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erman (hehe),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四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25 20:11:24 2000), 转信

十大元帅之谜
4 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
----
——读书之迷
    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学,但书却始终陪伴着他经历了人生的每一个时期。他一生到底

读过多少书,我们已无法计清,然而,一本极其普通的《欧阳海之歌》,却使他感慨万

千,几度弹下元帅泪。这是为什么?其间究竟隐含着什么样的感伤情结?
4.1 元帅与书
    彭德怀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六岁时,家里送他去读私塾,

在那里,他读过《三字经》、《论语》、《大学》、《幼学琼林》等。这些书对他并没

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留在他记忆中的,只有苦涩艰奥的文字和愚腐呆板的儒家教义。然

而,即使这样,他的读书生涯不久便因生计艰难而中断。八岁时,母死父病,全家八口


人中,祖父母八十开外,三个在幼年的弟弟也无人照管。虽然他只有八岁,生活的担子

却无情地压在了他瘦弱的肩上。他不得不停止学业去给地主放牛,也因此而中断了他一

生仅有的、短得可怜的读书生涯。
    学业中断了,但书并没有离开他。即使在此后战火纷飞、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

始终坚持挤时间来读书学习。无论在井冈山上,还是长征途中,以至延安时期,书始终

陪伴着他,经历了人生的每个阶段,并留下许多感人的佳话:
    那是红军第三次回到井冈山军事革命根据地的日子,部队驻在黄垇,军部就设在垇

北的城隍庙里。
    这天吃过午饭,六纵队的通讯员张洪远来给彭德怀送军务,他走到彭德怀的房门前

连叫几声“报告!”屋里却没人答应,推门一看,里边一个人也没有。他正要返回,迎

面看见彭德怀的勤务员小李走过来。
    “勤务兵,彭军长呢?”小张急切地问。
    “在屋里休息。”小李回答说:“彭军长太辛苦了,别打扰他,有什么事,等会再

来吧!”
来吧!”
    “彭军长并不在屋里。王纵队长让我来送紧急军务。”
    小李听说是军务,想起平时彭军长的叮嘱:“有要紧事得及时报告。”于是,他连

忙跑到几处打听,却连个人影也没找见。小李心里着急起来,心里不断地自言自语:彭

军长会到那里去呢?
    忽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小张说:“彭军长准是看书去了!”
    “看书?在这么紧张的时候,还到那里去读书呀?”小张惊奇的问。
    小李也不答话,拉了小张便向后山跑去,翻过一个山坡,果然看见彭德怀正坐在山

腰的桂花树下聚精会神地读书,身子像钉在了地上似地,一动也动。
    小张见这情景,既想走上前去,心里又有点畏惧。只好站在坡上,不时地向小李使

眼色,吐舌头。
    夏季的山区,浓雾茫茫,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就下起了毛毛细雨。彭德怀仍坐

在石头上,小雨点不停地洒下来,他就用右手拿着书,用左手和袖子遮住雨,仍旧专心

致志地读着。
    站在山坡上的小张和小李,怕淋湿了彭军长的衣服,再也忍不住了,鼓起勇气,走

上前去说:“报告彭军长,天下雨了,你为什么不戴斗笠?”
    彭德怀头抬也不抬地答道:“噢,我没带斗笠,你给我一个吧。”他口上说着话,

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手上的书,身子依旧稳稳地坐着。
    “报告军长,你背上不是有个斗笠吗?”小李说。
    彭德怀这才抬起头,一拉身后,果然有个斗笠,忙戴到着上说:“噢,瞧我这记性

要不是你们来,我大概连自己是谁都要忘了。”
    ……
    无需再举例证,彭德怀元帅对书的特别喜爱和刻苦用功的学习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解放以后,彭德怀学习更加认真,为了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他买了从高小到高中的

数学、物理、化学课本,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制订学习计划,每天坚持,从不间

断,有时因会议耽误了,晚上不论回家多晚,也要戴上老花镜,在灯下把每天的学习计

划完成。即使在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五年他脱离工作期间,这种勤奋不懈的精神不仅丝

毫未减,而且涉及的面更宽、更远。他遍览古今中外政治、历史、文艺名著,刻苦地钻

研自然科学、军事技术。即使到三线工作以后,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后来又受到莫须有


的攻击和批判,他也从未中断过学习。多少个夜晚,彭德怀坐在灯下,带着老花镜,度

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彭德怀这种刻苦用功的读书精神,不仅影响了他周围的工作人员,而且得到国际友

人的高度称赞。1956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我国访问,和彭德怀谈得很投机。最后客

人问:
    “你是哪个学院毕业的?”彭德怀回答:“我只读过两年书,并未上过大学。”蒙

哥马利听后非常惊诧,最后颇有感触地说:
    “我明白了,明白了,通过你我明白了一个国家,一个古老民族是怎样获得新生
的。”
4.2 这本书真好
    成都永兴巷七号——彭总的起居室里,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显得那样简朴,唯一能引

人注意的,是几个放得整整齐齐,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橱。这些书是彭德怀遵照毛泽东的

指示,来三线工作时随身带来的,当时总共装了20多箱呢。其中有一本普通得不能再普

通的书——《欧阳海之歌》,却为我们再现了彭德怀当年读此书时的情况,也是我们了


解彭德怀晚年思想的珍贵资料。
    60年代中期,继英雄雷锋、王杰之后,又一个英雄的名字在全国广为传颂,这个名

字便是欧阳海。
    欧阳海同志出身在一个穷苦人家,从小就受到穷困的折磨,童年跟随母亲要饭度日

后又为地主放牛。旧社会的苦难和压迫,炼就了他倔强和勇敢的性格,也使他无比仇限

吃人的旧社会。后来,他成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军队的摇篮里终于成长为一名优

秀的革命战士。1966年终,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地牺牲了。他只活了23岁,在短短的

一生中,欧阳海做了很多好事。先后三次跳进水里救起过四个孩子;多次为集体,为孤

寡老人义务劳动;参军后一贯艰苦朴素,见义勇为……这些动人事迹经金敬迈加工整理

后,成为《欧阳海之歌》一书,这本书不仅是生活中欧阳海的真实写照,也是无数雷锋

王杰式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艺术上的高度概括。
    《欧阳海之歌》于1966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立即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
畅销书,从军营到学校、工厂、机关,几乎全国的每一个地方都在谈论欧阳海的事迹,


讲着欧阳海的故事,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欧阳海”的高潮。
    欧阳海的事迹自然也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他从三线工作巡视回来,一有空就孜孜

不倦的阅读《欧阳海之歌》,常常忘记了吃饭,经常是一顿饭炊事员催了又催,彭德怀

拖了又拖,有时候,他索性“罢”吃一顿。他被书中人物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段

时间,彭德怀说得最多的,恐怕要算“这本书真好”这句话了,他逢人便说,见人就讲

即使晚上一个人静 那牡 躺在床上 有时也会忘乎所以地喊出声来:
    “这本书真好!”彭德怀着迷了,如同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穷困已极的人见到了

金子。
    这本书彭德怀详细地阅读了三遍,也许是他一生中看得最认真的一本书了。全书共

444页,划有杠线的共计有148页,作有眉批的共有76页,眉批累计有1819字,有些地方

还有明显的被水浸湿的痕迹,从已有的眉批看,这些痕迹并不是水痕,而是泪痕,可见

彭德怀读此书时是何等激动,以至老泪纵横。
    1966年晚秋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把这本书交给了他的炊事员刘云,一再嘱咐他说:


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一定要认真读一读,争取做一名欧阳海那样的革命战士。
    此后不久,彭德怀便遭到“四人帮”一伙的残酷迫害,以至含冤而死。但刘云一直

精心地保存着这本《欧阳海之歌》,虽然书皮已经破烂,但书页却非常完整,里面彭德

怀所作的眉批字迹依然清晰可见。这真是一部难得的革命史料,也是彭德怀留给后世的

一份珍贵的遗产。
4.3 找到了另一个自己
    夜深了,四周是那样安详,那样宁静。彭德怀依然端坐在桌上的台灯下,孜孜不倦

地阅读着他非常喜爱的《欧阳海之歌》。他的心情却不像夜晚这样宁静,看着书上的文

字,童年时的往事和以后的经历,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又一幕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他

吃惊地发现,欧阳海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竟是如此相似,从书中,他仿佛又找到了另一

个自己。
    相似镜头一 “你我同根生”
    翻开《欧阳海之歌》,首先看到的是欧阳海在风雪中降生,在旧社会这个人吃人的

苦海中所受到的苦难遭遇。欧阳海七岁时跟随母亲去讨饭,受尽了地主老财的欺侮和凌

辱,倔强的欧阳海不愿再受地主老财的欺凌,对妈妈发下了决心:“我再也不讨米,我

要砍柴去。”
    “再也不讨米,我要砍柴去。”读到这里,彭德怀同志用笔划上了一道杠线。欧阳

海那倔强的性格和不甘忍受辱的志向多么像自己童年的钟伢子呀。(钟伢子是彭德怀的

乳名)读着欧阳海悲惨的故事,彭德怀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苦难的童年。
    (彭德怀的童年生活在他的《彭德怀自述》中所有交代)。
    回首往事,彭德怀感慨地在19页上写下这样一些话:
    “小海,你七岁随母讨米,我八岁带弟也讨米,受富人欺侮,只讨一天,再不讨米

决心砍柴卖。你鲜血印白雪,我严冬水里捉鱼卖!你我同根生,走上一条路。”
    相似镜头二 为了真理
    在这本《欧阳海之歌》第194页上,一排铅字被下边的红线衬托得更加醒目,书页
左侧三十几个刚劲有力的红字在黑色墨字的衬托下也越发清晰。那一排铅字是“因为这

是为了坚持真理……”;那三十几个红字是“坚持真理,为了真理而斗争,哪怕是流尽

自己的最后一滴血,是不吝惜的。”
    这是彭德怀读书时作的杠线和眉批。
    这是彭德怀读书时作的杠线和眉批。
    短短的一道杠线、三十几个字的眉批,却蕴藏着震憾人心的巨大力量。在红与黑的

字里行间,凝聚着彭德怀为了坚持真理而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彻底精神,体现着彭德

怀一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光辉事迹。
    1934年,彭德怀面对“左”倾教条主义者煊赫的权势,冒着杀头查办的危险,挺身

而出,痛斥“左”倾教条主义者“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作战方针,他愤怒地说:
“中央苏区从开创到现在也四年了,可见创建根据地是多么困难,现在却要被你们给葬

送掉,你们是‘崽卖爷田不心痛’!”
    1959年庐山会议上,在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一片欢歌颂语声中,彭德怀根

据自己的实地调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虽然因此而遭到非议和批评,但他仍不改初衷

会后,有人逼他交出所谓的“军事俱乐部”的名单时,彭德怀气愤地说:“我不能乱供

什么军事俱乐部的名单、组织、纲领、目的等,那样做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只能毁灭

自己,决不能损害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
    1962年,彭德怀被“罢官”三年后,看到林彪、“四人帮”随意践踏和纂改党的历


史,倒行逆施以及诬陷诋毁党的干部,拍案而起,起草了八万言书。当身边的同志劝阻

他时,他说:“我个人是渺小的,为了我自己,写不写没有什么,可是中国共产党是伟

大的,它有自己的光荣历史,历史应该是真实的,它不能有假。一个共产党员,不应该

给党抹黑。……
    这封信上去以后可能要伤害到某些人,但是这些都是事实,为了真理,为了党的利

益我不能不这样做。”
    “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不应该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为了坚持真理

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真正具有不怕杀头,不后坐牢,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

怕老婆离婚的‘五不怕’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态度,才有益于革

命,有益于人民。”
    ……
    不必再举例证了,这一句句出自肺腑的真挚话语,一件件平凡却又倍见精神的感人

事迹,却已紧紧地浓缩在三十几个字的眉批之中。一部《欧阳海之歌》,不仅使他对自


己以往的做法进行了反思从而坚定不移,而且激发了他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捍卫真理

的信心和决心。也正是因此,在读到400页小字号铅印的毛泽东的“以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

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

思想、观点、意见、方法,舍不得丢掉的吗?”一段话时,彭德怀同志用红笔给划了道

线,并写了如下眉批:
    “这话说得多好!照这样行动才对。”
4.4 元帅为什么哭了
    提起彭德怀,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泽东的那首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确,在人们

的心目中,彭德怀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子。然而,又有谁能知

道,就是这位建立了无数赫赫战功的彭大将军,在读《欧阳海之歌》时却几度流下了伤

心的泪水。
    第一次读《欧阳海之歌》,看到201页时,彭德怀哭了,他摘下老花镜,用手抹掉
脸上的泪水,然后提笔写下“我看到这里哭了,不知为什么?”第二次读《欧阳海之
歌》,还是看到那个地方,彭德怀又哭了,他又写下同样的眉批:“我看到这里又哭了

这是为什么?”
    是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回首童年不幸的往事,他没有哭:战争年代的残酷考验,

他没哭;庐山会议上莫须有的指责和诬陷,他同样没有哭。他不是那种轻易掉泪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感事伤怀呢?让我们还是把探寻的目光重新移向这本令

彭德怀元帅牵肠挂肚的《欧阳海之歌》吧!
    在201页上,彭德怀划上了许许多多的杠线,杠线上全都是欧阳海的指导员曾武军
对欧阳海所说的话:
    “……一旦治不好,那也没关系,革命工作千千万,总会有我的活儿干的。看树林

子,守灯塔,不都是革命工作吗?只要这颗心不残废,一条胳膊干的工作多的是哩。”

    “这回真要革命到底了,那也没啥!人嘛,总有一死,活七、八十岁不算长,活二

三十岁也不算短。”
    “我还不到彻底休息的时候,就一定要争取回到这里来,现在任务没完成,我不能

撤退!”
撤退!”
    “活着,为了党的事业战斗,死,为了党的事业献身。”
    当看完这几段引文之后,我们相信,聪明的读者一定已悟出了点什么,得出一些扑

朔迷离的结论。这些话,是曾武军受伤医治期间对欧阳海说的,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一

心渴望能早日工作的迫切心情。如果说彭德怀在看到这里时,为曾武军的事迹所感染而

流泪,这样的结论是难以说服人的。要知道,在英雄辈出的六、七十年代,这样的豪言

壮语是不罕见的,在雷锋、王杰等人的事迹中同样可以找到。而这种颇似“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的话语,是不足以使这位曾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的元帅凄然泪下的。
    答案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文字所特有的感染功能又一次把彭德怀元帅引向了对自

己往事和境遇的联想。他在被书中的人物感动,为自己的不幸哀伤。
    那么,此时此刻的彭德怀在干什么呢?
    庐山会议之后,他一直住在北京郊外的吴家花园,整日为不能为党工作,为人民服

务而忧心忡忡,非常难过。他说:
    “没有工作,白吃人民的饭是最大的苦恼。”他要求到一个生产队去,即使把一个

生产队搞好,让几百口人过上好日子,也是莫大的快慰。
    后来,毛泽东主席要他到三线工作,他终于在多年困顿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来

到三线以后,他把全部的心血都扑在了工作上,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彭德怀走遍了四川

贵州等三线工矿、工地,行程数千里。他不顾自己68岁的高龄,拚着命地工作。
    1966年5月28日,正在川东大足重型汽车厂工地视察的彭德怀奉调回到成都,接着
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南三线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彭德怀出外巡视更困难了。他住在

成都永兴巷七号,但一颗心却时刻记挂着三线工作,他详细地翻阅了大量资料,以这种

他当时唯一所能采取的方式继续他的三线工作。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我要工作!”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多么基本的要求啊。然而,彭德怀的这一要求却

并未得到满足,他所得到的,是更多的攻击和陷害。
    “四人帮”一伙一直把他视为“眼中钉。”当彭德怀刚到三线时,姚文元就抛出
《评〈海瑞罢官〉》,向彭德怀施放暗箭。彭德怀预感到他们的阴谋,可他大气凛然,

说:“无非再搞臭,批臭一次。”“不管他,我们干正事去。”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四人帮”一伙趁机又一次气势汹汹地扑向彭德怀。戚本

禹、关锋于1966年6月16日联名向江青、康生、陈伯达写黑信,说什么“彭德怀到三线
后还在进行不正当的活动”,杀气腾腾地提出“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随即到西南召开
杀气腾腾地提出“彻底消除这个隐患。”随即到西南召开

批判彭德怀的会议。彭德怀在会上慷慨陈词,大义凛然,坚持真理,痛斥诬陷之词。会

议后不久,他不顾   仔憾牵硖逍槿酰执锕笱簦渭庸ぷ骰嵋椤M久侨 他,他说

“轻伤不下火线。”时刻不忘工作。
    他还计划和提出了三线工作以后的规划和工作设想。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步步

升级,他的规划和设想再也无法实现了,三线工作也无法开展了。彭德怀当时所能干的

大概也只能是更多地读《欧阳海之歌》和其它书籍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连最起吗的工作权利都被剥夺了,还有什么事比这更让人悲痛

欲绝的呢?《欧阳海之歌》中曾武军的话,又一次深深地刺伤了彭德怀内心最敏感的部

位,他几度为此流泪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而悲伤落泪——这便是彭德怀特别喜爱《欧阳海之歌》的悲

伤情结,也是他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