻
带来的震动与冲撞,以及当事人面对现状由内到外的自我调整。作品选取角度的"小"与
切入生活的"近",都具有个人化女性写作的鲜明特征。铁凝的长篇新作《大浴女》,基
本上是一位女性主人公从一己的经历与感受说"成长"、看社会,自传性的内容与个人化
的叙事表露得相当充分。到了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林白的《玻璃虫》,社会公众生
活的背景进一步隐退,个人的遭际,个人的感触已理直气壮地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一切
社会万象都被化为了女主人的百感交集的个人心历。70年代的卫慧、棉棉等人,基本
上是一群天然自在的"个人化"写作者,在他们的作品里,除了"我"还是"我","我"的一
切即作品的一切,除此之外的东西很难进入作者的视野之内,因为"你的生活与我无关"
。与这种描写对象的"个人化"位移相关连,女性作家又以善讲故事,敏于感觉,长于煽
情的文学技艺,使她们的作品动人殊切又感人至深,从而把"个人化"叙事文学从内容到
形式都推向了极致,使"个人化"文学创作由个体的自出机杼而达到整体的花样翻新,而
这又恰巧适应了市场经济下越来越多的读者渴望心灵慰藉的审美需要。
如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关注,对社会
纠葛的把握,但这种缺失又不无其合理性,如同那些反映"风云气"的作品缺乏"儿女情"
一样,正所谓有一长必有一短。但如稍加具体分析,就会看到,即使是反映社会生活的
内容,不同年代的女性作家其实也有一定的差别。如5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她们是
用个人触摸社会,由个别感知一般,因而笔下的个人都带有相当的社会性内涵;60年
代出生的女性作家,更注重成长中的个人记忆,常从个人命运的起承转合中寻找时代与
社会的种种原因。而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对于所置身的环境氛围,不是天然认同
,就是莫名排拒,很少去思索什么,拷问什么,她们更为关心的是个人的愿望与欲望的
实现与兑付。在她们的作品中,强势的个人表现与稀薄的社会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女性写作的"个人化"已成定势,而无论是相对成熟的50年代人和60年代人的创作,
还是尚在"成长"中的70年代人的创作,都包孕了相当丰富的社会和文学的内容,值得
人们高度关注与认真探究。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