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二)/干春松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27 01:12:39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二)/干春松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Dec 26 16:11:43 2000)

  [一]殉清说。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要数
殉清说,其最主要的理由有两条:
  其一是辛亥革命后,他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成了所谓“胜朝遗老”,
而且至老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1923年,受废帝溥仪征召
出任南书房行走(五品),自杀前还托罗振玉将“论政事疏”转交给
溥仪,表明心迹。而溥仪正是读了王国维的疏论后,感到“孤忠耿耿,
深恻朕怀”就加封论赏的。当时的一些遗老因此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
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而激进的思想
家们则指责王国维保皇,为满清完节。现代学者陈元晖也认为“王国
维是保皇派,他终其一生都是尽忠于清朝皇帝的,……对于历史发展
的必然结局,他不敢设想,最后只能用自杀来结束他的一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80年第5期)但是,“论政
事疏”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王国维的弟子赵万里认为此遗折乃是
罗振玉伪造;且遗书中并无一语涉及清王朝及溥仪。也无关于遗折的
交代。后来,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说“这其实只是罗
振玉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其实
那个表现着‘孤忠耿耿’的遗折,却是假的,它的编造者正是要和死
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不过,也有人认为王国维上遗折之事
“当属事信”(参见叶嘉莹《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的转变》
注26)。依笔者之见,溥仪之回忆录有一种彻底悔过的倾向,故对于
早期活动包括伪满时期的描写显然并不能称为信史,且他也并无确凿
证据证明遗折系罗伪造。
  其二是遗书。王国维死后,人们从他的衣物中发现他留给其儿子
王贞明的遗书,上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蒿葬于清华园茔地。……书籍可托陈(寅
恪)、吴(宓)二先生处理”。早在1924年11月,溥仪被逐出紫禁城
时,王国维就有自杀的意图,只是家人严加看护,才未能得逞。
1927年北伐军挥师北上,湖南军政府把叶德辉给枪毙了,同时浙江军
政府也籍没了章太炎的家产,这使王国维受到巨大的刺激。为了避免
再次受辱,按“君辱臣死”的古训,便不如一死了之。很多人对遗书
能否成为殉清之理由存在疑问,因为王国维并没有叶德辉在湖南组织
筹安会这样的劣迹,也不曾发表过鼓吹复辟的言论,更没有参与复辟
的活动,当溥仪决心依靠日本,以天津为基地进行复辟活动时,王国
维已到清华研究院当教援去了,按一些人的说法是“食了周粟”了。
王国维仅仅是留了一条辫子、做过清室的官而已,王国维更多的可能
是恐惧,深恐自己也遭受屈辱,故而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
事变,义无再辱”之绝笔。但遗书中只交待家事及书籍之安排,丝毫
没涉及清帝及东躲西避的朝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篇遗书看作是
一种内心的恐惧,而明确的价值指向,或未可知。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