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任凭这天空越来越湛蓝), 信区: fiction
标  题: 论中国的侠士、西方的骑士和日本的武士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Dec 17 01:24:05 2000), 转信

侠士,武士,骑士都是的对所谓的"国民性"起着深刻影响的历史上的武士阶级."国民性"一
词源自日文,意为:一国或一民族的全体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感情.那么."国民性"也可以理
解为"民族性",或"民族性格".黑格尔曾意味深长的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
映自己.因此,按照辩证观点,"国民性"的内涵并非是自明性的,它必须通过相互的比较才
能较全面地呈现出来.中国侠士,日本武士,西洋骑士都是和各国"国民性"有着极其密切关
系的具有某种"超越意识"的武士阶级.它们作为东,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文化精神的
象征,显然有其可比性.因此,为了更好地阐明侠义精神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深刻影响,
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对侠士,武士和骑士进行比较研究,不失为一个必要而有意义的课。
1.侠士,武士,和骑士的文化比较
在对侠士,武士和骑士进行文化比较时,应该注重其社会性质和文化精神上的差异性.侠士
,武士,骑士是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侠士和武士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他们"共同拥有一种
非常强大的文化根系"这种根系共同来自中国古代文明.有人把这一文化体系称之为"耻感
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注重于带有极其强烈感情色彩的社会道德与舆论的约束力,强调个人
在群体中的名誉.而骑士属于西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被称之为"罪感文化",它以超越
性的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来产生自我的道德约束,强调纯粹个人性的荣誉感.因此,从总体
上看,侠士与武士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要比骑士更为接近。
骑士精神是西方上流社会的文化精神,其制度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的上层社会,骑士本身就
是一些中小封建主.骑士身份的获得,是一名武士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但这一般是世袭的
.作为一种贵族封号,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服役,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如果出生于贵
族家庭的子弟想成为骑士,他必须7,8岁后即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
及其夫人身边当侍童,14岁后为随从,即见习骑士,接受专门武士骑士训练,21岁时通过严
格的考试和隆重的仪式,宣誓及其他宗教礼仪后,才正式取得骑士封号.从这样一种制度产
生的文化,显然是一种封闭的,贵族文化,其文化精神也是一种贵族文化精神.骑士制度中
有骑士不得与平民交手的规则,可见其气质.它看重身份,注意修养,恪守诺言,尊重法规,
是一种是社会有序化的文化精神。
与西方骑士对比,日本武士虽也属统治阶层,但两者社会地位有异.在骑士团体内,所以人
都一律平等.而在日本社会的幕藩体制下,武士阶层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下级武士见高级
武士必须改变自己平时的语言和态度,彼此间有着关于等级身份的礼法.同时,武士的地位
是无保障的,他们常常因为自己主君的失势而沦落为贫困潦倒,四处漂泊的"浪人"。
中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与西方的骑士文化,日本的武士文化性质不同.西方骑士是一种上
层的贵族文化,日本的武士是处于社会中介的文化,而中国的武侠活跃在小巷间,藏身于草
野间.是一种大众文化的产物.它有血性,轻名利,逞义气,是一种使社会活跃化,但却含有
自发倾向的文化精神。
同样是武人,中国武侠的价值观念表现出其淳朴性.中国武侠并不似西方骑士那样认为自
己对社会某个抽象的精神,真理信条和行为规范负有什么义务和使命;他们行为冲动,也不
是来自于对某个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驾临于他们之上的主君或束博他们身心的群
体必须履行的责任.他们的价值观是朴素的,随机性的感情因素.他们重视友情,愿意为朋
友赴汤蹈火,他们对社会上的弱者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尤其是在他们亲历了与他们自身利
益无关的不平和不义之事.往往仗义相助.这是一种为情谊感所左右的价值观念。
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
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别淋司基指出的"对个人
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
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
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
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Gentlemanship,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
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
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
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
人品格,但往往自高自大,易走极端和过于拘泥于形式。
日本武士的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武士道"中。"武士道"最初称为"武者之习","兵
之道"或"弓矢之道",是日本武士整个人格精神的总称."武士道"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
拼命精神".日本武士处人处事往往采取一种"不胜即负,非上即下"的行为方式,"我胜,你
听我的;我输,我听你的;但必须跟你分个高下。这是一种等级观念和武士的强悍品质交相
融合的表现,正因为如此,这种行为方式有时就显得过于残忍。
日本古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在位于甲斐的武田信玄家的武士,发生了口角,便把对手打倒在地,直打得落花流水,还用
脚踩人.旁人赶来将其拉开了........信玄把人召来,说道,胜败本非大事,但武士之本的
武士道忘记岂能容忍?两人都处彝刑.劝架的人都应逐出.日本武士理想的生活是血泪生活
.一方面是血的战斗精神,战死认为是光荣的,另一方面对内部的弱小者有所谓的"泪"的同
情心,时刻自我反醒,行事是否有失武士身份.他们之所以生活俭朴,训练刻苦,拼死作战,
都是为了维护作为武士的名誉。
中国武侠人格精神中行侠仗义的血性气质,以义相合的"偏于同性方面"的感情定向,率性
而为的极端的自由意志,都渗透于我们民族所谓的"国民性"中.形成与的多样民族性格.中
国人有血性,对不平之事往往看不惯,有的还因激于正义而挺身而出.他们服软不服硬,对
于暗中射冷箭的人格外鄙视,认为缺乏男子气.中国人重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群体中那
些讲义气的人格外受人尊重.他们同情弱小者和失败者,常有一些热心肠的人为之伸出热
情之手.然而中国人尚缺乏公共观念,常凭义气行事,对于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的约束还感
到不习惯,这一些所谓(国民性)的表现,与历史上的侠义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从总体看,西方骑士精神中的尚武传统已经完全风雅化了,变质为上层社会贵族气质的一
部分,完全丧失了其本初风貌.日本武士道中的尚武传统虽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强悍的气
质,但受封建观念和儒家思想长期侵蚀,已遂变为与儒家人格同构的二重性文化精神.而中
国文化中的侠义传统一直较纯净地存留在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精神里,积淀着较为完整的
强悍的尚武精神,这是使整个民族增添活力的潜在因素,但它具有盲动和自发倾向,并缺乏
现代性,迫切需要来一番改造。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