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学者谈90年代先锋文学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Dec 30 21:08:19 2000), 转信


  界定
  陈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先锋派,先锋派的定义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先锋派"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和动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它
的比喻性意义要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先锋派在广泛的意义上指那些文学艺术的前卫,为
文学共同体的难解题活动充当前卫的实验者。
  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先锋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不同之处,
就在于"先锋小说"更注重"形式"的探索,更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
",受到先锋作家的普遍认同。"先锋小说"的起点自马原开始。
  洪治纲(浙江省文学院):先锋文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独创性、反叛性与不可
重复性,因此,真正的先锋是精神的先锋,是体现在作家审美理想中的自由、反抗、探
索和创新的艺术表现,是作家与世俗潮流逆向而行的个人操守,是对人类命运和生命存
在的可能性前景的不断发现。
  
  回顾
  陈晓明:事实上,先锋派在当代中国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90年代初期,先锋派作
家大都遁入历史而回避现实生活,这使他们实际上丧失了持续解难题的能力。他们甚至
无力对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当代生活的复杂性、尖锐性和深刻性方面提供任何具有意义
的想象。
  孟繁华:"先锋文学"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它曾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最终
以不可阻挡之势,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的策动。当"先锋文学"确立了自己在
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度过了"苦难的历程"并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先锋文学
"的使命即告终结。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锋文学既然是相对于传统和规范而言的,"断裂
"就是其中应有之义。90年代,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先锋文学的面貌变得越来越模糊
和可疑。反时尚或追逐时尚的,搞文体实验的或是搞"身体写作"的,都可以顶着先锋的
名头。这般的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毛病出在它的对立面--传统的身上。如果说80年代中
期,文学界有一个比较坚固的传统的话,那么90年代则缺少这样一个对立面。
  洪治纲:回首我国80年代中期浩浩荡荡的先锋思潮,它们之所以被判定为"伪先锋"
或"仿先锋",关键就在于很多作家只注重对域外现代文学形式的沿袭与摹仿,只热衷于
话语自身的实验,企图以一种话语狂欢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卓尔不群,使人们很难从中看
到作家超群拔类的精神维度,很难感受到创作主体灵魂内在的、与众不同的审美震撼力

  
  展望
  陈晓明:先锋派是中国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转折过渡的特殊时期的现象;它是文学
在宏大叙事的构架中最后一次自我挑战;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市场
化环境形成,先锋派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广度和深度的基础。
  施战军(山东大学文学院):十年前的"先锋",意味着对经典的现实主义写作套式
的反叛,同时,也意味着技术主义写作路数的权威性的建构。然而,如果我们按照时序
重读这些声名显赫的先锋小说作品,就会发现在强调叙述艺术魔法的虚构世界里,有一
种方位上的调适一直没有停歇过,那就是从非本质的技术狂热向内在的精神表达的趋进
,技术逐渐回复到"器"用的范畴。
  洪治纲:确实有不少曾经热衷于先锋实验的作家们如今已逐渐回归传统,曾经喧嚣
一时的大规模的先锋浪潮在近几年来也渐趋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先锋文学已经寿终正
寝。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先锋文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征兆。
  蒋原伦:无论是先锋文学,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人们注重的是它们所能提供的
不同于前人或旁人的新东西。(光明日报)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