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大将粟裕2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Sep  1 00:25:15 2000), 转信

而74师师长,便是“杀身成仁”的张灵甫。
    出生于“西安望族”的张灵甫,崇拜拿破仑、希特勒,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和“陆
大”
甲级班。抗战期间,蒋介石以其作战有功,一再耀升,几乎年年晋级受奖,由团长而旅
长、
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常德之役,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湘西会战,获
得美
国金质自由奖章。在国民党朝野,张灵甫也被视为“常胜将军”。走上进攻华东解放区
最前
线后,他曾对左右多次复述蒋介石的话:“一年之内不消灭共产党,死无葬身之地。”

    歼灭如此“精锐之师”,粟裕称之为“虎口拔牙”。
    果然,战斗一开始便异常激烈,几乎每个山头都要经过几番争夺。国民党还调集1
0个
整编师从东西南北向盂良崮的74师增援。战斗持续了8个小时,仍呈胶着状态。
    针对这一情况,粟裕在位于艾山脚下一个潮湿、阴暗、狭小的岩洞里,发出一道道
紧急
命令。他告诫部队,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全部、彻底歼灭74师,不能有丝毫动摇

    我军越战越勇,担任主攻任务的各纵队飞兵直指孟良崮主峰。不可一世的张灵甫一
扫昔
日的骄横,握着报话机向援兵苦苦哀求:“赶快向我靠拢!……”
    眼看“王牌军”快要覆灭沂蒙山区,亲临徐州督战的蒋介石给增援部队下了死令:
“如
有萎靡犹豫,巡逡不前或赴援不力,定必以贻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
    然而,蒋介石的威严并未能挽救张灵甫,敌后援部队末能越雷池半步。就在他发出
手令
后8小时,张灵甫在他的指挥所被我战士用汤姆冲锋枪击毙。
    “常胜军”覆灭以及“常胜将军”葬身的噩耗,象晴天霹雳撕破了昏暗沉闷的国民
党统
治中心。蒋介石更是老泪纵横:“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
。真
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他不仅下令为“效忠党国”的张灵甫在玄武湖
畔树
碑,而且还把英国送给“国军”的一艘巡洋舰改名为“灵甫号”。
    与张灵甫死后被“嘉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鲁中“剿共”总指挥汤恩伯被

职。
    此役对蒋介石集团震动之大,可见一斑。
    当时作为第六纵队司令员率兵担负盂良崮北线主攻任务的王必成将军说:“这次战
役,
从调动兵力到创造战机,到战役实施的全过程,无一不是按照粟裕同志提出的方案实施

的。”
    孟良崮战役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

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盂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
两个
人没想到,一个是……”
    栗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栗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毛泽东!”
    中原逐鹿夺“天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对记者发表谈话

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一辆墨绿色全新美制坦克左冲右撞寻找着逃生的缝隙,如同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兽

    排长印永鑫飞身跃上坦克,举起一颗拉出弦的手榴弹大声喝道:“投降不投降?不
投降
就炸死你们!”
    “投降……投降,不要扔手榴弹。”一个低沉嘶哑的声音回答。话音未落,两个将
官爬
出来,其中高个子说:“快……快送我们到你们粟裕司令那里去,我和他是朋友。”
    “你算什么玩艺儿,我们粟司令哪有你这样的朋友!”
    自称是“粟裕的朋友”的高个子,便是名噪一时的敌战区副司令兼第七兵团司令区
寿
年。
    ……这是发生在46年前开封城外的一个真实场面。
    那年6月,我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24个整编师、79个旅,在被历代兵家称之为
“必
争之地”的中原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豫东战役。
    此役,我军共歼敌一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2个保安旅共9万余人。
    然而,就在粟裕挥师兵临开封,中将司令区寿年被擒的半个月前,国民党华中“剿

总”,甚至包括蒋介石,还在梦呓般地拍胸脯:“开封无真正的战斗”,“绝可确保无

虞”……
    蒋介石的话井非没有根据:
    曾为宋代古都的开封,是国民党中原的战略要地。它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铁路,城
墙周
长20余公里。经日伪和国民党军队长期经营,防御工事已成永久和半永久性防御体系
。城
内明碉暗堡星罗棋布,城边堑壕铁丝网纵横交错。加之蒋介石调集了近60万大军屯兵
黄淮
中原,城内有3万守敌,可谓固若金汤。
    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豫东战役,也并非我最高决策层的初衷。
    1948年1月27日,濮阳,华野指挥部。一份急电报开在粟裕面前——
    为打开中原僵局,确定由你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个纵队,由宜昌
、沙
市一带渡江南下,深入敌后,进行大机动作战。“你们渡江后,势必将迫使敌人改变部
署,
可能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人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
两省
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
个阶
段到达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渡江时间可以2
月或
5月或秋季。”
    电报是中央军季和毛泽东直接发给粟裕的。电文的未尾,毛泽东还特别加了“请你
熟筹
见复”六个字。
    中央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无疑是要服从的。但是,一贯在战略战术上深谋远虑的粟
裕,
脑海里却浮现出1934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长途跋涉向敌统治区挺进时,由于没有
可靠
的后方沿途大量减员的情景。这次从中原出发渡江南下,虽与当年不同,但是转战数省
,行
程要比抗日先遣队远一倍,减员不会少于1/2。剩下的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
胁。
况且,我三个纵队渡江以后,未必能吸引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回防,反而会分散自己的兵

力……
    权衡得失,粟裕认为,还是应当把一兵团3个纵队留在中原,暂不过江,协同中原
野战
军,先在黄淮之间集中兵力,分进合击,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的主力消
灭在
长江以北地区。
    4月18日,粟裕的这一建议传向最嵩统帅部。与苏中七战七捷前夕给中央军委的
建议
所不同的是,这次在粟裕的建议中出现了“斗胆直陈”的用词。
    事关重大,毛泽东立即电示粟裕速来西柏坡当面汇报。同时还请正在南下途中的陈
毅赶
回西柏坡。
    4月30日,西柏坡城南庄,毛泽东大步走出门外,与粟裕长时间握手,并意味深

道:“17年了!”17年前,粟裕担任红12军64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中
,先
擒张珲瓒,后打谭道源。抚今追昔,两人都很激动。毛泽东说:“你们打了那么多漂亮
的大
胜仗,我们很高兴啊!这次要好好听听你的意见哩。”
    5月初,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和其他领导同志参加
的中
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之一,是研究粟裕兵团的行动问题。会议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华东
野战
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大量歼敌。争取在4至8个月时间内,
歼灭
敌人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粟裕说:“当前中原战局的困难是中国革命最后最
大的
困难,为此,中央决定立即成立中原军区,井调陈毅和邓子恢两位同志到中原局担负中
原军
区的领导职务。华野的工作就由你来主持。”
    粟裕大感意外:“我指挥作战习惯设想多种预案,唯独没想过陈毅同志调离华野的

案……”
    坐在一旁的朱德总司令插话:“粟裕同志,七战七捷以来,主席对你的指挥才能在
我面
前多次表示赞赏。中央认为,你能够承担华野的重任。”
    粟裕反复请求:“大战在即,不论军事上、政治上我都需要陈毅这样有威望的老同
志坐
镇领导,统一指挥。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
    望着粟裕焦急的神情,毛主席笑了:1945年10月8日,当中央作出“任命粟
裕、
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的决定时,粟裕也是这副焦急的神情,直到中央批准他的
一再
请求,将两人的职务调换。——这便是后来被传为美谈的“粟裕两让司令”的第一次。

    在粟裕反复推辞与请求下,毛主席转身对朱德说:“总司令,这样吧,粟裕同志的
意见
我们采纳一半,陈毅同志还是要去中原局,而且必须马上去,但他仍然兼着华野的司令
、政
委,粟裕同志就出任代司令、代政委,”
    大政方针已定,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央和中央军委亲临濮阳,向华野将士下达了“以
寻歼
国民党五大嫡系之的整编第5军为主要目标”的命令。
    然而,在和第5军角逐的过程中,粟裕发现,敌依仗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常聚集

团,歼之没有完全把握。为了在中原黄淮地区打胜第一仗,他根据战场形势,毅然决定
“先
打开封,后歼援敌”。
    次日,毛泽东复电完全同意,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并无比信
任地
指示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
    6月17日,我攻城部队犹如神兵天降。激战5天一夜,到22日占领开封全城,
全歼
守敌3900余人。
    我军打下开封,犹如捅了“马蜂窝”。蒋介石急调邱清泉、区寿年、黄伯稻三个兵
团和
1个整编军分路反扑,并坐专机亲临开封上空“现场”指挥。
    粟裕果断决定:主动放弃开封,在运动中歼灭一部或大部来援之敌。
    这一招,敌人果然上钩。我军主动撤出的第三天,邱清泉的整编第5军即进占开封
,而
此时驻扎在龙王店的区寿年第7兵团与之相距则拉开40华里。
    粟裕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将计就计,迅速率部对区寿年部形成合围,并于7月20
日将
其全歼……
    与在坦克内同被我俘获的,除区寿年,还有兵团参谋长林曦祥和区寿年的副官、第
75
师中将师长沈澄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区寿年被俘后,口袋里仍然装着一张国民党国防部统一印制的
战地
通缉令,上面就有粟裕的名字及其照片。
    豫东战役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象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
力的
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淮海战役第一功
    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就歼敌44万人。毛泽

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敌人的失败,证明蒋介石很小气。黄伯韬被围,他舍不得丢下黄伯韬,不但派邱

泉、李弥来救,还派黄维来救命,结果黄伯韬未救,黄维又被包围了;后来他又救黄维
,结
果黄维未救了,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
    这是粟裕在淮海战役胜利后,在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引来热烈掌声的一段讲
话。
    淮海战役我军取得歼敌55.5万人的辉煌胜利,自然不是因为蒋介石“小气”造

的。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几个关键时刻向中央提出的多次重
大建
议,进一步显示出了他“出奇谋、建奇功”的卓越才能。
    1948年9月,粟裕指挥华野仅用8天时间“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歼敌
10
万,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即将胜利的前夜。蒋介石60万大军龟缩在徐州附近,猥集不前。下一步
棋怎
么走?粟裕即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毛泽东接电的第二天,即代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
为必
要。”
    10月11日,中央军委正式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
第一
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右翼劲旅黄伯韬兵团。
    11月6日,粟裕指挥华野大军南下,打响了淮海大战的第一枪。
    黄伯韬见解放军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来,惊恐万状,急忙边打边撤。当主力撤过运河
的时
候,突然听见西边也响起了密集的枪声,以为援军赶到,喜出望外。殊不知西边来的也
是解
放军。
    原来徐州东北贾汪一线的国民党第59军2个师、第77军1.5个师,计2.3
万余
官兵,已举行战场起义。另一路解放大军毫无阻挡地迅速东进,堵住了黄兵团西撤的去
路。
黄伯韬大惊失色,向徐州刘峙连连呼救。
    淮海大战发展得如此顺利,粟裕认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反复考虑,并
征求
华野其他负责同志的意见,遂向中央军委再次建议,如果老解放区能继续支持战争,我
军应
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镇一线进击,把敌逐步削
弱和
歼灭在徐州附近地区。这一建议又一次得到中央军委、毛泽东的同意,决定扩大原定淮
海战
役的规模和目标。并且指出: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大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
面大
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接着,中央军委决定组成由邓小平为书记,和刘伯
承、
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11月11日,粟裕命令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各纵队发起猛烈的攻击。经过17天的

战,终于将其5个军、约10万人马彻底消灭。黄维兵团被我包围在双堆集地区。
    黄伯韬兵团被歼后,徐州守敌惊恐万分,迅速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叁个兵团紧
缩徐
州,加强防御,唯恐被歼。
    这时,粟裕设想了敌人下一步行动的叁种可能性:沿陇海路经连云港南逃;直奔东
南走
两淮,经苏中南渡转向京沪;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据此,粟裕建议将主力集中
*放
在徐州敌人南逃途中,并报经毛主席和总前委同意。
    蒋介石看到由徐州、蚌埠南北对进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的顽强阻击下无法打通徐
埠线
之后,决定放弃徐州。12月1日,由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经永城
*
    敌人的这一企图竟和粟裕判断的完全吻合。粟裕发现杜聿明率部弃城南逃,立即和
陈毅
通了电话。陈毅说:“我们在这里收拾黄维这个冤家。你们北边要把杜聿明抓住,南边
*分
路急追。”放下电话,粟立即下令华野各部分路急追。
    日,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6日,一举歼灭企图突围
的孙
元*急拧G袂迦诺耐晃б脖晃揖刂刈杌鳎廖藿埂U馐敝性罢骄髁盎

罢*军一部正向黄维兵团发起全面攻击。经过激烈战斗,于15日全歼黄维兵团10万人

杜*裁鞅鸥粘鲂熘荩醋杲也枷碌穆尥詈蟊晃Ъ摺*
    1949年1月6日16时,总前委命令各纵队对所包围之敌发起总攻。炮火连天
,杀
声动地。各纵队从不同方向勇猛插向敌阵。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
*保
案鼍*
    至此,淮海战役以歼灭国民党55.5万余人的空前大胜而告结束。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
    1984年4月1日,北京火车站第五站台。
    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被鲜花簇拥的粟裕大将的骨灰盒,安放在四号包厢,即将
由粟
裕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护灵南下。
    56天前,一代名将粟裕逝世。
    按照粟裕生前意愿,他的不朽身影又走向曾经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黄桥、盂良崮
、宿
北、鲁中南和中原大地,走向万马嘶鸣、千帆飞渡的淮海、渡江战场……
--
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