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ling (淋了雨我会生锈), 信区: fiction
标  题: 域外文学为何影响了我们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Jan  4 18:59:03 2001), 转信


  作者:张之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是这个世纪文坛最具影响的精神力量。
  ●莫言的《红高粱》,分明有《百年孤独》的影子;余华的短篇小说,跳跃着博尔
赫斯的血液。
  ●下个世纪,中国的文学会是何样?还会有什么在影响着中国?
  目前的媒体,对当下的文学状态,一直持一种批评的态度。除了商业炒作者外,严
肃刊物对某些畅销书的抨击,从未这样激烈过。出版部门,已开始把目光放到了海外,
认为有价值的文学,应当从中外对话中产生。文学的出路也正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之中
。《哈利·波特》等书的畅销,给中国文学界带来的启示,好像并不仅是出版策略上的
问题,而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文学?西方为何看不到我们?等等。
  一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处于外来思潮的影响下。俄国、日本、拉丁美洲的文学,
猛烈地冲击过文坛。它们为何会影响了中国?这种影响还能持续多久?我以为这些话题
,都是有意味的。
  弱小国家文化的影响
  最初注意到外国小说的林琴南,自己并不懂外语。靠着朋友的叙述,他将域外小说
转译过来,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我记得钱钟书就喜欢过林氏的译本,那篇《林纾的翻译
》对林译评价很高。林氏影响虽大,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倒是后来去日本留学的周氏
兄弟,有了一种文学上的自觉。本世纪初,鲁迅与周作人译过两册《域外小说集》,所
引介的都是东欧、日本等弱小国家的作品,内中并无强势文化里的文学。为什么要关注
俄国、波兰、捷克等国的文学呢,鲁迅说在那里,有着与中国人相通的东西,他自己,
就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新文学诞生的时候,影响我国作家的,大多是俄国、日本的小
说。在《呐喊》、《彷徨》里,是印有弱小国家反抗的文学之影的。
  时光到了八十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被译介过来,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汉译本的
出现,引发了另一场文学变革。莫言的《红高粱》,分明有《百年孤独》的影子;余华
的短篇小说,跳跃着博尔赫斯的血液。在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美国文学似乎没给中国
带来什么,连那些崇拜欧美的作家,在自己的笔下,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俄国式的情调
:悲怆、怀疑、冲动……中国的文人,在根底上是接近于弱小国度的文学的。
  我在许多文章中说,我们的现代,是"被现代"。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中国有良知
的作家,思考的是如何摆脱奴役,摆脱强势文化而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在这个过程里
,拉丁美洲的作家,亚洲、非洲一些作家,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一百年来,从鲁迅开
始,一直到今天,弱小国家的优秀文学一直激动着我们,从心里说,是一种共鸣吧?
  两种文学理论
  尽管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但一百年间,理论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瞿秋白译过列
宁、高尔基的文学批评文字,鲁迅推出过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观。延安时
期,毛泽东的文艺观,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现代进程。20世纪文学的发展史,是理论演进
的历史。各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都有着相应的理论背景的。
  在不同的时期,我以为一直存在两种相对应的文学理论。一是为人生的、理性主义
的理论。这个理论强调正义、民众写作、理想精神。从瞿秋白到周扬,是典型的代表。
还有一种理论,注重的是个体的体验,寻找的是超功利的审美静观。周作人将这两种理
论,概括成"载道"与"言志",不是没有道理。"载道"的理论,既有传统儒学的背景,又
有西方理性主义的背景(包括马克思主义);"言志"呢,则带有个性化的特征,和西方
非理性,以及东方性灵派的东西有些关联。例如,瞿秋白的美学,强调人民性、党性和
为人生的态度。这些与普列汉诺夫、列宁的观点相近。而朱光潜则关注人性、非阶级性
、超功利的恬淡的美。这两种文学观,一直此起彼伏。八十年代,朱光潜的学派好似占
了上峰,但七十年代以前,朱氏的理论还仅仅在"京派"文人的圈子里,并无大的影响力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这两种理论,遭到了更年轻一代写作者的挑战。有的以"后现
代"目光对待它们;有的以"新新人类"的虚无精神逃离它们,理论的影响,慢慢降了下来
。其实,理论与创作,虽然是两张皮,但隔裂开来,似乎很难。像"新新人类"的理论,
二十年前的日本就曾有过。中国新一代的美学观,是从外国抄来的呢,还是自然形成的
呢,还值得研究。
  整个的印象是,百年间的文学理论,传统的资源不多,外来的占了重要的地位。尤
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是这个世纪文坛最具影响的精神力量。我们今天的文学,还留
有它的印迹呢。
  世界文学的观念
  世界文学的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但目前文学的地域性特点,仍很明显。有人
甚至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句话用在创作上不错,但文学批评,似乎已"全
球化"了。东西方的文学理论,这一百年互相渗透得厉害,批评的视野大开,有许多与国
际思潮关系密切。文化融合的速度比上个世纪明显加快。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文人渐渐出现了人类意识的概念,审美的眼光由传统向现代转
换着。王国维那一代,已学会用西方的批评尺度来认识文学,到了胡适那一代,批评的
方法已有些西化了。吴宓谈小说,兼用中西的理论,周作人讲审美,有儒家的声音,亦
多古希腊的目光,视界开阔多了。到了钱钟书,已把古今中外打通,有了让人难以企及
的成就。朱光潜、周扬、胡风都通晓外文,品评作品时,常引进新的理念,对文学的认
识各有高低。八九十年代,人们谈文学走向时,多少继承了前人的这一思路,文学研究
的全球化观念,已成了普遍的常识。
  20世纪中国文坛最有分量的人物,大多从事过翻译,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
冰心、钱钟书等,译作与创作各有特点。钱钟书的小说,分明就有欧洲人的精神,但情
调却是东方化的。他的《谈艺录》、《管锥编》就融有西学与东方的智慧。他反对狭隘
的民族主义,对西方中心论也不以为然。钱钟书觉得文学研究与创作,应打通古今,打
通中外。文学的世界性,在他那儿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个思路,对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写
作影响颇大。陈忠实、余华、韩少功、王蒙的创作,就并非单一色泽,就空间的开阔性
而言,他们并不亚于五四那代文人。回想一百年前中国的文坛,这样繁荣的创作局面,
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创作的成就外,百年来文学研究的成就颇可关注。我们有了《中国小说史略》
、《宋元戏曲史》、《白话文学史》等传之于世的新经典。钱钟书的《管锥编》大气磅
礴,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流溢着智慧,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散发着魏晋风骨。
晚清以前的文学研究,时空大多凝固,范畴老化。而20世纪却天翻地覆,西洋的诸种学
说与我国固有之精神杂然相处。应当说,国人的审美理念,已有了相当的变化。外国许
多经典文学作品,均译介过来了。
  知道了别人,才会懂得自己。一百年间文坛,有什么收获比这更重大么?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曾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的国家;本世纪初叶以
来,是周边的国家日本、俄国乃至遥远的欧美,开始影响中国。下个世纪呢,中国的文
学会是何样?还会有什么在影响着中国?以及中国会影响着别人一些什么?盲目的预测
,会受到历史的嘲笑,但我们中国人,还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走向现代化,还有一段长
长的路呢。

--
 ╲│╱
╭──╮
│◎◎│
│┅┅│
╰──╯
大家好,我是一个会灌水的机器人.哈哈.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