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钝剑◎碎了),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四)/干春松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27 01:13:21 2000), 转信
发信人: windbill (大风), 信区: Tsinghua90
标 题: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四)/干春松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Dec 26 16:49:51 2000)
[三]罗振玉逼迫说。王国维和罗振玉之间的关系,实在非同一
般。王国维青年时,就不满于科举贴括之学,以至于在参加科举考试
时“不终场而归”,向往新学,却因“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
1898年,王国维来到上海,在《时务报》任书记校雠工作,并为馆主
汪康年司笔札。业余时间去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罗振玉慧眼识
才,在各方面提携奖进,甚至资助他去日本留学。从此王国维便处处
跟随罗振玉,罗办杂志,王国维便替他做编辑和翻译,罗奉调到北京,
任职学部,王国维也随之赴京,在罗身边任职。辛亥革命后,罗携家
眷去日本,王国维也举家搬到日本,后罗振玉定居天津,罗又给王国
维弄了个“南书房行走”。罗“奉旨入值南斋”,王国维又帮他整理
皇宫内府的文物书籍,王国维的兴趣和研究重心从哲学、文学转向甲
骨文、边疆史地、敦煌学,除了自身的原因外,与罗掌握大量的新发
现,而他又帮助罗整理考证有关,这一点可从他《近二三十年中国新
发现之学问》一文中得到证据。对于这种带有依附色彩的关系,王国
维一方面有一种报恩思想,同时也感到屈辱,觉得是“为生活故而治
他人事”。尽管罗、王两家后来有了姻亲关系,王国维内心之不平衡
依旧存在,罗、王之间关系的破裂显然也有这种心理背景的影响。到
目前为止,持因逼迫而致王自杀说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逼债,
据郭沫若说:“据说他并不是忠于前朝,而是别有死因的……据他的
死,实际上是受了罗振玉的逼迫。详细的情形虽然不十分知道,大体
的经过是这样的,罗在天津开书店,王氏之子参与其事,大折其本。
罗竟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
情谊,所以逼得他走上了自杀的路。”(《鲁迅与王国维》,《历史
人物》)此外,溥仪提供了另一个传说,说的是清帝内务府大臣绍英
托王国维代售一批字画。罗振玉得知后,从王国维手中把字画要了去,
说可以替他卖,但卖后罗把所得的一千多元扣留,作为王应还罗的债
务。致使王国维无法面对绍英的催促,因而自尽。(《我的前半生》
202页)其二是罗在王丧子后,把新寡的女儿从王家接回,致使王国维
感到很丢面子,与王国维交往近三十年的殷南说:“在去年秋天,既
有长子之丧,又遭挚友之绝。愤世嫉俗,而有今日之自杀。”(《我
所知道的王国维先生》,《国学学报·王静安先生专号》)不过这几
条理由有很重的推测因素,因而无法将之作为确证。且罗振玉因出仕
伪满、盗卖国宝,一直口碑很坏,史达在他所撰《王静安先生致死真
因》一文中说:“罗振玉本是个假借学问而虚名来骗人的大滑头,他
专以贩运中国古籍出洋及造作假古董弄钱为业。……这样的人,品节
如何也就可揣而知,不幸王先生正在他做苏州师范学堂监督时去担任
教课,于是被他拉拢着做他学问上的工具。”(《文学周报》五卷一
至四期合订本)甚至认为王国维作了“遗老”也完全归罪于罗振玉,
如顾颉刚说“罗氏喜欢矫情饰智,欺世盗名。有意借了遗老一块牌子
来图自己的名利,他在这个环境之中,也就难以自脱,成了一个‘遗
而不老’的遗老了。等到成了遗老,骑虎难下,为维持自己的面子起
见,不得不硬挺到底了。”(《悼王静安先生》,《国学学报·王静
安先生专号》)这或许就是陈寅恪所说的“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
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情绪性,因而不能算是持平之论,一方面完全抹煞
了罗振玉对于王国维当初的帮助提携之功,同时也把王国维看成一个
毫无主见的傀儡式的人物,显然是对王国维的内心世界缺乏深入的了
解。王国维学术旨趣的转变,既有当时地下新发现的刺激,更是他
“智与情兼胜的秉赋”和“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内在原因的促成。
(参见叶嘉莹《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的转变》,《保守主
义》,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王国维的学术研究虽贯通
中西,但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也很明显,他从根本上是反对革命的,他
明确把孙中山、陈独秀比作洪秀全、杨秀清,其实学贯中西而又保皇,
这在中国近代亦非个案,严复等人即是明显之旁证。
--
真爱无痕,真水无香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87毫秒