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大将粟裕1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Sep 1 00:24:45 2000), 转信
大将粟裕
杨久伟
1927年初夏的一个深夜,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校园内通往城北的粗大下水道
里,
一位学生装束的青年正踩着没膝的污水,猫着腰疾速地向城外奔跑。
下水道的出口处,是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年轻人摸黑找到一叶扁舟,吃力地划过湖
面,
悄悄爬上一列北去武昌的列车……
10多天前,长沙骤然腥风血雨。“马日事变”,众多共产党的优秀儿女血洒江城
。常
德地区同样未能幸免。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反动当局秘密诱杀了校长胡佐武,并下令
通缉
二师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下水道里的那位青年和同伴们是最后一批撤离学校的。
到了武昌,青年人很快成了国民革命军第24师师长叶挺麾下一员骁将。
那一年,他刚满20岁。
17年后,当他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车桥歼敌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
慧眼
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
指挥
四五十万军队,”
这位被毛泽东所赏识的将领,便是后来屡建奇功、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将粟裕。
运筹黄桥决战
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说,“粟裕作为一代名将,他用兵的最大特点,
是深
思熟虑,机断专行,在谋略上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54年前的10月4日下午3时,苏北黄桥镇一座土城上,33岁的新四军苏北指
挥部
副指挥粟裕手举望远镜,注视着眼前这片敌我双方一触即发的土地。
距土城北面两三公里处,惊慌奔跑的老百姓进入粟裕的视野,当他判明敌独立第6
旅先
头部队已兵临黄桥,脑海里紧张地进行着严密的推演:独立第6旅采用一路行军纵队前
进。
如果两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全部3000多人队形将会是长达四五公里的一路长
蛇
阵……与此同时,他的“黄鼠狼吃蛇”的歼敌方案已坚定不移,多路向其突击,将它截
成几
段,然后各个包围,力争先斩其首!
坐镇距土城数公里外的陈毅总指挥从电话里听到粟裕的作战方案,当即表示上“同
意。
马上下令出击!”
顿时,弹雨硝烟淹没了方圆两公里的黄桥。
黄桥镇,位于苏北东部靖江、如皋、海安、泰县、泰兴等县的中心。新四军建立以
黄桥
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便于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只有控制了上述地区,才
可以
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顽军与江南守敌的联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的反共“专家”、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
区副
总司令韩德勤,即令其嫡系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等部进击黄桥,以数倍于新四军
的兵
力与我决战。
当独立第6旅的先头部队抵达黄桥以北两公里半时,粟裕一声令下,我第1纵队犹
如四
把钢刀,将其切成数段,首歼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从侧翼迂
回敌
后,乘势形成合围。
战役的发展果如粟裕所料,激战三小时,第1旅被全歼,中将旅长翁达望着部下横
尸遍
野,掏出手枪自杀。
选择翁达旅为首歼对象,在兵家眼中是一着奇兵。
翁达旅,在韩德勤苏北16万兵力中,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全旅3000多
人,
一色的“中正式”七九式步枪,每个步兵连有崭新的捷克式机枪9挺,军官大都是“军
校
生”。
按照我军一贯的作战原则,是先打弱,后打强。但粟裕这次一反“常规”,出其不
意,
击其要害。
翁达自杀的枪声,使韩德勤大惊失色。
其实,对粟裕,韩德勤早有领教。20天前的姜堰之战,韩德勤在姜堰有6个团,
如果
新四军硬拼,必须带来很大伤亡,粟裕用一个纵队一面佯攻海安,作东进的准备,威胁
如
皋、海门、启东;一面向东北佯动。粟裕的战术意图是:韩德勤在姜堰的兵力太多,让
他调
开一部分。韩德勤还真听话,迅速把大部调到海安,只留下两个团守姜堰。待他从梦中
清醒
过来,为时已晚。战斗开始后,孙语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神话,又被粟裕用于战术
指
挥:弃外围如林之堡垒于不顾。首先钻到街心攻打指挥机关,打掉师部、旅部,一路打
出
来,外围的部队纷纷缴了械,姜堰守敌无一生还……
张震上将说粟裕善“出奇谋,用奇兵”。
翁达旅便栽在了粟裕的“奇”上。
翁旅灭,韩德勤顽军主力第89军完全暴露,粟裕指挥部队发起总攻,一夜激战,
89
军军部被彻底歼灭。军长李守维妄图渡河逃窜,失足落水,戴着蒋介石授予他的中将军
衔淹
没于八尺沟河中。
亲临前线督战的韩德勤见大势已去,率残部千余人狼狈逃窜。一个月后,新四军与
刘少
奇及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海安胜利会师。
黄桥决战,是新四军在苏北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决战。歼战1万1千人的战
绩,
留在了我军灿烂的战史上。
苏中七战七捷
朱德总司令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乍暖还寒的三月,徐州机场。
一批批美制P51型国民党飞机依次起飞、降落,发出刺耳的啸声。
“现代的空军,威力真大啊1”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参谋长,趾高气扬地笑指天
空
说。
话是说给站在他身旁的粟裕听的。潜台词很明白:你共军到现在还没有“这伟大”
的空
军。
“可惜它有个缺点,目前还不能到地面来抓俘虏!”粟裕冷冷地回敬了一句。
时值1946年,抗战的烽火刚熄灭7个月。
粟裕徐州之行,是向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的三人小组控告蒋军违反命令侵占
我解
放区的。
国共双方于1月份签订的停战协定,对蒋介石没有产生任何效力。此后4个月内,
国民
党仅在苏中二分区就对我发动了上百次军事进攻。4月9日,蒋介石公然宣布:“我已
下决
心消灭共产党!”为此,他还亲自设计了一个“一年内消灭共产党”的“进度表”,其
中主
要一项,便是“在7月中用两个星期夷平苏北解放区”……
7月,果然苏中大地战云密布。
就在这严峻关头,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来到苏中前线。
尽管进犯苏中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有12万之众,而华野只有3万多人,但粟裕信
心百
倍。他深知,丧失人心和骄傲狂妄是敌人的致命弱点。他不相信美国的飞机大炮会使对
手成
为胜利者。
战幕未拉开,便显示出了粟裕运筹帷幄的能力。
他把初战的战场选择在苏中解放区的南部地区,这是个异乎寻常的决策。迎击进犯
之
敌,我传统的战法是“诱敌深入”,但粟裕经过周密研究,从“时机、地点、部队”这
三个
关节考虑,认为在苏中南部地区作战要比纵深地区有利。
宣(家堡)泰(兴)之战,是苏中战役的第一仗。战斗于7月13日打响。
之前,我军获悉,敌整编第83师、第49师和第99旅、第25师分三路向华野
大本
营海安而来,拉开架势和我军拼消耗。
对此,粟裕在野战军指挥部作战图前把手一挥:
“恕不奉陪,我们专打他的一路!”
宣、泰守敌整编第83师,原番号为第100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全新美械装
备,
美国教官训练,抗战后期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作战,战斗力较强。
我军首战,对于这样的敌人能否战胜,包括毛泽东都极为关注。直到经过一昼夜激
战歼
敌两个团、两个营共3000余人的战斗胜利结束,毛泽东还亲拟电文询问:“打的是
否即
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有多少?”
再战如(皋)南(通),粟裕利用敌人的错误判断,令主力强行军100多里,长
途奔
袭敌第49师,结果又一次出敌不意,万余敌人被歼。一次歼敌如此之众,解放战争还
是第
一次。战斗结束当天,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发来电报:“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敌人两战两败,自不甘心。国民党总参谋长陈诚由南京到南通,重申苏中“剿匪”
决
心,给受挫蒋军打气;汤恩伯坐镇南通指挥,白崇禧也赶到徐州督战。并调集第二梯队
共6
个旅的兵力分路合击我苏中重镇海安。而粟裕仅用一个纵队3060多兵力,英勇抗击
了5
万多敌人的轮番猛攻,并杀伤敌3000多人,而我伤亡仅200余人。创造了敌我双
方伤
亡15比1的新纪录。
四战李堡,彻底打破了敌人迅速解决苏中的美梦。五战丁埝、林梓,另一大收获,
是粉
碎了号称国民党的一支“袖珍王牌军”、敌交通警察中队。实际这是由美国特务梅乐斯
和国
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合作训练出来的特务武装,比其他国民党军队政治上更反动。他们以
“恢
复交通”为名,专门对公路沿线我解放区进行“清剿”,配合地主还乡团血腥镇压人民
。为
了捕获我地方干部和民兵,他们竟在丁埝储存了几屋子数不尽的镌刻有U.S.A.字
样的
脚镣手铐。
到六战邵伯,七战如(皋)黄(桥),国民党损兵折将共达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
,计
5.3万人。
这便是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整个战役,只用了一个半月。
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后来回忆说:“粟彬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
中战
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要多,”
然而,这次苏中大捷,却差点儿成为永久的遗憾。
两个月前,为了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大举进攻,毛泽东曾酝酿了一个以打对打的
南线
作战计划。这个战略计划的基本意图是:当国民党军向我大举进攻时,我山东、太行两
区主
力实行外线出击,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按照这个方针,要求华中野战
军一
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南通)扬(扬州)线上的敌人,由粟裕和谭震林率领不少于1
5个
团的主力部队,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主力部队配合作战。
接到中央的部署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粟裕陷入了沉思。他身处前线,对敌情我情
、得
失利弊了如指掌。反复研究、比较之后,他感到中央的部署不大适合当前的战争实际,
而应
当按照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的原则,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进行调整。于是
,便
有了“关于华中主力暂留苏中作战的建议”。
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对粟裕的建议极为重视。经过紧急磋商,次日便复电华中:
“部
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几天以后,毛泽东根据急剧变化了的情况,同意
粟裕
的建议,把华中野战军“南下作战,外线出击”改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
线”。
苏中战役,就是在中央调整了的作战计划指导下发起的。
七战七捷的喜讯传到延安,毛泽东极为兴奋,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发给战略区
首
长,介绍这一“造成辉煌成果”的经验:“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
胜,
土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
能取
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盂良崮虎口拔牙
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导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仲秋,六朝古都南京风景区玄武湖畔一夜之间又添一“景”。一块巨大
的花
岗岩石碑正中凹进去四个淋漓鲜血般的大字:杀身成仁。
亡灵名为张灵甫。
国民党南京各新闻传媒证实,张灵甫“壮烈殉职,杀身成仁”的“殊荣”,是蒋介
石亲
自赐予的。
这一年的3月下旬,为实施“重点进攻”山东,国民党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
约4
5万人于山东战场,采取“集团滚进”战术,从临沂、泗水、大汶口一线,向我鲁中山
区发
动进攻。粟裕协助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采取后退一步,诱敌深入的战术,寻机突破。
5月12日,担任突击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急不可耐地脱离其左右邻,攻至沂
蒙山
区腹地坦埠。
同一天,设在坦埠东北葛沟庄的我华野指挥中心遭敌空袭。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粟裕作出判断:敌军以74师为骨干,在两翼强大兵团掩护
下实
施中央突破,矛头直指我华野机关。
很快,被我查明的汤恩伯兵团的进攻部署,证实了粟裕的判断。
就在这时,华野指挥部收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究竟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
机立
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经过深思熟虑,粟裕提出新的作战方案:不打敌军侧翼,攻打中路强敌74师,采
取正
面突破,分割两翼,断敌退路,四面包围和阻击南北各路援敌的战法,将74师从敌人
重点
团中割裂出来予以围歼。
对于粟裕的战役指挥,陈毅司令员早在华东野战军刚成立时就对粟裕说:“今后还
是一
如既往,军事上我出题目,主要由你来做文章。至于先打谁,后打谁,什么时间,在什
么地
方,怎样打,请你大胆负责地考虑和组织指挥。”3个月前,莱芜大捷后,陈毅又对新
华社
记者说,“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
这次,他依然十分赞同粟裕的方案,并当即决定:迎敌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
崮以
北地区!
驱兵轻进的敌74师,是国民党反动派特别倚重的“王牌军”。国民党军队有五大
主
力,分别放在东北和华东战场,而五大主力中74师首屈一指,被认为是第一等主力中
的第
一个主力。
蒋介石为把这支嫡系部队中的嫡系培养为“模范军”、“精锐之师”,花了很大血
本。
整编74师原为74军,最早任这个军军长的,就是蒋介石的心腹干将王耀武。蒋介石
的外
甥俞济时,被派到这个部队当过58师师长。受过美国军事顾问团特种训练的74师,
清一
色美式武器装备,美国特使马歇尔到这个部队检阅后,赞不绝口。蒋介石自然备加褒奖
。宋
美龄也亲自到74师代表“委座”慰勉。在南京一次高级将领集会上,蒋介石特别指定
74
师为国民党军队的“典型部队”,命令各部队的一切教育训练都要以74师为标准。
这个备受蒋介石宠爱的“天之骄子”,一直充任国民党总部的南京警卫部队,成为
拱卫
蒋家王朝的“御林军”。
1946年8月,74师由南京调往苏北,走上进攻华东解放区最前线的时候,国
民党
涂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在淮阴大吹:“有10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
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