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把脉2000年华语电影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Dec 29 19:29:26 2000), 转信

  处于疲软状态的中国电影市场,在2000年的处境依然没有大的改观。2000年的中国
电影依然走着两条传统模式:为获奖而战;为市场而战。从表层现象来看,国产电影仍
然在热火朝天地投资、拍摄,金鸡、百花依然金光璀璨,群星灿烂,华人电影海外扬名
,捧回一个又一个大奖。乍一瞅,似乎200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算热闹,人来人往
,喧嚣热腾。可热闹结束后静心想想,为今年的中国电影把回脉,原来我们的电影还不
是那么"健康、茁壮",让人放心不下。从总体印象而言,中国电影2000年的表现不尽如
人意。
  表现一:肾亏症状---腰酸、怕冷
  1999年张艺谋拍摄完成的《我的父亲母亲》,2000年仍然让张导和"我的母
亲"大火一把,尝试新的拍摄风格的老谋子2000年的奖项是"一个也不能少"。国外有
柏林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国内也有金鸡奖,反正各种各样的奖杯,令张艺谋和章子怡
享尽了1999年的"劳动成果"。然而2000年的张艺谋仍然在延续以往的套路,新
片拍摄前光选角就令全国媒体大费笔墨。《幸福时光》历时4个月选定女主角,让幻想
着一夜飞上枝头成凤凰的小姑娘们跃跃欲试。7月26日到9月10日,封闭式操作大
吊人们的胃口。我们不知道是张艺谋已经谙熟市场的炒作,还是大众心理需要张艺谋"铺
垫艺术"的安抚。人们对于国产电影的关注与期待可见一斑。然而抛去老谋子的"国际"级
光芒,《我的父亲母亲》并没有从层面上达到一个突破。很多中国老百姓觉得这部电影
怎么看怎么别扭,少点艺术细胞的说这是"长篇MTV",多点艺术细胞的说这是"电影散
文诗"。反正不是中国老百姓期待的电影艺术大餐,倒像是一味精美"甜点"。不知道今年
大炒特炒的《幸福时光》能否带来中国电影幸福时光。
  从台湾走出的国际大导演李安,曾执导过《理智和情感》、《冰风暴》等好莱坞大
片,对于他整个华人界是充满崇敬与自豪的。他回归华语影片后首次执导新武侠片《卧
虎藏龙》,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在国际上颇具知名度的明星加盟,让该片未映先
红。李安在电影艺术上的造诣,在该片中很有体现。画面结构的部署,武打情节的设计
,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对中国武侠精神的解构,让《卧虎藏龙》从整体而言显得丰满
、好看。遗憾的是《卧虎藏龙》体现了好莱坞式的风格,李安仍旧用他惯用的慢镜头,
去从完美角度塑造了影片中的大侠。然而力图完美的手法反而破坏了中国武侠精神中的
浪漫成分,让中国人有些不过瘾。当然对于这部筹备四年的电影,我们听到了很多赞赏
的声音,进军好莱坞,勇夺奥斯卡似乎也有些希望。荣誉有了,我们想要拥有的是可以
积淀下来的电影文化。或许真的是移民太久了,李安对于中国大众的胃口有些难以把握

  香港的王家卫2000年给予华语电影的也是鲜花和金光熠熠的荣誉。一部《花样
年华》让张曼玉的风姿、梁朝伟的儒雅尽情演绎了旧上海的残梦。王家卫擅长人物内心
刻画和环境勾勒的电影手法,在《花样年华》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选取婚外情这样
的题材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于是戛纳电影节、亚太电影节、东京电
影节,老外被旧上海一对"天涯沦落人"感动,在他们的哀伤与爱情中唏嘘感慨。然而我
们在期待中去解读这部电影,张曼玉的旗袍、高跟鞋、高耸的发丝,梁朝伟的西装、分
头,一切细节精美得有些不真实,对白和情节的设计仿佛是包装出来的"张爱玲小说",
有些窜味,加之爵士音乐的电影语言,让中国式的爱情突然"国际化"了。难怪有人预言
,这部电影在香港可能不会卖座。至于内地的观众,不知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部影片中
感受出王家卫的影片魅力。
  从内地到海外,从香港到台湾,我们在2000年的世界电影市场上确实是"华"声
一片,让西方电影界对中国电影重新加以审视。然而从文化消费和市场需求来看,中国
电影没能给本土观众带来震撼性的冲击,也没留下"史诗"般的"鸿篇巨著"。我们的电影
仍然缺乏"支柱"式的作品,拿过奖,但没有像好莱坞大片进军全球一样去进军好莱坞市
场,我们的影片仍然经不起"风雨洗礼",还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发展。"腰酸"、"怕冷"
,体现出华人电影的尴尬处境。
  表现二:感冒症状---发热、冒汗
  11月初由成都电影界挑头的中国电影降价风波,让岁末的中国电影市场来了个不
小的地震。一直叫嚷中国电影市场不景气的电影发行商如惊弓之鸟,一看"降"字,就心
惊胆战。参加第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导演们可是一看就乐了,电影降价的好处自然是
不尽可数,赢回观众,也就赢得了市场,假如对于电影文化根本消费不起,那么文化也
就失去了其历史的神圣使命,于是支持降价的声音不绝于耳。
  也许是幡然醒悟,看到降价依然可以保持票房上升,全国的电影发行行业蠢蠢欲动
。事隔不到两周,郑州电影发行行业作出了最快的回应,推出"2元看进口片"的举措,
郑州降价的势头令业内人士发出了惊呼:如此这般会导致全行业的滑坡。中影公司面对
这样的局面也是始料不及、进退两难。但是降价的呼声,加之票房收入的诱惑,许多地
方还是"铤而走险",纷纷推出降价措施。
  先是南京,后是珠海,再是哈尔滨,最后到辽宁、广州、昆明,降价之风遍吹中华
大地。12月初,中影公司和国家电影局负责人相继表示支持电影票降价。12月10
日,经过两天的讨论,中国电影制片人、电影导演、城市影院三大业界协会在成都联合
发表宣言,肯定成都5元票价举措,并呼吁改革中国电影制度。在全国电影行业中属于
高消费的北京市场,在年底也坐不住了,决定从12月18日起,京城首轮影院票价将
下调20%。每天的早场,影院将实行半价售票。每逢周二,影院全天将实行半价。紧
接着一直按兵不动的天津也采取降价措施,在12月18日天津市电影公司公开宣布:
从今年的12月22日开始,天津市电影票价将整体下调50%左右,观众花5-6元钱便
能看到最新的进口大片,这次调整票价从2000年12月22日至2001年2月底
为试行期。降价!降价!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降"声。
  从成都掀起中国电影市场降价的轩然大波之后,5元看大片似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
的票价定位。没有人在乎这个价位是否符合商品交换规律,是否是等价交换。5元票价
从一个数字化的概念上,震撼了中国电影市场。它从实质上戳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痛处
,电影文化的消费在面对其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外也要符合市场规律,背离了市场规律
的文化消费永远不会是大众化的。"降价"让中国电影市场吹了吹风,因为缺乏坚强的抵
抗力,脆弱的中国电影市场难免"着凉感冒",但我们希望这火热的"降价之风"在让中国
电影市场出出汗后,能带给我们新的动力,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火。
  表现三:高血压症状---心慌、气短
  2000年的中国电影没有人们希望的那样作出一副焕然一新的姿态,仍旧是穿老
鞋走老路。电影人往往还将目光投向诸如贺岁、献礼这样的固定档期,让我们感受到中
国电影人的无奈。市场呼唤多元化的电影文化,而不是一种声音,一种"笔调",这些已
经让我们觉得腻了。2000年中国的电影没有找到它明确的方向,我们只能感觉到它
步伐慌乱、缺乏气势。
  听说今年的贺岁片就有十来部,较之去年可是大大增长。对于中国人而言,难道我
们的文化消费非得放在春节吗?如果不是,却为何左一个贺岁,右一个贺岁,让人感到
头晕脑胀。冯小刚今年不拍贺岁片了,一部《一声叹息》成了他转变风格后的尝试,他
自己也对这部片子极为看好。然而票房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辉煌,但是相对于票房平平
的国产电影仍然是一个较好的成绩。《较量》的火红放映让中国电影人对于正面题材电
影重新恢复了信心,中国老百姓呼唤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从这部叫好的影片我们似乎
看到了国产电影的美好未来。但这个未来能靠贺岁片来创造吗?我们怀疑。2000年
我们看到的国产电影太少太平了,好像电影人整年都歇着,憋着劲头在岁末的时候来个
百米冲刺,希望在电影市场上拔得票房头筹。因为跑得太快,难免心慌、气短,我们不
敢奢望这岁末的冲刺能有什么大收获,中国电影市场需要一种正常、平稳的发展势头。
"贺岁片"绝对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全部!
  中国电影何日迎来艳阳天?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